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氂牛

四川甘孜州九龍縣特產

九龍氂牛,主要產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九龍縣及康定縣南部的沙德鄉,中心產區位於九龍縣境內九龍河西之大雪山東西兩側的斜卡和洪壩。鄰近九龍縣的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的木里藏族自治縣鹽源縣冕寧縣,以及雅安地區的石棉等縣均有分佈,橫斷高山區的其他地區及大、小涼山的高山地區也已引進伺牧。

2020年5月29日,入選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品種名錄。

品種來源


九龍氂牛飼牧業歷史上曾為發達,早見於《史記》、《漢書》等史書。公元1~2世紀的“氂牛國”包含今天的九龍氂牛飼牧區。《史記》卷一二九貨殖列傳說:“巴蜀亦沃野……西近邛笮笮馬旄牛。”《漢書》卷二八地理亦有記述,目前,洪壩、灣壩等地未曾利用的高山草場上所殘留的許多“牛棚”遺跡,亦足以證明九龍氂牛飼牧業的歷史規模。

產地環境


水文情況

九龍全縣水能資源極為豐富,縣境內的河流分屬兩大水系,一是雅礱江水系,主要包括九龍河、鐵廠河、子耳河、三岩龍河及踏卡河等河流。二是大渡河水系,主要包括灣壩河及洪壩河等河流。九龍河全長128公里,由北向南至文家坪注入雅礱江。

氣候情況

屬大陸季風高原氣候,冬季乾燥寒冷,夏季溫涼多雨,年平均氣溫8.8℃,極端最高氣溫30℃,極端最低氣溫-14℃,四季不很分明。年平均降雨量897毫米,集中在7-9月,年日照時數1938小時,初霜期在9月下旬,終霜期在次年5月上旬,年無霜期184天。縣境內年均相對濕度為63%,乾濕交替現象十分明顯。

榮譽認證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我國開展的全國畜禽品種資源調查中,長期處於深閨中的九龍氂牛才被蔡立等老一氂牛專家發掘出來,被國家正式命名為九龍氂牛,納入《中國牛品種志》、《四川省畜禽品種志》,同時被列入《國家畜禽品種資源保護名錄》。
2008年,九龍氂牛良種繁育場被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確定為國家級資源保種場。
2014年,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九龍氂牛”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2020年5月29日,入選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品種名錄。

地理分佈


九龍氂牛分佈在九龍縣及鄰近的冕寧、石棉等縣的海拔3000m以上的高寒山區、灌叢草地和高山草甸。
九龍氂牛在全縣18個鄉(鎮)均有分佈,中心產區在灣壩、洪壩、斜卡、湯古、乃渠、呷爾、三岩龍7個鄉(鎮),共有氂牛31960頭,佔全縣氂牛總數的80.66%(此數據較為老舊。

形態特徵


九龍氂牛 母牛
九龍氂牛 母牛
九龍氂牛額寬頭較短,額毛叢生捲曲,長者遮及雙眼。公、母均有角。公氂牛角形開張 雄偉,角根粗,自角基向外平伸而彎向上,角尖略向後;母氂牛角較細,不及公氂牛開張,角形向外向上,角
尖向後者多。頸粗短,耆甲高聳(尤以公氂牛)。前胸發達開闊,胸很深。背腰平直,腹大不下垂,后軀較短,尻欠寬略斜,臀部豐滿。尾根著生較低,尾短,尾毛叢生帚狀。四肢結實,前肢直立,後肢彎曲有力。蹄較小,蹄質堅實,蹄叉緊合。前胸、體側裙毛著地。毛色以全身黑色為主,少有白斑或黑白相間。

