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獨立戰爭
荷蘭獨立戰爭
荷蘭獨立戰爭,又叫八十年戰爭(荷蘭語:Nederlandse Opstand, Tachtigjarige Oorlog;西班牙語:Guerra de Flandes, Guerra de los Ochenta Años),西班牙帝國稱之為低地國叛亂。
這場戰爭發生於1568年-1648年,是尼德蘭聯邦清教徒反抗西班牙帝國統治所展開。與西班牙帝國不同,荷蘭共和國所屬尼德蘭聯邦本來較為鬆散,為了此戰爭,聯邦出現前所未有的團結,而領導者為貴族威廉·奧蘭治。
經過多次海戰後,尼德蘭聯邦與西班牙帝國於1609年簽訂12年的停戰協定,不過,雙方在海上競爭仍未停止。1621年,停戰協定屆滿,尼德蘭聯邦與西班牙帝國之間的戰爭又起,直到1648年,尼德蘭聯邦才正式自西班牙帝國獨立出來,建立起“荷蘭共和國”。
荷蘭共和國與西班牙帝國經歷了這場八十年戰爭,對後來的英國內戰和美國獨立,也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它既是一場資產階級為代表的進步力量反對封建制度的民主革命,又是一次尼德蘭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民族解放戰爭。
這場戰爭最終以荷蘭的勝利而結束,建立了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對世界歷史的進程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尼德蘭意為“低地”,指中世紀歐洲西北部位於萊茵河、默茲河、些耳德河下游以及北海沿岸的地區,包括當代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三國和法國北部的一小部分。
尼德蘭古代曾由羅馬統治,中世紀初期成為法蘭克王國和查理曼帝國的組成部分。
11—14世紀,尼德蘭分裂成許多封建領地,多隸屬於神聖羅馬帝國和法國。14世紀至16世紀中期,通過中世紀的王朝婚姻關係和王位繼承,尼德蘭成為西班牙的一部分。
尼德蘭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較早、成長較快。製造呢絨、絲綢、亞麻布、地毯、肥皂、玻璃器皿、皮革和金屬製品的手工工場迅速發展。布魯日、安特衛普成為重要的貿易、商業和國際信貸中心。安特衛普有1000多個外國銀行和商號的分支機構,還成立了商品交易所和證券交易所,港內可同時停泊2000餘艘船隻。佛蘭德爾和布拉班特的農村中,農民份地改為短期租地,富裕的市民和部分佃農購買貴族土地經營農場,採取封建或者半封建的剝削方式。尼德蘭北方最發達的省份是荷蘭和澤蘭。
16世紀,這些地區的毛紡織業、漁業、造船、制繩、制帆等行業已多半採用資本主義方式經營。代爾夫特、多德雷梅特等城市的啤酒商人通過借貸契約和預付貨款的辦法把農民變成自己的剝削對象。阿姆斯特丹逐漸壟斷了波羅的海的貿易。北方農村的封建關係一向薄弱,很快出現了貴族改用資本主義方式經營土地的現象。
