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端明
盛端明
盛端明(1476~1556年),廣東大埔縣大麻鎮人。又名盛希道,謚榮簡。生於饒平縣大麻村(今屬大埔縣)。其父盛鳳儀,安溪縣教諭,修安溪學宮時掘地發現宋端明學士希道先生墓碑,因而取名端明。盛端明於明弘治十一年(1498),參加鄉試考中解元。
盛端明(1476—1556),字希道,號程齋,明潮州府海陽縣灤洲都大麻人(今大埔縣大麻鎮)。故居在大埔大麻鎮附麻村吳屋墩。父盛鳳儀,成化元年(1465),以海陽縣學生員歲貢(每年從府、州。縣學中選年資長久的廩生升入國子監學習),后以貢監任廣東仁化縣訓導,不久任福建安溪縣教諭並代理一縣政事。
端明因父鳳儀修安溪學官,掘地得宋端明學士希道先生墓碑而取名並字“希道”。明弘治十一年(1498),鄉試得第一名為解元。十五年,殿試中進士,再考選為庶吉士入翰林院庶常館。散館試后,適遭父喪,服滿,授任翰林院檢討(俗稱太史,掌修國史,位在編修之下)。不久,乞准離職終養老母。時有浙江提督學道(省學官,掌管省內生員考試升降之事)因考核過嚴,所屬生員意見極大,朝中許多大臣推舉他主持浙江學政。正德十四年(1519),他升任浙江按察分司僉事兼提督學道。既到任,即複核前任所剔生員,凡有不當,均予複試取錄。他嘗言:“育才如種樹,廣栽多植,方能成林。參天之樹,需如此方能長成,怎可懷疑其全為荊棘而盡數芟刈?”他秉性溫和謙朴,但絕不違心隨和,故無人敢用私情相干犯。
其後,擢升為春坊庶子兼翰林院侍讀、通政司副使、太常寺卿,並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出任南京糧儲總督。因被人挾恨彈劾,恩准退職返鄉,時在嘉靖十五年(1536)。其時盛年已六十有餘,乃築舍於府城東山,意擬自此終老,專研平生所愛藥石及長生術要。家居10年,著《程齋醫鈔撮要》五卷、《玉華子》四卷。
嘉靖二十五年(1546)春,以方士陶仲文(以道術獲世宗寵幸)力薦,被起用為禮部左侍郎。赴任途經埔城,適大埔重修儒學方告落成,乃應教諭吳箴、訓導黃鏊率生員李循道等請撰《重修大埔縣儒學記》。其鄉情亦寄託於文中。
既抵京,任禮部左侍郎,旋升任工部尚書。隨復轉任禮部尚書,加太子太保銜,時年已近八十。端明以晚年由陶仲文舉薦復官升職,又以與賄賂嚴嵩得世宗寵幸的顧可學受任同等官職為恥,遂閉門謝客,只食俸不治事,僅備世宗詢對攝生要法而已。不久,以老病不愈乞准退休返鄉,時年八十。返鄉后卜居府城,筑北門堤以防洪水。次年卒,朝廷賜祭葬,謚榮簡。
端明文章德業,均為世人推重,所著除《程齋醫鈔撮要》、《玉華子》外,尚有《知微錄》、《五行論》、《詩集類稿》等。
十五年(1502),參加會試中進士,再殿試選為庶吉士,入翰林院庶常館學習三年,及散館考試后,授任翰林院檢討。不久,乞准離職終養老母。其時有浙江提督學道,因考核過嚴,下屬生員意見極大,朝中許多大臣推舉盛端明往浙江主持學政。於是,他於正德十四年(1519)升任浙江按察分司僉事,充任提督學道。方到任,即複核前任所剔生員,凡有不當,均予複試取錄。盛端明曾對人說:“育才如種樹,廣栽多植,方能成林,合抱參天之樹,都需如此方能長成。”盛端明秉性溫和謙朴,但絕不違心隨和,故無人敢用私情相干犯。
其後,擢升春坊庶子兼翰林院侍讀、通政司副使、太常寺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等職,曾出任南京糧署總督,對國務貢獻甚大。后被人挾恨造罪彈劾而退職還鄉。嘉靖十五年(1536)返鄉,潛心專研平生所愛藥石。家居十年,著述甚豐,有《程齋醫鈔撮要》5卷、《玉華子》4卷傳世。嘉靖二十五年(1546)春,以陶仲文(方士,以道術獲世宗寵幸)極力推薦,盛端明被起用為禮部左侍郎。他本不欲再出仕,惟恐世宗昏聵,嚴嵩專政,召而不至,禍必隨來,遂動身赴任,不久升任工部尚書,後轉任禮部尚書加太子太保銜。他以與賄賂嚴嵩得世宗寵幸的顧可學受任同等官職為恥。遂閉門謝客,食俸不治事,只備世宗詢對攝生要法而已。不久,以老病不愈乞准退休返鄉。返鄉后卜居於潮州府城北門外老土地,筑北門堤,以防洪災。次年卒,終年81歲,朝廷賜祭葬,詔贈太子太保。
