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九堡鎮的結果 展開

九堡鎮

江西省瑞金市轄鎮

九堡鎮,隸屬江西省瑞金市,位於瑞金市西北部,是江西省優質煙葉生產基地之一。轄區面積212.09平方千米(2018年),戶籍人口約6.54萬人(2018年),下轄1個社區、24個行政村(2019年)。 

九堡鎮有九岡、雲九、沙九三條公路穿境而過,連接323國道。中國工農紅軍彭楊步兵學校座落在壩溪村花門斗鍾氏宗祠。於2003年被評為江西省首批“歷史文化名村”的密溪古村是客家文化旅遊基地、紅色影視攝影基地、香港中文大學和贛南師範學院合作設立的第一個“田野考察點”,被專家學者譽為“江南民居建築博物館”。 

九堡鎮是瑞金市西北部區最大的農副產品集散地和集貿中心,歷史上素為糧豐煙盛之地,盛產煙葉、芋、姜。 

2018年,九堡鎮工業企業個數共32家,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83家。

歷史沿革


1958年前,為密溪、九堡等鄉。
1958年,設九堡公社。
1984年,改為九堡鄉。
1994年,撤銷九堡鄉,設立九堡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位於東經115°54.347′,北緯25°56.250′。處於瑞金市西北部,北接崗面鄉、大柏地鄉,南鄰雲石山鄉、沙洲壩鎮,西靠萬田鄉,東毗黃柏鄉。地扼於都會昌二縣,物華天寶,風藏氣聚。人民政府駐羊角村,電話區號0797,郵政編碼342504,距市22公里。
九堡鎮位於瑞金市西北部,北接崗面鄉、大柏地鄉,南鄰雲石山鄉、沙洲壩鎮,西靠萬田鄉,東毗黃柏鄉。地扼於都、會昌二縣,距市22公里。面積212.09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九堡鎮境內大部為丘陵地帶,地勢呈中低,四周高。海拔一般在200~450米。銅缽山海拔885米為瑞金市最高峰。

氣候

九堡鎮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632毫米,年最大降雨量為2312毫米,最小為980毫米,暴雨類型一般有鋒面氣旋雨和颱風雨等。

水文

九堡鎮境內水域屬貢江水系。全鎮河溪34條,流域面積2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12條,總流程675.6千米,河網密度0.76千米/平方千米。境內主要河流為九堡河,源出大柏地鄉肖嶺村,于山河村出大柏地鄉境,入九堡鎮環溪水庫,經官倉、清溪、珠斗等村,過小陂入雲石山陂下村,於大壩村安子上出境流入會昌西江鎮境內,全長81.5千米。

自然災害

九堡鎮主要自然災害有冰雹旱澇、風災、酷熱、雷擊等。旱澇災每年4月及11月出現。風災一年四季均有發生。

自然資源


九堡鎮境內有金、銅、鋅、煤等礦產。 

行政區劃


1997年,九堡鎮轄1個社區、27個行政村:九都街社區、壩溪村、密溪村、蓮塘村、富田村、富村村、官倉村、石角村、沿崗腦村、清溪村、豐塘村、橫山村、謝村村、珠斗村、興田村、山坑村、羅田村、羊角村、嶺下村、暫下村、山塘村、松燕村、黃渡村、下宋村、橋頭村、楊梅村、沙隴村、小陂村。
2011年末,九堡鎮轄1個社區、24個行政村:九都街社區、密溪村、富田村、富村村、官倉村、石角村、沿崗村、清溪村、豐塘村、謝村村、珠斗村、慈坑村、羊角村、松燕村、山塘村、小陂村、壩溪村、塹下村、黃渡村、下宋村、沙壠村、楊梅村、橋頭村、山坑村、興田村。 
截至2019年,九堡鎮下轄1個社區、24個行政村。鎮政府駐羊角村。
社區九堡社區
密溪村 富田村富村村官倉村石角村
沿崗村清溪村豐塘村謝村村珠斗村
慈坑村羊角村壩溪村塹下村橋頭村
松燕村山塘村小陂村下宋村沙壠村
楊梅村黃渡村山坑村興田村