1516年查理五世即位后,開始管轄尼德蘭,即當代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東北部地區。
尼德蘭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障礙是西班牙封建專制制度的壓迫和束縛。西班牙國庫收入的一半來自尼德蘭。腓力二世通過拒付國債、提高西班牙羊毛出口稅、限制尼德蘭商人進入西班牙港口、禁止他們同西屬地貿易等辦法扼制尼德蘭資本主義經濟,造成手工工場倒閉、工人失業。
西班牙專制的另一表現形式是教會迫害。卡洛斯一世曾在尼德蘭設立宗教裁判所,頒布“血腥詔令”,殘酷迫害新教徒。腓力二世加強教會權力,命令尼德蘭總督一切重大事務聽從教會首領格倫維爾的意見,並且拒絕從尼德蘭各地撤走西班牙軍隊。在歐洲出現宗教改革運動后,馬丁·路德、卡爾文等教派學說傳入尼德蘭,從而掀起了以貴族和廣大平民為主要力量的反對查理五世封建專制的浪潮。
面對西班牙的專制統治和宗教迫害,以宗教鬥爭為先導的尼德蘭民眾反封建鬥爭逐步高漲。加爾文教在尼德蘭的教徒迅速增多,不時發生武裝的加爾文教徒同當局和教會的衝突。
1531年,施馬爾卡爾登聯盟成立,反抗查理五世獨裁統治。施馬爾卡爾登聯盟由1萬步兵和2千騎士組成,1532年同法蘭西結盟,1538年同丹麥結盟。施馬爾卡爾登聯盟雖然未向查理五世為代表的哈布斯堡王朝公開宣戰,但全力支持馬丁·路德的宗教革命,他們沒收教會所霸佔的領地和財產,驅逐主教和天主教諸侯。1544年,查理五世與法蘭西休戰,雙方結盟,並得到了教皇保羅三世的支持,集結軍隊,開始鎮壓尼德蘭革命。施馬爾卡爾登聯盟內部糾紛給查理五世的反擊提供了良機。1547年4月24日,查理五世的軍隊在米爾貝格之戰中打敗了施馬爾卡爾登聯盟的軍隊。但是,施馬爾卡爾登聯盟並不甘心失敗,繼續擴充力量同哈布斯堡王朝軍進行作戰。
為鞏固其在尼德蘭的統治,查理五世設立財政院和樞密院,並派遣總督協助他管理尼德蘭事務,使尼德蘭失去了過去所擁有的高度自治權。他還設立宗教法院,統一尼德蘭人民的宗教信仰,控制和迫害異教徒。1550年,查理五世頒布敕令,藏匿和幫助異端的人與異端同罪。人們把這項敕令成為“血腥敕令”。查理五世還加重在尼德蘭的稅收,勒索民財,西班牙每年國庫總收入的一半來自尼德蘭。查理五世竭力推行擴張政策,為了支撐龐大的軍費,政府增加尼德蘭的徵稅,進一步加劇了社會矛盾。當時,查理五世對外擴張有恃無恐,連教皇也感到不安,在某種程度上開始同情和支持施馬爾卡爾登聯盟的鬥爭。
1552年,查理五世的軍隊被打敗,1555年查理五世通過施馬爾卡爾登聯盟締結了《奧格斯堡和約》,承認尼德蘭諸侯有權決定自己的宗教信仰,凡在1552年前被新教所沒收和佔有的土地和財產仍歸屬他們所有。但是根據查理五世的敕令,主教和僧侶改宗新教不再享有舊職和薪俸。《奧格斯堡和約》簽署后,許多尼德蘭諸侯改宗新教。尼德蘭人民的宗教革命取得了局部勝利,但哈布斯堡王朝並未放棄對異教的迫害。
查理五世在1555年對擊潰新教諸侯的最後努力失敗后,就開始淡出朝政。鑒於其領土太過廣大分散,他將國土分由弟弟斐迪南與兒子腓力繼承。其中他把自己的個人帝國——西班牙和低地國家給了兒子腓力二世。
