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林昭的結果 展開

林昭

民主人士

林昭,女,(1932年12月16日—1968年4月29日),原名彭令昭,林昭是其筆名,蘇州人,基督教徒,政治民主人士。

解放前在蘇州讀中學時即參加進步活動。1954年以江蘇省考分第一進入北京大學中文系。1957年的反右運動中因公開支持北京大學學生張元勛的大字報“是時候了”而被劃為右派。

1968年4月29日,因“文革”時在獄中繼續抨擊個人迷信和極左路線,寧死不屈,被殺害於上海。1980年8月22日,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撤銷之前判決,以精神病為由平反為無罪,並認定該案為冤殺無辜。1980年上海高院再次做出複審,認定以精神病撤銷判決不妥,撤銷1980年裁定,但仍與之前判決一併撤銷,宣布無罪。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家世背景

林昭出生於蘇州。父親彭國彥曾做過吳縣縣長,母親許憲民很早就參與進步革命,大舅舅許金元曾任中共江蘇省委青年部長,四·一二事變中,被國民黨處決。林昭畢業后隨蘇南農村工作團參加蘇南農村土改。
1952年開始在《常州民報》、常州文聯工作,期間林昭深入工人之中,撰寫了許多報導。

投身革命

林昭生活照
林昭生活照
受家庭的影響,年幼的林昭對共產黨鬧革命抱有很大的熱情,在景海中學高中畢業后,林昭不顧母親反對,於1949年7月考入了“革命搖籃”蘇南新聞專科學校,決心“與家庭生不來往,死不弔孝”,投身到革命中去,甚至曾經無中生有地揭發過自己的母親,多年後,林昭對此感到很不安:“他們要我井裡死也好,河裡死也好,逼得我沒辦法,寫了些自己也不知道的東西,我不得不滿足他們。我沒存心誣陷你”。
畢業后林昭隨蘇南農村工作團參加蘇南農村土改。1952年開始在《常州民報》、常州文聯工作,期間林昭深入工人之中,撰寫了許多報導。

北大時期

林昭青年照
林昭青年照
1954年,林昭以江蘇省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了北京大學中文系新聞專業。由於林昭勤學多思,受到游國恩教授的讚賞,建議林昭調入文學專業,未果。林昭與另一位才女張玲任校刊編輯,負責副刊《未名湖》。1955年春,林昭參加了北大詩社,任《北大詩刊》編輯。1956年秋,《北大詩刊》停辦后,林昭成為綜合性學生文藝刊物《紅樓》的編委會成員之一,被稱為“紅樓里的林姑娘”。該刊物主編是樂黛雲。《紅樓》第2期的責任編輯是林昭和張元勛。
1957年5月19日,張元勛等貼出大字報《是時候了!》,這是為了響應中央的鳴放號召,隨後幾天,北大的大字報越來越多,學生互相辯論,有人認為大字報中的右傾言論是反革命煽動。5月22日,林昭在辯論中,公開反對那些上綱上線的批評,並說:“我料到一旦說話也就會遭到像今晚這樣的討伐!我一直覺得組織性與良心在矛盾著??月29日,《紅樓》編輯部舉行會議,宣布開除張元勛與李任出《紅樓》編委會,原因是他們參加了右派刊物。?月8日,《人民日報》發表了社論《這是為什麼?》,將提意見的言論說成是右派分子乘機向黨進攻。
1957年秋,張元勛、林昭等人被打成右派分子,林昭吞服大量安眠藥自殺,但被及時搶救過來。於是被認定她在對抗、“態度惡劣”,於是她被加重處分:勞動教養三年。林昭不服,跑到團中央質問:“當年蔡元培先生在北大任校長時,曾慨然向北洋軍閥政府去保釋‘五四’被捕的學生,現在他們(指北大領導)卻把學生送進去,良知何在?”后因新聞專業副系主任羅列憐其體弱多病,冒險為之說情,林昭得以留在新聞專業資料室接受群眾“監督改造”。
1957年12月25日,張元勛被秘密逮捕,判刑八年。北大當時約有八千學子,約有1500名師生被打成右派,他們中的許多人,被開除公職與學籍,發配到邊疆荒野,20多年後才得以平反。
1958年6月起,林昭在人大新聞系資料室監督勞動,期間與同在資料室“勞動考察”的人大學生“右派分子”甘粹產生愛情,他們提出結婚申請,但上級批評他們談情說愛是抗拒改造,不准他們結婚。
1959年9月,甘粹被發配到新疆進行勞動改造。林昭病情加重,冬天咳血加劇,請假要求回上海休養。
1960年春,人大校長吳玉章先生批示准假,林昭由母親接回上海。

