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
質量的空間分佈
物或物質的定義:
徠內涵:物是質量的空間分佈。基本屬性是質量與空間。
外延:所有物件,包括“精神物件”和“現實物件”。
物件:某一有限質量在某一有限空間內的分佈。
物質是質量的空間分佈。
物質的定義由宇宙的定義對時刻的取值範圍加以t≤r/c的限制,並忽略時間增量后給出。是宇宙的瞬時狀態。物質屬於第2層概念:
內涵:物質是質量的空間分佈。
外延:所有物件,包括精神物件和現實物件。
物件:某一有限質量在某一有限空間內的瞬時分佈。
W=【t≤r/c;r≥0, r=ct, u>0;m>0, ρn≠ρ0】。
宇宙三公理:
在《宇宙哲學》中,人類的所有概念都可以由下述三條公理直接定義或演繹定義。
表O、宇宙三公理 | ||
公理 | 分理一 | 分理二 |
時間T | 無盡:t∈(-∞,+∞) | 永前:△t>0 |
空間U | 無界:r∈[0,+∞) | 永在:r=ct |
質量M | 無限:m∈(0,+∞) | 永有:ρn≠ρ0 |
一、時間公理:時間無盡永前。數學表達式:T=【t∈(-∞,+ ∞),△t>0】。
時間公理分為時刻分理和時段分理兩部份。
1、時刻分理:t∈(-∞,+ ∞)為“無盡”,指“時間沒有起始和終結”。
時刻無限多、刻刻不同是時間本性之一。t為時刻,其測量數值為實數。
2、時段分理:△t>0為“永前”,指“時間的增量總是正數”。
時段單向延續是時間本性之二。△t為時段,其測量數值為大於0的實數。
二、空間公理:空間無界永在。數學表達式:U=【r∈[0,+ ∞),r=ct】。
空間公理分為點分理與空時關係分理兩部份。
1、點分理:r∈[0,+ ∞)為“無界”,指“空間里任一點都居中”。
點數無限多、點點不同又點點平權是空間本性。這裡點P=(r,θ,φ )[球坐標],r為P點到球坐標系原點的距離,其測量數值為非負實數,θ∈[0, π],φ∈[0, 2π]。
2、空時關係分理:r=ct為“永在”,指“空間永現於當前時刻”。
任何空間點都必然出現在當前時刻是空間與時間的基本關係。這裡c為光速常量。因為根據狹義相對論中的四維空間概念,時空間隔ct-r=0是不變數,即時間和空間之間沒有間隔,所以r=ct表示P點是光即時到達之點,也就是表示“空間永現於當前時刻”。
三、質量公理:質量無限永有。數學表達式:M=【m∈( 0,+ ∞),ρn≠ρ0】。
質量公理分為總體分理和質空關係分理兩部份。
1、總體分理:m∈(0,+ ∞)為“無限”,指“宇宙的總質量無限大”。
總質量無限大是質量本性。這裡m為靜質量。
2、質空關係分理:ρn≠ρ0為“永有”,指“永不均勻地布滿空間”。
宇宙空間內的任何部份都充滿著質量,不存在不含質量的純空,但各點的密度都不相同,這是質量與空間的基本關係。ρ0為任意指定一空間點的密度,ρn為其他的任意空間點的密度,ρn≠ρ0表示每點的密度都不相等。就是說“質布空間永不均”。“質布空間永不均”在量子力學上表達為“測不準原理”注1。著名的布朗運動就是由“質布空間永不均”造成的注2。這裡ρ=dm/du,n為正整數。
數學式:☯={t∈(-∞,+ ∞),△t>0;r∈[0,+ ∞), r=ct;m∈(0,+ ∞),ρn≠ρ0}。
其中的“空時關係分理:r=ct為永在【空間存現在】”表明了“空間U是時間T的函數”,具體到有限的部份空間中便是“體積u是時刻t的函數”,即u=u(t)。
其中的“質空關係分理:ρn≠ρ0為永有【不均布滿空】”表明了“質量M是空間U的函數”,具體到有限的部份質量中便是“靜質量m是體積u的函數”,即m=m(u)。
為了便於牢記,以下詩表達宇宙三公理:
增量恆為正,時間沒始終。空間存現在,點點可居中。
質量無窮大,不均布滿空。時空隨質度,生滅理相同。
物質與事、精神、現實之間的關係
A、哲學基本概念的邏輯關係表 | ||
宇宙☯ | ||
物W | 事S | |