自1566年,腓力二世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尼德蘭問題。這是一個宗教、思想意識和民族矛盾交織在一起的複雜問題,也是查理五世遺留下來的一個棘手問題。1559年,腓力二世離開荷蘭來西班牙前,把政權交給了查理五世的私生女、帕爾馬公爵瑪加麗塔,為此還專門設立了一個以格拉維拉紅衣主教為首的委員會輔政。瑪加麗塔總督在格拉維拉紅衣主教的縱容下利用宗教法庭繼續鎮壓新教改革,迫害新教徒。各地新教徒組織發起武裝鬥爭,與瑪加麗塔政權對抗。以奧蘭治親王奧蘭治的威廉和埃格蒙特伯爵為代表的貴族階級支持加爾文新教派的宗教改革主張,對格拉維拉紅衣主教不信任,要求腓力二世給予他們更多的參政權。腓力二世被迫將格拉維拉紅衣主教調離,但也拒絕了尼德蘭貴族所提出的信仰自由等要求。當時尼德蘭的教義改革已經取得很大進展,腓力二世不想對新教徒所提出的新教自由要求作出任何讓步。為了消除加爾文教派和馬丁·路德教義的影響,他下令在荷蘭建立了17個小基督教區,取代原有的三個教區,並使用武力強行維持耶穌活動。1565年4月5日,奧蘭治的威廉和埃格蒙特伯爵向瑪加麗塔總督遞交了請願書,要求廢除“血腥敕令”,取消宗教法庭,允許信教自由。瑪加麗塔總督被迫做出讓步,但腓力二世態度十分強硬,拒絕新教領袖的要求,並給這些新教徒一個“叫花子”綽號。
信教徒們採取了暴力行動。1566年8月中旬,人民大眾在激烈派的領導下,發起了著名的“破壞神像”運動。其領導者是手工業者、平民和農民。運動發展迅速,到10月起義浪潮幾乎席捲大半個尼德蘭,17個省中波及到12個省,參加者達幾萬人。“乞丐萬歲”的口號響遍各地,聲勢之大,前所未有。全尼德蘭被搗毀的教堂和修道院達5,500座,這就揭開了尼德蘭革命的序幕。
腓力二世在宗教上排斥異己和增加稅收的政策激起了哈布斯堡王朝所轄的尼德蘭的不滿,終於釀成公開的起義,針對這種局面腓力二世立即派遣阿爾瓦公爵費爾南多·阿爾瓦雷斯·德·托萊多率領軍隊前往荷蘭鎮壓新教運動。1567年8月,阿爾瓦公爵奉腓力二世之命率領近2萬人到達尼德蘭。這支軍隊是參加義大利戰爭的主力,它的到來意味著西班牙軍事重心的重大轉移。8月28日,阿爾瓦公爵的部隊打到了布魯塞爾,局勢進一步惡化。瑪加麗塔政權被架空,不得不辭去總督職務。9月5日,成立了“除爆法庭”,開始對新教徒和反抗者進行殘酷鎮壓。9月8日,阿爾瓦公爵以傳達腓力二世訓令為名召見埃格蒙特伯爵和何恩將軍,隨後將他們逮捕,6月5日,在布魯塞爾大廣場將其處死。尼德蘭地區完全處於白色恐怖之中。奧蘭治的威廉逃到德意志得到了新教徒支持,組織了雇傭軍繼續鬥爭。
獨立與反獨立(1568年-1609年)
1568年5月23日,阿爾瓦公爵率領的皇家軍與奧蘭治的威廉所部在格羅寧根省的海利赫萊遭遇,結果傷亡慘重。海利赫萊之戰通常被視為八十年戰爭的開始。兩個月後爆發的赫明根戰役中阿爾瓦的皇家軍取得勝利。奧蘭治的威廉的弟弟路易斯·德納紹(拿騷的路易斯)率領的1萬人被阿爾瓦公爵殲滅。