人口民族


2011年末,轄區總人口6.58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2萬人,城鎮化率18.24%。另有流動人口13009人。總人口中,男性34569人,佔52.6%;女性31195人,佔47.4%;14歲以下16556人,佔25.17%;15~64歲44882人,佔68.25%;65歲以上4326人,佔6.58%。2011年人口出生率13.2‰,死亡率6.3‰,人口自然增長率6.9‰。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全鎮總人口6.58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2萬人。另有流動人口13009萬人。男性34069人,佔52.6%;女性30695人,佔47.4%。 
2018年,九堡鎮戶籍人口65362人。

經濟


九堡鎮農業耕地面積2.6804萬畝,人均0.44畝,全部為水澆地,以種植水稻、煙葉、蔬菜為主。2011年,九堡鎮農業總產值1.4633億元,生產糧食1.8萬噸;蔬菜種植面積0.2萬畝;生豬飼養量0.9萬頭,家禽年飼養量24萬羽。以生薑、香芋、甘蔗、花生、茶葉、油茶、毛竹、生豬、肉牛為特色的產業,遍布24個村。
九堡鎮工業以服裝、鞋、傘加工為主。2011年,九堡鎮工業生產總值10.5億元。2011年,九堡鎮擁有工業企業56家,實現工業增加值4.78億元,比上年增長16%。 
2011年末,九堡鎮共有商業網點63個。2011年,九堡鎮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6.8億元,比上年增長17%。城鄉集貿市場4個,年成交額3.8億元。出口總額310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0%,主要產品有服裝、鞋、傘及生薑、香芋等農產品,銷往日本、東南亞等地。 
2011年,九堡鎮財政總收入480萬元,比上年增長10.2%。2011年末,九堡鎮境內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2.83億元,比上年增長20%;各項貸款餘額0.7億元,比上年增長20%。

文化


方言

九堡鎮居民使用客家語。 

地名由來

相傳最初叫“九寶”,因為這裡有9種奇珍異寶,以山坑的芋子,慈坑的生薑,糞箕窩的九尾松,河壩里的果蔗,銅缽山的方形竹子,黃渡村種植的紅蘿蔔,崖刀石的花生,清溪村的曬煙,羊角嶺下的紅薯等九種實物奇特而著名。後來,由於鍾、劉兩大姓氏經常發生械鬥,所以各自修築堡壘自保,而改名“九堡”。 

