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花鎮

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轄鎮

香花鎮位於河南省淅川縣,地處豫鄂兩省結合部。西瀕亞洲最大的人造淡水湖丹江口水庫,是舉世矚目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全鎮國土面積362平方公里,其中丹江口水庫水域面積196平方公里。1960年代末,鎮中心所在地只是一個水庫移民小村。1970年代形成一條不足600米的街道。改革開放后,隨著小辣椒的種植,一個以辣椒貿易為主的小鎮逐漸成型。香花辣椒紅遍全國,香花鎮被稱為“中國第一辣椒城”。先後被河南省委省政府確定為“中州名鎮”、“文明集鎮”、被南陽市委市政府確定為改革與發展試點鎮,命名為“四星級小城鎮"、規劃建設先進鎮。

歷史沿革


明朝景泰年間,王應美自陝西三原縣翠恆村遷厚坡蛤蟆窪,再遷於此崗,稱王美崗。后因村旁栽種香花刺玫生長茂密,清末易名香花崗。
1942年轄境分屬內鄉縣共濟鎮、程塘鄉、鄧縣厚坡鄉和淅川縣李官橋鎮。
香花鎮衛星圖(2005年)
香花鎮衛星圖(2005年)
1949年分屬鄧縣九區(治厚坡)和淅川縣七區(治李官橋)。1951年分屬鄧縣十區(治厚坡)、淅川縣十區(治埠口)和十一區(治李官橋)。
1956年3月廢區,設埠口、十二里河、黑龍廟、三官殿4個中心鄉,另有一部分屬厚坡中心鄉。翌年1月撤中心鄉,復設區。
1958年8月廢區,分屬鄧縣厚坡、淅川埠口、三官殿和李官橋4個人民公社。1960年李官橋公社定址建房,命名香花。
1968年5月撤三官殿區,改為香花直屬公社。1969年4月撤區並社,鳳凰公社併入香花人民公社。
1982年由香花人民公社改為香花鄉。
1994年9月撤鄉改鎮。

行政區劃


2006年,轄29個村委會:香北村、阮營村、土門村、北王營村、西崗村、蒿溪村、黑魚溝村、三碑崗村、何家溝村、賈溝村、宋溝村、周溝村、胡崗村、趙莊村、新黃庄村、吳田村、劉樓村、張寨村、陳崗村、楊河村、槐道溝村、東崗村、杜寨村、張義崗村、南王營村、柴溝村、喬庄村、雷庄村、白龍溝村。(312個村民小組)
2008年南水北調移民搬遷開始,香花的阮營村、土門村、北王營村、西崗村、蒿溪村、黑魚溝村、三碑崗村、宋溝村、周溝村、新黃庄村、吳田村、劉樓村、張寨村、陳崗村、楊河村、槐道溝村、東崗村、杜寨村、張義崗村、南王營村、柴溝村、喬庄村等已遷至外地。
漁牧場社區何家溝村張寨村雷庄村
阮營村賈溝村陳崗村白龍溝村
土門村宋溝村楊河村香北村
北王營村周溝村槐道溝村香南村
西崗村胡崗村東崗村
蒿溪村趙莊村杜寨村
黑魚溝村新黃庄村柴溝村
三碑崗村吳田村喬庄村

經濟


香花鎮
香花鎮
為了加快城鎮化步伐,香花鎮充分利用電力充沛的優勢,先後投資興建了4家與國內鋼鐵集團配套的合金企業,形成了合金、建材、食品、汽車配件等四大行業,使企業總數達到120家,年工業產值達到4億元以上,年創稅利在1500萬元以上,安置勞動力就業1500人。工業化的快速發展,為集鎮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隨著淅川縣一體兩翼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開工上馬,香花必將發展成為宛西一個政治、經濟、文化、商貿和旅遊中心。為此,香花鎮黨委、政府先後多次請省、市、縣等專業設計部門對城鎮總體發展規劃進行修編,並採取“誰投資誰受益”的多元投資辦法,分類立項,按項籌錢,社會集資,股份吸引,招商引資,聚攏資金1.2億元。為了提高碼頭景區的品位,鎮政府投資240萬元建設碼頭生態園,投資110萬元硬化了南陽丹江旅遊接待中心至新碼頭的路面1.87公里,改善了新老碼頭的旅遊和投資環境。爭取項目資金300萬元,自鎮區至碼頭5.5公里的路段兩側全部安裝了華麗的路燈,給香花又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在鎮區,先後投資2400多萬元,安裝了500盞路燈,大大方便了街道居民和客商的夜間出行。硬化了道路4.5公里,使鎮區大小街道硬化率達到100%,生態農業、生態旅遊業和工業是支撐香花小城鎮建設的三大支柱產業。小城鎮建設又促進和帶動上述三大支柱產業的快速發展。

