商業性貸款理論

商業性貸款理論

商業性貸款理論亦稱”真實票據理論”。商業銀行資產管理的一種理論。該理論認為:由於商業銀行的資金來源主要是活期存款,為保障隨時滿足提取存款要求,銀行資產必須具有較大的流動性,因而,銀行只宜發放短期的、與商品周轉相聯繫或與生產物資儲備相適應的自償性貸款。由於這种放款與商品周轉相聯繫,故期限短 (1年內),並且隨著物資周轉及產銷過程的完成,貸款銷售收入中得以償還。

目錄

正文


因此,該理論強調銀行貸款必須以商業行為為基礎,以真實的商業票據為對象,使銀行貸款與商品的周轉緊密結合一起。因此,銀行不能發放不動產貸款消費貸款農業貸款和長期設備貸款,更不能發放用於證券投資的貸款。這一理論源於亞當·斯密的 《國民財富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一書。在相當長時期內對商業銀行資產管理產生重要影響,對穩定銀行的經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即:為保證銀行流動性和安全性提供了理論依據; 能適應商品交易對銀行信貸的需要; 由於包償性貸款能隨生產和貿易的發展需要而自動伸縮,所以對貨幣流通和信用具有自動的調節作用。但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這一理論的局限性也日益明顯,主要表現在:沒有考慮到社會經濟發展對貸款需求擴大及貸款種類多樣化的客觀要求; 沒有注意到存款的相對穩定性問題; 缺乏對貸款自我清償外部條件的考慮; 過於強調自償性貸款,忽視了自償性貸款隨商業周期自動伸縮信貸量會加大經濟波動,從而不利於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調節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