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孫

從孫

從孫拼音是cóng sūn,意思是指的是自己的親兄弟的孫子。

本義含義


從孫本義,指的是自己的親兄弟的孫子,是兒子的堂兄弟(即從父兄弟)的兒子,即自己的侄子(即兄子/弟子)的兒子,即兒子的堂侄(即從子),是孫子的從兄弟(從祖兄弟)。
男子的親兄弟的孫子,上古漢語稱為兄(之)孫/弟(之)孫、從孫;
女子的親兄弟的孫子,上古漢語稱為歸孫;
自己的親兄弟的孫子,晉代稱為侄孫;
自己的親兄弟的孫子,現在稱為侄孫。
孫子的祖父(即自己)和本義從孫的祖父(即自己的親兄弟)是同父親的兄弟關係(即親兄弟),孫子和本義從孫的曾祖父都是父親。
親屬關係在五服之內,本義從孫死後的喪服為小功。

本義示例


《國語·周語下》:“共之從孫,四岳佐之。”三國·東吳·韋昭《國語注》:“共,共工。從孫(從孫本義),昆季之孫也。”今註:“昆季,指兄弟。”
春秋·魯國·左丘明《左傳·哀公二十五年》:“其弟期,大叔疾之從孫甥也。”唐·孔穎達五經正義》:“男子謂兄弟之孫為從孫(從孫本義),故謂姊妹之孫為從孫甥,按今人省略從孫甥,直曰孫甥矣,謂侄之子為歸孫者。”
唐·李延壽《南史·列傳第十一·王弘傳[子錫、錫弟僧達、曾孫融、弘弟子微、微兄遠、遠子僧祐、僧祐子籍、弘從孫(從孫本義)瞻、弘玄孫沖、沖子瑜]》:“王瞻,字思范,弘【王弘】從孫(從孫本義)也。祖王柳,字休季,位光祿大夫、東亭侯。父王猷,字世倫,位侍中、光祿大夫。”
唐·李延壽《南史·列傳第十四·王鎮之傳[弟弘之、弘之孫晏、晏從弟(從父弟)思遠]》:“王鎮之,字伯重,晉司州刺史胡之【王胡之】之從孫(從孫本義)、而裕之【王裕之】從祖弟也。祖耆之【王耆之】,位中書郎,父隨之【王隨之】,上虞(縣)令。”
琅邪郡王氏世系表
王融王覽王裁王導王悅王琨①⊕王嘏王偃王懋王瑩王實
王誕王詡不詳
王恬王浩不詳
王琨①⊕
王洽王珣王弘王錫王僧衍王茂璋王沖
王僧達王道琰王融不詳
王虞王深王僧聰不詳
王柳王猷王瞻王長玄不詳
王孺王遠王僧佑王籍王碧
王微無子
王僧謙不詳
王曇首王僧綽王儉王騫王規
王瑓王承
王稚
王僧虔王慈王泰王廓
王志王緝王確
王休不詳
王珉王練王釗不詳
王協王謐⊕王球無子王奐⊕王肅王紹
王劭王穆王簡不詳
王智王彧⊕王繢王雋王克
王僧朗王粹王奐⊕
王伷不詳
王份王琳王銓
王僉
王彧⊕
王默王惠不詳
王謐⊕
王薈王廞王華王嗣王長不詳
王佟不詳
王懌王琨②不詳
不詳王鴻不詳
王正王曠王羲之王玄之王蘊之⊕無子
王凝之王蘊之⊕
王平之無子
王徽之王楨之王翼之王法興不詳
王靜之⊕
王獻之王靜之⊕王悅之不詳
王廙王胡之王茂之王裕之王瓚之王秀之王峻王琮
王耆之王隨之王鎮之王標之不詳
王弘之王曇生不詳
王普曜王晏王德元不詳
王詡不詳
王羅雲王思玄不詳
王思征不詳
王思遠不詳
王彬王彪之王臨之王訥之王准之王輿之王進之王清
王瑰之王逡之不詳
不詳王圭之王灝不詳
王翹之王望之王泰之王元弘王素不詳
王誼王雄王渾王戎王綏不詳
王乂王衍王玄不詳
王詡不詳
王澄王徽不詳
註:人名后加⊕,表示存在過繼、收養等關係。
附:
1.王琨①,本名王混,生父是王恬,嗣父是王悅。
2.王僧朗,又名王超。
3.王佟,又名王終。
4.王琨②,本名王崑崙,父親是王懌。
5.王靜之,又名王靖之,生父是王徽之,嗣父是王獻之
6.王德元,本名王湛。
7.王綏,又名王萬。
8.王謐,生父是王劭,嗣父是王協。
9.王奐,生父是王粹,親生祖父是王僧朗,嗣祖父是王球。
10.王彧,生父是王僧朗,嗣父是王智。
11.王蘊之,生父是王凝之,嗣父是王玄之。
明·朱元璋等《皇明祖訓》:“若從孫、再從孫、三從孫,自稱曰從孫某,封某,再從孫某,封某,三從孫某,封某;稱皇帝曰伯祖皇帝陛下、叔祖皇帝陛下,稱皇后曰伯祖母皇後殿下、叔祖母皇後殿下。”
王力《古代漢語·古漢語通論(二十一)》:“兄弟之孫為從孫。”

