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綉

汴綉

汴徠綉,流傳於河南省開封市的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汴綉也稱“宋綉”,是流行於河南開封一帶的傳統刺繡藝術,因產生於北宋的都城汴京開封而得名。北宋時期汴京刺繡業興盛,已達到較高的技藝水平,故《東京夢華錄》中有“金碧相射,錦繡交輝”之譽。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破開封,宋室南遷,后復值兵禍水患,開封城市經濟一蹶不振,刺繡業逐漸衰落。新中國建立后,幾代汴綉藝人努力發掘整理宋代刺繡技藝,並借鑒蘇綉、湘繡等其他綉種的長處,總結出36種汴綉針法,使汴綉工藝日臻完善成熟。汴綉長於綉制花鳥蟲魚、飛禽走獸等傳統題材,同時也精於摹綉名畫。其綉作形象逼真傳神,針法嚴謹工緻,技藝精巧細膩,色彩古樸典雅,是刺繡藝苑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2006年,汴綉被確定為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2008年6月7日,汴綉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Ⅶ-74。

藝術特點


綜述

汴綉
汴綉
汴綉,歷史悠久,素有“國寶”之稱。它繼承了宋繡的題材、工藝特點,借鑒了蘇綉、湘繡等姊妹綉藝的長處,吸收了河南民間刺繡的鄉土風味,並在此基礎上創新了大量針法。既長於花鳥蟲魚飛禽走獸,又善於山水圖景,刻畫人物形象細緻傳神。綉品既有蘇綉雅潔活潑的風格,又有湘繡明快豪放的特點,從而形成了“汴綉”綉工精緻細膩、色彩古樸典雅、層次分明、形象逼真的特色。《東京夢華錄》稱它為“金碧相射,錦繡交輝”。
汴綉與宋繡的誤區:汴綉發源於宋綉,但汴綉並非宋綉,二者之間有明顯區別,不可混為一談。宋綉發源於商丘,商丘為中國六朝古都,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古稱曾長期為宋國、宋城宋州,後為兩宋王朝發源地。因此,產生於商丘地區的手工刺繡稱“宋綉”。

針法特徵

刺繡的基本針法,全國各地大致相似,只是有些名稱不同而已。除基本針法外,各地因條件不同發展了自己的特色。在形成獨特的傳統和藝術風格的過程中,針法的發展和動用起了顯著作用。
開封汴綉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時候,汴綉針法僅有十幾種,1958年針法已發展二十九,其中繼承傳統針法十四種,學習借鑒蘇綉、湘繡針法五種,創新針法十種,這十種依次如下:蒙針綉、悠針、雲針綉、雙合針綉、羊毛綉、席蔑綉、包針綉、鎖邊綉、麥子綉、接針綉。
進入20世紀90年代,汴繡的針法為了更好地適應時代的發展,加強了針法的創新研究和改革,使汴綉在競爭中標新立異。部分新穎的汴綉針法:雙面綉、灑線綉、反槍綉、辮子股綉、盤金綉、盤銀綉、席篾綉、打籽綉、編綉、發綉、小亂針綉、大亂針綉、滾針綉、墊綉,以及雙面異色綉、雙面三異綉等。

