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戰役

太平洋戰爭期間的日美戰役

菲律賓戰役,1941年12月8日—1942年5月7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太平洋戰爭中,日軍為粉碎美菲軍隊和美國亞洲艦隊,攫取資源豐富的美屬殖民地。

給以後進攻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和澳大利亞創造有利條件而實施的戰略性戰役。

概述


日軍空襲甲米地海軍基地
日軍空襲甲米地海軍基地
美國在菲律賓的克拉克和甲米地建有亞洲最大的空軍、海軍軍事基地,構成日軍南進的障礙並威脅日本本土安全。
日軍企圖攻佔菲律賓群島,奪取美軍事基地,控制日本本土與東南亞之間的海上交通線,為進攻荷屬東印度創造條件。
在菲律賓群島的美菲集團計有13萬人(麥克阿瑟中將任司令,其中3.1萬美國人)和270多架飛機(其中可作戰的142架)。美國亞洲艦隊(司令為哈特上將,主要類型的戰鬥艦艇45艘)協同該集團作戰。
戰役開始時,日軍陸海軍航空兵對美軍機場和甲米地(呂宋)海軍基地實施突然襲擊,於12月8—9日摧毀了美軍在陸地上的一半重型轟炸機和1/3以上的戰鬥機,為登陸作戰創造了條件。
美國亞洲艦隊的基本兵力駐菲律賓南部基地得以倖免。同日,日軍一部攻佔呂宋島以北的巴坦群島。日軍奪取了制空權后,乘呂宋地區幾乎沒有艦隊之機,派先遣部隊第48師田中支隊和菅野支隊(共約4000人)自12月10日起開始分別在呂宋島北部的阿帕里和維甘登陸並佔領機場。
此戰,是日本陸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實施的攻佔眾多群島的第一次大規模合同戰役。它證明奪取制空權和制海權對於登陸兵上陸的成功具有決定性意義。登陸兵先遣支隊迅速奪取敵基地和機場以及日本航空兵轉場至這些基地和機場,對保障主力順利上陸和繼續作戰起了促進作用。
美軍憑藉海空優勢,採取集中兵力、中間突破戰術給日軍以毀滅性打擊。美軍佔領菲律賓群島使日本的戰略態勢進一步惡化。日本與南部海域的海上交通線被切斷,其戰略原料只有從中國東北和朝鮮向本土運進。美軍完全控制了南海,並為進攻海南島、台灣島、琉球群島和直接進攻日本本土建立了許多基地。