上海時期

林昭舊照
林昭舊照
通過調養,林昭病情漸有好轉,並在上海認識了蘭州大學的研究生顧雁、徐誠,當時蘭大的張春元等人,正在準備籌辦針砭時弊的《星火》雜誌,隨後林昭的長詩《海鷗之歌》和《普魯米修斯受難之日》,在《星火》第一期上發表。但很快涉及《星火》的人員,都被抓捕。1960年10月,林昭被逮捕入獄。
1962年初,林昭得以保外就醫。期間曾要求上海的無國籍僑民阿諾,將《我們是無罪的》《給北大校長陸平的信》等帶到海外發表。
1962年12月,林昭又被捕入獄。在獄中林昭曾多次絕食、自殺,並分別兩次給當時的上海市長柯慶施、《人民日報》寫信,反映案情並表達政治見解,都沒有迴音。1965年3月23日,林昭開始寫《告人類》。
1965年5月31日,開庭審判,林昭被判有期徒刑20年。隨後血書《判決后的申明》。
1965年下半年,第三次給《人民日報》寫信。
1966年5月6日,北大同學張元勛來到上海,同林昭母親許憲民到上海提籃橋監獄看望她。
1968年4月29日,接到改判的死刑判決書,隨即在上海龍華被槍決,年僅36歲。5月1日,公安人員來到林昭母親家,索取5分錢子彈費。

平反昭雪

林昭之墓
林昭之墓
林昭父親在女兒被捕后,服藥自殺。林昭母親則精神失常,后死於上海街頭。林昭的弟弟彭恩華,2004年8月3日逝世於美國Sandy,Utah,享年59歲。林昭的妹妹彭令范現居美國。
1980年8月22日,上海高級法院“滬高刑復字435號判決書”,宣布林昭無罪,結論為“這是一次冤殺無辜”。林昭被平反后,在北大的追悼會上,有一副輓聯,上聯是“?”,下聯是“!”。無聲勝有聲。
2004年4月22日,林昭骨灰被安葬在蘇州靈岩山,但只是“衣冠冢”,屍體至今不知所在。彷彿是命運的巧合,其舅舅許金元也在萬物復甦的四月天(中共江蘇省青年部部長,“四·一二”事變中犧牲)被裝入麻袋屍沉長江,屍骨無存。林昭曾在獄中做《家祭》一首祭奠舅舅許金元:“四月十二日——沉埋在灰塵中的日期,三十七年前的血誰復記憶?死者已矣,後人作家祭,但此一腔血淚。舅舅啊——甥女在紅色的牢獄中哭您!我知道您——在國際歌的旋律里,教我的是媽,而教媽的是您!假如您知道,您為之犧牲的億萬同胞,而今只是不自由的罪人和飢餓的奴隸!”
林昭的檔案,包括在獄中寫的大量血書,1980年代曾一度開放,但不久又被封存。至今流傳的關於林昭的資料多為其生前親友的回憶,許覺民有一本書叫《林昭,不再被遺忘》,可時至今日究竟還有多少人記得那些在那個不堪回首的年代中隕滅的英靈!
林昭的舅舅許覺民在2006年11月13日逝世。

人物評價


林昭頭像
林昭頭像
在一批北大人相繼入獄,全國景象一片肅殺的情況下,林昭竟不可自已地按著自己的良心走了下去。根據越來越清晰可靠的材料,林昭本來並不激烈,厄運本來是可以逃過的。但是,當“右派分子”們受到討伐的時候,她跳出來了,被打成右派分子之後,她的處境並不是很慘。但是,在大飢荒的年月,她又站出來了。她與張春元等合編《星火》,不僅發表詩歌,還與他們一樣四處搜集各地黨政負責人和民主黨派負責人名字,企圖把他們的文章寄給他們,使他們正視人民的苦難,遏止極左政策。結果眾所周知,圍繞《星火》的幾十個人被作為“反革命集團”全部抓捕。被捕之後,林昭仍然在抗爭。她的一些抗爭看上去毫無意義,考察林昭的行為,正如她的難友們所說,的確是“拿雞蛋去碰石頭”。林昭偏偏要以自己這顆雞蛋的微薄之力去碰石頭。她說:“我相信成千上萬個雞蛋去撞擊,這頑石最終會被擊碎的!”這話一點兒說服力也沒有,將軍或政治領袖們在做戰前動員時是不會說這種話的。但正是這樣的話,使人們看到了一個真正的理想主義者,一個真正為理想而獻身的戰士。在廣州的黃花崗上,就埋著不少這樣的人。
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形象是黯淡的,在顧准帶來光彩之後,林昭再次帶來了光彩。她是一個象徵,一種精神和人格的象徵。
對林昭進行人格評價,人們不能不顧及偷生的大多數,同時,卻不能不面對林昭。從這個意義上說,林昭的姿態不僅使一段歷史有了些許亮光,而且拯救了人們的道德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