色彩搭配

人們生活在一定的環境里,時代的變化、地域的差異、個體的差別以及經驗的不斷豐富等,都會引起色彩心理的變化。汴繡的色彩處理反應的是客觀色彩世界引起的主觀心理反應。汴綉中有鮮明的色彩對比,表現為色相的對比、冷暖的對比和面積的對比,“綠葉紅花”說的就是色彩對比的絕配。在汴綉設色中明度對比鮮明與否,決定著整個畫面的光鮮感、明快感、清晰感以及由此產生的心理和情感感覺。在汴綉設色中充分發揮了色相對比的作用,這樣既有利於人們識別不同色相的物體差異,也可以滿足人們對不同色相感的不同需求。汴綉在使用色相對比時,充分注意到了整體版面的和諧,避免了大量使用高強度的對比,避免了人們的視覺和心理上的疲勞。
汴綉在色彩情感上注重搭配整體和諧的效果。如山水國畫、花卉類的綉品,白色的緞底上綉制出層次分明的近山與遠山、高山與低山;如花卉類綉品,五顏六色、色彩絢麗,花與花之間、葉與葉之間總能有較柔和的過渡和強調。不僅如此,汴綉還注重裝飾圖案與色彩的有機結合以及各種色彩之間的銜接與互補。如常將幾種顏色的線反覆使用,使綉品上的顏色形成連續的照應,使表現效果層次分明、對比適當。另外,還常採用色彩暈潤的方法來增強層次感。
在許多民間藝術作品中,形與色的巧妙結合造就了較好的藝術效果。“以色扶形”是民間藝術作品中一個重要的表現手法。汴綉藝術形式對顏色的選擇有自己的特點。汴綉綉品有實用裝飾品和藝術欣賞品兩類。傳統汴綉實用裝飾品是建立在美化人們生活需求的基礎上,一般具有顏色鮮艷、濃郁、對比強烈的裝飾性特點。傳統汴綉藝術欣賞品多以繪畫作品為摹本,滲入了文人墨客的精神內涵,具有高雅的藝術品位,用色比較講究淡泊雅緻。無論是傳統汴綉實用裝飾品還是傳統汴綉藝術欣賞品,顏色表現都較為“單純”,即每種顏色根據畫面造型,運用規則的針法,表現點、線、面的圖案造型,相互有秩序的搭配形成其綉品風格。

表現形式

汴綉在表現形式上深受中國畫筆墨的影響,在綉線中加入了筆墨的效果,用色厚重,顯示出了強烈的“書畫情結”。避開直接綉制國畫山水、文人字畫題材的綉品不論,單就其綉制的人物類等一些“非書畫”題材的綉品,都能找到“文人墨客”的影子,如汴綉《毛主席像》等,造型虛實得當,在細膩的表現中透著工筆的影子。汴繡的“書畫情結”體現在形與形之間的各種組合變化關係的寫意或工筆的感覺中。點、線成了綉品畫面構成的基本造型元素。
點是相對較小而集中的形,點在綉品中通常用打籽繡的方法來表現。點有抽象和簡潔的特點,因而合理地運用點會使綉品的構圖虛實互補、意境深遠。汴綉中的點是較有生氣較有活力的,它是基本畫面的基本元素,它不存在表象具象的特定含義,它可以是石苔,結疤,花葉,塵埃,或者什麼都不是。單個點有集中感,多個點有分散感。較多點的連續排列就會有線、面的感受,誠如文人墨客書寫的字畫,點的運用既靈活又多樣,既寫意又具體,較大地豐富著綉品的視覺表現效果。
線是汴綉綉品中較富於表現力的造型手段,它主要是通過運用線的長度、方向、位置、曲直、粗細、色彩,流暢、頓挫等變化來實現表形功能與表象功能的。水平線具有穩定、寧靜、深遠等情感特徵,垂直線具有堅毅、莊重、明確等情感特徵,斜線具有動感、活潑等情感特徵,折線具有律動、尖銳、有力度等情感特徵。輕快、柔和、形式優美的曲線比直線更富於韻律感;自由曲線則更易顯現出自由變化的節奏感,顯得優美柔和;幾何曲線顯得理性而精密。書畫作品中的線也是作者情感的流露。綉品中的線將物形刻畫得豐富有情趣,這與中國書畫中的“寫意”表現相對應,有異曲同工之妙。
古都開封,以其深厚的歷史底蘊影響著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在人們潛意識的審美情感中,對“古典”的東西有所企盼和嚮往,所以汴綉綉品將這種審美情感帶入其中,從而形成了汴綉“書畫情結”的藝術特色。