現實物 | 精神物Wj | 精神事 |
現實X | 精神J | |
對錶A的基本解釋:
1、物包含現實物和精神物。
物是質量的空間分佈。物也稱物質。
現實是質量的即時空間分佈。現實是所有現實物件的類別名稱。
物是所有現實物類和精神物類的集合名稱
2、精神包含精神物和精神事。
精神物是過去事和物在現實中的記錄。
精神事是精神物在現實中的重演。
精神是所有精神物類和精神事類的集合名稱
事是物質隨時間的變化。事是所有精神事件的類別名稱。
宇宙中的事都必須經歷時段,所以都是精神事。
這個事概念不僅包含人類之事,也包含動物事、植物事、細菌事、病毒事等等生命體之事,還包含所有非生命體之事。
3、物和事構成宇宙或現實和精神構成宇宙或現實和精神物和事構成宇宙。
就是說:宇宙是事和物的。宇宙包含的人世界當然也是事和物的。理性思維
或者說:宇宙既現實又充滿精神。於是人世界既現實又充滿精神。感性思維
全面說:宇宙是事和現實的訊息聯結,人世界是此宇宙的一部分。活體思維
這裡的訊息一詞指宇宙中所有的精神物,包含人類精神物。
事與物的基本區別是:事是時段的函數,物是時刻的函數。
在物類中,現實物是當前時刻的函數,精神物是過去時刻的函數。
B、宇宙哲學基本概念的數學定義及其邏輯關係表(n為正整數) | |||||
宇宙☯ | 時間T無盡永前 | 空間U無界永在 | 質量M無限永有 | ||
事+物=精神+現實 | 時刻t∈(-∞,+∞) | 體積 | 靜質量 | ||
時段△t>0 | u=u(t)∈(0,+∞) | m=m(u)∈(0,+∞) | |||
物W | 現實X | 現實物件Wn | 現在時刻t=r/c | u>0 | m>0 |
精神J | 精神物件Jn | 過去時刻tu>0 | m>0 | | |
事S | 精神事件Sn | t≤r/c,△t>0 | u>0,|△u|>0 | m>0,|△m |>0 |
宇宙哲學的基本概念都是由以下的《宇宙三公理》定義的。
公理一、時間無盡永前。數學表達式:T=[ t∈( -∞,+ ∞),△t>0]。
時間定義:內涵是無盡永前,外延是一切事件過程長短和發生順序的度量。
“無盡”指時間沒有起始和終結,“永前”指時間的增量總是正數。
時間表達物件的生滅排列。“時間”簡稱“時”。
公理二、空間無界永在。數學表達式:U=[ r∈( 0,+ ∞),r=ct]。
空間定義:內涵是無界永在,外延是一切物件佔位大少和相對位置的度量。
“無界”指空間里任一點都居中,“永在”指空間永現於當前時刻。
空間表達物件的生滅範圍。“空間”簡稱“空”。
公理三、質量無限永有。數學表達式:M= [m∈( 0,+ ∞),Bn≠B0]。
質量定義:內涵是無限永有,外延是一切有限空間內填充內容多少的度量。
”無限”指宇宙的總質量無限大,“永有”指永不均勻地布滿空間。
質量表達物件的生滅程度。“質量”簡稱“質”。
對“宇宙三公理”的數學表達式的基本解釋:
1、時間公理分為時刻分理和時段分理兩部份。
時刻分理:t∈-(∞,+ ∞)為無盡【時間沒始終】。
時刻無限多是時間本性之一。t為時刻。
時段分理:△t>0為永前【增量恆為正】。
時段單向延續且可以任意短少使時段可以無限分割。這是時間本性之二。△t為時段。
2、空間公理分為點分理與空時關係分理兩部份。
點分理:r∈(0,+ ∞)為無界【點點可居中】。
點數無限多,點點不同又點點平權。這是空間本性。這裡點P=(r,θ,φ )[球坐標],r為距離。
空時關係分理:r=ct為永在【空間存現在】。
距離可以任意伸長縮短使任何點都能夠出現在當前時刻。任何點都能夠出現在當前時刻是空間與時間的基本關係。這裡c為光速常量。根據狹義相對論中的四維空間概念,時空間隔ct-r=0是不變數,即時間和空間之間沒有間隔,所以r=ct表示P點是光即時到達之點,也就是說“空間存現在”。
3、質量公理分為總體分理和質空關係分理兩部份。
總體分理:m∈(0,+ ∞)為無限【質量無窮大】。