詳細過程


TA-3及TA-4(日本)11月8日及9日,日軍從馬尼拉派出兩支運輸艦隊前往奧爾莫克灣,這兩支運輸艦隊之間相隔一天航程為了驅逐艦群為第一支運輸艦隊護航后能回程為第二支運輸艦隊護航,但是,兩支運輸艦隊均被美國海軍第3艦隊的艦載機發現,第3艦隊司令威廉·哈爾西海軍上將在11月11日命令第38特混艦隊上的350架飛機對日本兩支運輸艦隊發起攻擊。
4艘驅逐艦 — 島風號、若月號、濱波號、長波號— 及5艘運輸艦被擊沉,早川干夫海軍少將與 島風號一同沉入海底。
TA-5(日本)
運輸艦隊TA-5在11月23日離開馬尼拉前往卡塔英岩港及巴蘭坎港,6艘運輸艦中,有5艘被炸沉。
水雷布置
11月底的惡劣天氣令空中攔截成效不大,因此美國海軍開始派遣驅逐艦進入奧爾莫克灣,卡尼高水道被美軍追擊號及復仇號佈雷艦布下水雷,而美國海軍第22驅逐艦中隊的4艘驅逐艦在羅伯特·史密夫的指揮下 ( 瓦勒號、普林格爾號、倫肖號及索夫利號)進入海灣,它們在這裡炮轟在奧爾莫克的碼頭。
一架盟軍偵察機對艦隊發出信息,表示有一艘日軍潛艇正在巴西漢島南面迎面而來 ( I-46)及駛往奧爾莫克灣,艦隊駛往南面迎擊;11月28日凌晨1時27分,瓦勒號驅逐艦的雷達發現目標正在龐森島海岸,瓦勒號的首輪攻擊令該潛艇失去作戰能力,及不能下潛, I-46隻能利用其艦炮還擊直至在凌晨1時45分沉沒。
TA-6(日本)
3艘護衛艦敁航2艘運輸艦在11月27日離開馬尼拉,它們在11月28日晚在奧爾莫克灣被美軍魚雷快艇攻擊,而生還者在離艦又遭到空中攻擊,所有5艘艦艇全部被擊沉。
另一艘美軍驅逐艦在11月29日晚至30日布雷時接到情報附近有一支日軍護航艦隊,經搜索后只發現數艘已被破壞的小型駁船
TA-7 (日本)
一支擁有3艘運輸艦的艦隊在由山下雅倫少將指揮的驅逐艦竹號及桑號的護航下在12月1日離開馬尼拉,另有兩組潛艇一同參與此行動。
它們在12月3日凌晨0時09分在奧爾莫克灣碼頭泊岸時遭到美軍第120驅逐艦中隊的攻擊(艾倫·薩姆納號、庫珀號及莫爾號驅逐艦)。
美軍軍艦在這些運輸艦卸下時把其擊沉,但被銀河轟炸機、海岸火炮、港灣中的潛艇及日軍驅逐艦的猛烈攻擊,桑號驅逐艦被擊沉及山下雅倫陣亡,竹號驅逐艦使用魚雷攻擊美軍庫珀號驅逐艦及在遭到數處損傷下撤離,庫珀號在0時15分被擊沉及損失了191名兵員(其中168名水手在12月4日被 卡塔林納式水上飛機從水面救起),0時33分,2艘剩下來的美軍驅逐艦被命令撤出奧爾莫克灣,這部分的奧爾莫克灣戰役被記載在歷史中是因為在戰爭中唯一敵軍使用了各種不同的武器:艦上火炮、空中攻擊、潛艇攻擊、海岸火炮及水雷。
奧爾莫克灣登陸
美軍在1944年12月7日美軍拉姆森號驅逐艦在被神風特別攻擊隊攻擊后正炮轟奧爾莫克灣,在炮轟中正拖曳該艦的可能是美軍ATR-31軍艦。
1944年12月5日,美國海軍陸戰隊在奧爾莫克以南27英哩(43公里)的聖佩德羅灣登陸,登陸船及支援艦艇一直遭到神風特別攻擊隊的空中攻擊,15艘登陸船被擊沉及驅逐艦馬格福特號和USS德雷頓號被擊傷,付出大將50名兵員傷亡。
12月7日,美軍第77步兵師在安德魯·D·布魯斯少將的指揮下在奧爾莫克以南3.5英里(5.5公里)的 阿爾布里亞實施登陸,第77步兵師的第305、第306及第307步兵團在登陸時沒有遇到抵抗,但海軍艦隻則受到神風特別攻擊隊的空中攻擊,損失了驅逐艦瓦德號及馬漢號。
其它行動
TA-8運輸艦隊所有5艘運輸艦在12月 7日被飛機炸沉,負責護航的驅逐艦梅號及杉號被擊傷。
TA-9運輸艦隊在12月11日進入奧爾莫克灣及卸載登陸部隊,但2艘護航驅逐艦,夕月號和卯月號被擊沉,第3艘的桐號被擊傷。