綉品風格


汴綉
汴綉
汴綉在北宋時期己與書畫結合,有書法、山水、花鳥、樓閣、人物等題材;解放后,汴綉繼承了宋代閨綉畫的優秀傳統,尤其善於綉制古代名作、歷史長卷作品。
針法運用恰到好處:
絨彩奪目
①絨彩奪目,較畫更佳,代表作品有《清明上河圖》、《百駿圖》、《簪花仕女圖》、《五牛圖》、《夜宴圖》等。
嚴整富麗
②綉制的花卉特別是《洛陽牡丹》,針線細密,不露邊縫,嚴整富麗,雍容華貴,形態嬌而不冶,色彩艷而不俗。
裝飾性強
③綉出的花草鳥蟲採用虛實相結合,針法細膩,色彩鮮艷,裝飾效果強烈。
忠實原品
④中國畫多以表現中國古今國畫大師的小型作品,尤以中國現代國畫大師的作品為主,如齊白石、徐悲鴻、范曾王成喜等大師的作品,綉品既忠實於原作品不失大師們的風格,又表現出汴繡的藝術特點。
深厚持重
⑤人物繡像作品多以形象、神態準確、層次質感實出,達到深厚持重,反應物像的效果。

史料記載


汴綉源於“宋綉”,距今800餘年的北宋時期,刺繡已發展到很高的水平,《東京夢華錄》記載:開封作為北宋都城,其皇宮有“文綉院”聚集全國傑出綉女300餘人,專為皇帝王妃、達官貴人綉制官服及裝飾品,因而也被譽為“宮廷綉”或“官綉。在民間,刺繡則更為普遍,當時開封大相國寺東門外有一條街叫“綉巷”,即是綉姑綉作了聚居的地方,又是專賣刺繡品的著名市場,放眼寺院內外,十里都城,到處是珠簾綉額,巧制新裝,名綉佳作,競相生輝。明代大學者屠隆在他所著的《畫箋》一書中贊曰:“宋之閨綉畫,山水人物,樓台花鳥,針線細密,不露邊縫,其用絨一、二絲,用針職發細者為之,故眉目畢具,絨彩奪目,而丰神宛然,設色開染,較畫更佳,女紅之巧,十指春風,回不可及。”

