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山風景區

江蘇省著名的六大風景區之一

狼山風景名勝區是江蘇省著名的六大風景區之一,狼山位於南通市南郊,是著名的自然風景區,由狼山、馬鞍山、黃泥山、劍山和軍山組成,西臨長江、山水相依,通稱五山。狼山居其中,海拔106.94米,最為峻拔挺秀,文物古迹眾多,其他四山如眾星拱月,狼山成為五山之首。相傳狼山曾有白狼居其上,又傳因山形似狼而得名。北宋淳化年間(990~994年)州牧楊鈞覺得狼山之名不雅,便改狼山為琅山,后又因山上的岩石多呈紫色,故後人又稱之為紫琅山,南通市因而也得了“紫琅”這個雅緻的別稱。

因其形狀似狼而得名,又傳山上曾有白狼出沒,故又名白狼山。狼山之東的劍山山脊突出如刃,山麓傾斜有致,猶如一柄卧置的長劍,故名劍山,現供奉文殊菩薩。軍山傳說是秦始皇當年屯兵之處,故名軍山,山上普陀別院供奉世界較大的翡翠觀音座像。狼山之西的馬鞍山和黃泥山,則分別是依照山的形狀和顏色而命名的。

建設背景


狼山風景區
狼山風景區
狼山原在長江之中,唐代高僧鑒真第三次東渡日本曾在狼山停留避風,北宋時狼山才與陸地漲接。進狼山門,即為法乳堂,原為廣教寺的“大雄寶殿”,又稱釋迦殿。堂內三面瓷磚壁畫是中國自東漢到近代的十八位著名高僧的畫像,為當代著名畫家范曾所作。出大殿西側拾級向上,是一座七級四面的實心磚塔,稱幻公塔。紀念北宋太平興國年間(976一983年)狼山廣教寺的住持和尚智幻,塔北有一碑亭,內有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所立《撫台平倭碑》,記載明代抗擊倭寇的史實。塔西首為紫琅園,原為“三仙閣”,現闢為餐廳。再上,路右側為白雅雨烈士墓。白是南通人,愛國學者,李大釗的老師,辛亥革命時領導灤州起義,后壯烈犧牲。山東南坡萬松嶺建有望江亭,在此可俯瞰浩蕩長江,江南福虞兩山隱約可見。其上為竹葵山房,其前有康熙御碑亭。登上狼山之巔,即見廣教寺的主體建築群,廟門前大觀台,視野開闊,山水田野盡收眼底。廟門兩側有對聯:“長嘯一聲山鳴谷應,舉頭四顧海闊天空”。進門就是萃景樓,是座兩層小樓,昔日為戲樓。據戲劇界人士說,這樣完好的“寺院舞台”,在中國也屬罕見。穿過萃景樓,迎面就是圓通寶殿,內供大勢至菩薩,佛像高達4.5米,是狼山寺廟中最大的佛像。兩側塑有“十六尊者”像。殿後的支雲塔建於北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3年),高35米,五級四面為南通三塔之一(另兩塔為市內的文峰塔和光孝塔)。塔后就是著名的狼山大聖殿。狼山大聖為唐代的釋僧迦,他南遊江淮,為民醫病、治水,深受愛戴。唐中宗尊他為國師,乃一代高僧。殿內大聖菩薩身披龍袍,法相莊嚴;兩旁為他的弟子度慧岸和木叉。殿內終年青煙裊裊,香霧氤氳。山下東南麓有唐代駱賓王墓;駱是“初唐四傑”之一的著名詩人。曾隨揚州刺史徐敬業起兵反對武則天,兵敗后流亡南通。與駱墓並列的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僚屬金應和清《五山全志》編纂者劉南廬的墓,三墓稍上還有朝鮮愛國詩人金滄江之墓。狼山南暢北幽,北麓以山為屏而構園,懸崖陡壁上題刻甚多,稱題名坡。園內崖下為曲流溪水,西部臨水巨石,近代著名書畫家吳昌碩題為“大磊落磯”。至今尚留有張春所建的“趙繪沈綉之樓”和“林溪精舍”、“語梅樓”等建築。還有松巔閣、海月岩、鵓鴣岩、夕陽洞、仙人洞、寒玉泉等景跡。