宇宙的總質量無限大使得任一物件的質量可以無限少,於是任意物件的質量都可以被無限級地任意分割。這是質量本性。這裡m為靜質量。
質空關係分理:Bn≠B0為永有【不均布滿空】。
宇宙空間內的任何部分都充滿著質量,但各部分空間內的質量分佈密度都不相同。這是質量與空間的基本關係。Bn為物件第n次被割出部分的密度,B0為原物件密度。Bn≠B0表示如果把任一物件作逐級分割,則各級物件的密度永遠不會相等。就是說“質布空間永不均”,量子力學上表達為“測不準原理”。
為了便於牢記,以詩表之:
《宇宙三公理》
增量恆為正,時間沒始終。空間存現在,點點可居中。
質量無窮大,不均布滿空。時空隨質度,生滅理相同。
對錶B的基本解釋:
宇宙哲學的基本概念都是由《宇宙三公理》定義的。
1、宇宙的定義由宇宙三公理聯合給出:
內涵:宇宙是“時間無盡永前、空間無界永在、質量無限永有”的存在。
(簡述)宇宙是時空質三永三無的存在。
外延:宇宙只有一個。
數學表達式:☯={t∈(-∞,+ ∞),△t>0;r∈(0,+ ∞), r=ct;m∈(0,+ ∞),Bn≠B0}。
其中的“空時關係分理:r=ct為永在【空間存現在】”表明了“空間U是時刻t的函數”,具體到有限的部份空間中便是“體積u是時刻t的函數”,即u=u(t)。
其中徠的“質空關係分理:Bn≠B0為永有【不均布滿空】”表明了“質量M是空間U的函數”,具體到有限的部份質量中便是“靜質量m是體積u的函數”,即m=m(u)。
2、物質的定義由時間公理中的時刻分理及空間公理和質量公理聯合給出:
內涵:物質是質量的空間分佈。
外延:所有物件,包括“精神物件Jn”和“現實物件Wn”。
物件:某一有限質量在某一有限空間內的分佈。
數學表達式:W=【t∈(-∞,+ ∞);u>0, r=ct;m>0,Bn≠B0】。
3、現實的定義由物質的定義對時刻的取值範圍加以t=r/c的限制后給出:
內涵:現實是即時的質量空間分佈。根據物的定義,也可稱:現實是即時物。
外延:所有的現實物件Wn。
數學表達式:X=【t=r/c;u>0, r=ct;m>0,Bn≠B0】。
其中的時刻限制是由“時空間隔”的定義推導出來的:若以0為時刻坐標系原點,則在數值上時段△t=時刻t,所以有ct=r,於是有現在時刻t=r/c。
4、精神物的定義由物質的定義對時刻的取值範圍加以t
內涵:精神物是過去事和物在現實物中的記錄。
外延:所有的精神物件Jn。
數學表達式:Wj=【t0, r=ct;m>0,Bn≠B0】。
其中因為凡是少於現在時刻t=r/c的時刻都是過去時刻,所以有過去時刻t
5、事的定義由宇宙的定義對時刻的取值範圍加以t≤r/c的限制,並對體積的增量、質量的增量加以限制后給出:
內涵::事是質量空間分佈的隨時變化。根據物的定義,也可稱:事是物的隨時變化。外延:所有的精神事件Sn。
數學表達式:S=【(t≤r/c),△t>0;u>0, |△u|>0,r=ct;m>0, |△m |>0,Bn≠B0】。
從A表可得:三條基本的宇宙邏輯定理:
甲、☯=S+W 宇宙=事+物
乙、☯=J+X 宇宙=精神+現實
丙、☯=S+Wj+X 宇宙=事+精神物+現實
從推導可得:三條基本推理:
子、由甲乙得:S+W=J+X 事+物=精神+現實
丑、由甲丙得: W=Wj+X 物=精神物+現實
寅、由乙丙得: J=Wj+S 精神=精神物+事
從三定理可知,認識宇宙有三種思維方法:
1、“事+物”的方法。
就是通常所說的分析加綜合的方法。有具體與抽象兩類:具體的分析加綜合就是對實物的分割組裝,抽象的分析加綜合就是對概念的辨別歸類。
這是人類中極少數智者們的思維方法。如自然哲學家、數學家、思想家;科學家、發明家、技術家等等。科學家、發明家、技術家主要是前者,自然哲學家、數學家、思想家則主要是後者。上述這些精華人物基本上都產生於西方發達的近代自由民主國家。
2、“精神+現實”的方法。
就是通常所說的意象加詮釋的方法。有具體與抽象兩類:具體的意象加詮析就是對實物的感受評價,抽象的意象加詮就是對概念的賦象解釋。
