渫水

渫水

渫(音xiè )水是澧水的一條主要支流,稱為”九澧”之一。發源於壺瓶山,從石門縣城旁融入澧水。有三源:北源出湖北五峰縣南香口坪農場北面,稱白溪河;中源出湖南石門縣泉坪 西面高家界,稱泉坪河;南源出石門西面曾家大界,稱金家河,三源匯合於龍洞西北,東南流,注入澧水。全長165千米,流域面積3201平方千米,河道坡降1.48‰。

幹流情況


渫水為九澧之一,是澧水第二大支流。因上中游地處高山峽谷,河床多系岩石,漏石分沙,水流清澈,長波浹渫,故名渫水。渫水沿岸多鐵礦,土家語“鐵”音“渫”(謝音),可意譯為鐵河,故又俗名鐵水河。明史亦作添平河。
渫水
渫水
渫水有南、中、北三源。北源出湖北省五峰縣南香日坪農場北面的天心橋,往東南流至本縣壺瓶山鎮雷打岩入縣境,稱北溪河(又名白溪河)。北溪河又西南流納入支流鄢家河后至江碼橋入江坪河。北溪河流程38.1公里,流域面積204平方公里。全流域在壺瓶山鎮江坪河管理區境內。中源出壺瓶山鎮江坪河管理區泉坪村西面的高家界,稱高橋河。南源分南、北兩支。南支名前河,源於南北鎮碑牌埡北麓,先後並若干溪流,久晴乾涸,僅出口一段有較深層地下水供給,常年不斷流,經穿石灣,到兩河口匯入金家河,流程10公里。北支名后河,總流程21公里,發源於鶴峰牛鼻孔,於壺瓶山鎮江坪河管理區泉坪村西部頂坪山南麓,曾家灣以北,往西南流入湖北境內,至鍾家大坡轉東南流至下洞坪西南進入落水洞,潛入地下成為陰河,從而形成斷頭的“盲谷”,水流在潛行約2公里,復進入湖南,石門境內從而形成“龍門出水”的奇異景觀,下流8.5公里到金河村兩河口與前河匯合后稱金家河。金家河轉向北流至石南山與卿家小河匯合后稱失妻河。失妻河繼續北流至梯兒岩橋附近與渫水中源高橋河匯合后,東流出龍洞峽,進入江坪河谷地。
三源中以南源后河龍門出水的水量最大,因此是渫水源頭的主要河流。
渫水三源在龍洞附近的江碼橋合流后稱江坪河。
江坪河畔的江坪河村,四周高山聳立,中間低平,地形如缸,江坪河自西北向東南流過,舊稱缸坪河,后演變為江坪河。江坪河一帶產玉米、茶葉、木材,有泥(沙)大(金竹)公路過境,村西北峽谷建有裝機容量250千瓦的江碼電站,谷口架有橫跨渫水的江坪河大橋。該村為原江坪河公社駐地,后該地併入壺瓶山鎮。江坪河東流至龍池口匯合龍池河后始稱渫水。
由龍門洞至石板灘、金家河及江坪河幹流總長22公里,總落差750米,河流平均比降3.5%。
渫水蜿蜒東南流,沿途共納入獅子溪、發人溪、黃虎港河、石家河、黃福溪、麻納溪、乾溝、竹溪河、商溪河、小河、黃水、仙陽河、南溪等大小支流146條(含渫水),歷經壺瓶山鎮、所街鄉雁池鄉磨市鎮維新鎮皂市鎮,在新關鎮的喻家河口(即《水經注》所謂“渫口”)注入澧水,全長163公里,流域面積3125.5平方公里。整個流域長95公里,平均寬約37公里。
渫水在縣境流程153.7公里,流域面積2698.07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68%,幹流坡降1.48‰,總落差1400多米。流域內地勢西北高聳而東南漸低,支流也多自西北向東南呈樹枝狀展布,河系密度大體為0.17公里/平方公里(僅統計一級支流)。流域面積大於5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12條,其流域面積約佔全流域面積的50%。較大支流有黃虎港河、石家河、竹溪河、商溪河、仙陽河,其中仙陽河為渫水最大支流。
渫水河源至所街為上游。上游奇峰疊出,層巒疊翠,絕壑深澗,萬山如鱗,為邑北名勝區,明清時添平所就在其南岸。山嶺高度均在800~2000米間。今張家渡以上至河源龍門洞出口,河寬不及百米,峽谷幽深,途中很少丘陵地,山頂尖削,岩壁陡峻,坡度一般70~80度。
所街至袁公渡為中游。中游群山起伏,溪谷縱橫,盆地相間。棟青樹至磨崗隘有10餘公里峽谷,河寬僅150米。磨崗隘以下地勢漸低,高度在500~1000米之間。
袁公渡至喻家河口為下游。下游袁公渡至皂市20餘公里的河道有3段長約3~5公里的峽谷,河寬150米左右,兩岸相對山高500~800米,山嶺波浪起伏,頂端圓形,峽谷多為石灰岩地貌,河流曲折多灘險,灘潭相連,人稱“十里長灘”,亦有人稱“十里長潭”。皂市以下則趨於平坦,海拔均在500米以內,沿途田園似錦,夾岸的橘林垂柳,醉人的山村秀色,不斷地把詩情畫意送到你們的眼前。
渫水河道上、下游彎曲較小,中游自泥沙至夜響廟一段迂迴曲折,漫溢地段一為磨崗隘附近的三角洲,一為樟樹閣的洄窩。大洪水時,漫溢寬達1公里左右。
由於渫水貫穿於高山峽谷,河道彎曲,坡降極陡,礁石縱橫,灘多流急,沿途有青石灘、獅兒灘、頭杯酒、二杯酒、三杯酒等險灘130餘處。

