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
原名“北京大學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成立於2000年1月,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心設現代漢語、近代漢語、古代漢語、漢語方言和歷史比較語言學4個研究室和1個《語言學論叢》編輯部、1個基地資料室。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原名“北京大學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自2011年1月1日起更名為“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英文全稱Center for Chinese Linguistics PKU.
研究中心於2000年1月成立,2000年9月被教育部批准為全國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主任陸儉明,副主任蔣紹愚。從2007年4月起,王洪君為主任,郭銳為副主任。中心設現代漢語、近代漢語、古代漢語、漢語方言和歷史比較語言學4個研究室和1個《語言學論叢》編輯部、1個基地資料室。4個研究室的負責人同時也是本方向的學術帶頭人,分別為陸儉明教授(兼)、蔣紹愚(兼)、朱慶之教授和王洪君教授。中心按研究課題聘任研究員,每年聘請一批國內外的知名學者為基地的專/兼職研究員,聯合進行各大研究課題的開發與攻關。其中包括校內專職研究員7人,兼職研究員9人,校外(含海外)兼職研究員9人。2003年初,中心還與北京大學中文系合作設立了兩個國家211工程的重點實驗室,由詹衛東和邵永海兩位老師負責,在建立國際一流的語言學研究資料庫的同時培養更多中文信息處理方面的專業人才。
學術委員會負責中心研究人員的聘任、重大項目的確定等重要工作,由13人組成:
主任:
委員13人(按音序排列):
貝羅貝(法國國家科學院)、曾志朗(台灣中研院)、黃正德(美國哈佛大學)、江藍生(中國社會科學院)、蔣紹愚(北京大學中文系)、陸儉明(北京大學中文系)、杉村博文(日本)、王洪君(北京大學中文系)、王福堂(北京大學中文系)、王寧(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邢福義(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戴慶廈(中央民族大學)、張洪年(香港中文大學)
管理委員會成員包括本基地主任、副主任、研究室主任和基地有關人員共9人,負責協調處理基地日常工作。具體成員如下:
中心自成立以來,經教育部批准,組織了17個重大研究項目,分別為:
陸儉明主持的現代漢語語義知識的形式化模型及語義分類系統研究(2001,已結項)
蔣紹愚主持的近代漢語語法研究(2001,已結項)
朱慶之主持的基於梵漢對勘材料的佛教漢語辭彙研究(2003,已結項)
王洪君、詹衛東主持的基於大規模漢英對齊語料的語言研究與教學平台(2003,已結項)
張聯榮主持的上古至中古漢語動詞演變及其動因機制與影響研究(2004,在研,通過中檢)
郭銳主持的現代語言學理論框架下的漢語虛詞意義分析研究(2004,已結項)
袁毓林主持的漢語大規模真實文本的語義標註研究——從句子的論元結構、情態結構到語篇結構(2005,已結項)
陸儉明主持的大規模中文樹庫建設及其應用研究(2006,在研,通過中檢)
陳保亞主持的基於嚴格語音對應同源語素的漢藏語係數理譜系分類(2006,在研,通過中檢)
宋紹年主持的《韓非子》實詞及相關句法結構研究(2008,在研)
王洪君主持的現代漢語語篇的結構和範疇研究(2009,在研)
項夢冰主持的區域類型視角下的漢語方言計量性比較研究(2009,在研)
中心的學術刊物為《語言學論叢》(以書代刊),商務印書館出版。《語言學論叢》的編委會由國內外知名學者組成下設編輯部負責日常工作。面向國內外漢語語言學界組稿,實行雙向匿名審稿制,一年出版兩輯。
歐洲科學基金人文科學標準委員會(Standing Committee for the Humanities, European Science Foundation)對全世界以不同語言出版的語言學刊物進行文獻學分析,引用率較高的85種刊物入選名錄。其中以中文出版的語言學刊物入選的只有三種,《語言學論叢》是其中之一。
2010年中心研究員名單如下
專職研究員:(7位)
陸儉明、蔣紹愚、王洪君、陳保亞、瀋陽、郭銳、宋紹年
校內兼職研究員:(9位)
校外兼職研究員:(9位)
張敏(香港科技大學)、黃居仁(中研院語言所)、王士元(美國伯克利大學)、孫天心(台灣中研院)、司馬翎(荷蘭萊頓大學)、大西克也(日本東京大學)、石定栩(香港理工大學)、陶紅印(美國加州大學)、秋谷裕幸(日本愛媛大學)、曾志朗(台灣)
中心有三個自建語料庫,分別為:
現代漢語語料庫:http://ccl.pku.edu.cn/yuliao.asp?item=1
古代漢語語料庫:http://ccl.pku.edu.cn/yuliao.asp?item=2
漢英雙語語料庫:http://ccl.pku.edu.cn/yuliao.asp?ite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