盛端明在家鄉,熱心公益事業,捐巨資修筑北門堤。他頗負文才,著作甚豐。清康熙《潮州府志》藝文部錄有《啟聖祠記》、《大埔縣學記》、《虞山書院記》、《潮州府職官題名碑》。《潮州志·藝文志》收錄《程齋醫抄一百四十卷》、《程齋醫抄撮要五卷》、《玉華子四卷》、《程齋近稿》等。
盛端明對醫學情有獨鍾,其纂修醫學秘法書籍,具有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據饒宗頤《潮州志·藝文志·程齋醫抄一百四十卷》附記載:其歷官三十餘年,走南竄北,注意收集奇方秘法,分類人編計一百四十卷,擇其精要,編成《程齋醫抄撮要》。詣在“窮鄉僻壤中得此亦可以療疾也”。附記又明確指出,‘舊本高階經宣藏有端明手寫,演山省翁活幼議二十卷末署嘉靖二十二年(1543)夏六月二十五日謄完集錄。嘉靖癸卯即嘉靖二十二年(1543),其時端明已晉位禮侍,乃能以繩頭小字寫此二十卷之書,足見其抄輯之勤與精力之過人”。若以現生卒年計算,其時67歲。
為褒揚盛端明,潮州城內有3座石碑坊族表。一是,縣學右側“解元坊”,盛端明被列為潮州七解元之首;二是,郭膺巷口“六賢坊”,列為當時科舉六賢人之一。三是,上水門街口“宮保尚書坊”,專為褒獎他而建。
盛端明死後,葬在鳳山(現李膺宮后與章膺交界地方)。墓佔地超過1000平方米,墓牆高約5米,墓前設有石人、石馬等石像二十餘對,並設有“落馬亭”,(位於後人家村中部,後人稱為落馬埔)四柱三門四疊牌樓,惜1958年墓被拆毀。
傳說,盛端明迷信風水之說,當年請國師選擇生基,極有講究。在權衡利弊之後,選擇了生居“烏鴉地”,死葬“鳳凰地”的風水。為光前裕後,不惜耗巨資築建“飛鳳銜書”墓,祈望世世代代讀書做官。相傳,當年為擴地建墓,迫遷當地住戶。後來風水被破,後代衰落。
盛端明有子名盛翰,嘉靖十年(1531)貢生,任融縣知縣,賜封戶部郎中。盛端明有三孫,長孫盛若林,嘉靖十六年(1537)中舉人,翌年中進士,初授戶部主事,升員外郎中、湖廣廣西副使。仲孫盛若樹,嘉靖十年(1531)舉人。季孫盛若果,隆慶六年(1572)貢生,歷官常德通判。由此可見盛氏前後五代出仕,地道的書香門第。但此後,明末至清代,地方史志未見有科舉記載。
盛姓在明代中期顯赫鼎盛,後來逐漸衰落,到現代老土地雖有盛氏後裔,但不姓盛。其直接原因是隆慶初年,穆宗即位,打擊陶仲文黨系,盛端明被波及。被朝廷“械官奪謐”。“盛端明經晚年由陶仲文舉薦復官升職,又以與賄賂嚴篙得世宗寵幸的顧可學受任同等官職為恥,遂閉門謝客,只食棒不治事,僅備世宗詢對攝生要法而已。’呷歷史上改朝換代,一代天子,一朝臣,是必然現象。盛端明被被官奪溢之後,其他姓氏購買盛氏房產,現盛膺埋有楊、林、程、黃、曾、廖等姓聚居。黃姓一座下山虎舊宅,有舊房契寫明,乾隆三十年(1765)以150兩銀購買。
老土地盛膺埋因盛端明由東山移居而得名,從盛宅實地查考,當年地廣宅深,似乎建築格局與眾不同,現稱為盛府遺留的古井,卻在大門之外,(可能盛膺後花園前置)門腳臼和大石板及水井現在還存在。
現盛盾埋盛姓舊居,原有後裔盛若撣其女唐舜卿,現也近80歲(因改盛姓為唐姓,又招陳姓人贅)其子孫雖多但也不姓盛。以名人姓氏命名的地域,已是名存實亡。吾曾訪問唐舜卿老人,探究盛氏不姓盛的原因,她沉痛地告訴我,因盛端明墓葬風水被人惡意破壞,後代衰敗不堪,有幾代單丁,幾至斷代,對盛姓心存畏懼。如原來被稱為盛公子(鄭潮順)也改為鄭姓。
盛端明之文章德業,均為世人推重,所著除《程齋醫鈔撮要》、《玉華子》外,尚有《知微錄》、《五行論》、《詩集類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