歷史記載


起源時期

汴繡起源於宋代(960-1127),當時開封作為北宋的國都,稱作“汴梁”也作“汴京”,是當時世界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心,而刺繡在北宋年間是手工業中一個重要行業,所以當時稱作“宮廷綉”的刺繡,因開封古時稱汴梁城,所以就有了汴綉之稱,汴綉與蘇綉、湘繡、粵綉、蜀綉合稱為中國五大名綉。皇宮設有“文綉院”,聚集三百多名綉女專為皇帝王妃、達官貴人刺繡服飾和綉畫,所以宋綉亦被譽為“宮廷綉”或“官綉”。當時皇帝的龍袍,官員的朝服、烏紗帽、朝靴皆為宋朝刺繡精品。
北宋,商品經濟大發展,刺繡成了手工業中一個重要的行業。當時,刺繡行業與其他手工業一樣,分為官營和私營兩類。手工業中著名的絲織,刺繡業由政府中少府監掌管。
在北宋初年,天下大定,百業俱興。在平定后蜀時,得錦工200人,太祖乾德五年(967年)在京師東京設立了綾錦院來安置他們進行生產。以後,又不斷在綾錦院中增加一些浙江、四川、湖州的綾錦工人。這些我國古代著名絲織業發達地區的優秀匠人聚於京師,使東京官營絲織業如虎添翼。綾錦院的規模不斷擴大,工匠人數日益增加,到太宗末、真宗初,已發展成手工業作坊。綾錦院高手雲集,產品專供皇室貴族官僚顯要享用,也供軍隊消費和歲時賜予。正因如此,北宋最高統治者非常重視綾錦院的生產,太宗曾親自到綾錦院“命近臣從觀織室機杼”。
京師開封,有著實力雄厚、規模宏大的官營紡織印染業。宋初,官辦的裁造院設在利紅坊,后遷到延康坊。《宋會要·職官》二九之八《裁造院》中載:“掌裁製衣服,以供邦國之用。初:左藏庫有縫造針工給裁縫之役”。載:刺繡,而官工不足,往往求索於民間。應運而生的文綉院,在宋代刺繡史上更是重要的一筆。文綉院成為末官辦綉業的代表而載入史冊。
文綉院的誕生,記載在《宋會要·職官》二九之八《文綉院》中:崇寧三年(1104年),“試殿中少監張康白言:今朝廷自乘輿服御至於賓客祭祀用綉,皆有定式,而有司無篡綉之工,每遇造作皆委之間巷市井婦人之手,或付之尼寺、而使取值焉。令鍛煉織、紉縫之事,皆各有院,院各有工,而於綉獨無,欲乞置綉院一所,招刺繡300人,仍下諸路選擇善綉人,以為工師,侯教習有成,優與酬獎,詔依,仍以文綉院為名”。
崇寧四年(1105年),開封城中一所以刺繡為專業的“大學”誕生了。文綉院的成立,那濃墨重彩的一筆在刺繡史上也是功不可沒的!如條條江河匯入大海,各路選聘善綉工匠人文綉院授藝,這無疑使全國刺繡工藝得到一次大交流,大融合。文綉院的成立,標誌著宋代刺繡又到了一個新的水平。遙想當年,300綉女雲集京師,一起切磋技藝,十指翻動,龍飛鳳舞,綉線長長,綉作恢弘,是何等的壯觀,何等的五彩繽紛。當年,各路選聘的善綉工匠入文綉院授藝,300名綉女雲集京師,龍飛鳳舞,宋時開封,刺繡之花可以說開遍這座城市的各個角落。人傑地靈的古都又湧現出民間刺繡人才——“百姓繡戶”。
徽宗年間,又設了綉畫專科,使綉畫分類為山水、樓閣、人物、花鳥,因而名綉工輩出。
宋代的刺繡在唐代宮廷綉和日用繡的基礎上有了新的發展,綉品生產遍布河南,四川、湖南、湖北、江蘇、浙江,廣東等地,而開封的刺繡則體現了宮廷繡的最高水平。末代已有相應的綉品生產培訓、管理制度。優秀的綉匠的高度集中,把宋綉推向了高潮。據《法密藏》記載“宋人之綉,針線細密,用絨一二絲,用針如發,細者為之設備精妙,光彩奪目,山水遠近之趣,樓閣得深邃之體,人情具瞻眺生動之情,花鳥綽約的咳之態,佳者較畫更甚。”當時的刺繡欣賞品已和名人書畫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刺繡工藝的特點,達到成熟階段。

衰退時期

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是北宋滅亡後由宋皇族在江南建立起來的小王朝。南宋王朝自建立以來,一直在金國的威脅之下,直至被元消滅時,南宋不僅沒有由此換來一時的安寧,反而又將面對更為強大的敵人--蒙古。
刺繡業也隨宋室南遷,大批優秀工匠被帶到了南方,開封刺繡也隨著政治、經濟、文化地位的變化相應衰弱,加之屢次的水災戰亂,使宋綉流落到了民間。
元明兩代都城沒有在開封立朝,汴綉僅存在於開封及開封周邊地區民間百興綉制的日用綉品中,由於長期受北宋盛極一時的影響,汴綉雖然沒有先前宮廷綉那樣轟轟烈烈,但汴綉依然在百興中紮根、生存和發展,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汴綉在民間的發展一刻沒有停息。也正是北宋的衰亡,綉業的南遷,宋綉技師散落全國各地,在這幾百年的歷史長河中,中國的刺繡業卻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融合的局面,失去了北宋時期,皇室壟斷的格局。而全國各地各派刺繡無一不或多或少地受到北宋宮廷繡的衝擊和影響,直至現代。

