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無忌

伏無忌

伏無忌是東漢時期人物,生卒年不詳,東漢琅琊(治今諸城)籍。

人物關係


人物資料


伏無忌(生卒年不詳),東漢琅琊(治今諸城)人。伏氏為諸城巨族,世傳儒學,曾顯達於兩漢,被稱為“伏氏學”。伏無忌九世祖儒,系濟南伏勝之後,武帝時人,因其客居東武教授,後世子孫遂居於此。無忌五世祖湛,曾輔佐光武成就帝業,被功封為不其侯,食邑3600戶。公元37年(建武十三年)去世,光武帝賜葬,其聲勢甚隆。父晨,母為高平公主,女為順帝貴人,孫完尚陽安公主,伏完有一女伏壽為獻帝皇后,世代皇親國戚,顯赫一時。至三國時,伏壽被曹操所殺,宗族受到牽連,後世因而衰敗。
伏無忌博學多識,繼承家學,傳習儒業。漢順帝時,為侍中屯騎校尉。公元136年(永和元年),受詔與議郎黃景校定《中書五經》、《諸子百家》;元嘉年間(151—152年),又受詔與黃景、崔寔等人一起撰《漢記》。此時,他自采史料,冊著事要,編成《伏侯注》(又名《伏侯古今注》)一書。《伏侯注》記事上自黃帝,下迄漢質帝,今有輯本1卷傳世。

歷史記載


《後漢書伏湛傳》:
晨謙敬博愛,好學尤篤,以女孫為順帝貴人,奉朝請,位特進。卒,子無忌嗣,亦傳家學,博物多識,順帝時,為侍中屯騎校尉。永和元年,詔無忌與議郎黃景校定中書《五經》、諸子百家、藝術。元嘉中,桓帝復詔無忌與黃景、崔寔等共撰《漢記》。又自採集古今,刪著事要,號曰《伏侯注》。無忌卒,子質嗣,官至大司農。質卒,子完嗣,尚桓帝女陽安長公主。女為孝獻皇后。曹操殺后,誅伏氏,國除。

家族資料


十三世祖:伏勝,字子賤,即前面所說的“濟南伏生者”;
六世祖:伏孺,漢武帝時,客授東武,所以居住在家不出仕;
四世祖:伏理,為當世名儒,以《詩》授漢成帝,擔任高密太傅,另外創造了名聞天下屬於自己的學說;
玄祖父:伏湛,字惠公,性孝友,少傳父業,教授數百人。成帝時,以父任為博士弟子。五遷,至王莽時為繡衣執法,使督大奸,遷后隊屬正。更始立,以為平原太守。光武即位,知湛名儒舊臣,欲信干任內職,征拜尚書,使典定舊制。時,大司徒鄧禹西征關中,帝以湛才任宰相,拜為司直,行大司徒事。車駕每出征伐,常留鎮守,總攝群司。建武三年,遂代鄧禹為大司徒,封陽都侯。后河南尹、司隸校尉於廟中爭論,湛不舉奏,坐策免。徙封不其侯,邑三千六百戶,遣就國。再後來光武帝敕尚書擇拜吏日,未及就位,因宴見中暑,病卒。賜秘器,帝親吊祠,遣使者送喪修冢;
曾祖父:伏翕,襲父爵為不其侯,卒於官;
祖父:伏光,襲父爵為不其侯,卒於官;
父:伏晨,字不詳,琅邪東武人。襲父爵為不其侯。伏晨為人謙敬博愛,尤其好學。漢順帝時,因為孫女伏氏被冊封為貴人,特賜予他奉朝請的資格和特進的地位,後去世。
子:伏質,襲父爵為不其侯,官至大司農;
孫:伏完,沉深有大度,舉孝廉,稍遷五官中郎將、侍中,以選尚陽安長公主,后歷官執金吾、輔國將軍、中散大夫、屯騎校尉,女為孝獻皇后。建安十四年(209年)逝世;
曾孫:伏德、伏雅、伏均、伏尊、伏朗、伏典。後來曹操殺伏皇后,誅伏氏,國除。
曾孫女:伏壽,以選入掖庭,為貴人,興平二年(195年),被漢獻帝劉協立為皇后。建安十九年(214年),伏皇后當日圖謀泄露,曹操廢殺伏壽及兩個皇子,其宗族百餘人亦被殺。伏皇後母親劉盈等十九人徙涿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