主要景觀


嗇園

狼山風景區-鑒真東渡塔
狼山風景區-鑒真東渡塔
自1926年建成至解放初,張謇墓園一直由張氏家人管理。1956年,張謇墓園交由國家管理,1958年5月由張氏家屬提議改名為“南郊公園”。1966年“文革”開始,張謇父子墓塋、墓闕遭受破壞,張謇銅像被毀,園內其它設施也損壞嚴重。1976年開始,南通市人民政府先後三次征地擴園,修築景點,現嗇園總面積達11.68公頃。1983年,南通市人民政府在原地重建了張謇父子墓塋、墓闕。1985年復立張謇銅像,並改稱“嗇園”。嗇園還是一座天然植物園,現有各類樹木59科140種計萬餘株。這裡不僅有常見的花卉、樹木,還有稀罕的日本柳杉、百年龍柏等名貴樹木;不僅有蒙蒙如茵的草坪,還有青翠蔽天的竹園;不僅有現代風格的水榭軒閣,也有古典、質樸的茅亭、竹亭和引人入勝的牡丹芍藥百花園。園內東南隅,建有“魚樂廊”,這裡溪水清澈,游魚可數,上有曲折迂迴的小橋溝通,與南側形若遊艇的“環溪映山樓”隔水相望。這充滿詩情畫意的景色,使許多遊人流連忘返,也使張謇墓園顯得更加肅穆莊嚴。今日嗇園,張謇墓塋端莊肅穆,塑像巍然高矗,佳木成蔭,環境雅靜,是人們瞻仰和紀念張謇先生的最佳處。

駱賓王墓

狼山風景區-圓通寶殿
狼山風景區-圓通寶殿
在松柏掩映下的狼山東,有唐駱賓王、宋金應將軍、清處士劉名芳的墓廬。駱賓王,義烏(今浙江義烏)人,與楊炯、盧照鄰、王勃並稱為初唐四傑。他7歲即能作詩:“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極負文名,但年輕時頗為潦倒,“落魄無行”。曾於李元慶幕府,做過武功、長安兩縣的侍御史,后因屢次上疏言事,獲罪入獄,貶為臨海縣丞。武則天即位后,揚州刺史於光宅元年(684)起兵反周,駱賓王參與轟動一時。武則天讀後被駱賓王的文才震動,嘆道:宰相安得失此人。后徐兵敗,駱賓王從之,擬自長江口逃亡高麗,行至海陵(今泰州,當時領有南通),遇到大風,木船無法東行,將士嘩變,眾人跳水逃生,駱賓王即亡命於“邗自白水盪”(今啟東呂四一帶);而追兵將領怕承擔對朝廷重犯追捕不力的罪名,殺了與他們相貌似的兩個人交差,駱賓王遂得以隱名活了下來。死後葬於南通。駱賓王家鄉義烏有其衣冠冢,其後人並云:本墓實在崇川。後人追思莫措,又為衣冠冢以表不朽。
駱賓王的墓直到明末才被發現。據朱國楨《涌幢小品·駱賓王冢記》載:明正德九年,南通有一個曹性農民在城北黃泥口開荒掘地,發現一墓,題名唐駱賓王之墓。他打開墓一看,見一人衣冠如新,非常害怕,立即將墓用土蓋好,只將石碑帶回。後來想想還是害怕,就將碑打碎,扔回回處。清朝乾隆十三年,閩處士劉名芳居軍山,編撰五山志,聽說此事,就到黃泥口搜尋,“訪得之:一抔殘土,半浸水中,掘地得斷石‘唐駱’二字,唐字未損,駱字蝕其下半矣。”因請於太守董公(董權文),效前守彭士聖移金將軍墓故事,移葬狼山。一代文雄,從此長眠狼山。
“烈骨銷香靈不滅,霸才落魄事多奇”,駱賓王墓被發現后,來通詠悼賓王的詩人很多。徐嶺題駱賓王幕詩云:“千載來招義士魂,殘碑忽視震乾坤。半因隱姓名俱沒,全欲扶唐字亦存。白水盪邊悲逆旅,黃泥口畔辯真墳。從今移傍將軍墓,俎豆年年共一尊。”

