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旋進行曲
居塞比·威爾第所作
《凱旋進行曲》又稱為《大進行曲》是義大利作曲家居塞比·威爾第所作,是四幕歌劇《阿伊達》第二幕第二場達拉斯凱旋時的音樂。
威爾第
相關圖片
居塞比·威爾第於1813年10月10日出生於義大利帕爾馬的隆高勒,比在萊比錫出生的瓦格納晚5個月。他的父 親是當地旅館的老闆和雜貨商。這是一個家境清貧的農民家庭。父親打發他到附近布塞托一個鞋匠家去住,他在那裡學習管風琴,並在鎮上管弦樂團工作。當他被鎮民送往米蘭音樂學院學習時,卻遭到拒絕,被拒原因是他的歲數太大(超過了14歲)。從未受過訓練,缺乏音樂才能。他回到布塞托,后 來開始寫他的第一部歌劇《博尼法喬伯爵奧貝爾托》,該劇於1839年他26歲時在斯卡拉歌劇院上演,這部歌劇取得了巨大成功,使他獲得了創作三部新歌劇的合約。1842年,因歌劇《那布科》的成功,使他一躍而成為義大利第一流的作曲家。當時的義大利正處於擺脫奧地利統治的革命浪潮之中,威爾第以自己的歌劇作品《倫巴底人》、《厄爾南尼》、《阿爾濟拉》、《列尼亞諾戰役》等以及一些革命歌曲鼓勵人民起來鬥爭,有“義大利革命的音樂大師”之稱。
五十年代是威爾第創作的高峰時期,他勤奮不懈的創作,先後寫出了《弄臣》、《游吟詩人》、《茶花女》、《假面舞會》等七部歌劇,奠定了歌劇大師的地位。后應埃及總督之請,為蘇伊士運河的通航典禮創作了《阿伊達》。威爾第譜寫了《阿伊達》之後16年就再沒有寫過任何歌劇,晚年又根據莎士比亞的劇本創作了最後兩部震驚--悲劇性的《奧塞羅》和喜劇性的《福斯塔夫》。
凱旋進行曲曲譜
該劇一開始的拉達米斯浪漫曲,前段是宣敘調,雄壯果敢,間以銅管輝煌嘹亮的伴奏,顯示這位青年統帥的英武挺拔;後段是詠嘆調,旋律熱情奔放,抒發他對阿伊達熾熱的愛情。
第一幕終曲祭司們的誦經合唱,運用增二度音程的特殊進行,充滿奇異而迷人的東方色彩。
第二幕中公主與阿伊達的二重唱,把公主的妒忌、傲慢和機靈詭譎,以及阿伊達純潔、真摯和忍辱負重的性格特徵刻劃得栩栩如生。
第三幕阿伊達的浪漫曲,樂隊先後奏出阿伊達的主題和帶有異國情調的樂句,勾起她對故國的懷念。
第四幕公主與拉達米斯的二重唱,把公主對拉達米斯由恨而愛,轉而祈求、悔恨的內心轉變過程極為成功地描繪出來,是所有歌劇中由次女高音演唱的最有名的唱段。
威爾第和《阿伊達》
1832年,米蘭音樂學院犯了它歷史上最嚴重的錯誤——它拒絕了一名來自小鎮布塞托的青年的求學要求,如果今天它還能被我們提起的話,也許正是因為這個錯誤。
這名青年叫朱賽比-威爾第,他被拒絕的原因是超過音樂學院規定的入學年齡,並且——最重要的是被認為“沒有任何顯著的音樂才能”。
但是,如果把音樂史上最偉大的歌劇作曲家削減到只剩下兩名,那將是朱賽比·威爾第以及和他和同年降生的瓦格納。後者支配了除義大利外的整個歐洲,前者則在義大利有著神一樣的統治。
1842年,機遇終於降臨到威爾第頭上,羅西尼推薦為他任經理的劇院寫一部歌劇《那布托》,該劇的成功使威爾第一夜成名。此後的六十年,威爾第完成了幾十部歌劇的創作,其中的《弄臣》、《游吟詩人》、《茶花女》、《阿伊達》是歌劇舞台常演不衰的節目。
1869年11月,埃及總督伊斯梅爾·帕夏為慶祝蘇伊士運河的開通,在羅馬建立了一家義大利歌劇院,以4000金磅邀請威爾第為其寫一部歌劇,遭到了他的拒絕。
但是不久,來自巴黎的四頁紙改變了一切。
法國著名的埃及學家馬里埃特依據埃及的祭壇下曾經發掘出的男女兩付骨骸為中心,構想出一個凄美的故事,並把它寄給了威爾第。
這就是《阿伊達》的故事提綱:衣索比亞國王阿莫那斯羅為救被俘虜的女兒阿伊達而發兵埃及,而此時阿伊達隱姓埋名作了埃及公主安娜麗斯的女僕。阿伊達的戀人青年侍衛長拉達梅斯奉命迎擊入侵者,並俘獲阿莫那斯羅為人質凱旋歸來。阿莫那斯羅利用女兒刺探埃及軍情,拉達梅斯在與阿伊達幽會時無意泄露機密,被阿伊達的情敵公主安娜麗斯聽見。拉達梅斯被判死刑,后阿伊達為之殉情。
威爾第他迅速安排了腳本,並開始譜曲。
1871年12月24日,《阿伊達》在埃及上演,次年2月8日在米蘭的斯卡拉劇院,威爾第用一根象牙和黃金製成的指揮棒指揮了《阿伊達》的演出。此後的幾個月,《凱旋進行曲》幾乎響遍義大利和歐洲的所有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