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觀峰
大觀峰
大觀峰徠是山東泰安的著名風景名勝之一,位於玉皇頂盤路東側,大觀峰削崖為碑,布滿了歷代題勒,其中最著名的是唐玄宗於開元十三年(725)登封泰山時御制御書的《紀泰山銘》,俗稱“唐摩崖”。摩崖高13.3米,寬5.5米,全文1000字,書體為唐隸。文辭典雅,書法遒勁,頗具盛唐風格。明代文學家王世貞評價說:“穹崖造天銘書,若鸞飛舞於煙雲之表,為之色飛。”
大觀峰位於玉皇頂前、平頂峰下。大觀峰為泰山著名景點,此處絕壁如削,石刻層疊。大觀峰自最西端(“至哉坤元”石刻西12米)至“登泰觀海”石刻處,寬為44.7米,自地面至最高處高為14.9米,此區域正南向,石刻最密集。自“登泰觀海”偏東南向至東端《紀泰山銘》石刻處長64.7米,此區域石刻較少,但包括“宋摩崖”。以上兩處為石刻調查區域(不包括“一拳石”)。
大觀峰崖刻
西側原有唐玄宗從封大臣題名,又有唐高宗封泰山時的《封禪朝覲頌》,后均毀。又西是雲峰,常有雲霧繚繞而名。峰上原刻唐玄宗《東封朝覲頌》,后明人復刻大字,將其盡毀。今上有康熙帝題“雲峰”,下有乾隆帝詩刻《夜宿岱頂作》。
大觀峰和雲峰上題刻遍布,重重疊疊,能識者80餘處。“天日蒼茫”、“呼吸宇宙”、“置身霄漢”、“青碧丹崖”等大字與《紀泰山銘》輝映;唐劉仁願、宋趙明誠、元徐世隆、明朱衡、清阮元及施閏章等歷代名流題刻歷歷在目。
峰東南有宋摩崖碑,上原有宋真宗東封泰山時《御制功德銘》,后明人翟濤在其上大書“德星岩”,將其鏟毀。今僅剩篆額“登泰山謝天書述二聖功德銘”。崖上有“泰山喬嶽”、“俯仰乾坤”、“天柱東維”、“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等大字題刻。西南盤路旁有柱石突兀,南刻“一拳石”,北書“聰明正直”,清代孔貞所謂“真泰山取五嶽真形之義”。
大觀峰景觀
一、跨越時間長。此處帶年款的石刻中,最早的為:乾封元年(公元666年)正月十九日,衛將軍魯成縣開國公上柱國劉仁願題名;最晚的為:“民國癸酉(1933年)六月,海城陳興亞題:深遠高大。”時間上跨越了1267年。其中唐代有6處,宋代11處,金代5處,元代1處,明代55處,清代26處,中華民國時期4處,無年款或漫漶的共35處,殘泐嚴重者共17處。出現的年號有:唐乾封、開元,宋太平興國、大中祥符、元符、建中靖國、崇寧、政和,金天眷、大定、明昌、泰和,明成化、弘治、嘉靖、萬曆、天啟,清康熙、乾隆、嘉慶、同治、光緒、宣統,中華民國,共24個年號。其中以明嘉靖出現次數最多,為39次。
大觀峰景點
大觀峰
四、涉及地域廣闊,可謂遍及全國。提到的地名有:魯成縣、潁川郡、高陵縣、莫州、太原、天水、青社、中山、清河、河南、昌黎、谷亭、東平、汶上、合肥、常熟、固安、登州、撫寧、濟南、上饒、涇陽、封丘、蘭州、蒲州、漢中、雁門、壽光、海亭、雲間、梅郡、南京、高泉、任丘、南昌、蘇州、長清、瓊山、東城、苑陵、西蜀、河東、金壇、瀟湘、嘉興、長白、湖北、天津、無錫、益都、歷城、錢塘、劍南、海城等,可見影響之廣。有的地名雖已不用,但卻永遠留在了泰山。
五、刻制形制及藝術形式風格多樣。有宏篇巨制,如《紀泰山銘》,高14米,寬5.3米,刻字洋洋洒洒達1008個,面積是帝王封禪石刻的全國之最。有短文小記,如趙明誠刻石,為:“太原王貽公,天水趙明誠德父,政和三年閏月。”此石刻字徑3.6厘米,占石板高33厘米,寬8厘米。如董靈寶投龍刻石,為:“莫州從龍觀三洞道士董靈寶為國投龍設醮,開元廿三年七月一日。”如此重要的皇家活動,刻字石板高僅44厘米,寬13厘米。大觀峰寸“石”寸金,象如此小的刻石,體現的是一種美德,更足珍貴。從書體上看,五體具備,精彩紛呈,且刻制形式多樣,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六、石刻集中且多重疊、覆蓋。為佔好的位置,常有毀前人石刻而刻自己者,此現象從明清后多有發生。如:明知州林火阜毀唐玄宗《登封降禪朝覲頌》刻“忠孝廉節”四大字,此四字又被乾隆帝《宿岱頂》詩鑱;《武則天頌》疑毀於“置身霄漢”等;唐開元《東封朝覲壇頌》被古篆等鑱蓋;顏真卿題名被明人方元煥石刻鑱蓋,後方詩又遭磨滅;“泰山北斗”被“天根雲窟”覆蓋;宋真宗封禪祭文被明清兩代多處石刻毀壞,僅剩一百餘字。
泰山是中國名山當中石刻最多的山,大觀峰是泰山石刻最集中的部分。他已不僅是山峰,而是泰山讓岩石開口,正一頁頁講述著的中國歷史。
黑徠龍潭
大觀峰
普照寺
經石峪
碧霞祠
南天門
王母池
孔子登臨處
岱廟
大汶口遺址
壺天閣
岱宗坊
馮玉祥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