評價


菲律賓進攻戰役
菲律賓進攻戰役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軍在菲律賓作戰失利,面臨全面崩潰的危險,於是,美軍做出了全面撤退的決定。美軍的對手,日本陸軍第14軍,在司令官本間雅晴的率領下,由台灣島和佩斯加多爾列島的港口登陸后,由大批巡洋艦、戰列艦護航,很快到達位於菲律賓西北部仁牙因海灣的海灘。與他們對陣的是由溫賴特少將所指揮的北呂宋部隊,這隻主要由民兵正規騎兵和童子軍混編而成的部隊,訓練不良,裝備更差。
戰鬥持續到第二天,日軍的坦克,士兵像潮水一樣被駁船送上岸。到了中午,登陸的日軍除了偶爾遭到一陣射擊外,幾乎沒有遭到什麼像樣的抵抗。日軍就像平時演習一樣,非常輕鬆地向縱深地帶快速推進。美軍車輛從四面八方退往巴丹。從馬尼拉出城的三條公路上擠滿了卡車、推著大炮的牽引車、裝載著槍炮的卡車以及小轎車、牛車等。
本間雅晴不知出於什麼原因,竟沒有在此時出動他的航母隊,來打擊地面這一股龐大的後撤洪流。顯然,日軍打算為控制這座城市進行決戰,卻沒有料到麥克阿瑟會從馬尼拉撤退,從而打亂了日本人的作戰計劃。此時,面對美軍的全面後撤,本間雅晴錯誤地認為,這是美軍的全面潰敗,便揮兵直逼馬尼拉,忽視了運用空中優勢摧毀馬尼拉是北面兩處重要的橋樑。這兩座橋坐落在涉隆比特河上,是向巴丹撤軍的咽喉要道,只要日軍在橋上扔兩顆炸彈,就可將後撤部隊的道路切斷。
就像歐洲戰場,站在敦刻爾克的德國人沒有對正在候車的英法軍隊發起致命一擊一樣,日本人也沒有利用空中優勢來加強進攻,沒有襲擊在唯一的兩座公路橋上擁擠的車輛和士兵,也沒有摧毀橋樑。
到新年的第一周為止,麥克阿瑟一共從呂宋島撤出8萬美菲聯軍以及2.6萬菲律賓難民,開始在橫貫巴丹島沼澤地和納蒂布山的兩座火山峰的阿布凱防線上,挖壕固守。這一下,麥克阿瑟有了可供調遣的1.5萬美軍和約6萬菲律賓部隊,麥克阿瑟計劃在半年內或更長的時間裡,阻止日本人的進攻。
在這場戰役中,美國人顯然是輸了的贏家。日本不懂打擊敵人的有生力量這一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戰場準則,只知佔領那些毫無意義的地方,放走了大量的美軍,為其日後的失敗埋下伏筆。後來,美軍的反攻正是由這批撤退的士兵擔任主力的。

戰役人物


本間雅晴

本間雅晴
本間雅晴
本間雅晴(HonmaMasaharu,1887年11月27日—1946年4月3日),生於日本新潟縣,日本帝國時代陸軍中將,二戰戰犯。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19期,日本陸軍大學27期,曾留學英國牛津大學,能說英語,愛看西方電影,在戰爭期間作畫、寫詩,有“詩人將軍”的綽號。
太平洋戰爭時,任第14軍司令官職為日本菲律賓派遣軍司令官,指揮菲律賓作戰。戰後被聯軍軍事法庭以在菲律涉嫌屠殺16萬美、菲軍民起訴,宣判為甲級戰犯,於1946年4月3日馬尼拉郊外被槍決。本間雅晴被認為是一個優秀的軍事理論家,但缺乏實際指揮控制力。戰爭結束前,他因職守不力而被撤職,被半拘留在日本本土,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其引渡至聯軍軍事法庭接受裁決。

鈴木宗作

鈴木宗作
鈴木宗作
鈴木宗作(1891.9.27-1945.4.19)1912年畢業於陸軍士官學校第24期步兵科;1919年畢業於陸軍大學第31期。1938年7月15日-1939年9月4日任華中方面軍副參謀長;1939年9月4日-1939年12月1日任中國派遣軍副總參謀長;1939年12月1日任參謀本部附;1940年3月9日-1941年9月15日任參謀本部第三部部長;1941年9月15日任參謀本部附;1941年11月6日-1942年10月7日任第25軍參謀長;1942年10月任造兵廠長官;1943年4月任運輸部長;1943年9月兼船舶司令官;1944年7月28日-1945年4月19日任第35軍司令官;1945年4月19日菲律賓戰役戰死。