清末民初

清末民初,中國的刺繡有“四大名綉”之說。蘇綉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春秋時期便有很大名氣;湘繡在2000多年前西漢墓葬文物中也有發現,其精美程度令人嘆為觀止;蜀綉濃淡適度,色彩明快,有水墨寫意畫的藝術效果;粵綉則色彩艷麗,對比強烈,富有立體感,在“四大名綉”中別具一格。
開封的汴綉亦有名氣,清末民初當雖不能與蘇湘蜀粵四大綉品各踞天下,究其原因,是清末民初中原地區連年戰亂,經濟凋敝導致汴綉質量的下滑。而在此之前,汴繡的興隆時期,它的影響要遠遠超過“四大名綉”中任何一種。在開封汴綉雄踞天下時,上自天子的“乘輿服御”,下至東京市民“賓客祭祀用綉”,皆為汴綉。當時的開封城,不但市井間有一支龐大的刺繡隊伍,在華嚴尼寺,兩浙尼寺等寺院中,還有一批為數甚多綉技甚高的尼姑綉女。這兩支隊伍是東京城民間刺繡的主要力量。從北宋政府對外經濟交往的項目中可以看出,汴綉成為宋政府向高麗、日本諸國贈送或交換的主要珍品。一百多年中,汴綉是中華國土上技藝最精,價值最高,產量最大,流通最廣,影響最強的綉品,是中國的國綉。
汴綉是中國最高起點的刺繡,遠在北宋崇寧四年(1105),宋廷特置文綉院,除招收綉工300人之外,又在各地篩選拔尖技師前來任教。這是國家設置的高檔次專業機構,也是政府出面主持的一次刺繡技術大匯合,大交流,汴綉猶如站立於巨人肩上,傲視天下,它廣采各地技藝之長,將其融為一體,使汴綉水平高於其他刺繡,一時間汴綉領導著、提高著、推動著全國的刺繡行業,促使刺繡行業的大發展。

現代簡史

(汴綉掀起多次高潮,重振北宋宮廷繡的風采。)

解放初期

解放初期,綉品主要以刺繡日用品和刺繡欣賞品為主,為了繼承宋代閨綉這一傳統工藝,1954年冬,開封成立了由7人組成的汴綉合作組,這便是當今開封汴綉廠的前身。“汴綉”一名正是由此時採用賈子云(原開封市統戰部長)的建議而命名的。七人組成立以後,新老藝人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錄蹤探微,博採眾家之長,反覆試驗,在傳統的以平針為主的技藝之上,又創新了散針、亂針、滾針、水紋蒙針等幾十種針法。多種針法的交替使用,不僅能把陰陽遠近一一表現出來,而且表現內容豐富,富有立體感。汴綉針法既長於刺繡花鳥蟲魚飛禽走獸,又善於創作氣勢磅礴的山水圖景,刻畫人物形象更是細緻傳神。綉品既具有蘇雅潔活潑的風格,又具有粵綉明快豪放的特點。

五十年代

1956年合作組轉化為合作社,1958年第一家汴綉國有企業----開封汴綉廠正式成立。通過對河南民間刺繡及末綉工藝的挖掘、搜集、整理、研究,同時向其它綉派學習借鑒,使汴綉在紀承末繡的基礎上又有所發展,技巧和藝術效果都達到了新的水準。以北宋首都開封為體裁的《清明上河圖》的成功綉制使開封刺繡行業進入第二高潮。
1959年汴綉《清明上河圖》精心綉成,並作為國慶十周年獻禮,陳列在人民大會堂,它以針代筆,以線代暈,使這幅宏偉浩繁的歷史風俗畫卷逼真地展現在人們眼前。作品展覽時,中外客人無不嘆服。