赫明根戰役失敗后,奧蘭治的威廉再次流亡德意志,重整旗鼓,準備再戰。為了繼續反抗腓力二世的殘酷鎮壓,新教徒重新組織起來,並且尋求外來援助,最後爭取到了英國新教徒的支持。戰爭規模不斷擴大,從陸地延伸到海上。1572年,起義軍分成多條戰線同皇家軍周旋。“海上乞丐”游擊軍佔領了布里勒、弗雷辛加和恩克赫伊曾等港口城市,封鎖了荷蘭和布拉班特省的海上貿易通道,把阿姆斯特丹之外的被荷蘭州和西蘭島從西班牙的統治下解放了出來。革命火種再度燃起。澤蘭、弗呂斯欣、烏得勒支等省接連爆發聲勢浩大的武裝起義。這時奧蘭治的威廉 領導起義軍從北部向南進發,拿騷的路易斯從南部向北挺進,形成了南北夾擊之勢。但是1572年的大屠殺事件使雨格諾教徒蒙受了嚴重打擊,不可能再給予荷蘭有力的支援。更兼軍費奇缺,因此奧蘭治的威廉的軍隊戰鬥力逐漸衰弱下來。當阿爾瓦完全平定了南部各州之後,又乘勢攻入北部。1572年12月,阿爾瓦公爵的部隊包圍了哈勒姆長達八個月之久。此後,又包圍了阿爾克馬爾。北部各州的城民甚至不惜掘開堤壩阻止西班牙軍隊進城,才未失手。此時,法國和英國支持尼德蘭起義軍,阿爾瓦公爵的軍隊處於困難境地。1573年阿爾瓦公爵仍然在尼德蘭繼續徒勞的圍困著荷蘭城鎮阿爾克馬爾和萊頓,試圖“割開每個活口的喉嚨”。同時,1573年“海上乞丐”們還在徐德海殲滅勒阿爾瓦的艦隊。為了追究軍事作戰失敗和因扣發薪餉引起的軍隊嘩變的責任,阿爾瓦被召回西班牙。
新總督雷克森斯任職的一開始就伴隨著不愉快,阿爾克馬爾的圍攻已經失敗,軍隊欠餉嚴重,在阿爾瓦麾下已多次嘩變。1574年4月,曾在蒙斯城下敗退的拿騷的路易捲土重來,帶領著一支從德意志招募的部隊試圖解救萊頓,迫使巴爾德斯撤圍。但叛軍還未及到達萊頓,就被的一支西班牙部隊擊潰,拿騷的路易和胞弟亨利雙雙陣亡。不過得勝之後的西班牙軍隊再度因欠餉而嘩變,安撫他們花費了一個月和50多萬杜卡特,5月底西班牙恢復了對萊頓的包圍。在奧蘭治的威廉的指揮下,荷蘭人為了支援萊頓,不惜毀掉田地,掘開了更多的堤壩,直到萊頓城周圍的水深足以行駛平底駁船。1574年10月,荷蘭船隊突破封鎖,把補給運進了城。眼見圍困無望的西班牙人被迫撤退。圍攻萊頓城失敗是西班牙在尼德蘭事業的一個轉折點,此後他們再沒有獲得1569年和1572年那樣如此迫近全面勝利的形勢,奧蘭治親王的事業已不可能單單靠武力予以鎮壓了。
1575年9月1日,負債高達5000多萬杜卡特的西班牙再度宣布破產,國庫終止了一切帳單的支付。破產敕令在金融中心熱那亞和安特衛普引起了一場風暴,後果是災難性的。對雷克森斯和尼德蘭來說,這就是窮途末路。在總督給他的兄弟蘇尼加的信中,他說:“這裡沒有人還有任何信用可言……我找不出哪怕一個小錢,也無法指望國王送錢到此。不出現奇迹,整個軍事機器都將分崩離析,快得可能我都來不及告訴你。”絕望的雷克森斯沒有等來奇迹,他於第二年的3月因病去世,西班牙軍隊再度兵變並放棄了荷蘭。
1576年唐·胡安被任命為尼德蘭總督。1576年10月3日在安特衛普發生了西班牙軍隊殘暴的搶劫事件。因此,過去對西班牙持曖昧態度的南部10個州,以那次搶劫事件為契機,開始傾向和支持奧蘭治的威廉。並在11月8日超越了種族、語言的隔閡,簽署了《根特協定》,廢除阿爾瓦公爵所頒布的一切法令,恢復城市原有的自治權。各省代表發誓團結一致趕走西班牙軍隊,並賦予各省立法權,對被捕起義者實行大赦。