金滄江墓

狼山風景區-嗇園
狼山風景區-嗇園
沿駱賓王墓石階向上,翠木掩映中,挑出一方墓台,那就是朝鮮愛國詩人和著名歷史學家金滄江的墓。金滄江墓冢用混凝土澆成,前立石碑,碑上刻“韓詩人金滄之墓。”
滄江名澤榮,字於霖,別號滄江、長眉翁、韶濩生。1850年出生於朝鮮開城府,祖居慶尚道花開縣。7歲開始受學,42歲以詩考中進士。歷任史局編修,中樞院參書官兼內閣參書官、弘文館纂輯所委員等職,官至三品通政大夫,主要從事編寫朝鮮國史的工作。對於史事,他據實直書,對朝鮮積弱之由大膽直言,受到有識之士的崇敬。
狼山風景區
狼山風景區
1905年,日本侵略朝鮮。為了不做記戶亡國奴,金滄江攜妻女及大批史籍來華,在上海見到張謇。張謇早年隨慶軍駐朝鮮時就與金滄江相識,所以邀請金滄江來華居,安排到南通翰墨林印書局任編校。金滄江在來華以後,結識了很多朋友,如嚴復、梁啟超、屠寄等。南通的朋友則更多。朋輩的友好,讓金滄江感到“通州從此屬吾鄉”。他在南通整整生活了25年,他利用在通的穩定生活,編寫朝鮮國史和朝鮮詩文集,計有《韶濩堂集》、《韓史綮》等多種。金滄江在南通最初住在城東南畚營,后移居許家巷,1915年定居於西南營,自命其宅為“借樹亭”。
有亡國之痛的金滄江,無時無刻不關注著朝鮮的局勢,以致與人“談及朝鮮事,輒輟筆流涕,甚至痛哭”。當朝鮮愛國青年安重根刺殺伊藤博文後,他為之作傳。朝鮮亡國后,他著自製喪服三日,以記國恥。他為兒子取名光祖,意在光復祖國。愛國志士在上海成立臨時政府,他作陳情書致中國政府講述中韓唇亡齒寒的關係。南通士人為明朝抗倭英雄曹頂修停紀念,他慷慨賦詩,號召共同抵抗日寇。
1926年老友張謇去世,他傷感不已,感嘆“今日都來成一錯,奈何淮月奈江風“。1927年,中國政局動蕩,金滄江感到借中國之力復國無望,遂於抑鬱悲憤中服毒自殺。金滄江逝世后,南通各界為他舉行了隆重的公葬儀式,把他安葬於狼山。

三仙祠

狼山風景區
狼山風景區
三仙祠建於明代,清雍正三年(1725)重建,昔祀呂洞賓和張果老二仙,后以暫置文昌帝君像於內。遂訛稱為“三仙”。又據清修《南通州五山全志》記載,三仙應為隱居狼山仙人洞的虞真人、軍山煉丹台的燕真人、黃泥山仙人洞的龍舒仙女。
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建三仙祠
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建三仙祠
三仙祠在清中葉時復改為狼山七房之一的法聚庵。當時狼山七房分別是東山門的福興庵、法乳堂東梵行庵、三仙祠法聚庵、望江亭下福慧庵(文化大革命時被拆除)、望江亭西白衣庵(亦於文化大革命中毀去)、山上鼎新庵、山腰葵竹山房中的准提庵,儼然江東一大全林。解放后在廣教寺的主丈育枚法師倡導下七房合一,成為統一的廣教寺。三仙祠內庭院兩重,以廊圍之,東有一台前窺大江,風光極佳。白天長江如練,晚上明月照人。明人范國祿《三仙祠坐月》形容此地“明月隔峰起,清照深重重,一痕下山麓,匹練如長虹”,可謂佳景也。其西有集賢堂,堂前有一聯:
青山疊翠咫尺接層樓朝聽鐘聲暮聽潮獨此處風光萬種;
秀水柔情千年育吳楚西接雪山東接海唯故鄉氣象萬千。

林溪精舍

狼山風景區-林溪精舍
狼山風景區-林溪精舍
狼山南暢北幽,北麓可謂“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這裡林溪環繞,處處成景。在趙繪沈綉之樓西,香爐峰下有林溪精舍,與觀音禪院相鄰,建於1916年。精舍即書齋和講學之所,佛教修行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精舍又取精進之舍之意。林溪精舍匾額為書法家秦能所書,下懸有張謇撰、孫淼書“已尋嵐壁臨空盡,別構新齋與竹齊”的門聯。林溪精舍旁的林溪是張謇在狼山規劃建立植棉試驗場而開闢的灌溉河,此地原來十分荒蕪,不通水利,無以灌溉,張謇特為開鑿護山河經小洋港而通長江。水利既通,山水環抱,林木相依,張謇就依溪築此林溪精舍。當年精舍之北還有一座木橋橫跨溪上。自狼山遠處見“五山拱北”摩崖大字巍然,穿曲徑,跨棧橋,至幽林中方見林溪精舍卧於水邊,景緻極為宜人。張謇晚年自稱居士,在此流連忘返。林溪精舍的門上貼有“嗇庵居士習靜之所”的字條。