麥克阿瑟

道格拉斯·麥克阿瑟
道格拉斯·麥克阿瑟
道格拉斯·麥克阿瑟(1880~1964)MacArthur,Douglas 美國五星上將。這是一個具有狼一般性格的人:在戰爭中,他打的勝仗如同狼的捕獲量一樣多;儘管他也打過敗仗,然而,他卻把失敗的捕獵當作磨練自己技能、增添對成功渴望的手段。有人說他是一名笑對失敗、超然前進的將軍。他就是美國名將道格拉斯·麥克阿瑟。
出身於軍人世家。1903年畢業於西點軍校。1906~1907年任總統隨從副官。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任師參謀長、師長,在法國戰場作戰。1919~1922年任西點軍校校長。1928年任駐菲律賓美軍司令。1930年任美國陸軍參謀長。1935年任菲律賓軍事顧問。1936年被菲律賓總統任命為菲律賓陸軍元帥。1941年7月任遠東美軍司令。1942年任西南太平洋盟軍總司令。同年秋季開始對日反攻。1945年9月2日代表盟國接受日本投降。后以盟軍最高司令官名義,執行美國單獨佔領日本的任務。朝鮮戰爭爆發后,任“聯合國軍”總司令,極力主張擴大朝鮮戰爭。因同H·S·杜魯門政府的全球戰略方針有分歧,1951年4月被撤職。
麥克阿瑟返回美國后曾在國會發表演講,繼續主張擴大朝鮮戰爭,對中國實行經濟封鎖,慫恿蔣介石反攻大陸等政策。美國國會亦曾舉行麥克阿瑟聽證會。1952年,麥克阿瑟企圖獲得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但未能成功。此後任蘭德打字機公司董事長,著有回憶錄《往事的回憶》。1964年4月3日,麥克阿瑟在沃爾特·里德陸軍醫院因病死去。

