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子嶺豬

沙子嶺豬

沙子徠嶺豬,湖南省湘潭市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沙子嶺豬原產於湘潭城郊沙子嶺一帶,是湖南分佈最廣、數量最多的優良地方豬種之一。沙子嶺豬具有獨特的“點頭墨尾”毛色特徵;產仔多(經產12.5頭)、生長較快(日增重502克)、瘦肉率較高(42.5%)、肉質佳(肌內脂肪3.5-4.5%,r-亞麻酸1.51%);雜交效果好、耐粗飼、適應性廣、抗病力強等優良遺傳特性。此外,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通過多年的研究,發現沙子嶺豬極具醫學開發價值,沙子嶺豬核甘酸序列與人類的同源性最高,在中國眾多的地方豬種中最適合作為豬人異種移植供體,特別是在豬人胰島細胞移植治療糖尿病方面具有明顯優勢。

2010年12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沙子嶺豬”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產品特點


外在感官

沙子嶺豬的毛色為“點頭黑尾”,即頭和臀部為黑色,其他部位均為白色,背部間有黑斑或隱花,佔17%。頭部黑斑以兩額角為中心分為兩塊聯於頭頂,其遺傳性穩定。頭部黑斑塊有未越耳根和越過耳根的兩種表現型,黑斑未越耳根的佔27.0%,越過耳根6厘米的佔14.0%,6厘米以內的佔59.0%。臀部黑斑繞尾根呈圓形或橢圓型。成年豬的鬃毛長、粗,公豬鬃毛長8.0厘米,最長8.5厘米,背部鬃毛面積的長度為41.7厘米,最寬部位為12.0厘米;母豬鬃毛長9.7厘米,最長11.0厘米,背部鬃毛面積的長度為47.0厘米,最寬部位為12.8厘米;肥豬的鬃毛細短,仔豬被毛較稀細,皮膚細嫩、紅潤、有光澤。成年豬皮膚較厚,膚色淡白。
沙子嶺豬
沙子嶺豬
沙子嶺豬的傳統選種要領為“點頭墨尾、無斑花、短嘴筒、蝴蝶耳、牛眼睛、筒子身、半腹肚、開膛見奶、體質結實”。

內在品質

沙子嶺豬體重在75—100千克屠宰,肉色紅潤,瘦肉率45—48%,肉質細嫩,pH為6.1—6.2,粗蛋白22.8%±0.52,粗脂肪3.5%±0.55,粗灰分1.0%±0.04,肉含16種氨基酸,其中人體必需氨基酸9種,達60.0%,肌肉營養價值較高,肌間脂肪2.8—3.2%,大理石紋清晰,熟肉率高,系水力強,肌纖維細,肉質細嫩味香。

產地環境


位置境域

湘潭市位於湖南省中部,湘江中游,東徑111°58′—113°05′,北緯27°20′55″—20°05′40″,北連長沙市的寧鄉縣、望城縣、長沙縣,南與衡陽市的衡東縣、衡山縣交界,東接株洲市區和株洲縣,西與婁底市的雙峰縣、漣源市接壤,總面積5015平方千米。境內地勢,東部為崗地平原,西部為山崗丘陵,中心產區海拔50米左右。

氣候條件

湘潭市處於中亞熱帶,屬亞熱帶季風溫潤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冬冷夏熱,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寒冷期短,無霜期為273—283天。夏季平均氣溫28.1℃,冬季平均氣溫6.6℃,年平均為17.5—18.0℃。冬季為偏北風,夏季盛行偏南風,春秋二季為季風轉換期,風向不穩定;風速夏季平均為2.5米/秒,冬季平均為3.0米/秒,年平均風速為2.0米/秒。平均年日照為1640—1700小時,平均年降水量為1400—1450毫米。

水源土質

沙子嶺豬
沙子嶺豬
湘潭市境內有湘江,其支流主要有漣水、涓江、楊家洲和烏江。湘江水量豐富,年平均徑流量678.7億立方米。中小規模水庫多,分佈全市各地,是農業生產的主要水源,全年旱澇不明顯,農業生產基本上為風調雨順。土壤種類繁多,全市以紅、黃土壤為主,且分佈廣,佔總面積的65.4%,土地肥沃。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適宜的土壤和氣候,孕育了境內豐富的植被和農作物,為沙子嶺豬的生長繁衍提供了理想的自然環境。