流域概況


地質地貌

渫水流域地質構造複雜,地質地層從河源至河口大致由老到新分佈,地貌多樣,石灰岩溶地貌十分發育,河流溯源切割,產生峽谷台地,剝蝕物隨水搬運於兩岸山間形成盆地,呈藕節狀相連。自上而下有磨香坪、雁池坪、鄧家坪、仙陽坪、南溪坪等河谷平原,土質肥沃、水源充足,為主要耕作區,是石門的“膏腴”之地。

流域氣候

渫水流域屬濱湖副熱帶和濕潤氣候區與湘西副熱帶溫和少雨區的過渡地帶,具有氣候溫和、水熱同季、春季多低溫、夏秋多連旱、日照偏短、霜期較長、降水變率大、暴雨多、徑流變化懸殊、洪澇常成災的特點。近來,流域里的洪旱災害,由偶發性變為多發性和常發性,破壞力強,波及面廣。

自然資源

2013年7月,石門雁池鄉渫水河中發現疑似桃花水母,該鄉政府工作人員後來採集到兩隻疑似桃花水母活體樣本。桃花水母為世界級瀕危物種,是中國一級保護動物,有“水中大熊貓”之稱,居住人工湖,池塘、湖泊和河流。對水環境的要求極高,適宜其生存的水域必須無毒無害、潔凈,且多呈酸性。
上游有陽魚、娃娃魚、水獺等特產。

風土人情

沿岸集鎮密布,商市活躍,文化底蘊深厚,有從舊石器時代以來的各時期古遺址多處,近來又在渫水張家渡附近岩壁上發現了懸棺。
渫水是石門古代交通主動脈,通木帆船,昔為石門西北林木、桐油等山貨土產外輸的主要渠道。上自泥沙(今壺瓶山鎮)起航,經黃虎港、水南渡、所街、磨崗隘、袁公渡、皂市、新關至三江口入澧水,全航程165公里。洪水期,30噸以下木帆船上可抵泥沙,下達石門、津市、漢口。1966年,因紙房灘(止洪灘)建壩建電站,未建船閘,上游航道中斷。同年,開始發展機帆船,並興建石門磷肥廠於縣城新街口。1971年組織磷礦石運輸大會戰,清官渡的磷礦經石(門)清(官渡)公路運到磨崗隘磷礦碼頭再轉用渫水船運礦石到該廠,年運量平均10萬噸以上,是渫水航運最興旺時期。1985年,三江口築壩建電站后,加上公路網路形成,枝柳鐵路通車,大宗貨物已棄水走陸,航道則全廢。現渫水上建有新關、磨市、雁池、所街、張家渡、泥沙、龍池、江坪等公路大橋8座。對溝通西北山區交通起了重要作用。