1577年初,唐·胡安開始同各省代表談判。於2月17日簽訂了《永久法令》,此後,腓力二世把步兵團撤到義大利。但這仍然沒有解決根本問題,唐·胡安堅持天主教必須在所有的省份恢復,荷蘭和澤蘭立即抗議並退出了談判,拒絕承認總督的威權。不僅如此,嘗到了當家作主的甜頭后的政略派也不願放棄剛剛獲得的權力,與總督處處齟齬不合,“他們害怕我,當我是狂徒;我討厭他們,當他們是無賴”,唐·胡安寫道。7月,唐·胡安召回步兵團,企圖武力鎮壓北方各省的武裝鬥爭。這一年秋,帕爾馬公爵亞歷山大·法爾內塞被派往尼德蘭鎮壓起義。亞歷山大·法爾內塞充分顯露了他的軍事天才。此時,起義軍又捲土重來。不久,南方天主教貴族被控制,向腓力二世妥協。1578年10月唐·胡安去世,腓力二世根據唐·胡安生前建議,任命亞歷山大·法爾內塞為荷蘭總督。亞歷山大·法爾內塞巧妙地利用荷蘭南北之間的利害衝突,慎重地施展離間分化策略。他首先確保以天主教貴族為中心的南部三不會政治上的自由。1579年又成功地在與北部分離的南部10個州成立了天主教的“阿拉斯同盟”,就是現今的比利時。因此,北部7個州便立即結成了“烏得勒支同盟”,1581年發表了脫離西班牙的獨立宣言,從而誕生了荷蘭聯邦共和國,選舉奧蘭治的威廉為第一任執政。
腓力二世對“烏得勒支同盟”耿耿於懷,與置之死地而後快。於是,1584年7月10日派遣了一個狂熱的法蘭西天主教徒暗殺了奧蘭治的威廉。而後,其子18歲的拿騷的莫里斯繼任荷蘭執政。1584年7月,亞歷山大·法爾內塞率領軍隊佔領了安貝雷斯,英國決定出兵支援,英國接來下成為荷蘭起義者們的保護者。在一系列其他要考慮的事情中,最出名的是英國對西班牙新大陸的入侵,使得腓力二世面臨新的威脅。在海上,荷蘭和英國的私掠船中斷了西班牙通往尼德蘭的供應通路,並使戰火擴大到西非和加勒比海。儘管拿騷的莫里斯被選為新的領袖,但三級會議想復活奧蘭治的威廉的親法政策,邀請亨利三世來治理。法國國王覺得風險太大。
三級會議轉而邀請伊麗莎白女王。她拒絕統治權,但派來寵臣萊賽斯特伯爵和一小支軍隊。萊賽斯特違背伊麗莎白的意願,接受總督的稱號,掌握奧蘭治的威廉未曾擁有的權利。他想改革不完善的制度和弊端,整頓財政和海軍。但他和已經佔有重要地位的荷蘭省議會鬧僵。他想法壓制荷蘭與澤蘭兩省服從他的意志,失敗之後於1587年12月引退。萊賽斯特走後不久,三級會議決定不再重複邀請外國君主的經驗,從這時起,我們可以說一個獨立的共和國誕生了。
這次戰略上的轉移挽救了共和國,同時西班牙的海軍由於無敵艦隊的慘敗而受到致命的打擊。時運終於改變。從此,共和國能確保成功。帕爾馬公爵離開舞台的時候(他死於1592年),拿騷的莫里斯已成長為當時最偉大的軍事家之一,甚至有人從國外來向他求教。經過一系列的鬥爭,西班牙人從各條戰線龜縮回去,荷蘭共和國的領土開始有當代的局面。1601-1604年的奧斯坦德之圍對於荷蘭共和國是一場嚴重打擊。但塞爾托亨博斯、格拉夫、埃克呂斯三城補償了這個損失,並綽綽有餘。拿騷的莫里斯曾試圖重新統一由於西班牙的征服而陷於分裂的尼德蘭南北兩部。他率兵進入佛蘭德,但遇到軍事才能與其並肩的西班牙名將斯皮諾拉,因此遭到徹底失敗。在海上,荷蘭人接連取勝,還滲入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開始形成一個帝國。東印度公司於1602年由約翰·范·奧爾登巴內費爾特創立。1607年荷蘭艦隊襲擊了直布羅陀港,使駐泊該港的一個西班牙分艦隊遭到嚴重損失。西班牙在當年財政破產。雙方都已筋疲力竭,都急於休戰,最終在1609年達成十二年休戰協議。