裹義含義


從孫裹義,指的是父親的親兄弟的曾孫,即伯叔父的曾孫,即父親的侄曾孫(即族曾孫),是自己的堂兄弟(即從父兄弟)的孫子,是兒子的從兄弟(即從祖兄弟)的兒子,即自己的堂侄(即從子)的兒子,即兒子的從侄(即族子),是孫子的族兄弟。
自己的堂兄弟(即從父兄弟)的孫子,上古漢語稱為從(父)兄(之)孫/從(父)弟(之)孫、族孫(“族”+“孫”的意思);
自己的堂兄弟(即從父兄弟)的孫子,晉代稱為再從孫(“再從”+“孫”的意思);
自己的堂兄弟(即從父兄弟)的孫子,晉代泛稱為從孫(“從”+“孫”的意思);
自己的堂兄弟(即從父兄弟)的孫子,晉代稱為從侄孫(“從”+“侄孫”的意思);
自己的堂兄弟(即從父兄弟)的孫子,晉代稱為同堂侄孫(“同堂”+“侄孫”的意思);
自己的堂兄弟(即從父兄弟)的孫子,唐代簡稱為堂侄孫(“堂”+“侄孫”的意思);
自己的堂兄弟(即從父兄弟)的孫子,現在稱為堂侄孫。
孫子的祖父(即自己)和裹義從孫的祖父(即自己的堂兄弟)是同祖父的兄弟關係(即從父兄弟),孫子和裹義從孫的高祖父都是祖父。
親屬關係在五服之內,裹義從孫死後的喪服為緦麻。

裹義示例


南梁·沈約《宋書·列傳第十八·王球傳》:“(王球)無子,從孫(從孫裹義)奐【王奐】為後。”
南梁·蕭子顯《南齊書·列傳第十三·王琨傳》:“初,[王琨(王崑崙)]從兄(從父兄)(新建縣開國宣侯)華【王華】孫(新建縣開國侯)長【王長】襲華爵為新建(縣開國)侯,嗜酒多愆失。琨上表曰:‘臣門侄不休,從孫(從孫裹義)長是故左衛將軍(新建縣開國定侯)嗣【王嗣】息,少資常猥,猶冀晚進。頃更昏酣,業身無檢。故衛將軍華忠肅奉國,善及世祀;而長負釁承對,將傾基緒。嗣小息(新建縣開國侯)佟【王佟(王終)】閑立保退,不乖素風,如蒙拯立,則存亡荷榮,私祿更構。’[王琨(王崑崙)]出為冠軍將軍、吳郡太守,遷中領軍。”
北宋·司馬光等《資治通鑒·晉紀二十八》:“初,後秦主【後秦太祖武昭皇帝】萇【姚萇】之弟碩德【姚碩德】統所部羌居隴上,聞萇起兵,自稱征西將軍,聚眾於冀城以應之;(姚碩德)以兄孫詳【姚詳】為安遠將軍,據隴城,從孫(從孫裹義)訓【姚訓】為安西將軍,據南安之赤亭,與(前)秦秦州刺史王統相持。”