狼山天主教堂

南通狼山天主堂,又稱狼山露德聖母堂,位於江蘇省南通市區南郊狼山北麓城山路花園路口處,是我國天主教十二大朝聖地之一,也是華東長江以北地區唯一的一處天主教聖地,在教會內具有很高的地位和影響力。屬天主教海門教區。該堂建於1936年,為仿哥特式立體建築。總面積約500多平方米,可同時容納教友近千人。
狼山天主堂地處長江北岸,歷史上因傳出多次聖母瑪利亞的顯聖,在1933年被羅馬教廷認定為朝聖地,並由教皇比約十一世親自頒賜“全大赦”(天主教中最高的一種特恩)。1936年,由著名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愛國者、天主教在中國第一位主教朱開敏主持新建大堂,由我國首批留學巴黎大學的著名建築工程師、上海首席測繪師潘世義設計督造,歷時一年,1937年5月9日落成。新教堂為全新的立體式風格,融入了數十處獨特的建築元素,每個環節都有深刻的宗教、時代、民族、文化、地方內涵:教堂正面是當時最新穎的立體式立面、背面是傳統的哥特式轉角、屋面是中國古式的宮廷琉璃瓦、窗戶是歐式的宮殿型制、內部是仿巴洛克式的結構、祭台背景是寫實式的山洞、二樓迴廊是江南傳統式的徽派用法、立柱是拜占庭式的造型、天面是歌劇院式的裝飾,尤其是教堂鐘樓,反映出了潘世義的濃厚愛國心。其高33米,象徵耶穌的年齡,頂部立著的漢白玉十字架,寓意中國教會和教徒崇尚光明正大和仁愛和平。鐘樓的外型為立體的戰鬥機型,藍本為我國第一架飛機外型,即是當年潘世義胞兄潘世忠獨自一人從法國駕機飛回的那架。寓意中國人民自立自強,不畏帝國主義強權,同時也祈願我國國力能早日騰飛。鐘樓頂部為燈塔,懸燈過後能照耀數十里,成為夜間江中船隻和過往行人的航標,也寓意著祈禱我國國運前途的光明希望。其藝術價值和學術地位極高,堪稱劃時代的里程碑,是蘇北新式建築的鼻祖。縱觀新堂,不大不小,卻美輪美奐,與山頂的廟宇遙相呼應,兩相媲美。在解放前,歐美諸多國家人士皆來此拜訪朝聖。著名愛國音樂家朱希聖譜寫的《狼山聖母歌》也傳唱大南北,名揚海外。

地理環境


位置

狼山風景區位於南通城南六公里長江沿岸的狼山、軍山、劍山、馬鞍山、黃泥山合稱狼山風景名勝區(包括嗇圓),是江蘇省省級風景名勝區。這幾座山雖不甚高,但在一馬平川的江海平原上,卻十分引人注目。

特色

狼山遠眺
狼山遠眺
它們玲瓏嬌小,秀麗多姿,千百年來,為多少文人墨客所讚頌。宋代大書法家米元章游狼山,欣然命筆“第一山”;大文學家王安石游狼山後,也發出“遨遊半是江湖裡,始覺今朝眼界開”的讚歎。在山下,有鑒真東渡紀念館、駱賓王衣冠冢張謇墓--嗇園等景點。狼山旅遊度假區以此山水景觀和歷史人文景觀為依託,正在建設一個融旅遊、度假、娛樂、休閑、保健、會議、商務為一體的綜合性旅遊度假。狼山風光可分為山前山後兩部分,山前以佛教禪寺為特色;山後以山石、岩洞為主體,寺院總稱為廣教禪寺,是全國重點寺院之一。廣教寺建於唐總章年間,迄今已一千多年歷史,殿宇雄麗,氣勢恢宏,因奉祀“大勢至佛”被列為中國佛教八小名山之首。清末民初,天主教在狼山北麓建造教堂,名“狼山露德聖母堂”。1930年代,羅馬教廷幾下詔書頒賜“全大赦”使狼山列入中國天主教十二大朝聖地之一,在遠東地區都有著崇高的宗教地位和影響力。