這是神學家、佛學家、道學家、儒學家;中醫師、社會哲學家、文學藝術家等等及大多數人的思維方法。大多數人主要是前者,而神學家、佛學家、道學家、儒學家;中醫師、社會哲學家、文學藝術家等等主要是後者。
神學家、佛學家、道學家、儒學家偏向於精神方面,而中醫家、社會哲學家、文學藝術家偏向於現實方面,大多數人則在精神與現實之間的廣闊區域徘徊。
3、“事+精神物+現實”的方法。
就是“意象邏輯思辨”的方法。此法在目前還只是極個別人嘗試使用的思維方式。《宇宙哲學》正在嘗試完善這種思維方式。本人預測此法是未來活體科學家們的主要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最接近於宇宙真諦,將帶給人類比現代西式死體科學技術文明更輝煌的中式活體科學技術文明。
物質指不依賴於人的主觀意識而又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相對於意識而言的。物質和意識的關係就好比具體與抽象的關係,物質就是一個具體的,可以看得見、摸得到的東西,而意識是建立於物質之上,抽象的,又與物質相對的東西。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物質概念是世界上一切現象(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根本特性的最高概括,因而不能把它同自然科學中關於物質結構的學說相混淆。世界統一於物質。物質的惟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物質世界能為人的感覺和意識所反映,但不可窮盡。物質概念是唯物主義哲學的基礎。20世紀以來自然科學對物質的屬性、結構、形態等的新認識不斷證實和豐富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範疇。
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說:“實物、物質無非是各種實物的總和,而這一概念就是從這一總和中抽象出來。”
列寧在《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一文中依據馬克思、恩格斯對物質範疇的分析,給物質下了完整而準確的定義:“物質是標誌客觀實在的哲學範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於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複寫,攝影、反映。”
列寧的物質概念,具有以下三方面內容:
1.物質是不依賴人的意識的客觀實在
2.物質是標誌客觀實在的哲學範疇,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唯一特性
3.物質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
(統計學家陳立功的評論:這個觀點有誤。“不依賴於人的主觀意識而存在的”是對“客觀實在”的修飾和限定。這是不恰當的,容易引起誤解。例如,思維和意識活動從形式到內容,無論內容本身是否反映其客體的客觀性,都是一種客觀實在且可以被思維和意識活動的主體即認知主體自己所感知並認識,但它們的特性是“依賴”於人的主觀意識而存在。因此,對物質的哲學定義應該是未加任何修飾和限定的“客觀實在”。在這個最簡單而又廣義的定義下,思維和意識作為一種客觀實在也就可以成為一個認知行為中的客體因而也就有了可知性,因為一切客觀實在對於認知主體來說都具有可知性。這應該是認識論的哲學基礎之一。參見陳立功《論智慧的遞進結構與認知的邏輯流程》,醫學與哲學,1999,Vol 20,(9): 59 ~ 62.)
