綉,漢語常用字,讀音xiù,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時代。基本含義為用絲線等在綢和布上綴成花紋或文字:綉字;引申含義為綉成的物品:粵綉

繡的常用組詞為刺繡。包含繡的常用成語為錦心繡口。

基本介紹


筆畫數:10,部首:糹,筆順編號:5513123453

基本釋義


●綉 xiùㄒㄧㄡˋ
1.用絲線在綢和布上綴成花紋或文字:~字。~花。刺~。
2.綉成的物品:粵~。蘇~。湘~。錦~山河。錦心~口(形容文思、詞藻都優美、華麗)。

詳細釋義


◎綉 xiù
綉、繍
〈動〉
● ● (形聲。從糸,秀聲。從「糸」( mì)與絲織有關。本義:刺繡)同本義[embroider]。用彩色線在布帛上刺成花、鳥、圖案等
綉,五采備也。——《說文》。按考工記,以言畫繢之事。則凡黹與畫之五采備者,皆曰綉也。
絺綉。——《書·益稷》。鄭註:「刺者為綉。」按,謂針縷所紩者,其色備五采。紩者,黹字。鄭以刺釋黹,非以刺釋綉也。
妾自綉腰襦。——《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著我綉夾裙。
朝綉夾裙。
燦若圖綉。——《徐霞客遊記•游黃山記》
● ● 又如:綉幌(像花的帷幔,窗帘);綉鵠(錦繡的飛禽圖譜);綉鵠(繡花的頭巾);綉佛(用彩色的絲線刺繡成的佛像);綉被(綉有彩色花紋的衾被)
詞性變化
◎綉 xiù
〈名〉
● ● 繡花的衣服[embroideredclothing]
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綉之夜行,誰知之者?——《史記》
● ● 又如:綉文(彩色繡花的絲織品或衣服);繡衣、綉服(用綵線刺繡的絲綢衣服);綉裳(繡衣)
● ● 繡花的物品[embroideredarticle]
綉十匹,錦三十匹。——《史記•匈奴列傳》
● ● 如:湘繡;蘇綉
◎綉 xiù
〈形〉
● ● 繪飾華美的[richandbrightcolors]
文綉有常。——《禮記•月令》
黼衣綉裳。——《詩·秦風·終南》
● ● 又如:綉毬(用五色絲綢紮成的球狀物);綉錯(色彩錯雜如綉)
● ● 華麗,精緻如綉[gorgeous]
綉羽銜花他自得,紅顏騎行我無緣。——杜甫《草堂詩箋》
駢四儷六,錦心繡口。——柳宗元《乞巧文》
● ● 又如:繡口錦心(形容辭句華麗、文思優美);繡閣瓊樓(精美秀麗的樓舍);綉闥(雕繪華美的宮中小門);綉草(沿階草)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息救切,音秀。《說文》五采備也。《釋名》修,修也,文修修然也。《書·益稷》黼黻絺綉。《周禮·冬官考工記》畫繢之事,五采備,謂之綉。
又姓。《姓氏急就篇》漢有綉君實。
又《集韻》先雕切,音蕭。《類篇》綺屬。《詩·唐風》素衣朱綉。《箋》綉,當為綃。《韻補》當讀如肖。