1609年4月9日,雙方在安貝雷斯達成了協議,簽訂了《十二年休戰協定》,亦稱《安貝雷斯條約》。依據:雙方休戰12年;西班牙解除對聯合省共和國與歐洲的貿易禁運;允許荷蘭在西印度進行自由貿易;聯合省共和國保證天主教徒的宗教自由。《十二年休戰協定》意味著西班牙承認荷蘭、澤蘭、烏得勒支等北方各省的獨立。協定簽署后,周邊國家立即做出反應與聯合省共和國建交並開展貿易往來。這給聯合省一個喘息的機會。哈布斯堡王朝無疑在政治上受到沉重的打擊。在這一段和平時期中,荷蘭的海外貿易大大增多了。但西班牙也算暫時擺脫了尼德蘭戰爭的困擾,停戰期間,西班牙國力恢復良好,並穩定其財政。她成為下一場大型戰爭的主要角色前,積極恢復其威信。
荷西爭霸(1621年-1648年)
參見:三十年戰爭
《十二年休戰協定》一直維繫到1621年,西法兩國就延長休戰期限再次談判,但因未達成一致又重新開戰。1625年布雷達之圍,西班牙軍隊在圍困布雷達6個月後佔領該城。荷蘭方面拿騷的莫里斯年邁力衰,直到他兄弟腓特烈·亨利於1625年繼承他的位置,鬥爭才有力地開戰。戰爭初期荷蘭發動幾次圍攻,得到斯海爾托亨博斯城(1629年)、韋塞爾城和馬斯河流域一些地方。接著1634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聯合西班牙軍隊在諾德林根大敗瑞典軍隊,置共和國於神聖羅馬帝國和西班牙軍隊的合擊之下。於是荷蘭與法國締結盟約;法國參戰,同時反對神聖羅馬帝國和西班牙。由共和國和法國瓜分西屬尼德蘭,但腓特烈·亨利遇到一個有才幹的勁敵費迪南皇子兼紅衣主教;荷蘭省議會對於提供必要的經費又十分吝嗇,這使他非常為難。直到1637年,他才攻克布雷達城,打了一個大勝仗。但由於阿姆斯特丹大膽供應食物和裝備,援助安特衛普,使腓特烈·亨利在這座城下受挫。後來他還幾次企圖攻入安特衛普,最後一回於1646年,也都沒有成功。
荷蘭人在海上取得的戰果最為輝煌:1628年的馬坦薩斯灣海戰,在馬坦薩斯港(古巴)俘獲一支西班牙珍寶船隊;1631年在斯拉克(聖菲利普斯蘭島和歐陸之間的航道)荷蘭艦隊對安特衛普的西班牙艦隊發起了夜間襲擊,將港內的西班牙艦隊殲滅。此後,西班牙轉攻為守;1639年海軍上將馬頓·特羅普和孔代親王合作圍困敦刻爾克港對奧昆多海軍上將的艦隊取得壓倒性勝利。這次勝利標誌著西班牙艦隊的最後一次重要企圖遭到粉碎,也表明荷蘭作為第一海上強國得到確認。
唐斯之戰對西班牙意味著海上希望的破滅;四年之後,羅克魯瓦戰役又使他的步兵名譽掃地,葡萄牙於1580年合併到西班牙,1640年重新分離,從這時起殖民地爭奪戰變得沒有目的了。荷蘭人掠奪的巴西和香料群島,事實上都是葡萄牙的領地。西班牙精疲力竭,決定議和;於是荷蘭人開始擔心法國變成一個危險的鄰居。與其在南尼德蘭有個蓬勃發展的法國,還不如留個削弱了的西班牙。此外,戰爭對荷蘭執政腓特烈·亨利有利,議會派希望結束它。和談在羅克魯瓦戰役的同年開始。談判拖得很久,腓特烈·亨利趁著這段時間又搶佔了一些地方,特別是在些爾德河的南部。最後腓特烈·亨利在1647年死去,但由於他的努力,荷蘭最終實現了與西班牙締結一份給予其長久為之奮鬥的權利的條約。一年以後的1648年1月30日和10月24日,明斯特和約和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簽訂宣告八十年戰爭的結束。