兩義區別


“本義從孫”和自己的孫子是共曾祖父的兄弟關係,而“裹義從孫”和自己的孫子是共高祖父的兄弟關係。

含義演變過程1


表1-1:上古漢語親屬稱謂表
族高王父親同姓
高祖王父族曾王父族祖王父族祖父族昆弟
族兄子/
族弟子
族兄孫/
族弟孫
族兄曾孫/
族弟曾孫
曾祖王父從祖王父從祖父從祖昆弟
從祖兄子/
從祖弟子
從祖兄孫/
從祖弟孫
從祖兄曾孫/
從祖弟曾孫
王父世父/叔父從父昆弟
從父兄子/
從父弟子
從父兄孫/
從父弟孫
從父兄曾孫/
從父弟曾孫
昆弟兄子/弟子兄孫/弟孫
兄曾孫/
弟曾孫
兄玄孫/
弟玄孫
曾孫玄孫
表1-2:上古漢語親屬稱謂表
族高祖父親同姓
高祖父族曾祖父族祖父族父族兄弟
曾祖父從祖祖父從祖父從祖兄弟族子
祖父伯父/叔父從父兄弟從子族孫
兄弟兄子/弟子從孫族曾孫
曾孫玄孫
註:
1.以上兩表是上古漢語較為原始的親屬稱謂,中古漢語對親屬的稱謂變得多元化、複雜化了,因此,表中的族曾祖父、族祖父、從祖父、族父、族兄弟、從子、從孫、族子、族孫、族曾孫,都是本義而不是裹義或新義。
2.據表可知,在上古漢語親屬稱謂中,自己的從孫的父親是自己的兄子/弟子,自己的族孫的父親是自己的從子,不要想當然地認為是自己的族孫的父親是自己的族子。
親屬稱謂表2-1:晉代以後親屬稱謂表
族高祖父親同姓
高祖父族曾祖父族祖父族父族兄弟
曾祖父從祖父從父從祖兄弟族子
祖父伯父/叔父從父兄弟從子族孫
兄弟兄子/弟子從孫族曾孫
曾孫玄孫
親屬稱謂表2-2:晉代以後親屬稱謂表
從高祖父再從曾祖父族祖父族父親同姓
高祖父從曾祖父再從祖父再從父族兄弟族子
曾祖父從祖父從父再從兄弟再從子族孫族曾孫族玄孫
祖父伯父/叔父從兄弟從子再從孫再從曾孫再從玄孫
兄弟兄子/弟子從孫從曾孫從玄孫
曾孫玄孫
親屬稱謂表3-1:唐代以後親屬稱謂表
從高祖父再從曽祖父三從祖父三從父四從兄弟四從子
高祖父從曾祖父再從祖父再從父三從兄弟三從子四從孫四從曾孫四從玄孫
曾祖父從祖父從父再從兄弟再從子三從孫三從曾孫三從玄孫
祖父伯父/叔父從兄弟從子再從孫再從曾孫再從玄孫
兄弟兄子/弟子從孫從曾孫從玄孫
曾孫玄孫
親屬稱謂表4-1:五代以後親屬稱謂表
從高祖父再從曽祖父族祖父族父親同姓
高祖父從曾祖父再從祖父再從父族兄弟
曾祖父從祖父從父再從兄弟族子族孫族曾孫族玄孫
祖父伯父/叔父從兄弟再從子再從孫再從曾孫再從玄孫
兄弟從子從孫從曾孫從玄孫
曾孫玄孫
親屬稱謂表4-2:五代以後親屬稱謂表
從高祖父再從曽祖父三從祖父三從父四從兄弟
高祖父從曾祖父再從祖父再從父三從兄弟四從子四從孫四從曾孫四從玄孫
曾祖父從祖父從父再從兄弟三從子三從孫三從曾孫三從玄孫
祖父伯父/叔父從兄弟再從子再從孫再從曾孫再從玄孫
兄弟從子從孫從曾孫從玄孫
曾孫玄孫

