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河

中國內陸河疏勒河的支流

黨河,中國內陸河疏勒河的支流。古名氐置水,亦稱龍勒水、甘泉水、都鄉河。在甘肅省西部。清代始稱黨河。源出肅北蒙古族自治縣巴音澤爾肯烏拉和崩坤達坂,西北流至鳴沙山,經黨河水庫,拐向東北,入敦煌綠洲,至敦煌市,原在北土窯墩注入疏勒河,並最終消耗於敦煌西湖。 20世紀後期,一般很難到達交匯處。全長390公里,流域面積1.7萬平方公里。年徑流量2.89億立方米 (沙棗園水文站)。

黨河主要依靠冰川冰雪融水、泉水和大氣降水補給,冰川融水補給量約佔黨河全年徑流的39.8%。是肅北、敦煌人民的母親河,肅北、敦煌的生活、工業用水,農業灌溉離不開黨河,著名的莫高窟、鳴沙山、月牙泉,都與黨河和有不可分割的聯繫。

名稱由來


黨河,在青海省海西州,黨河稱夏日嘠勒金河。漢時日“氐置水(支至水)”,唐宋兩朝叫“甘泉水“”都鄉河”。元明兩朝名西拉噶金河,又名哈爾金水。清代以駐領沙洲的蒙古貴族黨金洪台吉的名字命名為黨金果勒(黨金郭勒),“郭勒”蒙古語為“河流”,簡稱黨河。黨河之稱,由始而來。古代也有稱“龍勒水”,蓋因黨河拐彎處為古陽關城堡“龍勒城”而得名。

幹流概況


黨河發源於疏勒南山南坡和黨河南山北坡的冰川群。作為黨河水源的冰川有338條(疏勒南山南坡67條,黨河南山北坡271條),儲水量1.11億立方米。其源頭有二:南部源頭為大水河,北部源頭為開騰河(奎騰河)。分別源出肅北蒙古族自治縣巴音澤爾肯烏拉和崩坤達坂冰川群,源頭主要支流8條,大水河由巴音澤日肯、野牛溝、水梁溝、艾力森昆德四股水匯成;開騰河由哈拉昆德、夏拉昆德、巴雜開騰、烏蘭艾熱格四股水匯成。各各支流在兩河峽口匯合,向西北流入漫土灘后全部滲入地下形成潛流,至烏蘭窯洞、扣肯沿一帶溢出地表形成徑流拾階而下,匯眾泉而成巨流,沿黨河谷地向西北流,依次接納左右兩岸之泉水,彙集大支流扎子溝、柳樹溝、清水溝之水奔騰急下,經大別蓋,繞橋頭子,出黨河水峽口,經黨城灣鎮、蘆草灣、浪灣,再西北流,切穿鳴沙山,出境。
黨河源頭的冰川
黨河源頭的冰川
上游開騰河(奎騰河)在青海省海西縣稱伊克奎屯郭勒,蒙古語,意為大寒流河,分兩支:北支稱巴嘠奎屯郭勒,蒙古語,意為小寒流河;南支稱奎屯郭勒。兩支匯合后始稱伊克奎屯郭勒;兩河向北流出州境,匯聚於甘肅省肅北縣境內,始稱夏日嘠勒金河(黨河)。
黨河鹽池灣段
黨河鹽池灣段
黨河肅北馬場溝段
黨河肅北馬場溝段
黨河峽谷及野馬南山
黨河峽谷及野馬南山
肅北境內長280千米(一說276千米,流域面積21410平方千米。 ),平均坡降0.94%。全流域面積21410平方千米,肅北境內流域面積6460平方千米。黨城灣水文站以上集水面積14325平方千米,年徑流量3.16108立方米,年平均流量為10.4立方米/秒。
黨河西千佛洞一段
黨河西千佛洞一段
敦煌市七里鎮秦家灣一段
敦煌市七里鎮秦家灣一段
黨河,出肅北縣后,穿過鳴沙山,在沙棗園(也稱黨河峽口)進入黨河水庫,原河道折向東北流,灌區建成后,河水全部進入黨河總乾渠,在西千佛洞附近折向東北流,入敦煌綠洲,經七里鎮、敦煌市沙州鎮、分散進入敦煌市三個灌渠。經莫高鎮轉渠口鎮、肅州鎮。原向東北,至敦煌市北注入疏勒河。自1975年黨河水庫建成蓄水后,黨河斷流,灌區干、支、斗渠相繼層襯砌,地下水滲補量劇減。很少與疏勒河匯流。全長390千米,流域面積1.7萬平方千米。
黨河敦煌市區段
黨河敦煌市區段
黨河尾端荒漠化的地貌
黨河尾端荒漠化的地貌
黨河和疏勒河落入的敦煌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黨河和疏勒河落入的敦煌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黨河以烏蘭窯洞以上為上游,沙棗園(黨河水庫)以下為下游。上游坡降1/70-1/150;中游坡降自 1/10-1/300;下游坡降1/500左右。中游坡降大,水流最急,有的地方落差達幾十米,潛藏著巨大的發電能力。
作為黨河和疏勒河尾端的敦煌西湖,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徑流是疏勒河、黨河,因多種原因基本斷流。保護區內的濕地,主要水源由地下潛流提供,西祁連山和東阿爾金山的雪山融水滲入地下,經過地下潛流,在低海拔的地區以泉涌的形式流出地面,形成大面積的季節性沼澤型濕地。
黨河大峽谷,位於肅敦公路以東,距敦煌市西南90千米處,從肅北縣黨城灣鎮以北5千米的蘆草灣向北延伸。峽谷總長度約20千米,其中開發規劃地段長15千米,總面積約13平方千米。