在長達半個世紀之久的獨立戰爭中,尼德蘭並沒有制定一個像樣的軍事戰略和軍事政策,它的最後勝利歸功於以下幾點:
1.尼德蘭進行的戰爭是正義的、進步力量對落後的、非正義力量的殊死搏鬥,人民群眾發揮了無比的創造力和英勇的革命精神,作出了巨大的犧牲。
2.尼德蘭革命有一個複雜但可以爭取的有利於自己的國際環境,特別是西班牙同歐洲大陸各國矛盾重重,衝突不斷,無形之中給了尼德蘭革命一個可以迴旋、能夠持久鬥爭的有利條件。只要革命之火不熄、獨立意志不衰,“堅持到底就是勝利”。
荷蘭共和國的建立,為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17世紀的荷蘭,工商業和航運業突飛猛進,其特點是商業勝過工業,國際貿易勝過國內貿易。國家政策維護商業資產階級利益,商業稅和航海稅很低。阿姆斯特丹是國內外貿易和工業生產的中心。荷蘭造船業最為發達,占當時世界首位。商船噸位占歐洲的3/4.荷蘭商船遍布世界,被稱為“海上馬車夫”。波羅的海貿易,東方的香料貿易,大多控制在荷蘭商人手裡。經濟勢力的增強,使荷蘭有能力建立強大的商船隊和艦隊,征服世界的許多地區,打敗西班牙,成為當時的海上貿易霸主。
荷蘭獨立戰爭是歷史上第一次勝利的資產階級革命,建立了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
革命的主要任務是推翻西班牙的專制統治,爭取民族獨立,摧毀封建勢力,為資本主義發展掃清道路。革命的領導力量是新興的資產階級,主力軍是城市平民和農民,思想旗幟是加爾文教。由於資本主義還處於手工工場時期,資產階級尚不成熟,特別是南方的資產階級同西班牙還有難以割捨的聯繫,因此使得這場革命戰爭異常複雜、曲折和持久,經歷了幾次反覆。
荷蘭獨立戰爭就其所進行的大部分戰役而言,是一場要塞和城市攻守之戰。尼德蘭人民利用自己熟悉地形、天候的有利條件,因地制宜,全民(城)老少全力抗戰,創造了不少城市攻防戰術和措施,雖然不是每戰必勝甚至是敗多勝少,但仍然為最後勝利奠定了基石。荷蘭獨立戰爭對以後要塞攻防戰術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尼德蘭資產階級革命作為世界歷史上第一次資產階級革命,有其不可克服的局限性。
它不僅沒有徹底摧毀封建土地所有制,而且政權落入大商業資產階級和貴族手中,限制了工業資本的發展。因此,荷蘭經濟的發展主要靠商業資本和貿易的推動,雖可蓬勃發展,但缺少後勁,好景不會太長。荷蘭獨立戰爭勝利后,荷蘭在17世紀中期迅速崛起。
它的資本主義的大發展有三大支柱,即東印度公司、阿姆斯特丹銀行和一支強大的商船隊。憑藉這三大支柱,荷蘭成為東方貿易的霸主、歐洲金融的中心和世界性的“海上馬車夫”。但這種以商業資本為動力的迅速發展為時不長,17世紀下半期即開始衰落。
儘管如此,尼德蘭資產階級革命仍然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馬克思對此給予應有的評價,稱它是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