包括意識本身,也是客觀存在。理解的難點在於:意識的客觀存在性。意識的客觀存在性,就在於意識首先是由於大腦本身的生理機制產生的。沒有大腦的生理機制,不會有意識的存在。產生意識的另一個因素就是反映對象:簡單的是可以用眼睛"看"到的對象,用耳朵可以"聽"到的對象,用手可以"觸摸"到的對象等等,複雜的包括歷史、文化、心態等等只有用大腦去思考才能"反映"的對象。
所以可以簡單定義為:意識=大腦生理機制+反映對象。
大腦的生理機制是物質的,所反映的對象是物質的,所以意識也是物質的。
物質的範疇是人類一切實踐的主客體,物質實體是實踐的必然內在,物質的規律是內在必然。
屬性與規定
一:世界是無數具體事物組成的統一體;任意具體事物都是具有各種屬性及內在關係的統一體;物質是具體事物共同具有的客觀實在性規定。世界及其各種事物都是物質的存在形式。
物質的各種特性統一於具體事物,具體事物及其各種內在規律、矛盾都具有客觀實在性,都具有著物質性。物質性必然存在於具體事物上,存在於各種規定、性能、關係上。所以說具體事物及其各種規定、性能、關係是物質的存在和表現形式。
具體事物是世界的內容和組成部分,世界包含著無數具體事物,具體事物以無限矛盾關係構成世界大集體形式。世界最終作為具體事物的統一存在形式。
按照生活中的語言習慣,人們把自己手中拿著的個別具體蘋果既可以稱作“蘋果”,也可以稱作水果、食物,物、物質。這是因為個別事物中具有著一般事物,個性規定中具有著共性規定。一切具體存在,如食物、水果、蘋果統一具有物質的一般內容。一切具體蘋果不僅是一般蘋果的存在和表現形式,而且還是抽象程度更高的水果、食物、物、物質的存在和表現形式。
用科學嚴謹的語言表述我手裡拿著的蘋果,表述世界及其各種事物:我手裡拿著的蘋果是具體的水果、是具體的食物、是具體的物、是具體的物質。世界及其各種事物是物質的存在和表現形式,是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的物質。界定概念的範疇及本質即定義清晰。
個別與一般
二:物質從認識論定義是各種事物共同具有的客觀實在性,從實踐論定義是內在必然性。
具體事物同抽象事物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物質可以分別以個別具體事物和一般具體事物、絕對具體事物和相對具體事物定義。
1,具體事物有兩種存在和表現形式:一種是個別具體事物,稱它為絕對具體事物;另一種是一般具體事物我稱它為相對具體事物。
任何在具體實踐中具有特定本質及規律之事物都是具體事物。一切具體事物的總體之和即一般具體事物,具有相互獨立的具體本質矛盾及屬性。
2,一般具體事物是具體事物的一般本質及規律的統一體,相對具體事物定義是一定矛盾層次下物質的統一體。
唯物辯證法的認識論是實踐的認識論,具體事物在各自實踐中變現的不同矛盾層次下的統一必然性即相對具體事物,一切具體,相對事物最根本的矛盾及規律構成完整的物質世界。
3,每個具體事物都具有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規定,是特殊性和普遍性組成的統一體。
每一個具體事物都具有相同於其它個別具體事物的共同點,具有共性和普遍性的規定,世界中不存在兩個完全不同、沒有絲毫共同之處的個別具體事物。個別具體事物或絕對具體事物是這樣,一般具體事物或相對具體事物也是這樣。
每個具體事物總是從屬於一定的種、類、屬、組,具有一定種、類、屬、組成員的共性和普遍性規定。