水系變遷


黨河是疏勒河最大的支流,黨河、疏勒河在哈拉湖(后稱青鹽池)一帶合流后仍稱疏勒河繼續西流。地質年代,疏勒河曾流入新疆境內的羅布泊,后因西部地形隆起,終止於敦煌境內最西端的西湖。清雍正年間(公元1723-1736年),當局為運輸軍糧,曾開鑿“皇渠”等數條河道,引布魯湖之水西入黨河,終至哈拉湖。由於水少沙多,水運計劃擱淺。但所開鑿之渠道並未罷廢,遂形成日瓜州縣城附近河渠的基本規模,並導致其上游之布魯湖於19世紀中葉徹底乾涸。黨河下游在漢唐時期曾遍布湖沼,至清代中期由於灌溉用水的增加,大部皆縮減或乾涸。
1975年以前黨河水庫未建成,黨河可向疏勒河下游泄水,疏勒河河道尚有流水,西湖濕地水域面積還較大。1975年黨河水庫修建后,隨著敦煌黨河灌區灌溉面積的擴大,黨河下泄水量日益減少。20世紀後期起,多數情況下黨河與疏勒河已無明顯水力聯繫,僅在大洪水時有少量洪水匯入疏勒河下遊河道。

水文特徵


影響黨河徑流量的主要因素有冰川融水,地下水和暴雨,被視為典型的混合補給型河流。黨河流域內有冰川336條,冰川面積25974平方千米,儲冰量123904千立方米,儲水量1053108立方米。其上游有寬闊的河谷平原及山問盆地,在這裡,山區冰雪融水轉化為地下水。出山徑流四季變化一般較平穩,表現為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補給為主的特點,汛期集中在6—9月,在此期間,暴雨形成山洪洪峰流量較大,但歷時較短,對徑流影響不是很大。21世紀以後,由於水土流失,暴雨形成的洪峰逐漸增大,1998年洪峰流量242立方米/秒,為歷年最大洪峰。洪水夾帶大量泥沙,給流域造成一定災情損失。河流多年平均含沙量2.21公斤/立方米,年最大含沙量225公斤/立方米,年平均輸沙率222公斤/秒,年輸沙量701萬噸,侵蝕模數489T/平方千米。
據中游黨城灣水文站1962-1982年的統計資料記載,其年均流量939立方米/秒,暴雨山洪時最大流量2001113/秒。上游坡降為1/70-1/150:中游坡降為1/100-1/300;下游坡降1/500左右。每年1月中旬左右,黨河開始封凍,次年3月中旬解凍。冬季流量最小,7-9月流量最大。其水質呈重碳酸鈉適度硬水型,氫粒子濃度呈強鹼性,適於人畜飲用。
據下游沙棗園水文站資料,黨河年徑流量2.89億立方米。山區冰川面積232.66平方千米,冰川儲量111.24億立方米,年融水量1.23億立方米,系黨河的主要補給水源,也是肅北和敦煌二縣市工農業生產及人畜用水的可靠水源。
