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楊山人歸嵩陽
送楊山人歸嵩陽
《送楊山人歸嵩陽》是唐代詩人高適創作的一首詩。詩的前四句感嘆世間萬事變幻莫測,心境改變了,老友也難相見;五六句描寫美麗的二月春景,卻使人淚下沾襟;七八句詩人讚歎了朋友楊山人過著超然世外的恬淡隱居生活;最後兩句詩人與朋友依依惜別,表達了深切的感情。
這是一首七言古詩,詩中融情入景,婉轉流暢,情深意切。
前兩句詩人感嘆十年的時間,人事屢經變遷,心境發生很大變化,過去曾經有過的種種夢想和想法都被時間慢慢地消磨直至淡忘,隱居的心事也已經徒然。
三、四句中寫詩人來到嵩山之後的情形,本想會會舊友敘敘舊情,可是遺憾的是僅有的幾個摯友可能都遭遇變故,沒有再見到。看著挺立眼前的嵩山三十六峰,詩人不由發出慨嘆:青山依舊,故人難求。唯其如此,他才格外珍惜與楊山人的友情。
五、六兩句點明了送別的具體時節、地點。開封二月,草長鶯飛,陣陣春意令人流連忘返。春色使人欣喜,卻也使人生出感傷,因為詩人就要在此時此地告別朋友。本來報春的流鶯,現在卻叫人感傷不已。這時的春色越迷人,越惹動離情,所謂“以樂景寫哀”,更覺悲哀。詩人面對將要歸嵩陽的故人,面對讓人傷情的景緻,離別之情難耐,不禁潸然淚下。
最後兩句描寫別離。摯友別離,前路漫漫,離愁別緒總會湧上心頭。詩人祝願友人這一去前路順利,申說別後必然相憶之情。
這首詩描寫了作者與友人的敘舊分別,詩人觸景生情,以景寫情,通過此詩抒發內心的依依惜別。
從詩中“夷門二月柳條色”一句,可以推斷出這首詩寫於大梁,因為夷門是戰國時代魏國都城大梁的東門。至於這首詩的寫作時間,有不同說法。有人認為作於天寶三載(744);有人認為李白與高適兩首同題詩,都是天寶四載(745)五月後所作。茲從天寶四載之說,但從詩中的“二月柳條色”推斷,此詩應是在該年春二月左右所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