個別具體事物是許多規定、性能、關係組成的統一體。個別具體事物或絕對具體事物具有的各種規定、性能、關係具有客觀實在性的規定。如果不承認個別具體事物的各種規定、性能、關係具有客觀實在性,人為地把個別具體事物具有的各種規定、性能和關係同個別具體事物機械地割裂開來,個別具體事物就不是具有生命、現實生活中的活生生的個別具體事物了。
個別具體事物或絕對具體事物、一般具體事物和相對具體事物是多種規定的綜和,是多樣性的統一,是處在一定外部聯繫和一定運動過程之中的認識對象。個別具體事物具有的各種規定、關係、性能、規律、屬性就是具體事物具有的內容和組成部分。
主體與客體
各種事物是獨立於認識主體、認識行為之外的認識對象或認識客體,客觀實在性規定是各種事物成為認識對象或認識客體的前提條件。作為認識對象或認識客體在邏輯上必然具有客觀實在性的規定,沒有客觀實在性規定的空洞名稱不能成為認識的對象,因此每個認識對象或認識客體都具有客觀實在性的規定和內容,都包含著物質。
如果用認識論的眼光看世界,世界是認識主體、認識過程和認識客體組成的統一體,是認識的總和。認識主體、認識行為或過程、認識客體或認識對象三方面是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如果說是世界僅僅是認識對象的總和,就不符合世界的客觀實際,就犯了片面性的認識錯誤。認識的主體、認識的客體、認識行為和過程都具有客觀實在性的規定,都包含著物質。沒有客觀實在性規定、不包含物質的認識主體、認識行為、認識對象或認識客體是不可思議的。
具體與抽象
物質是各種抽象事物共同具有的客觀實在性規定和組成部分
什麼是抽象事物?抽象事物是同具體事物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的認識對象,是相對抽象事物和絕對抽象事物組成的、具有客觀實在性規定的對立統一體。
普通名詞、動詞、形容詞、數量詞表述的認識對象都是抽象事物,都具有客觀實在性的規定。
抽象事物是具體事物的思維分解體,我稱個別具體事物為元體,所以稱抽象事物為元分體。抽象事物或元分體具有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認識特徵。
每個抽象事物都具有自身內容的規定和存在範圍的限制。根據每個抽象事物內容和存在範圍的差別,我把抽象事物分為兩種具體的存在和表現形式:相對抽象事物和絕對抽象事物。
什麼是相對抽象事物?相對抽象事物是具體事物的組成部分,是抽象事物的具體存在形式之一,是分別存在於不同個體、不同種類具體事物之中的特殊性規定、規律、性能和本質,也是同一種類具體事物的每個成員具有的種或類的共性和普遍性規定。
普通名詞“人”表述的認識對象就是相對抽象事物。
亞里斯多德很早就發表了實體論。亞里斯多德指出:實體有第一實體和第二實體之分;個別物體是第一實體,個別物體具有的屬或種是第二實體。他說:第一實體“是其它一切東西的基礎,而其他一切東西或者是被用來述說它,或者是存在於它裡面”。在第二實體中,越接近第一實體它的實體性就越多。例如在描述一個人時,說他是“人”比說他是“動物”更接近於個別人,因為“人”這個種比“動物”這個屬,在更大程度上指出了個別人的特徵。
相對抽象事物和相對具體事物可以是同一個事物。“人”相對於“動物”來說具有更多的內容規定,更接近個別具體事物。“人”相對於“黑人”、“老人”和“女人”來說具有更少的內容規定,離個別具體事物更遠、更抽象。因此可以說“人”既是相對具體事物又是相對抽象事物。
為了繼承亞里斯多德實體論的認識成果,強調相對抽象事物同具體事物的一體關係,區分抽象事物或元分體的兩種具體存在形式,我稱相對抽象事物為元實體。
物質是相對抽象事物具有客觀實在性的規定,是相對抽象事物的組成部分。
什麼是絕對抽象事物?