大雨(15毫米、<12小時降雨量一30毫米)是黨河流域比較嚴重的自然災害。由於山區雨水容易積聚,稍長曆時的大強度降雨,便引發洪水甚至泥石流。洪水出山後,往往沖毀草場,夷平作物,損壞路基和民用建築,給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造成危害。黨河流域的暴雨主要出現在6、7月份。根據多年統計資料,6月出現暴雨的百分比例為67%,7月為33%。大雨出現在4叫月,出現幾率7月最高,6、8月份次之。由於流域內防洪設施簡單稀少,因此,幾乎每次大雨或暴雨均不同程度造成災情,在河谷重要路段和主要草場分佈區修建防洪工程,十分必要。尤其是針對破壞性極大的泥石流,在不同防範區應採取不同工程措施,爭取在有限的條件下,儘可能將損失減少到最小。

支流源泉


黨河主要依靠冰川冰雪融水、泉水和大氣降水補給,冰川融水補給量約佔黨河全年徑流的39.8%。支流很少。黨河水系包括黨河幹流(一般稱黨河)、敦煌南湖泉水和一些小溝小河等。

河溝

屬於黨河水系的河溝,有位於野馬山前山邊緣的西水溝、康溝、石牆子、北溝、小草 湖、黑溝、掉石溝、紅柳峽等,流域面積2067平方千米,年總徑流量0.3433億立方 米。由泉水補給的紅柳峽河,流域面積460平方千米,正常流量0.238立方米/秒,年 徑流量0.0693億立方米,解決800多人及1.5萬頭牲畜飲水,灌溉700畝林地。

泉水

肅北鹽池灣奎騰郭勒溫泉
肅北鹽池灣奎騰郭勒溫泉
肅北鹽池灣奎騰郭勒溫泉,位於黨河源頭夏爾拉排,地理坐標在北緯38°41′,東經96°51′37″處。溫泉位於獨山子山腰陰坡,海拔3890米,此處三眼溫泉一字排開,出露地表,長約150米,每泉高程只相差3米,泉水從陡坡上留下,注入奎騰郭勒。奎騰溫泉水溫介於34到35.4°C之間,涌水高程2-6厘米,出水量較大。水源為硫磺礦層的承壓水,泉水析出物呈土黃色,形成鬆散的泉華,堆積成泉華扇和泉華丘。
哈魯烏蘇溫泉,位於鹽池灣鄉境內之疏勒河流域的硫磺山崩坤水溝中間,距開騰溫泉30公里,處於一條水線上,也有三眼泉水從海拔4192米處泄下。
南湖泉水,屬於黨河分出水流,黨河水從府北流出山後經沙棗園一帶滲漏,在崔木土山東北山麓附近大溝、山水溝、西頭溝等處出露形成泉水,徑流吐9902.3萬立方米. 分別彙集到陽關鎮的黃水壩、新工壩、西頭向壩和山水溝壩,以敦煌市引水灌溉農田后,余水重新滲入地下流向西湖。
敦煌月牙泉也屬於黨河水系。由沙子堆積而成鳴沙山與月牙泉共處一地,月牙泉含水量並不多,因為形似月牙而得名,四周被流沙環抱。位於月牙泉風景區,古稱沙井,俗名葯泉,位於甘肅省敦煌市西南5千米鳴沙山北麓。月牙泉南北長近100米,東西寬約25米,泉水東深西淺,最深處約5米,彎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稱,自漢朝起即為“敦煌八景”之一。