生產性能


生長發育

九龍氂牛初生重公犢15.9kg、母犢15.5kg。犢牛一月齡平均日增重460g,2月齡~6月齡平均日增重348g,7月齡~18月齡平均日增重185g,19月齡~30月齡平均日增重175g。
九龍氂牛1歲~3歲的體尺、體重增長快。
3歲以後母氂牛相對增長速度明顯減慢,公氂牛仍保持較高的生長速度。
九龍氂牛-公牛
九龍氂牛-公牛
產肉性能
九龍氂牛在全天然放牧條件下,4.5歲氂牛屠宰率為52.5%(公)~56%(閹);凈肉率41%(公)~45%(閹);胴體產肉率78%(公)~81%(閹);眼肌面積65cm(公)~66cm(閹);骨肉比1:3.67~1:4.28。
肉質特性:熟肉率60%~67%;系水率為92.7%;ph值6.62~6.42,脂肪熔點53.83℃~53.98℃。

產乳性能

在完全不補飼情況下,平均每頭每天產奶量為2.27kg(1胎)、2.94(3胎)kg,成年母氂牛153天產奶量為400kg左右連續五年對九龍氂牛泌乳性能系統測定結果,153天產奶量洪壩類系“全奶牛”1~6胎分別為344.12、392.10、413.22、419.20、424.84和410.30kg。斜卡類系分別為348.68、384.32、392.64、394.90、413.42和378.16kg。與同類相比胎次、全奶牛與半奶牛泌乳高峰在7月份。產奶量泌乳母奶氂牛胎次增加而增加,最高泌乳胎次為第5胎,第6胎開始泌乳量逐年下降。乳脂率為6.30%~6.50%,酥油率為7.22%~7.85%。

役用性能

九龍氂牛極度耐勞,善於翻越高山陡坡,一般每頭閹氂牛可馱載70kg~80kg,日行20~25km可持續15天至20天。

繁殖性能

母氂牛一般3.5歲初配,繁殖年限12年左右。一般二年一胎,少數一年一胎。繁殖率64.33%,成活率85%,繁活率58.66%。公氂牛一般3歲開始配種,6~9歲為配種盛期。3.5歲公牛每次射精量1.7±0.4ml,精子密度15.3±0.3億/ml,活率0.76,畸形精子率12.3%。

產毛性能

一般每年5~6月剪毛(絨)一次。幼齡母氂牛剪毛(絨)量為1.25~1.51kg,平均成年母氂牛剪毛量為0.98kg,3歲以後母氂牛隨著年齡增長而剪毛量下降的趨勢。公氂牛剪毛量1.27kg~4.31kg,表現為隨年齡增長而增高趨勢,直到6歲后才趨於穩定,成年公氂牛平均剪毛量3.08kg。幼齡氂牛含絨率高達78.56%,高於成年氂牛(P<0.01),凈毛率為80.43~94.79%。

適應性能

3000m以上的高寒山區、灌叢草地、高山草甸、沼澤草甸,喜食豆科禾本科錫金岩黃耆等雜草類。近年來,九龍氂牛被引至省外的西藏、青海、雲南及省內涼山州阿壩州甘孜州其他縣。在高寒山區、灌叢草地、高山草甸、沼澤草甸適應性都表現良好適應性。標誌著九龍氂牛適應極強。

飼養管理情況


飼養方式

九龍氂牛飼養管理粗放,終年放牧。每年6月中旬全群氂牛收回集中剪毛,同時飼餵一次足夠的食鹽,以後夏、秋各飼餵一次食鹽,故有“三季鹽巴四季草”的說法。公牛和不生產的母牛(當地稱公牛組),一直放牧在海撥4000m以上的夏秋草場,晚上不收牧。種公牛在配種季節自行回母牛群配種。母牛從5月初,白天放牧,晚上收牧與犢牛隔離,到10月中旬停止擠乳后與公牛組混群放牧於海撥3500m左右的冬春草場,放牧員不定期上山察看。當年12月至翌年3月的枯草季節,對懷孕母牛、犢牛和體質差的氂牛,加以補飼農副秸稈、青貯乾草和精料等。

稟性及管理難易

九龍氂牛在特定的高山峽谷生態環境下,由於傳統的飼養管理特點,公牛終年敞放,稟性粗野,性情兇猛,管理難度大;母牛經常收牧、調教、擠乳,性情較溫順,易於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