現狀

為加快旅遊信息化建設步伐,打造"數字景區"品牌,2011年7月17日,狼山風景名勝區和南通移動無限城市戰略合作,目的在於藉助移動無線城市的網路和平台,擴大景區旅遊信息化應用,此次合作的內容主要是以電子年卡、景區門票等手機支付應用為第一切入點,通過移動成熟的通訊技術和營銷平台實現年卡發行、使用、維護和門票支付等全程無線信息化管理,方便了中外各地遊客的遊覽,擴大了狼山風景區的影響力。

文化活動


古迹名勝

狼山風景區
狼山風景區
狼山名勝古迹眾多,法堂內陳列著藝術珍品十八高僧瓷磚壁畫。拾級而上,金剛殿、大悲殿、藏經樓三賢祠、葵竹山房,直至山顛的大觀台、圓通寶殿、千年古塔、大聖殿櫛比鱗次,加上星羅棋步、如珠寶串綴“平倭碑”、“白雅雨烈士墓”、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墓”以及康熙御書碑亭等令人目不暇接。北麓園在狼山北坡的懸崖之下,這裡山石奇絕,峭壁兀立,有鬼斧神工之妙!狼山的峰、岩、洞、石屬此處最負盛名。再往北至花園路城山路口是中國天主教十二大朝聖地之一的“狼山天主堂”,由民國上海三大建築設計師潘世義在民國二十五年建造,是南通第一座近現代派風格建築,教堂內懸掛著“愛國老人”馬相伯和“草聖”于右任的題詞,著名教育家、慈善家、外交家、社會活動家、愛國者以及作為天主教第一位中國籍主教的朱開敏的墓穴也安葬在此。
江邊黃泥山與馬鞍山以其奇特的地貌,崢嶸崛兀的山石,斧砍刀般的懸崖,雄視大江開闊的視野,使它格外為遊人所垂青。龍爪岩在黃泥山的西首,這一帶三面江水環抱,一壁青山屏立。這裡也更是欣賞夕陽晚霞絕佳之處。

民間傳說

狼山風景區-冬景
狼山風景區-冬景
大聖聽說通州有個好地方,心中高興,便來到五山地界。他四周轉了一圈,果見這裡山色青綠,古柏常綠,奇花異草,溪水潺潺,只因老白狼精在此作怪,如今弄的荒涼冷落。他決心將這些害人的精怪趕走,在此定居。大聖裝成個化緣的和尚,來到狼山腳下。老白狼精在山頂聽到木魚聲,趕忙下山,看見是個身披袈裟的和尚,胸口掛著大木魚,手拿捶兒敲個不停。白狼擋住大聖的去路,惡聲惡氣地說:“和尚止步,此山是我的地盤,你來做什伲?”大聖道:“來化緣的。”老狼說:“這裡無緣可化,到別處去吧!”大聖道:“天色已晚,先借塊地方給我住上一宿,明日一早趕路。”老狼心想:好啊!看這和尚生得細皮嫩肉,白白胖胖,倒可以給我當頓點心,飽飽肚皮,於是裝出笑臉說道:“你要多大個地方?”大聖道:“想借一衲之地。”老狼精又問:“何為一衲之地?”大聖道:“只要讓我身上的這件袈裟鋪在地上,就足夠我打座入定了。”老狼精看看袈裟不大,便一口答應道:“好說,好說,一言為定。”大聖也道:“說話算數,不得反悔。”說著,他脫下袈裟,往空中一拋,剎時間,紅光滿天,金星閃爍,象朵五色祥雲,飄到山頂,越變越大,眨眼工夫,就從山頂到山腳,把個山團團罩住。老狼精嚇得象個獃子站在那裡,不知如何是好。大聖道:“老狼老狼,在此作惡不少,本應罰你死罪,姑念你修道千年,從今以後,你要改惡從善,到別處去安身修心。既然你把此山借給我了,也給你留個名吧,此後便叫狼山吧!”老狼精夾著尾巴乖乖地走了。從此以後,江北再沒有狼了。不過人們卻由此而流傳下這樣一句歇後語:“大聖菩薩借狼山——有借無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