湖泊

黨河沿岸出水量大的個別泉水,由於地勢比較平坦,水流不暢,泉水出露后匯成面積不等的小湖泊,有十數處。比較大的湖泊為野馬峰天池,位於野馬山海拔3960米處群峰之間,湖呈馬蹄形,又名馬蹄海(蒙語稱德諾津爾)。周長6000米,面積約1. 9平方千米,水源、由積雪融水和降水補給,池水面積約1800畝,水最深處5米。長期蒸騰濃縮,水中含鹽量增高,形成微鹼水湖,水中多生水草,池面常有鴨類、鶴類等水鳥浮遊

水利工程


樞紐工程

黨河流域內有水庫5座,其中中型水庫1座(黨河水庫)、小型水庫4座。
黨河水庫
黨河水庫
黨河水庫,位於教煌市西南34千米處的黨河口。是一座灌溉、發電、防洪綜合利用的中型水庫,總庫容4640萬立米,三等工程,防洪標準按百年一遇洪水設計,千年一遇洪水校核,地震烈度按8度設防。主體工程由主壩、副壩、圍堤、輸水發電隧洞、排沙泄洪隧洞、滋洪道及電站組成。主壩高56.8米。並加設防浪牆1.2米,壩型採用瀝背混凝土心牆砂殼壩。截止1990年底,國家累計投資達4227.2萬元,縣(市)投資92.7萬元,群眾自籌349.1萬元,投人勞力762.6萬工日。設計壩高56.8米。

灌區工程

黨河流域內有黨河、敦煌南湖、肅北黨城灣、克塞紅柳灣(含多壩溝)等4個灌區,總灌溉面積48.5萬畝,其中黨河灌區為41.72萬畝,為大型灌區,其它為小型灌區。各灌區共建成總乾渠3條,總長38.41千米;乾渠6條,長83.93千米;支渠55條,長270.84千米;斗渠1495條,總長1284.17千米。20世紀末開始黨河灌區部分實施了大型灌區節水改造,骨幹渠系襯砌完好率為48%左右,其它幾個小型灌區襯砌率不到40%。供用水量:2007年黨河流域為特豐水年,來水頻率0.3%。
黨河灌區下的敦煌綠洲
黨河灌區下的敦煌綠洲
黨河水庫灌區,南靠鳴沙山,北臨疏勒河古道,西連西戈壁,東接東戈壁,南北長40千米,東西寬22千米,控制面積880平方千米,轄孟家橋、七里鎮肅州、楊家橋、三危、五墩、郭家堡、呂家堡、轉渠口、黃渠等10個鄉鎮和省農墾局酒泉分局黃花農場,青海石油管理局東風農場,敦煌市良種場、園藝場、林業站等單位,可耕面積達32萬畝。灌區水源主要依賴黨河徑流,經肅北蒙古族自治縣,由五閣廟入敦煌縣境,於土窯墩匯入疏勒河,向西注入哈拉湖,灌概面積30.6萬畝(其中林地4.6萬畝)。灌區庫架配套,遭路暢通,條田成片,園林交錯,糧棉穩產。
游牧民族特殊的生活習慣和落後的生產方式,使他們無論在意識還是在行動上,既無暇也無視於生態環境的保護。肅縣農田水利化程度低,渠系質量差,所有耕地均為水澆地,採取傳統漫灌方式,灌溉用水的利用率只有40%一50%,水浪費十分嚴重。