歷史淵源


沙子嶺豬形成歷史悠久,1980年,畜禽品種調查組,根據湖南省博物館提供的湘潭縣九華公社桂花大隊船形生產隊農民朱桂武發現和上交的青銅豬尊情況考察,在商、周時代,湘潭的養豬生產已很發達。
徠考察距湘潭四百多千米的綏寧縣武陽的“點頭墨尾”豬,其體型外貌和小型沙子嶺豬相似。沙子嶺豬頭部黑斑的遺傳性穩定並呈現一定的表型率。X2測定,綏寧縣武陽“點頭墨尾”豬頭部黑斑未越耳根的表型率,與沙子嶺豬比較,P>0.05,差異不明顯。查綏寧武陽周姓的家普記載,祖籍是湘潭瓦子坪(即在沙子嶺豬原產地附近),元末明初,周姓“落擔始祖”原授千戶之職,襲旗甲之勛。明洪武二十二年(1387年),因誤王事,於永樂二年(1404年)甲申隨軍伍來綏邑,查勘荒田、屯種。這說明沙子嶺豬在明初已經存在,並隨人遷居而帶走屯養。
查《湘潭縣誌》卷五記載,明嘉靖初,湘潭知縣為鎮壓貧民反抗,將聚眾造反的頭頭招為“團練長”,併兼制狗皮冠豬皮鞋。說明了當時湘潭的豬皮製革工業已很發達。
《湘潭縣誌》卷九記載,清咸豐七年(1857年)到光緒十四年(1888年),在沙子嶺、河口一帶,豬常產怪胎的事例。如“咸豐七年,下攝司民羅家豕生象”、“同治十一年(1873年)十八總後燕窩民家豕生子六足”、“二十年,湘東岸橫街民袁家,豕生子首人肩”、“光緒十四年,十都民家豕生三子,一豕身人首,一鼻長如象”。
通過對沙子嶺豬的長期培育,到清代、民國時期,養豬已成為湘潭農民的傳統習慣,成為了湘潭農家的主要副業。據《湘潭市志》記載,清代、民國時期,湘潭縣、湘鄉市外銷生豬已佔到湖南省的五分之一,並成為了全國良種仔豬繁殖基地。湘潭的沙子嶺仔豬被成群結隊、絡繹不絕的“簍子客”(擔豬簍的豬販)、“大河客”(用船運的豬販)販運到省內及鄂、閩、贛、豫、皖、粵、桂、蘇、浙、黔等10多個省。隨著仔豬交易的擴大,豬經紀(中介人)應運而生,民國初年城區成立了豬經紀公會,進一步促進了生豬產業的發展。到20世紀60-70年代,湘潭的沙子嶺豬已佔了湖南省養豬數的50%左右,占湘潭養豬數的90%以上,雙峰、漣源、邵東等地前來湘潭購買沙子嶺豬一度成為傳統。
據1982年《湖南省家畜家禽品種志》記載,當時沙子嶺許家鋪子的老人講自己的祖輩就養這種豬,而且流傳著選種諺語:“點頭墨尾、無斑花、短嘴筒、蝴蝶耳、牛眼睛、筒子身、半腹肚(不拖腹)、開膛見奶、體質結實。”這些事例說明了當時當地養沙子嶺豬已經較普遍。經考究,沙子嶺豬是經過長期的馴化、培育和選擇形成的豬種。
沙子嶺豬的雜交利用實際上從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了,但直到70年代末期,都是進行兩品種簡單雜交,而且數量少、面很窄,農村主要還是養沙子嶺豬等土種豬。
20世紀80年代初期,國家啟動瘦肉型豬攻關課題,湖南省成為全國首批瘦肉型豬基地省,湘鄉成為全省第一個瘦肉型豬基地試點縣(市)。
1982年,湖南省畜牧水產局、省畜牧研究所、湖南農大以及湘潭市、湘鄉市畜牧部門聯合組成瘦肉型豬攻關課題組,利用沙子嶺豬資源,開展了有計劃、有步驟的雜交優勢利用工作,一系列以沙子嶺豬為母本、外來良種為父本的瘦肉型豬雜交組合試驗,包括小試、中試、面試工作全面展開。通過試驗對比與分析,最終篩選出“杜長沙”、“大長沙”等優勢雜交組合,使沙子嶺豬的繁殖性、抗逆性、肉質好的優點得到發揮,生長速度、飼料轉化率和瘦肉率等性狀得到很大提高。
1984年,湘潭市政府作出決定對沙子嶺豬基因資源進行持續保種,市畜牧部門及科研人員在艱苦條件下仍長期堅持保種選育等工作,確保其種質資源特性得到了有效保護,為沙子嶺豬的產業化開發打下良好基礎。當年,湘鄉市出欄商品瘦肉型豬(瘦肉率55%以上)達10.75萬頭;湘鄉試點成功,為湖南省瘦肉型豬基地建設和湖南養豬業的發展提供了成功的樣板和模式,沙子嶺豬成為全省瘦肉型豬生產中的最佳雜交母本品種之一,其雜交利用工作由湘潭走向全省。