文革期間

文革期間的綉品發展出以毛主席詩詞,毛主席像為代表的大量作品。

八十年代

汴綉《虢國夫人游春圖》
汴綉《虢國夫人游春圖》
八十年代汴綉在原有的基礎上又大量開發了仿古長卷、裝飾畫、皮影畫等題材。工藝上和其它綉種一樣把歷史上的雙面綉發展為雙面異色綉和雙面三異綉,其代表作品如:異色綉中的《洛陽牡丹》;三異綉中的《中日友好》、《嫦娥奔月與天女散花》。同時汴綉也引起了法國、日本、瑞士、香港及東南亞地區的關注。
1982年在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評比中,汴綉被評為湘、蘇、粵、蜀之後的第五綉,其地位得到了真正意義上的確立。改革開放以來,汴綉工藝又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與創新,精品選出,如《清明上河圖》、《百駿圖》、《五牛圖》、《韓熙載夜宴圖》、《簪花仕女圖》等綉品均為國家收藏或被國外友人重金購去。此外,汴綉除刺繡之外,還有單面綉、雙面綉、三異綉及大量機繡產品,品種繁多,題材廣泛。曾多次榮獲省“優質獎”、“百花獎”、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優質產品獎”,各種報刊、雜誌、電視台爭相報道。
八十年代後期開封工藝美術研究所、開封工藝美術公司的成立宣告了汴綉市場競爭局面的形成,為汴繡的發展又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九十年代

九十年代,尤其在1997年一1998年,隨國家經濟體制改革,使國有企業下崗職工、退離職工,專業技術人員,更廣泛地參與到汴綉市場的競爭中去,使汴繡的發展再次掀起高潮。綉品生產經營者如雨後春筍急劇膨脹,由三家發展到二三十家,其產品銷售也遍及到全世界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並作為國家禮品廣為贈送,不僅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也為促進對各國人民的友誼和文化交流做了巨大貢獻。
1992年,汶萊國王綉研製成功,是我省手綉工藝一項突破。此件精品的針法創新和大型肖像綉品工藝技術成果,填補了河南省一項空白。1994年,鄧小平同志大幅繡像綉成,這是我國目前最大的一幅人物繡像,而且在刺繡工藝上又是一次大的突破。
西洋畫走進中國傳統工藝的領地刺繡,是刺繡技藝傑出的創舉,汴綉用線調色,用線作畫,這是刺繡的新工藝,是綉作中最難掌握的技藝。而表達光影效果的新針法亂針綉應運而生,她打破了常規無序的針法表現油畫中的筆觸,把光影色彩效果中的微妙關係表現得極為逼真。它是兩種文化、兩種文明、兩種思想體系的融會、兩種不同觀察方法、表現方法的完美結合。

二十一世紀

徠2007年元月,開封汴綉行業協會正式成立,她的誕生,希望能把汴綉行業的人們凝聚在一起,使開封的汴綉更加系統化,規範化,為開封汴綉走向世界奠定良好的基礎。
2008年,在奧運聖火在祖國傳遞。“去年,我拿到了奧運特許產品訂單,成為奧運火炬手;今年我又在廣州和上海開了分公司,瞄準國際市場。”王素花的弟子張建淑說。這名下崗女工如今已成為汴綉企業化經營的代表人物之一,將汴綉推廣到了多個國家。
為汴繡的更好、更強做出積極貢獻。
當代的汴綉,與其說是針法和線的勞作,不如說是汴綉人智慧和毅力的結晶,是藝術集大成的珍品。如今流傳甚廣的一段話描述著中國綉品的現狀:“蘇綉貓咪,湘繡獅虎,蜀綉游魚,粵綉鳥禽,汴綉人物最傳神。”這也算是各有側重吧。