水電開發

黨河中上游肅北段水電資源是比較豐富的,尤其是中游,大部分河段坡降大,水流急,蘊藏著較大的發電能力。
除黨河水庫庫區電站(裝機3台共3750千瓦,單機引水流量3.6立方米每秒)外,1983年,由政府投資,在大拉排修建裝機容量為2400千瓦的水電站,1985年投入生產,當年發電139.69萬千瓦時,基本滿足了縣城及周邊農區用電需求。後來,肅北縣城又建起248千瓦水電站一座,以適應人口和經濟發展所需的用電增長。 20世紀,肅北縣先後在黨河幹流興建了“十一”和大拉排一、二級電站,裝機容量為8970千瓦。占可開發總量的1.7%。到2003年,巳建成拉排三級、黨城電站。到2016年,黨河上游電站已經實現6級梯級開發。
黨上三級電站,位於甘肅省肅北縣境內黨河上游幹流,距肅北縣城約38千米,裝機容量2×10兆瓦,機組為立軸混流式,設計引用流量20立方米/秒,最大引用流量22立方米/秒,黨三設計多年平均發電量為8600萬千瓦h。電站為引水式,2012年12月投產發電。
黨上四級電站,位於甘肅省肅北縣境內黨河上游幹流,距肅北縣城約42千米,電站各裝設兩台水輪發電機組,裝機容量2×6.3兆瓦,設計引用流量20立方米/秒,最大引用流量22立方米/秒,設計多年平均發電量為5387萬千瓦h,電站為引水式,2012年12月投產發電。
黨河上游五級水電站,位於肅鹽公路約31千米處,總裝機容量12.6兆瓦。2011年7月開工建設,2013年全部竣工投產。黨河上游五級水電站工程正常運營後年發電可達6500萬度。
肅北縣黨河上游6級水電站,位於肅北縣黨河幹流條湖咀子和紅山咀子之間的河段上,是黨河幹流上游第6座梯級水電站,屬河道引水式水電站,裝機容量8400千瓦,年均發電量4468萬千瓦時,年利用小時數5320小時。2016年建設項目完成全部建設任務,併網發電。

引流回灌

在1980年8月以前,肅縣城生產和生活用水,取自黨河自然水,用水比較困難。於該年建成投產的2座高儲配水塔(分別為60噸、30噸)、32個供水站及4630米輸水管道,每天可供水200噸,較好地解決了縣城用水問題。
黨河水庫補給莫高窟風景區的引水渠道
黨河水庫補給莫高窟風景區的引水渠道
引黨濟紅工程,將黨河水從肅北縣引入阿克塞縣城紅柳灣鎮,解決縣城生活及人、畜飲用水嚴重短缺的局面。引黨濟紅引水工程起始黨城灣黨河西灘渠首,落至阿克塞岔路口以南1千米處,經40萬立方米蓄水池調蓄后,為縣城的生活、生產、綠化和近郊區蔬菜、果園、飼草料基地供水。渠線全長55.241千米,設計流量0.12立方米/秒,加大流量0.2立方米/秒,斷面為0.6米~0.8米的混凝土預製管。每年從黨河引水500萬立方米。該工程於2001年9月24日竣工通水。
引哈濟黨水利工程,是敦煌市和肅北、阿克塞兩個少數民族自治縣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關鍵性跨流域調水工程,同時也是一項生態治理工程。引哈濟黨工程主要任務是將甘肅省酒泉市阿克塞縣境內的蘇干湖水系中的大哈爾騰水調往黨河水系,在《敦煌市水資源合理利用與生態保護綜合規劃》報告中工程擬定了兩條輸水線路方案:方案一:在大哈爾騰河出山口處修建引水渠首,輸水線路沿黨河南山南麓西行至黨河水庫上游沙棗園,線路總長202.00千米,由有壓管道、隧洞群和明渠組成。方案二:引水渠首與方案一相同,渠首進水閘後接無壓暗渠和無壓隧洞,引水至黨河流域大紅溝內,線路總長34.75千米,由一條33.5千米隧洞、明渠、暗渠組成。2011年6月獲得國務院批複《敦煌市水資源合理利用與生態保護綜合規劃》。2014年5月21日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十三五”期間重點推進的172個重大水利工程之一。
月牙泉恢復補水工程,1975年黨河水庫建成后,月牙泉上游地下水補給大大減少。同時,隨著敦煌人口增加和種植面積擴大,地下水開採量增加,因此,靠地下水補給的月牙泉受到了直接的影響。1960年代,月牙泉水域面積22畝,平均水深8米,基本為半月形的小湖。2010年代月牙泉僅僅存有8畝,水深僅0.5-1.0米,1999年曾經一度露出了湖底。為保護歷史遺跡,建設恢復補水工程。位於黨河水庫下游黑山嘴至鳴沙山景觀大道月牙泉大橋,全長5.8千米,距離鳴沙山·月牙泉核心景區約6千米。每年從黨河水庫借調600多萬方的水,工程批複總投資8100萬元,共修建12個滲水場,蓄水總面積98公頃,最大蓄水量98萬立方米。根據前期滲水試驗和科學模擬分析,12個滲水場每年可向地下回灌水量1480萬立方米,通過自然滲漏和地下徑流的形式向月牙泉及其周邊區域滲水補水。使月牙泉水深將超過2米,水域面積不小於12畝,滿足自然生態景觀的要求。到2018年7月,經過兩個多月注水,月牙泉恢復補水工程12個滲水場全部蓄水。