1986年,湘潭縣獲批成為瘦肉型豬基地建設縣,全面啟動“湘潭市雜交商品瘦肉型豬生產綜合技術開發”項目,沙子嶺豬的雜交優勢利用提高到一個新的階段。通過實施“良種良法”,推廣配合飼料、科學防疫等養豬技術;生產規劃布局上實行三個層次(即二元雜交、三元雜交和出口良良豬)的生豬生產;產品加工流通上,開拓了分割肉加工、皮革加工、飼料銷售、生豬販運和仔豬交易“五大市場”。全市養豬業主要經濟技術指標從此達到了全國同類地市領先水平。湘潭縣、湘鄉市雙雙進入全國產肉百強縣前23名。
1997年,為突破生豬產業發展“平台期”,湘潭市人大常委會專門作出《關於加速生豬品改,推進生豬產業化的決定》,通過重點推廣引進品種外三元雜交組合和含沙子嶺豬血緣的內三元雜交組合,全市生豬品種結構進一步優化,產業鏈條也得到不斷延伸,產業化格局初步形成。
2002年,湘潭市委作出全面實施以生豬為主的畜牧業帶動戰略決策。
2004年,湘潭市財政每年用於扶持生豬產業的資金增加到500萬元。
2011年,沙子嶺豬產業化開發列入湘潭市“十二五”(2011—2015年)發展規劃,並將打造沙子嶺豬產業鏈列入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用3—5年打造沙子嶺豬優勢產業,為湖南省乃至全國地方豬種的開發利用提供示範的發展目標。同時,湖南省政府也十分關注和支持沙子嶺豬的保護與利用工作,省發改委、省財政廳、省畜牧水產局、省技術監督局等省直有關部門對沙子嶺豬保護和開發項目優先立項,三年間沙子嶺豬保護與開發利用共獲得各級扶持資金700萬元以上。
2013年5 月30日,湖南省農業廳、省科技廳共同組織中國權威專家,對湘沙豬配套系雜交試驗屠宰測定結果進行現場評議后認為,以沙子嶺豬為母本,以杜洛克、巴克夏為父本生產的巴沙及杜巴沙優質豬,其肥育性能、繁殖性能和胴體品質等方面都表現出優良特性,主要經濟技術指標達到國內同類研究領先水平。
2013年11月,中國地方豬種保護與利用協作組第十屆年會上,湘潭市畜牧獸醫水產局作為農業部推薦的全國地方豬種保護與利用經驗交流的6個單位之一(湖南省唯一),在大會上就沙子嶺豬資源保護與產業化開發工作做了典型發言,得到全國畜牧總站領導和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豬專業委員會主任王愛國等專家肯定。有關沙子嶺豬保護與開發利用方面的3篇論文入選年會論文集,其中《沙子嶺豬種質特性保護與雜交利用研究》一文進入前十名,獲優秀論文獎。
2014年,湘潭市與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李寧教授及團隊,湖南省畜牧獸醫研究所三家共同就沙子嶺豬全基因組測序、湘沙豬配套系選育等開展研究,成功籌建了湘潭市首家生豬產業院士工作站。同年,農業部發布第2061號公告,重新確定沙子嶺豬等159個畜禽品種為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品種,沙子嶺豬作為華中兩頭烏豬的典型代表,正式成為國寶級保護豬種。隨後,沙子嶺豬資源場又通過農業部國家遺傳資源保種場驗收,沙子嶺豬資源保護進入國家隊行列。
在保種的同時,湘潭市聯合有關科研院所,開展了沙子嶺豬生長發育、肥育性能、肉質特性、繁殖性能、毛色遺傳、母豬行為、精液品質、蛋白質多態性、DNA遺傳多樣性、優勢雜交組合篩選等方面的研究。發表論文80多篇,《沙子嶺豬種質研究與應用》、《沙子嶺豬雜交組合篩選及綜合配套技術研究》等四項科技成果分獲省市科技進步獎。同時,制訂發布了《沙子嶺豬質量控制技術規範》(AGI-2010-09-00458)、《沙子嶺豬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管理辦法》(試行)、湖南省地方標準《沙子嶺豬》和《沙子嶺豬飼養管理技術規範》。