絕對抽象事物是具體事物的組成部分,是抽象事物的具體存在形式之一,是每個具體事物和每個相對具體事物都具有的一般規定、規律、性能和本質,是存在於具體事物、相對具體事物或相對抽象事物之中的認識對象。
絕對抽象事物也被稱為一般抽象事物。絕對抽象事物或一般抽象事物來源於具體事物和相對抽象事物,是具體事物和相多抽象事物的組成部分。為了強調絕對抽象事物同具體事物、同相對抽象事物的一體關係,為了強調絕對抽象事物同元體、元實體的一體關係,我稱絕對抽象事物為元本體。
絕對抽象事物或元本體是處在普遍聯繫之中的,沒有任何存在範圍限制的認識對象。準確地說,絕對抽象事物或元本體首先是人類已經接觸過、經驗過、認識過的個別具體事物具有的一般規定、規律、性能、本質,其次它也必定是人類未知的一切個別具體事物具有的共性和普遍性。從這種意義上可以說絕對抽象事物或元本體是世界統一的基礎。
物質是絕對抽象事物具有的客觀實在性規定,是絕對抽象事物的內容和組成部分。是人通過大腦的思維,從各種事物中發現和抽取出來的絕對抽象事物。
每個具體事物、每個抽象事物都具有客觀實在性的規定和本質,都包含著物質。沒有客觀實在性的規定、不包含物質的具體事物或抽象事物是不可思議的。
概念上的統一
物質是我們打開統一世界閉鎖大門的一把鑰匙。物質不僅可以把各種具體事物統一起來,而且還可以把各種抽象事物統一起來。可以使我們正確說明物質和意識、存在和思維的關係,解決哲學長期存在的基本問題,使哲學關於世界是統一的理論假設得到科學地證明。
物質同價值、意識、常名、常道、真如等名稱表述的絕對抽象事物或元本體是能夠完全融合、相互包含的,是名稱不同身體完全相同的同一個絕對抽象事物或元本體。
世界只存在一個絕對抽象事物或元本體。人們通過對各種事物進行思維,從其中發現和抽取出來的各種絕對抽象事物或元本體,是名稱不同其它完全相同的同一個絕對抽象事物或元本體。
雖然人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思維分解和思維抽象形成和產生的絕對抽象事物和元本體數量和名稱豐富多彩,但是不同名稱表述的認識對象都是同一個絕對抽象事物、都是同一個元本體。如果兩個名稱不同的認識對象在內涵方面各自具有自身特點,那麼從形式邏輯上說它們就不能相互包容,它們各自的外延就是有限制的,就不符合絕對抽象事物或元本體的標準,就不是絕對抽象事物,就不是元本體。
凡是普遍存在於每一個具體事物之中的、沒有存在範圍限制的認識對象,不論人們稱它什麼名稱,都是能夠相互包容的絕對抽象事物或元本體。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學派所發現的絕對抽象事物或元本體,是除了名稱外沒有任何差別的同一個絕對抽象事物或元本體。
絕對抽象事物或元本體作為科學概念,具有外延最大和內涵最小的形式邏輯規定。絕對抽象事物或元本體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存在範圍無限制、自身內容無規定是絕對抽象事物或元本體的規定和限制。因此,我把絕對抽象事物或元本體稱為無,無是絕對抽象事物或元本體的別名。無是絕對抽象事物或元本體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每個具體事物和每個相對抽象事物,每個元體和元實體都是絕對抽象事物或元本體的外延,都是無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
根據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各種名稱不同的絕對抽象事物都具有客觀實在性的規定,都包含著物質。物質是普遍存在於各種具體事物和各種抽象事物之中的絕對抽象事物。
正確的認識
為什麼以往的哲學研究沒有正確解決物質和意識、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確立無可爭議的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
因為古今中外的哲學研究都把介於具體事物和絕對抽象事物之間的相對抽象事物作為世界統一的基礎,把某種具體形式的相對抽象事物作為打開統一世界閉鎖大門的鑰匙,結果是既不能把世界萬物統一起來,也不能打開統一世界的閉鎖大門,只能站在統一世界閉鎖的大門之外一籌莫展。