流域概況


黨河流域包括甘肅省敦煌市、酒泉市肅北蒙古族自治縣和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部分地區,該區域位於東經92°~96°,北緯39°~42°之間,東與甘肅瓜州縣、玉門市相鄰,西、北皆與新疆相連,南與青海相望。

地形氣候

流域內地形起伏變化大,山區、平原及丘陵交互出現。南部分佈有土爾根達坂山及喀克吐蒙克山,中南部為阿爾金山、當金山和黨河南山,中北部分佈著大紅山、小紅山、崔木土山、三危山等一系列低矮山脈,最北部為丘陵地帶。從南到北,在山脈之間與丘陵間,形成了三個盆地,即土爾根達坂山至阿爾金山、黨河南山之間為蘇干湖盆地,阿爾金山、黨河南山至大小紅山、崔木土山、三危山之間為阿克塞盆地,大小紅山、三危山以北為敦煌盆地,海拔分別為2800-3200米、1600-2400米和800-1500米,面積分別為2.23、1.08、3.12萬平方千米。中部的阿克塞盆地是黨河南山、當金山與敦煌盆地的過渡地帶,通過低矮山脈間的溝隙與敦煌盆地相連;北部的敦煌盆地地勢開闊、地形頗為平坦,沖溝不發育,盆地最低處為敦煌西湖。
流域深居內陸,降水量少、蒸發量大,冬季寒冷、夏季炎熱,四季多風、氣候乾燥,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屬典型的大陸性氣候。由南向北的三個盆地分別為高寒半乾旱區、溫涼乾旱區和溫暖乾旱區;多年平均氣溫3.9℃-9.3℃,日照時數3033.4-3246.7小時,降水量176-39.9毫米,年蒸發量1228-2495毫米,乾旱指數7-42;無霜期為150天,冰凍期為11月-3月,最大凍土深1.44-1.78米;常年多東風和西風,春季風速最大,8級左右的風平均每月可達2-4天。

自然資源

黨河流域祁連山的草原植物群落,絕大部分保存完好。地帶植被的基本類型是典型的內陸高寒草原和荒漠草原以及沼澤草甸和草甸化草原草場。草原資源比較豐富。在流域中上游的高寒荒漠地帶、沼澤草甸區及祁連山腹地,分佈和棲息著上百種野生動物,其中國家重點保護的有盤羊、岩羊白唇鹿鵝喉羚野驢等三十多種。為了保護這些稀有動物和雪域寒漠的自然風光,政府在這些地區擬建保護區。這一舉措,可有力促進黨河流域旅遊資源的開發。此外,在黨河谷地南北廣大區域內,分佈和蘊藏著種類繁多、儲量可觀的礦產資源。己探明的礦種有30多個,礦點上百處。由於地勢險峻,交通不便,許多礦只限於小規模開發。