文化


香花鎮是楚文化的主要發源地,境內龍城(已經淹沒于丹江口水庫中)是楚始都丹陽所在地。據史料記載,東晉文學家、黃門侍郎范啟,經學家、豫章太守范寧,史學家、左衛將軍范曄,皆出與此。物華天寶,礦產富饒。以探明境內南山有鐵礦石、粘土、大理石、藍石棉、重晶石虎晴石、石膏等18種礦藏,且儲量大,品位高。水資源豐富,配套設施齊全。
古迹、古遺址有:楊河村戰國、西漢古冢,槐道溝戰國、西漢古墓群,南崗古冢,郭庄春秋、戰國九女冢,趙崗春秋、戰國太子山古冢,及春秋龍城、戰國羅城等遺址。其中楊河古墓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香花辣椒城
辣椒市場
辣椒市場
1978年,由外貿部門引進的日本櫪木三鷹椒在香花試種,經過20餘年的培育推廣,全鎮辣椒種植面積不斷擴大,香花鎮逐漸成為辣椒貿易中心,1992年,香花鎮投資2500萬元人民幣並建成了中國最大的辣椒專業交易市場香花鎮辣椒城,該市場佔地150畝,建築面積26400平方米,建房240套,960間,南北長1050米,年吞吐量6萬噸,年成交額5億元,年出口乾辣椒角佔全國總量的40%,出口創匯達2000多萬美元,1995年被中國工商總局認定為“中國第一辣椒城”,並於1996年被評為國家級“文明市場”和河南省“雙十強市場”,2000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授予“定點市場”。全國最大的辣椒生產業支撐體系在香花鎮基本形成。香花小辣椒,以其角小、肉厚、色鮮、油份大、辣椒味濃的特點,倍受市場青睞,除佔領湘、鄂、贛等國內19個省區130多個縣市外,還遠銷日本、美國、德國、韓國及東南亞12個國家和地區。
香花小辣椒
香花小辣椒
香花辣椒城的興建,不僅帶動了集鎮建設的快速發展,而且拉動了辣椒產業的發展,每年全國各地到香花辣椒城參觀學習的人數以萬計。據統計,每逢辣椒旺季,每天到辣椒城“淘金”的商客達4萬餘人次,日成交額在300萬元以上,年交易量為10萬噸,成交額為5億元。市場繁榮,帶動了一二三產業的發展,以辣椒深加工為主體的工業企業,像辣椒系列製品廠、辣椒釀造廠、麻袋廠等40餘家集體、個體企業,以生產辣椒油、辣椒醬和辣椒腌製品、包裝品為主,使香花小辣椒走上了系列化、產業化的廣闊天地。針對這種情況,為了充分開發丹江水庫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該鎮投資500萬元修建了丹江大道,道路兩側形成了萬畝觀光採摘園。通過招商引資先後投資1.2億元興建擁有888套客房的丹江療養基地,擁有666套房間的韻龍風情園,購置了180艘大小各異的旅遊船艇,開發了丹江魚、山野菜、石臼辣子醬等幾種旅遊產品,形成吃、住、游一條龍的旅遊名勝區,每年遊客總數突破20萬人。

社會


香花鎮交通發達、電力充足、資源豐富、基礎設施完善,豫s335線穿鎮而過,華中、華東、西北電網直供本區,丹江110KV輸電路橫跨鎮區,電價優於周邊縣、市、區,廣播電視、通訊、文化娛樂等設施完善,是遠近客商旅遊觀光和投資興業的最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