風俗習慣

說媒:過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歲以後就可托媒人說媒,談婚論嫁。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說親,也有女家請媒人先訪男家的。
寫庚帖:雙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后,各請算命先生來合八字。如八字合得來,不會相衝相剋,就寫出庚帖(俗名婚單),各置於香案之上,如三天內無不祥之兆,這門親事就定下來(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帖送還女家)。
編紅單:也稱開紅婚帖,或叫講財禮。由男方父母,宗親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將男方要送給女家的財禮開具出來。開紅單過程中,雙方會討價還價,最後協商敲定。紅單開完后,男女雙方還要交換信物如戒指、手帕等。
定親:也叫大扎,即正式把婚事確定下來。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豬頭、魚、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場。吃完中飯後,女孩子要出來見面,稱男家父母為爸媽,兩家父母相互稱親家公、親家母。
看家方: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時間有的在大扎前,有的在大扎后,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親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幾人,不帶禮品,就是帶一點,男家也不敢接。
送日子:婚事定下以後,男方要請算命先生擇定歸門日子,包括新娘出門的日子、時辰,到男家后歸門的時辰,此外女方裁紅衣、男方鋪床的日子也要同時擇定。
送菜和抬嫁妝:新娘過門前一、二天,男家要請宗親將紅單規定的聘禮和魚、肉、禽、麵條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來時就把妝奩、傢俱等帶回男家。
迎親:也叫接親或過門。婚期前一天,男家要去十多人到女家接親。接親的人到女家后,先吃點心,然後由女家帶著到祠堂燒香祭祖。女家在中午或晚上,要設宴請客。
拜堂:新娘在鼓樂聲中進到大廳以後,就開始拜堂。大廳擺設香案,東邊父母、長輩,西邊外戚,北邊房親,南邊小輩。拜堂前,外家要給新郎掛紅,用五尺長的紅布披在新郎身上。拜堂時,新郎站左,新娘站右,由禮生(伺儀)叫: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四夫妻對拜。
親戚見面:要給新娘紅包。拜堂畢,伴娘用紅羅將新娘牽進新房。
鬧房:一種在大廳鬧,一種在新房鬧,也有先在大廳鬧,後到新房鬧。鬧房期間,鞭炮隔幾分鐘放一次,一直鬧到午夜方停。坐月子
坐月子:這是每個做新媽媽的特權,各地都有不同的坐月子習俗,在客家地區,客家婦女生孩子后,要守在房內調養,直到滿月後(一般為30天)才出房門。坐月子期間,產婦享受最優厚的待遇:周全的服侍、好的飲食、充分的休息,成為全家人都圍著團團轉的中心人物,同時也還有不同的習俗。
喝雞子酒:坐月子期間,一般每天三正餐三點心。所吃的東西,都比較講究,一要富有營養利於補身子的,利於增加奶汁;二要選擇“溫、熱、平”性的食物,禁食寒、生、冷食物,一般吃梅菜乾、番薯葉、苦脈、三月菜,不吃其它青菜。產婦所吃的食物中,最普遍和最有特色的是雞子酒(含姜、雞、酒)。姜要老薑,多用於煮雞、煮蛋。煮雞用油鍋將姜炒熟,再加上糯米酒,用文火煮熟。產後的當天就要吃雞子酒,最好是一隻能祛風驅寒化瘀活血的大公雞(叫“雄雞”),此後一般食閹雞,若有未生蛋的小雞更好。客家婦女坐月子期間,一般要吃十來只至三十隻雞、十多斤老薑和三十斤以上的糯米酒。
洗樹葉澡:客家產婦坐月子期間,除料理嬰兒之外,不做其它家務勞動,還要經常用某種樹葉(如龍眼樹葉等)熬過的水洗澡,這是為了消毒和祛風。
系手帕:坐月子期間,由於產婦產後氣血虛弱、筋骨鬆弛,風寒濕邪易趁虛而入,容易引起感冒、風濕、關節酸痛、腹瀉等疾病,故不能洗頭、不能吹風。農村手帕方便,便把手帕折上幾折,系在額頭上,剛好擋住太陽穴,可以防風。
掛門簾:客家婦女生孩子后,要守在房內調養,掛上門簾主要是“避邪”,禁止生人進入產婦房中,生人進房怕“踩生”,弄成嬰兒的疾病。產婦房中,連自己家裡人一般也不許進入,只許產婦的母親、婆婆、丈夫等照料產婦的人入內,連產婦的父親、公公,都得到嬰兒滿月之後才好見面。

特色小吃

一、米果類
紅薯葉米果、鰍魚菜米果、艾葉米果、芭蕉米果、菠菜米果、豆葉米果、包菜米果、過年黃米果、米果子、山藥米果、葫蘆米果等
二、豆腐類
煎豆腐、竹竿烤豆腐、醬油豆乾、酸水豆腐、鹵豆腐、豆腐腦等
三、肉湯類 牛肉湯、牛雜子、牛腳筋、豬血湯
四、酒類
九堡水酒、客家米酒、客家泡製養生酒等
五、米凍類
仙米凍、吊茄子米凍、仙草米凍(綠色,也稱米豆腐)、石灰米凍、酸水石灰米凍
六、丸子類
九堡肉丸、菜丸、湯圓子、羹子肉丸、魚丸等
七、油炸煎果子類糯米條、油炸糕、炸元宵、芋洽子、芋包、紅薯包、酸菜包、豆餅子、硬果子、過糖麻七、魚子包、炸香芋、炸酥子、烤餅等
八、蛋類
鹽鴨蛋、茶葉蛋、滷蛋、灶火炕蛋等
九、瓜果類
騷瓜、金瓜(梨瓜)、好吃葛(涼薯)、柿子、柿花、甘蔗、板栗、荸薺、楊梅、蒲昂子(地茄子)、廣東果子(桃金娘)等
十、其他
清湯餛飩、老秋缽子飯、牛肉湯飯、雪豆子湯、粉干、水餃、鹵鴨頭、炒唆螺等等。