社會經濟

2007年,黨河流域內的敦煌市、肅北蒙古族自治縣和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三縣市總人口20.15萬人,其中城鎮人口9.71萬人,農業人口10.44萬人,城鎮化率48.2%;按縣市分,敦煌市人口18.2萬人,佔90.3%,肅北縣和阿克塞縣人口分別為1.13和0.82萬人,佔5.6%和4.1%。區域內國內生產總值39.19億元,按縣市分,敦煌市為29.09億元,佔74.23%,肅北縣和阿克塞縣分別為6.86和3.24億元,佔17.5%和8.27%;產業結構中,第一、二、三產業的比例為20:35:45,增加值分別為7.93、13.53、17.73億元。敦煌市的增加值主要為種植業和旅遊業,肅北縣和阿克塞縣則主要為牧業和採礦業。三縣市人均GDP1.94萬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7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385元,財政總收入3.85億元。區域內灌溉總面積為48.52萬畝,其中農田灌溉面積36.25萬畝、果園8.44萬畝、林草3.83萬畝;按縣市分,敦煌市灌溉面積44.72萬畝、肅北縣3萬畝、阿克塞縣0.8萬畝。
黨河邊的肅北縣城
黨河邊的肅北縣城
肅北蒙古族自治縣,1950年7月29日成立,總面積6萬多平方千米,轄6鄉2鎮25個行政村,人口萬餘的自治縣。黨河流水穿鎮而過,鎮內水渠縱橫,綠樹成蔭,鎮外東、北兩面是黨城鄉萬畝農田,農田以外便是茫茫草原。居住著蒙、漢、回、藏、滿、裕固等六個民族。肅北縣是一個以畜牧業為主,適情發展農業和林業的縣。因為適於耕種的土地很少,共有草地面積298219萬畝,佔全縣土地總面積的30.16%。1984年牧民人均佔有牲畜83頭(只),牧民人均收入達到1040元,純收入在甘肅省名列第二。1999年牧農民人均收入已達3964元,比之改革開放初期的1978年,增長了十五倍。人由於地處偏遠,交通狀況嚴重阻礙著肅北工、商業的發展。該區工商業形式傳統,結構簡單。工礦企業規模小而分散,商貿除了初級廉價的畜牧產品外銷,基本上只限於從周邊地區采迸,供給地方用度。
鳴沙山、月牙泉
鳴沙山、月牙泉
敦煌市,曾是中西交通的樞紐要道,絲綢之路上的咽喉鎖鑰,對外交往上的國際都會,經營西域的軍事重鎮,在中華歷史的長卷上佔有光輝的篇章。元時敦煌衰落,到了明代,已被棄置關外,直到清中葉,才重新設縣。敦煌為甘肅省酒泉市代管縣級市,位於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處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的交匯處,全市總面積3.12萬平方千米,其中綠洲面積1400平方千米,佔總面積的4.5%,被沙漠戈壁包圍,有“戈壁綠洲”之稱。敦煌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強,晝夜溫差大,是甘肅省最大的棉花生產基地和瓜果之鄉,全市經濟一度以農業為主。後來敦煌旅遊業發展迅猛,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畫”聞名天下,其產生的經濟效益已超越農業,成為了敦煌市的龍頭產業。
阿克塞縣,是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哈薩克族自治縣。2016年戶籍人口9046人。其中,哈薩克族3234人,佔全縣總人口的36%,是全國三個哈薩克族自治縣之一。截止2015年底,全縣生產總值完成15.14億元,財政收入完成2.46億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39.4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84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8098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1560元。地域廣袤遼闊,資源相對富集。全縣總面積3.14萬平方千米,境內地勢平坦,大部分為荒漠、戈壁和草原,交通便利,人口密度小。境內主要河流有大、小哈爾騰河和安南壩河三條,流域面積8560多平方千米,年徑流量4.52億立方米。主攻資源綜合利用、現代農牧業和民族旅遊業三大產業。