含義演變過程2


表1-3:上古漢語親屬稱謂表
族高祖父親同姓
高祖父族曾祖父族伯叔祖父族伯叔父族兄弟
曾祖父從祖祖父從祖伯叔父從祖兄弟族子
祖父伯叔父從父兄弟從子族孫
兄弟
兄子/
弟子
從孫族曾孫
曾孫玄孫
註:
1.上表是上古漢語較為原始的親屬稱謂,中古漢語對親屬的稱謂變得多元化、複雜化了,因此,表中的族曾祖父、族祖父、從祖父、族父、族兄弟、從子、從孫、族子、族孫、族曾孫,都是本義而不是裹義或新義。
2.據表可知,在上古漢語親屬稱謂中,自己的從孫的父親是自己的兄子/弟子,自己的族孫的父親是自己的從子,不要想當然地認為是自己的族孫的父親是自己的族子。
親屬稱謂表2-3:晉代以後親屬稱謂表
伯叔高祖父
從伯叔
曽祖父
再從伯
叔祖父
族伯叔父親同姓
高祖父伯叔曽祖父從伯叔祖父再從伯叔父族兄弟族侄族侄孫族侄曾孫族侄玄孫
曾祖父伯叔祖父從伯叔父再從兄弟再從侄再從侄孫再從侄曾孫再從侄玄孫
祖父伯叔父從兄弟從侄從侄孫從侄曾孫從侄玄孫
兄弟侄孫侄曾孫侄玄孫
曾孫玄孫
親屬稱謂表2-4:晉代以後親屬稱謂表
伯叔高祖父
同堂伯
叔曽祖父
再從伯
叔祖父
族伯叔父親同姓
高祖父伯叔曽祖父
同堂伯
叔祖父
再從伯叔父族兄弟族侄族侄孫族侄曾孫族侄玄孫
曾祖父伯叔祖父同堂伯叔父再從兄弟再從侄再從侄孫再從侄曾孫再從侄玄孫
祖父伯叔父同堂兄弟同堂侄同堂侄孫同堂侄曾孫同堂侄玄孫
兄弟侄孫侄曾孫侄玄孫
曾孫玄孫
親屬稱謂表3-2:唐代以後親屬稱謂表
伯叔高祖父
從伯叔
曽祖父
再從伯
叔祖父
三從伯叔父四從兄弟四從侄四從侄孫四從侄曾孫四從侄玄孫
高祖父伯叔曽祖父從伯叔祖父再從伯叔父三從兄弟三從侄三從侄孫三從侄曾孫三從侄玄孫
曾祖父伯叔祖父從伯叔父再從兄弟再從侄再從侄孫再從侄曾孫再從侄玄孫
祖父伯叔父從兄弟從侄從侄孫從侄曾孫從侄玄孫
兄弟侄孫侄曾孫侄玄孫
曾孫玄孫
親屬稱謂表3-3:唐代以後親屬稱謂表
伯叔高祖父
堂伯叔
曽祖父
從堂伯
叔祖父
族伯叔父親同姓
高祖父伯叔曽祖父堂伯叔祖父從堂伯叔父族兄弟族侄族侄孫族侄曾孫族侄玄孫
曾祖父伯叔祖父堂伯叔父從堂兄弟從堂侄從堂侄孫從堂侄曾孫從堂侄玄孫
祖父伯叔父堂兄弟堂侄堂侄孫堂侄曾孫堂侄玄孫
兄弟侄孫侄曾孫侄玄孫
曾孫玄孫
親屬稱謂表5-1:近代、現代漢語親屬稱謂表
伯叔高祖父
堂伯叔
曽祖父
從伯叔祖父族伯叔父
高祖父伯叔曽祖父堂伯叔祖父從伯叔父族兄弟族侄族侄孫族侄曾孫族侄玄孫
曾祖父伯叔祖父堂伯叔父從兄弟從侄從侄孫從侄曾孫從侄玄孫
祖父伯叔父堂兄弟堂侄堂侄孫堂侄曾孫堂侄玄孫
兄弟侄孫侄曾孫侄玄孫
曾孫玄孫

爭議


唐·房玄齡、褚遂良、許敬宗、李淳風、敬播、令狐德棻等《晉書·列傳第九·荀顗(yǐ)傳》:“(臨淮縣康公)顗【荀顗】無子,以從孫徽【荀徽】嗣(臨淮縣公)。中興初,以顗兄玄孫序【荀序】為顗后,封臨淮(縣)公。”
唐·房玄齡、褚遂良、許敬宗、李淳風、敬播、令狐德棻等《晉書·列傳第十二·王浚傳(子濟)》:“(東晉)太元二年(377年),(東晉烈宗孝武皇帝司馬曜)詔興滅繼絕,封(博陵郡元公)沈【王沈】從孫道素【王道素】為博陵(郡開國)公。”
清·王應奎《柳南隨筆,卷二》:“徐汝讓號欽寰,大司空拭之【徐拭之】從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