歷史文化

通過科學的考古發現,在渫水岸邊的燕耳洞里,我們發現有距今十萬年前的先民,他們在河裡捕魚,在山上打獵;商代時期中原的商人南下,與當地土著民族融合,創造了燦爛的古老文化,皂市就是當時一個交流和融合的中心,從皂市商代遺址出土的精美遺物中我們可初窺端倪,同時糾正了商人不過長江的歷史錯誤。曾一度被文獻誤記為晉代的渫陽古城,其實早在戰國時代就已經達到其輝煌,考古發現城內大量的建築遺跡和古水井,無數的陶器和銅器無言地述說著曾經的輝煌。兩岸厚厚的宋代文化堆積,一片片精美的瓷片,均來自當時的南、北名窯,看著這些無可爭辯的事實,荒蠻兩個字套不到渫水的頭上;明代的添平所衙門,是土家族土司覃天順的官府,渫水兩岸的明清事情的古驛道,渫水上游保存完好的泰和合茶號建築群,為我們勾畫出一幅明清時期渫水上繁盛的商貿畫面, 500餘匹馱茶的馬匹行走在700里石板鋪成的山間驛道,百餘艘船來往於渫水之上,“一里三道橋,對山兩座廟”是當時驛道沿途繁榮景象的真實寫照。泰和合生產的宜紅茶遠銷海外。革命先烈也曾在渫水兩岸進行革命活動,維新鎮還保存有紅軍獨立團駐紮地、紅軍列寧室、紅軍圖畫以及20餘條紅軍標語。到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渫水河更是達到了它的鼎盛期,河中近千條船往來穿梭,將石門磷礦為首的礦山裡生產的礦石和原材料運到祖國各地,渫水河變成一條沸騰的河流。
渫河戰爭
渫河戰爭主要發生在明清土司時期。早在宋元之際,渫水河舊屬夏氏土司管轄,覃氏土司主要佔據磨崗隘鄧家坪,田土王佔據泥沙地區。元朝末年封建王國正處於改朝換代時期,覃氏土酋覃添順幫助朱元璋在常德打敗了陳友諒,被口封“武德將軍”,封台宜(今所街)長官司。朱元璋坐天下的第三年,覃添順又幫助朱明王朝打敗了造反的覃垕,被敕封武德將軍,令建添平千戶所(今所街),世襲其職,官階五品。縣令都只是七品芝麻官,渫水河上有個五品官座鎮,土司之間的火拚不可避免地發生了。覃添順首先向田土司開刀。田土司即容美土司,主要地盤在鶴峰。可他們從鶴峰經入石門佔據渫水中游所街、磨崗隘小部分地盤。覃添順當時與一品助國夫人易淑珍結婚剛生下玉孫不久,就在渫水河谷磨崗隘、羅家坪、袁公渡擺開戰場。易淑珍把不滿周歲的玉孫背在背上,橫刀躍馬,沖入敵陣與田土王展開生死激戰。小孩背在背上又驚又餓,易淑珍將奶子搭在肩上讓玉孫吃奶,自己舉槍又戰田土王,活捉了土酋唐大勝。後來覃氏土司尊稱易淑珍為“搭奶夫人”。“搭奶夫人”死後葬在磨崗隘鄧坪山包上。現在鄧坪人因皂市水庫全部搬遷了,但“搭奶夫人”至今還在那個山包上守望芳草凄凄的鄧坪。
渫水千年流躺,有豐厚的文化遺存。在昔日陸路不通的時代,渫水是重要的航道,船工們在水上駕船的勞動中,便產生和發展了渫水號子。渫水號子主要產生於石門、慈利,因石門境內的渫水、慈利境內的溇水灘多水險,船工們需要協調動作,否則各行其是,便會船毀人亡。渫水號子很多,有高腔,有平水,有情歌,有山歌。有很多號子是觸景即興喊出來的。
清朝末至解放初期,每年的端午節和6月6日,在渫水中游的陽泉河段舉行的龍舟賽,遠近聞名,即使漲水也照賽不誤,吸引著鄰近幾十個村莊的人前來觀看,河兩岸人山人海。至今,親眼看過的老人,談起來還津津樂道哩!
渫水流域系革命老區,為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一部分,賀龍、任弼時、王震、肖克、周逸群等率領紅軍在此轉戰,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

治理開發


渫水屬常年性河流,年平均流量112立方米/秒,年徑流量31.9億立方米。渫水從西北高山向東南丘平地奔騰而下,落差巨大,水力資源相當豐富。目前正實現渫水水電梯級開發。現全流域建有小水電站24座,裝機容量2441.4千瓦;中型水電站(三江口水電站)1座;提灌站和水輪泵站56處,灌田31000多畝。
皂市大壩上游
皂市大壩上游
湖南省渫水皂市水利樞紐工程位於湖南省常德市石門縣皂市鎮境內的洞庭湖水系澧水流域一級支流渫水下游,以防洪為主,兼顧發電、灌溉和航運等綜合利用。水庫壩頂高程148米,最大壩高88米;總庫容14.4億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7.8億立方米;電站裝機容量120兆瓦,規劃灌溉農田面積5.4萬畝。
2012年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批准石門張家渡水電有限公司的湖南省石門縣渫水第三級水電項目作為清潔發展機制項目。該項目的國外合作方為氣候保護合作有限公司和瑞士金質碳資產管理公司,預計年減排量為42,653噸二氧化碳當量。
2013年1月25日,白沙渡電站獲省發改委湘發改能源[2013]110號文件批複。電站選址在渫水下游皂市鎮白沙渡村,是渫水幹流的最末端一個梯級電站。電站設計為低水頭、大流量河床式電站樞紐,安裝3台5萬千瓦燈泡貫流式機組,總裝機15MW,正常蓄水位為74.5米,總庫容為1627萬立方米,年設計發電量4550萬度,工程投資達1.58億元。
2013年,石門縣渫水重要河段治理工程項目已正式進入湖南省四水干支流治理項目,該項目涉及到石門縣皂市鎮和壺瓶山鎮的7個村(居)、18個村民小組共5個項目區,護岸總長5.875km,需拆遷10戶42人。工程施工總工期為8個月,靜態總投資2517.46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