生產情況


2010年,沙子嶺豬有1個原種場、2個擴繁場、3個保種區,年出欄沙子嶺豬及雜優豬3萬頭。已經開業的沙子嶺豬肉連鎖專賣店有12家(其中湘潭2家,杭州市10家),在熱鮮肉、冷鮮肉的基礎上,開發了以沙子嶺豬肉為原料的香腸、臘肉等深加工產品。
2011年,湘潭市出欄生豬542萬頭,生豬及相關產業產值達到180億元。
2012年,沙子嶺豬通過示範基地和專賣店累計出售安全豬肉1.2萬頭,出售安全活大豬1萬頭,新增產值6000多萬元,新增利稅800多萬元。
沙子嶺豬
沙子嶺豬
2014年,沙子嶺豬資源場有沙子嶺種豬539頭,其中公豬12個血統26頭,母豬513頭,湘潭縣雲湖橋、石鼓、花石三個保種區保存沙子嶺種豬1300多頭。已經開業的沙子嶺豬肉連鎖專賣店有13家(其中湘潭3家,杭州市10家),建立了沙子嶺豬專業網站和沙子嶺豬肉質量安全可溯源體系。

產品榮譽


1984年,沙子嶺豬列入《湖南省家畜家禽品種志》。
2006年,沙子嶺豬列入中國地方畜禽品種保護名單。
2010年12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沙子嶺豬”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2011年,沙子嶺豬原種場成為國家級畜禽標準化示範場。
2012年,沙子嶺豬通過無公害產地認定和無公害產品認證。
2014年,沙子嶺豬資源場成為第八批國家農業綜合標準化示範區(生豬養殖綜合標準化示範區)。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沙子嶺豬原產湘潭市沙子嶺,歷史悠久,是湖南省優良地方品種,湖南省生豬生產中的當家品種。地理坐標為東經111°58′00″—113°05′00″,北緯27°20′55″—28°05′40″,南北長81千米,東西寬108千米,總生產面積501500公頃。中心產區在湘潭市的雨湖區、湘潭縣、湘鄉市和韶山市等。

