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之星
北大之星
1、在全國範圍內號召廣大學生和教育工作者參與到“北大之星”活動中去,為“北大之星”贏得人力資源氛圍。 3、號召和鼓勵廣大在校大學生參與到“北大之星”中去,並進行有效的組織和實施,完善篩選和培訓機制。 3、廣大名師、社會教育工作者和在校大學生的積極參與,成為該項目的重要主體。
北大之星全稱為“北大之星教育下鄉行動計劃”。
為了貫徹落實中共十七大的會議精神,把教育放到以改善民生為首的社會建設之首。縮小城鄉間差距,促進城鄉間、區域間教育公平,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教育資源共享和民族的振興。
同時,為了培養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提升大學生的實踐意識,提前培養大學生的職業素養,我們組織並實施了“北大之星教育下鄉行動計劃”(原北大之星暑期青少年成長訓練營)。
“北大之星教育下鄉行動計劃”原名“北大之星暑期青少年成長訓練營”,自2002年開展以來,已經有十幾年的歷史,在全國17個省市得到了十幾萬中小學生的擁護。近10年來,累計為大學輸送了超過5萬的人才,現在,他們中的眾多人還在中等教育階段學習,即將撬開高等教育的大門。2008年,“北大之星暑期青少年成長訓練營”升華為“北大之星教育下鄉行動計劃”。
目前,“北大之星教育下鄉行動計劃”和“清華之星教育下鄉行動計劃”一樣,為當代影響力比較大的2個“教育下鄉”計劃、活動之一。
目前的“北大之星教育下鄉行動計劃”包括北大之星中小學素質教育輔導中心、北大之星暑期青少年成長訓練營、北大之星中小學生暑期清華北大夏令營。
1、在全國範圍內號召廣大學生和教育工作者參與到“北大之星”活動中去,為“北大之星”贏得人力資源氛圍。
2、集合優秀名師和教育工作者,探討教育的新方法,並針對縣鎮基層教育,研討新式學習方法。
3、號召當代名流和教育工作者,制定基層教育的發展戰略和相關優惠方案,並可適當向當地政府或教育部門提出相關意見和建議。
4、為廣大大學生開展“北大之星”講座,培養當代大學生吃苦耐勞意識和改變就業觀念,引導大學生到基層去。
5、選擇代表性的地區開展教育講座,提升貧窮落後地區學生的教育意識和觀念。
6、開展素質教育培訓,引導中小學生的素質教育觀念;選擇部分地區開展暑期成長訓練營和夏令營的活動。
1、申請方案。考察各地教育資源和教育市場,提交相關方案,制定免費和收費教育服務方案和地區的選擇。
2、號召全國各地名師和教育工作者,邀約名師製作教育方案,錄製光碟、磁帶、多媒體等電子教學資料。
3、號召和鼓勵廣大在校大學生參與到“北大之星”中去,並進行有效的組織和實施,完善篩選和培訓機制。
4、在全國目標地區進行“北大之星”推廣和相關項目的拓展,便於中小學生了解該項目的情況。
5、“北大之星”各項目的有效實施和執行的過程,並設立相關的監督服務機制。
6、項目的總結和反饋,並提交有關部門驗收,撰寫行動計劃報。
“北大之星教育下鄉行動計劃”是響應國家的號召,遵從國家的人才戰略而發起的,旨在提升鄉鎮、貧窮落後地區的教育質量,促進教育的公平性和人才的均衡化發展,從而實現教育資源共享、社會公平和建設現代化人力資源強國的目標。
中共十七大和全國十一屆人大都提出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優化教育結構,更新教育觀念,深化教學內容方式、考試招生制度、質量評價制度等改革,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堅持教育公益性質,扶持貧困地區、民族地區教育,健全學生資助制度。鼓勵和規範社會力量興辦教育等。
因此,“北京之星教育下鄉行動計劃”(以下簡稱北大之星)應運而生。“北大之星”的積極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改善基層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質量,促進貧困鄉鎮的教育發展。“北大之星”以基層為準,滲入城市,有助於城市教師到鄉鎮去,有助於發展鄉鎮教育;“北大之星”建立健全的考核體系和鼓勵措施,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向貧困地區湧進。
2、提升當代大學生的實踐意識,引導大學生的就業觀。有助於讓大學生在學校階段即體驗到基層教育和基層的工作環境,有助於幫助大學生樹立艱苦奮鬥、吃苦耐勞的意識,有助於大學生樹立良好的就業觀念、促進當代大學生選擇合適的就業工作崗位和工作環境。
3、響應國家號召,促進當代教師參與,促進教育的公平化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北大之星”是在中共十七大和全國十二屆人大后才完全提出的,響應了國家推進教育公平化的號召,有助於眾多學校教師和社會教育工作者的參與,可以最大限度發揮其本身能量,促進中國教育的發展和社會的可持續化發展。
“北大之星”集合社會各界力量,成為該計劃實際實施的強大後盾。
1、教育、民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等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各級部門的緊密配合,保障項目的長久性和平穩性。
2、組織方的大力投入,並拉動社會贊助力量,成為項目組織實施的物質基礎,是項目能夠順利進行的血液。
3、廣大名師、社會教育工作者和在校大學生的積極參與,成為該項目的重要主體。
中國大學生校園信息服務中心
安徽第五維校園文化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