戰役詳況


1944年至1945年的菲律賓戰役是在美國麥克阿瑟將軍率領的盟軍下,反攻日本軍的一系列戰役。
菲律賓、美國及澳大利亞軍隊在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領導下,於1944年10月17日至12月31日進攻位於菲律賓中部雷伊泰島之戰役,以消滅由日軍山下奉文大將指揮的日本軍隊,此戰役為解放整個菲律賓群島、建立菲律賓之民主及結束日本在菲律賓3年多之統治拉開序幕。
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太平洋戰場上菲律賓萊特島附近的一次海戰。有海軍歷史學者認為萊特灣海戰是歷史上最大的海戰。
海戰進行的時間從1944年10月20日至10月26日。在六天之內,日軍與盟軍投入船艦總噸位超過兩百萬噸。21艘航空母艦、21艘戰艦(主力艦)、170艘驅逐艦與近2,000架軍機參與了戰鬥。日軍雖居劣勢,但在塞班島、馬里亞那群島等戰役皆失利后,若再喪失菲律賓或台灣,其帝國“南線”資源輸送本土的命脈將斷絕,在東南亞與中國、朝鮮、本土的聯繫將被切斷。日本因此決定孤注一擲,企圖擊退盟軍在萊特島的登陸部隊,並打敗其海上力量。而盟軍幾經考慮后,放棄攻打台灣而先從菲律賓登陸,並決心以優勢軍力掩護登陸,並一舉擊潰前來支援的日本帝國海軍
結果如所預料,數量上遠居於劣勢的日本海軍聯合艦隊戰敗。巡洋艦以上重型軍艦13艘被擊沉沉日本在菲律賓一帶海基與陸基航空力量被消滅,嚴重打擊了日本全局的實力,從此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爭中,不再是一個戰略力量。此戰役也為後來美軍成功攻下菲律賓群島、沖繩島等地打下基礎。
由於戰局無望,日本此役第一次有組織地發動神風特攻隊自殺攻擊。10月21日澳大利亞所屬巡洋艦澳大利亞號被重創,似乎顯示特攻有些效果。從10月25日起,日軍開始有組織地對盟軍艦艇進行自殺式攻擊。
奧爾莫克灣戰役
日本帝國與美國在1944年11月11日至12月21日於菲律賓的卡莫特斯海一帶爆發的一系列海上及空中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中雷伊泰島戰役之一部分,戰役爆發的原因是日本軍隊向在雷伊泰島的守軍增援和補給,而美國軍隊嘗試進行阻截。
民都洛島戰役
美軍與日軍於1944年12月13日至12月16日在菲律賓群島北面之民都洛島爆發之民都洛島戰役,美軍希望在此島建立一個基地以支援進攻呂宋島的仁牙因灣戰役。
仁牙因灣戰役
在1945年1月9日早上,由祖斯·B·奧登多夫指揮盟軍艦隊駛向仁牙因灣海岸,美國海軍及皇家澳大利亞海軍艦隻炮轟日本帝國在仁牙因灣之據點。
呂宋島戰役
美國及菲律賓聯軍的登陸戰役,以消滅島上的日本帝國軍隊,戰役結果是美國和菲律賓聯軍獲勝,盟軍在3月份控制了呂宋島上所有戰略及經濟上重要之據點,雖然在包圍圈內的日軍仍持續在山區抵抗至日本無條件投降
卡巴那圖營救
1945年1月30日解救位於菲律賓卡巴那圖(甲萬那端)的日軍戰俘營內511名盟軍戰俘的軍事營救行動,參加行動的有美國陸軍遊騎兵與菲律賓游擊隊。此次行動是同盟國特種部隊的一次經典軍事行動。
1945年1月31日至2月8日,美軍及菲律賓游擊隊從日本帝國手中解放菲律賓群島中呂宋島之巴丹半島的戰役,是解放菲律賓之戰役中的一部份,目的是佔領馬尼拉灣之西海岸,以使用馬尼拉之港口設施及開闢供應線以支援進行中的馬尼拉戰役。
馬尼拉戰役
在一個月的戰事中,馬尼拉遭到嚴重的破壞,它標誌著日軍對菲律賓3年佔領期結束及道格拉斯·麥克阿瑟上將實現他勝利重返菲律賓的承諾。
科雷吉多島戰役
美國攻擊科雷吉多島島上利用原美國遠東軍建立的要塞防守的日軍,以收復該島。
碧瑤戰役
它是美國收復呂宋島之最後一場戰役。
巴拉望島戰役
美軍與日軍在1945年2月28日至4月22日於菲律賓群島南部巴拉望島爆發的巴拉望島戰役是美軍勝利者1號及2號計劃之延續,亦是美軍解放菲律賓戰役之一部份,美軍希望解放菲律賓南部島嶼、結束日本統治及消滅殘餘之日本守軍。
米沙鄢群島戰役
美軍與菲律賓游擊隊於1945年3月18日至7月30日對日軍發動的勝利1號及勝利2號計劃內的一系列軍事行動,是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解放菲律賓行動之一部份,目的是解放南部島嶼及消滅防守之日軍。
棉蘭老島戰役
美國聯同菲律賓在1945年3月10日至8月15日在菲律賓群島中的棉蘭老島對日本帝國所發動的軍事行動,代號為勝利者5號計劃,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解放菲律賓的行動之一,目的是解放菲律賓南部島嶼及消滅在島上的日本守軍。

結局


日本在菲律賓死戰數月,最後仍被盟軍擊敗,退出菲律賓,盟軍緊接著更攻向琉球群島及沖繩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