製作工藝


汴綉
汴綉
汴綉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綉種,多以人物風景擅長,其色彩搭配較其他綉種明快、奔放,而且在透明上常採用誇張的手法,且層次錯落有致,跨度較大,其針法細膩,構圖新穎在明暗接序上仍有自己的獨到之處。
首先來說:1.底料:汴綉用的都是密度很高的塔夫綢或者杭州緞,雙面綉還要用透明的紗;
2.用線:汴綉採用的全是蠶絲,並且為了不同的作品為了體現不同的效果和不同的工藝,通常會把一根絲線劈成若干絲。比如動物的毛髮,金魚的尾巴等需要體現輕薄,透明或毛絨的感覺,就需要把絲線劈的很細去做。相反如石頭,樹榦等需要表現強實渾厚的地方則要用粗一點的線去做。正是因為純手工製作靈活性強,可以根據不同的布質,色彩和題材,合理掌握絲理的變化和劈線的粗細,顏色的過度,從而充分表現了物體的形象和質感。令作品看上去比畫更加形象生動,色彩艷麗。
3.唯一性:由於汴綉是用純手工製作而成,人為因素決定了每一幅的作品都不會一模一樣,汴繡的針法是在繼承“宋綉”針法和廣泛吸收民間刺繡針法的基礎上,逐步創新,發展而形成的,它是汴綉藝術的結晶。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時候,汴綉針法僅有十幾種;1958年,針法已發展二十幾種;1982年總結出新老針法36種。進入20世紀90年代,汴繡的針法為了更好地適應時代的發展,加強了針法的創新研究,使汴綉在競爭中標新立異。部分汴綉針法:雙面綉、灑線綉、反槍綉、辮子股綉、盤金綉、盤銀綉、?篾綉、打籽綉、編綉、發綉、小亂針綉、大亂針綉、羊毛綉、?針綉、墊綉,以及雙面異色綉、雙面三異綉等等。
宋之閨秀書,山水人物,樓台花鳥,針線細密,不露邊縫,其用絨一二絲,用針如發細者為之,故眉目必具,絨彩奪目,而丰神宛然,設色開染,交書更佳,女紅之巧,十指春風,回不可及。

獲得殊榮


汴綉多次榮獲輕工業部,河南省人民政府部、河南省人民政府、開封市人民政府、北宋國際博覽會頒發的“工藝美術百花獎” 、“優質產品獎”、“興豫杯”、“金銀獎”、“工業設計大獎”等殊榮。汴綉精品,為國家所收藏精品,綉品遠銷歐亞美等許多國家和地區。
汴綉這朵中國刺繡藝苑中的奇葩被譽為“神州風采”堪稱“中國一絕”,有詩寫道:“綉綳花鳥逐時新,活色生香可奪真,近世寫生誰好手,熙荃畫意屬針神。”伴隨時代前進的步伐,她將會綻放得更加嫵媚、嬌妍,讓汴綉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汴綉。

代表作品


汴綉
汴綉
汴綉是中國著名綉種之一,它以綉制中國名、古畫著稱於世,綉品古樸、典型、細膩。以綉制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為代表作,還綉有:五代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黃荃的《寫生珍禽圖》、唐代韓滉的《五牛圖》、周昉的《簪花仕女圖》、張萱的《虢國夫人游春圖》、盧楞枷的《六尊者》、閻立本的《步輦圖》、宋代武宗元的《八十七神仙卷》、崔白的《寒雀圖》、宋代皇帝趙佶的《聽琴圖》、元代任仁發的《二馬圖》、清代義大利畫家郎世寧的《百駿圖》,以及近代名家大作在傳統色調,針法基礎上,創新整理出基本針法36種之多,如:以及槍針綉瓦、滾針,蒙針綉山水樹木,雙合針綉繩索;悠針綉動物,以及疊彩綉、席蔑綉、納點綉、亂針綉等應物象形的針法,可稱是與刺繡藝術的結合,是在繪畫藝術基礎上的再創作。工藝品種有:單面綉,雙面綉、雙面異色綉、雙面三異綉。
張擇端一幅《清明上河圖》畢現了北宋年間都城開封昔日的風采:市井、橋畔、街巷、阡陌,商賈雲集,摩肩接踵,熱鬧非凡,在商品經濟大發展的北宋,刺繡業在手工業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人們把汴綉亦稱宋綉。宋綉在中國刺繡史上佔有突出的地位,它在實用品和欣賞品上都有輝煌的成就。上承古代刺繡的優良傳統,下開明清刺繡高度發展的先河,作為北宋都城開封的刺繡,以其地位的優越和人才的集中,無疑是宋朝刺繡的冠冕。
汴綉作品
汴綉作品
汴綉,刺繡西方名畫佳作,裝飾畫,壁畫,以及人物肖像方面得到進一步的創新,為汶萊國王丹陛下刺繡肖像,為馬來西亞馬哈迪爾夫人刺繡肖像,為台灣政界要人陳重光先生綉制肖像,為劉少奇誕辰95周年綉制了劉少奇主席肖像,在鄧小平九十誕辰之際又精工綉制了鄧小平同志肖像。做到了形象逼真,形神兼備,色彩豐富,渾厚持重,層次分明,立體感強,物象質感強,其工藝做到平、細、光、順,並獲得了政治影響、社會作用、經濟效益、工藝創新的等各個方面的長足發展和創新。
裝飾畫綉制了著名畫家丁紹光系列畫以及“孔雀系列”、“花鳥系列”、“風景系列”、“糊蝶系列”、清代官服補子系列”等針法細密、色彩搭配和諧豐富。近幾年創新的民間刺繡頗受消費者喜愛,內容貼近生活,色彩艷麗,針法多變,不拘一格。