有關成語


組詞
綉樓 繡花 繡球 刺繡 錦繡 十字綉紋綉。
成語
衣綉夜遊:比喻雖居官位,卻不能使人看到自己的榮耀顯貴。同“衣綉夜行”。
衣綉夜行:衣:穿。綉:錦繡。穿著精美鮮艷的錦繡衣服夜間上街行走。比喻人富貴以後不為人知。亦作“衣錦夜遊”、“衣錦夜行”。
夜行被綉:謂身穿錦繡衣服在黑夜行走。比喻顯貴不為人所知。語本《史記·項羽本紀》“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綉夜行,誰知之者?”
繡口錦心:錦、綉:精美鮮艷的絲織品。形容文思優美,詞藻華麗。
綉虎雕龍:比喻文章的辭藻華麗。
香閨繡閣:舊指女子的內室。
鋪錦列繡:鋪:鋪陳;列:陳列;錦、綉:原指精緻華麗的絲綉品,比喻華麗的詞藻。形容文章充滿華麗的詞藻。
描龍綉鳳:指精美的手工刺繡。泛指古代女紅。亦作“描鸞刺鳳”、“描龍刺鳳”。
錦繡心腸:見“錦繡肝腸”。
錦胸繡口:猶言錦心繡口。
錦心綉腸:形容文思優美,聰明有才。
錦篇綉帙:華美的篇章。
金門繡戶:指富貴人家。
膏粱文綉:指富貴人家的奢華生活。亦泛指精細貴重的東西。語本《孟子·告子上》“《詩》云:‘既醉以酒,既飽以德。’言飽乎仁義也,所以不原人之膏粱之味也;令聞廣譽施於身,所以不原人之文綉也。”趙岐註:“膏粱,細粱如膏者也;文綉,繡衣服也。”
膏粱錦繡:同“膏粱文綉”。
膏場綉澮:謂土地肥沃,水溝縱橫。
蹙金結綉:形容文章精美,結構嚴密。
朱門繡戶:朱門:紅漆大門;繡戶:雕繪華美的門戶。比喻富貴人家婦女的住處。也借指富貴人家。
衣繡晝行:晝:白天。穿了錦繡衣服在白晝行走。比喻在本鄉作官,或富貴后回到故鄉。
繡花枕頭:比喻徒有外表而無學識才能的人。
錦繡山河:高山和河流就像精美鮮艷的絲織品一樣。形容美好的國土。
錦天綉地:形容房屋或其他環境布置得十分美觀華麗。
錦繡前程:形容前途十分美好。
錦繡肝腸:意思是滿腹詩文,善出佳句。
金玉錦繡:指精美珍貴的東西。也比喻巧妙的計策。
錦心繡口:形容文思優美,詞藻華麗。
膏梁錦繡:膏、梁:肥肉和細糧。泛指美味的食物;錦繡:精緻華麗的絲織品。形容富貴人家衣食精美的奢華生活。
長齋綉佛:長齋:終年吃素;綉佛:刺繡的佛像。吃長齋於佛像之前。形容修行信佛。
白日衣綉:衣:穿;綉:五彩制繡的官服。白天身著華貴官服,使人看見。舊時比喻富貴后還鄉,向鄉親們誇耀。
錦繡江山:形容美好的國土
錦繡河山:形容壯麗華美的祖國山河
錦心綉腹:形容優美的文思,華麗的辭藻
白日繡衣:綉:用絲茸或絲線在布上刺成花紋圖案。比喻富貴后還鄉,向鄉親們誇耀
怎麼樣,不少吧,你知道的有幾個?做為繡花人,這怎麼說也是一種驕傲嘛,改天你再問問你身邊的朋友,看他們知道多少?呵呵,這下咱也有資本向鄉親們誇耀了。