交通


2006年,建成九堡鎮客運站,日發客運汽車50班次,日均容量1000餘人次。有九堡至崗面鄉、九堡至雲石山鄉、九堡至沙州壩鎮公路連接323國道。

社會


教育事業

2011年末,九堡鎮有幼兒園44所,小學16所,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3所。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文化事業

1994年5月,九堡鎮建成九堡鎮有線電視台,后改稱九堡鎮廣播電視站。 
2011年末,九堡鎮有鎮文化站、廣播電視站各1處,有村級文化活動中心25處,農家書屋20個,藏書20餘萬冊。 

醫療衛生

2011年末,九堡鎮有醫療衛生機構25個,門診部(所)30個;有床位40張,每萬人擁有病床6.4張。專業衛生人員114名,其中執業醫師10人,執業助理醫師12人,註冊護士12人。 

體育事業

2011年末,九堡鎮有學校體育場5個,12%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 

社會保障

2011年,九堡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50戶、人數249人;醫療救助110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3648人次;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742戶、人數2074人。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439人;敬老院4家,床位236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563人。社區服務設施25個,其中社區服務中心1個,社區服務站1個。慈善分會1個,全年接受社會捐款3.6萬元。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20538人,參保率54%。

基礎設施

郵政電信
2011年末,九堡鎮有郵政局1處,代辦所12處。電信企業2家,服務網點4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1萬門,固定電話用戶3000戶,電話普及率30%;行動電話用戶15000戶,網際網路用戶300戶。 
鎮區市政建設
● 給排水
2008年,建成九堡鎮自來水廠,入戶460戶,管區有居委會、壩溪、羊角、塹下等,日產500噸。2010年,興建橋頭、沙壠、沿崗、密溪等村級自來水廠,有深水井5眼,年供水量30萬立方米。鎮區主要道路兩側鋪設了排水管道。
● 供電
1998年6月,成立九堡供電所,位於九堡圩鎮。九堡鎮變電站位於羊角村,建成於2001年1月。轄區內有10千伏線路110千米、0.4千伏線路485千米,有公用、專用配變108台、總容量11781千伏安。月均供電量為115萬千瓦時。 
● 園林綠化
2011年末,鎮政府大院、九堡圩鎮、壩溪新村等有綠化帶10個,綠化面積10萬平方米。 

圩場建設

九堡鎮設九堡圩、官倉圩、清溪圩,九堡圩建於明成化元年(1465年),每逢圩日,赴圩者萬餘人。

旅遊


文化景點

這是一個古色的寶庫。琳琅滿目的客家特色小吃,可謂客家文化里的美食瑰寶。
這是一個多彩的桃源。攀銅缽山峰,覽三縣風光;登石螺嶺崠,助強健體魄;訪密溪古村,賞民情文化;嘗九堡小吃,品客家風味;飲九龍仙茶,悟人生真諦。這片旅遊休閑的聖地,遠離城市喧囂回歸自然靜謐,金色田野、翠色山林、四季果香、古色古樓、紅色遺址、百味小吃、民間小調、木偶戲曲,給人以視覺、嗅覺、味覺、聽覺四維一體的享受。
銅缽山金頂
銅缽山金頂
黃渡村西天壩鄉村景點
黃渡村西天壩鄉村景點
石螺嶺庭芳公園、下宋廟會、楊梅村楊梅山莊
石螺嶺庭芳公園、下宋廟會、楊梅村楊梅山莊

密溪客家古居群

密溪客家古居群被列為江西省歷史文化名村,保留完好的清代客家徽派古建築群,譽為瑞金市“十景”之一。 

銅缽山

銅缽山位於九堡鎮西北部,為瑞金舊“八大景”之一,號稱綿江第一峰,站在山頂可覽三縣風光,山頂有照靈王祠,以及大量石刻。明清時期,不少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許多詩篇。昔日廣植茶樹,素有“悠悠茶歌,巍巍銅缽”之說,遂成“銅缽茶歌一景”。
瑞金市九堡鎮
瑞金市九堡鎮

代表人物


羅有高(1733-1779),字台山,江西瑞金人,清朝前期學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