商標


汴綉
汴綉
開封汴綉廠訴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評審委員會、第三人大宋汴綉公司的“汴及圖”、“汴綉及圖”商標爭議案件,在一中院審結,法院判決認定,“汴綉”缺乏顯著性不可註冊為商標。
開封汴綉廠和大宋汴綉公司均為汴綉生產企業。大宋汴綉公司針對開封汴綉廠所有的四件“汴及圖”“汴綉及圖”的商標,向商標評審委提出商標爭議請求。商標評審委經過評審,最終以“商標缺乏顯著性特徵”為由,裁定對上述爭議商標全部予以撤銷。開封汴綉廠不服,將商標評審委訴至法院,請求判決撤銷商標評審委作出的上述裁定。
一中院經審理認為,“汴”、“汴綉”是否能成為註冊商標,關鍵在於其商標是否已經與其商品建立唯一對應關係,由此具備了顯著性。
開封汴綉廠所有的四件“汴及圖”“汴綉及圖”商標中,由於“汴”字除為開封市的別稱外,並無其他特別含義;“汴綉”被權威論著稱為與“京綉”、“魯綉”、“甌綉”齊名的中國四小名綉之一,這說明“汴綉”已成為有特定製作區域和有特定工藝特點的獨立綉種。開封地區的經營者常常將“汴”與“綉”字連用於刺繡產品上。因此,開封汴綉廠主張“其上述商標已經與其商品建立了唯一對應關係”,缺乏事實依據。
開封汴綉廠將只具有唯一含義的“汴”字指定使用在刺繡加工服務上,相關公眾極易將“汴”字認成為綉種的名稱,而不易將其作為商標來識別。其商標中的黑色方框圖屬於一種非常普遍的圖形,“汴”或“汴綉”文字與黑色方框圖組合后仍缺乏商標應有的顯著特徵,因此爭議商標屬於禁止註冊的標識。據此,法院作出上述判決。

傳承保護


傳承狀況

隨著北宋的滅亡,宋秀也隨之流落民間且逐漸沒落,時至今日專門從事汴繡的專業級綉工已經少之又少,汴綉作品也普遍趨於單一,產品重複複製現象比較嚴重。多家汴綉企業把產品明確定位在工藝欣賞品的層次,即以觀賞性為主的刺繡,這單一的發展路線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汴繡的發展。

傳承人物

王素花,女,河南省封丘縣人,1937年4月出生,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為汴綉,申報地區為河南省開封市。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開封汴綉廠獲得“汴綉”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重要展覽

2017年9月28日,“宋風雅韻 錦繡交暉——王素花·汴綉作品展”在華韻·傳統文化藝術中心開展。
2018年1月23日,2018年香港歡樂春節文化廟會上展現了汴綉《清明上河圖》作品。
2020年12月10日至13日,第一屆全國技能大賽在廣州舉辦,大賽上展現了汴綉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