生態保護


2007年前的哈拉湖
2007年前的哈拉湖
黨河及疏勒河流域環境惡化由來以久。西漢時流域設敦煌郡(公元前111年),從地理分佈推測西漢及以前數十年中疏勒河主要沿昌馬洪積扇散流於一至十道溝中,經雙塔堡、玉門關入敦煌西湖,沿河呈沼澤湖泊相的綠洲長廊與羅布泊相通,為“絲綢之路”之北道。唐朝時鎖陽城(瓜州縣城北截山以南)及其附近曾發展了10萬畝以上的灌溉良田,千里沃野,飲馬農場一帶為“草豐水,宜畜牧”的沼澤性草湖,構成良好的生態環境。後期由於戰爭及疏勒河向東改道,使唐代農業綠洲很快變為風蝕地。原來沿河岸下游發育的林帶及灌叢草場迅速退化消失,使飲馬、青山、花海一帶均表現為湖泊相環境,而西部由於流量減少,河流萎縮,原來廣布的沼澤及水生植被隨泉水減少而衰亡,生態環境急劇惡化,下游的庫姆塔格沙漠迅速向北擴張至原河道,綠色走廊隨之消失。
20世紀50年代起,疏勒河流域進行了大規模的水利化建設。1958年昌馬總乾渠、雙塔水庫、1975年黨河水庫等一系列水利工程建成后,河水大部分被引入渠系,人工綠洲面積不斷擴大,上游生態環境不斷改善,而下遊河道來水卻逐漸減少直至斷流,地下水位持續下降,濕地不斷萎縮,土地沙漠化和荒漠化程度日趨嚴重,生態環境逐漸惡化。
為保護黨河流域生態環境,2006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建立鹽池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以雪豹、白唇鹿、野氂牛藏原羚黑頸鶴等高原珍稀野生動物保護為主的超大型自然保護區。其中,黨河濕地位於青藏高原北緣、祁連山西端的高山地區,處於青藏高原和蒙新高原的交匯帶,集河流濕地、湖泊濕地和高山草甸濕地為一體,是中國高寒區與極乾旱過渡區極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高原濕地。濕地內獨特的地理環境和類型多樣的野生動植物資源,為候鳥造就了理想的遷徙中途站和繁殖地。2018年11月,其中肅北蒙古族自治縣鹽池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3504.5公頃黨河濕地成功入選《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南湖自然保護區,位於甘肅省敦煌市西南70千米的南湖鄉境內,面積11.06平方千米。區內地勢平坦,海拔1100~1297米,屬暖溫帶乾旱性氣候,天然植被以超旱生灌木狀植物為主。主要保護對象為鳥類及濕地生態系統。已知有獸類20種,鳥類76種,屬國家重點保護的有黃羊及黑鸛、大天鵝、鳶、紅隼等。該保護區位於塔克拉瑪干沙漠的東部邊緣,有4處小水庫,庫容294萬立方米,年徑流量0.99億立方米,灌溉1333公頃農田,養育著一片綠洲,也為候鳥棲息繁衍提供了理想的自然環境。交 通 從敦煌市區包車前往,需約250元,可一併遊覽壽昌城和渥窪池景點。
2017年恢復水面的哈拉湖
2017年恢復水面的哈拉湖
為了解決敦煌水資源開發利用超出承載能力,下游水量銳減、河道斷流、湖泊乾涸等生態問題,保護敦煌綠洲,經國務院批准,總投資47.22億元的《敦煌水資源合理利用與生態保護綜合規劃》自2011年啟動實施。按照規劃,疏勒河雙塔水庫和黨河水庫近年來下泄生態水量逐年增加,入庫來水量的10%—20%下泄河道,用於河道下游生態補水。隨著規劃中疏勒河、黨河河道恢復與歸束工程的陸續完工,古河道得到歸束治理,提高了河道輸水效率,下泄的生態水量和汛期洪水匯聚於歸束后的河道。據甘肅省酒泉市黨河流域水資源管理局統計,兩河河道2016年下泄生態水量約5000萬立方米,經冬季封凍、春季消融,2017年3月,乾涸半個多世紀的哈拉湖重現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