質量技術要求

(1)產地選擇與特殊內容規定:豬場位置必須坐北朝南、地勢高、地下水源充足,排水方便,豬場離開人居住地方100米以上。周圍2千米以外無工廠、機關、醫院和學校,附近無人畜疫情處理場所,周圍綠化良好,空氣清新,地下水質符合人畜飲用標準。場內實行生活區、生產區和無害化處理區三區分離,每區相距50—200米,凈道與污染道分離,入場大門口、生產區大門口和無害化處理區門口設消毒池,道路鋪設水泥地面。豬場欄舍坐北朝南,欄舍高度內空3.5—4.0米,欄舍單列式內空寬度4.0—5.0米,雙列式內空寬度8.0—9.0米,地面和欄內牆面水泥粉刷。欄舍之間間隔10米以上,每棟欄舍外面植樹木。每棟欄舍外面都有排泄溝,場內有總排泄溝,排泄物經三道污水池沉澱後排放,排放物必須進入規定的地方,禁止亂排。
沙子嶺豬
沙子嶺豬
(2)品種選擇與特定要求:沙子嶺豬屬肉脂兼用型品種,體型中等,體軀較寬,頸短粗,背腰平直的佔76%,微凹的佔24%。腹大而不拖地,臀部發育一般,大腿欠豐滿。四肢粗壯結實,前肢正直,後肢微彎、開張,開膛見奶。蹄甲堅實,蹄系正直,趾甲不落地。乳房發育良好,母豬乳池寬大,乳頭多在14個以上,最多的17個。雙乳頭的呈對稱排列,單乳頭的為品字形排列,最後一對乳頭分開的佔84.0%,靠攏的佔16.0%。有粗乳頭和細乳頭之分。成年豬尾長過飛節,尾根粗,尾巴皮膚黑色,尾端毛較長呈毛筆狀,尾尖毛有白毛和黑毛兩種。成年母豬尾長為31.20厘米,公豬31.53厘米。初生仔豬有犬齒2對,成年豬獠牙較長。公豬睾丸較小,陰囊外露不明顯。體型分為大小兩種,大型母豬體重130千克以上,小型體重97千克左右,大型母豬的前軀不及小型豬發達;大型公豬體重118千克,小型75.0千克。
(3)生產過程管理,包括農業投入品方面的特殊使用規定:按照飼養要求及衛生防疫制度進行科學的飼養管理。為確保生豬正常生長和繁殖,防止各種疫病的發生,特制定以下飼養管理制度:飼養人員應按照飼養要求及衛生防疫制度進行科學的飼養管理。每天餵養之前對所餵養的豬細心觀察,發現有不吃飼料的,發情的豬、母豬流產、有病情或其它異常情況都應及時報告技術人員。飼養員必須按要求投喂飼料,母豬按生產各個時期的要求餵養。對於體弱、病殘豬應及時轉出,分欄飼養,精心護理。收購的種豬入場時,必須按原產地(以縣為界),進場時間,隔離飼養,並註明產地、入欄時間。飼養員嚴禁用棍棒驅趕,以免打傷種豬。按要求定期驅除豬體內、外寄生蟲和消滅蟲害。發現飼料有濕潤、蟲蛀、霉變或含有雜質的現象,必須另行處理。對空欄應及時消毒,先用清水沖洗,再用2%的燒鹼浸泡4個小時后,再用清水沖洗。飼養欄內應保持冬暖夏涼,切實做好防寒降暑工作。糞便每天應及時收集、送糞池集中處理,嚴禁用水沖入下水道,影響周圍環境衛生。每天應搞好欄內衛生,並定期消毒。在疫病流行時期和高發季節,應派專人消毒和負責藥品發放。飼養欄內,非飼養管理人員不許隨意進入,外來人員未經同意,嚴禁參觀、溜達。
(4)產品收穫、屠宰、捕撈及產後處理的規定:沙子嶺豬產品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種豬和仔豬在10—15千克出售,運輸方便。二是育肥豬一般飼養到75—85千克進行屠宰,飼料報酬高,如果繼續飼養,體內以脂肪沉積為主。以沙子嶺豬為母本的二元或三元雜交商品豬,90—100千克屠宰飼料報酬高,肉質鮮嫩、肉色鮮紅有光澤,肌間脂肪分佈廣泛含量適中。三是以沙子嶺豬為母本的二、三元雜交中豬(40—45千克)和乳豬受市場歡迎。四是以沙子嶺豬為母本的三元或二元雜交豬肉,加工臘肉製品色亮、氣香、味甜。
(5)生產記錄要求:飼料原料必須是安全優質,無黴菌;飼料入出庫有專人負責,嚴格履行入出料登記手續,保存不混亂、不變質;飼料加工嚴格按照配方生產,不用過期的、變質發霉的原料,禁止添加《質量控制措施》中規定的藥品和添加劑;飼餵飼料必須定時定量,豬吃完后不存料,及時記錄用料數量。
種豬的疫苗應符合農業部的《獸用生物製品管理辦法》的規定,種豬的疫苗應符合農業部的《獸用生物製品管理辦法》的規定,每次做的防疫注射詳細做好記錄,出售的種豬必須做好疫苗登記。不使用無公害畜產品禁用的藥物,獸葯進出和使用實行登記手續。
種豬建立檔案卡,做好種豬發情、配種、產仔等生產性能登記,小豬編號等。出售的種豬、仔豬必須將銷售的地點、戶主姓名、聯繫電話以及售後服務等內容做好記錄。

專用標誌使用

產區範圍內出售的沙子嶺種豬必須配帶耳標、檔案卡、種豬合格證和防疫合格證,手續齊全。豬肉屠宰分割,分級包裝,包裝袋註明沙子嶺豬肉標識。在產品或包裝上使用沙子嶺豬農產品地理標誌,須統一採用沙子嶺豬名稱和農產品地理標誌公共標識圖案相結合的標註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