四大名綉


刺繡作為一個地域廣泛的手工藝品,各個國家、各個民族通過長期的積累和發展,都有其自身的特長和優勢。在中國除了蘇綉、湘繡、粵綉和蜀綉這"四大名綉"外,還有京綉、魯綉、汴綉、甌綉、杭綉、漢綉、閩綉等地方名綉,中國的少數民族如維吾爾、彝、傣、布依、哈薩克、瑤、苗、土家、景頗、侗、白、壯、蒙古、藏等也都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刺繡。四大名綉形成於十九世紀中葉,它的產生除了本身的藝術特點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綉品商業化的結果。由於市場需求和刺繡產地的不同,刺繡工藝品作為一種商品開始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其中蘇、蜀、粵、湘四個地方的產品銷路尤廣,故有"四大名綉"之稱。
蘇綉
蘇州地處江南,蘇繡的發源地在蘇州吳縣一帶,濱臨太湖,氣候溫和,盛產絲綢。因此,素有婦女擅長繡花的傳統習慣。優越的地理環境,絢麗豐富的錦緞,五光十色的花線,為蘇綉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蘇綉在藝術上形成了圖案秀麗、色彩和諧、線條明快、針法活潑、綉工精細的地方風格,被譽為“東方明珠”。
從欣賞的角度來看,蘇綉作品的主要藝術特點為:山水能分遠近之趣;樓閣具現深邃之體;人物能有瞻眺生動之情;花鳥能報綽約親昵之態。蘇繡的仿畫綉、寫真綉其逼真的藝術效果是名滿天下的。
在刺繡的技藝上,蘇綉大多以套針為主,綉線套接不露針跡。常用三、四種不同的同類色線或鄰近色相配,套綉出暈染自如的色彩效果。同時,在表現物象時善留“水路”,即在物象的深淺變化中,空留一線,使之層次分明,花樣輪廓齊整。因此人們在評價蘇綉時往往以“平、齊、細、密、勻、順、和、光”八個字概括之。
經過長期的積累,蘇綉已發展成為一個品種齊全,畫面豐收,變化多端的一門完整藝術,涉及裝飾畫(如油畫系列、國畫系列、水鄉系列、花卉系列、賀卡系列、鴿譜系列、花瓶系列等)。實用品涉及服飾、手帕、圍巾、賀卡等。
粵綉
廣東地區刺繡品的總稱。相傳最初創始於少數民族――黎族,先前綉工大多是廣州、潮州男子,為世所罕見。主要有衣飾、掛屏、褡褳、屏心、團扇、扇套等綉品。在藝術上,粵綉構圖繁密熱鬧,色彩富麗奪目,施針簡約,綉線較粗且松,針腳長短參差,針紋重疊微凸。常以鳳凰、牡丹、松鶴、猿、鹿以及雞、鵝為題材。粵繡的另一類名品是用織金緞或釘金襯地,也就是著名的釘金綉,尤其是加襯高浮墊的金絨綉,更是金碧輝煌,氣魄渾厚,多用作戲衣、舞台陳設品和寺院廟宇的陳設綉品,宜於渲染熱烈歡慶的氣氛。
蜀綉
亦稱“川綉”,指以成都為代表的四川刺繡。蜀繡的歷史也很悠久,據晉代常璩華陽國志》中記載,當時蜀中的刺繡已十分聞名,並把蜀綉與蜀錦並列,視為蜀地名產。蜀繡的純觀賞品相對較少,以日用品居多,取材多數是花鳥蟲魚、民間吉語和傳統紋飾等,頗具喜慶色彩,綉制在被面、枕套、衣、鞋及畫屏。清中後期,蜀綉在當地傳統刺繡技法的基礎上吸取了顧綉和蘇繡的長處,一躍成為全國重要的商品綉之一。蜀綉用針工整、平齊光亮、絲路清晰、不加代筆,花紋邊緣如同刀切一般過於齊整,色彩鮮麗。
以湖南長沙為中心的刺繡產品的總稱。長沙城裡的商人們為了滿足一批因鎮壓太平軍而發跡的新貴,開設了“顧綉庄”,不久又以湘繡之名壓倒了顧綉。湘繡的特點是用絲絨線(無拈絨線)繡花,其實是將絨絲在溶液中進行處理,防止起毛,這種綉品當地稱作“羊毛細綉”。湘繡也多以國畫為題材,形態生動逼真,風格豪放,曾有“繡花花生香,綉鳥能聽聲,綉虎能奔跑,綉人能傳神”的美譽。湘繡人文畫的配色特點以深淺灰和黑白為主,素雅如水墨畫;湘繡日用品的色彩艷麗,圖案紋飾的裝飾性較強。
晚清至民國年間,是中華民族災難深重、民不聊生的可悲可泣時代,從列強侵略到軍閥割據,內憂外患,戰事不斷。在這種情況下,刺繡與其它民族工商業一樣,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衝擊,幾近奄奄一息。直到一九四九年新中國成立后,刺繡與其它工商業一樣,得到了迅速的恢復和發展。許多地方為了保持發揚當地的刺繡技藝特色,紛紛成立了相應的研究機構,撥出專門的經費扶持推動刺繡技藝的整理和研究。特別是對流失於民間的許多刺繡絕技加以系統開發和利用,使刺繡的針法內容大為豐富,綉品更為美麗,品類也更為繁多。特別是在“雙面綉”的基礎上,又發展創研出“雙面全異綉”,即在同一面料上正反兩面能綉出畫面、針法、色彩完全不同的綉品,使世人連聲驚嘆:“堪稱世界絕技”。

用法搭配


組詞

刺繡、繡花、錦繡、繡鞋、顧綉、繡像、湘繡、繡球、蜀綉、驚綉。

成語

錦繡前程、錦繡河山、繡花枕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