不能科學嚴格地區分具體物質和抽象物質、個別物質和一般物質,不能嚴格區分相對抽象事物和絕對抽象事物是以往各種哲學理論研究普遍存在的嚴重缺陷,是哲學史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支大軍長期混戰的根本原因,是哲學社會實踐舉步維艱,不能解決社會發展提出的現實問題,滿足社會對哲學的需要,被社會邊緣化的根本原因。
在兩千六百多年前的古代希臘產生的米利都學派是歐洲第一個唯物主義學派,由於產生在小亞細亞的米利都城而得名。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泰勒斯(公元前624——547)、阿那克西曼德(公元前610——546)、阿那克西米尼(公元前585——525)。他們用一種具體的物質來說明世界萬物的本源:泰勒斯認為萬物的“始基”是“水”,阿那克西曼德是必定性的物質“無限者”,阿那克西米你認為是“氣”。
赫拉克利特(公元前540——480)繼承了米利都學派的唯物主義傳統,他認為萬物的本源不是水、也不是氣,而是更有變化性的“火”。他說:“火產生一切,一切都復歸於火”。
在中國古代的中殷、周之際已經出現了樸素唯物主義色“五行”說,到了西周末年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周幽王的史官提出“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國語。鄭語》),把五行看成是構成萬物的基本元素。
樸素唯物論哲學所謂的“水、無限者、氣、火、五行,是模糊不清的認識對象,是介於具體事物和絕對抽象事物之間的相對具體事物或相對抽象事物。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者不僅沒有界定“水、無限者、氣、火、五行”的內涵和外延,而且也沒有正確認識“水、無限者、氣、火、五行”的本質和特徵。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用“水、無限者、氣、火、五行”無法把世界萬物完全統一起來。
近代唯物論哲學在發展過程中形成和產生的物質概念,比起古代樸素唯物論提出的“水、無限者、氣、火、五行”概念沒有實質性的進步,存有嚴重的問題和缺陷。
物質這一詞語來源於本體、存在、實在、實體、有,是本體、存在、實在、實體、有的變形或別名。
近代唯物論哲學所謂的物質,是內涵和外延、本質和特徵模糊不清的概念,是個別物質和一般物質、具體物質和抽象物質的混合體,是具體事物和抽象事物的混合體。
什麼是具體物質?具體物質是具有自身內容規定,具有存在範圍限制,其大有外、其小有內的相對抽象事物或元實體。例如:處在“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意識決定物質”、“物質和意識是對立的統一”哲學語言環境里的物質就是具體物質或個別物質。
具體物質不是世界統一的現實基礎。
什麼是抽象物質?抽象物質是沒有自身內容規定,沒有存在範圍限制,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絕對抽象事物或元本體。例如:處在“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上除了物質以外沒有任何事物”、“物質是世界統一的基礎”哲學語言環境中的物質就是一般物質或抽象物。
抽象物質或一般物質是世界統一的基礎。
列寧關於物質的定義:物質是標誌客觀實在的哲學範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複寫、攝影和反映。
物質是抽象事物還是具體事物?如果說物質是抽象事物,是具體事物具有的一般性質和規定,那它就必然具有不可被人通過感覺器官感到的認識特徵。如果說物質“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器官感知的”,能夠“為我們的感覺所複寫、攝影和反映”,具有具體事物的認識特徵,那麼這種物質就不是抽象事物、而是具體事物了。地球人都知道,任何個別具體事物都不具有絕對性,都不可能是世界統一的基礎。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