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山書院
紫金山書院
紫金山書院,中國元代時期聞名全國的書院,以位於邢州(今邢台市)西部的紫金山上而得名。《元史》記載:我國元代傑出的科學家郭守敬,曾拜開國勛臣劉秉忠為師,並與當時名流張文謙、王恂、張易等人同學於紫金山,史稱“紫金山五傑”。紫金山書院是我國數學、天文、曆法重要發祥地之一,培養出了劉秉忠、郭守敬、張文謙、王恂等一批在科學和政治領域有偉大建樹的人才,在我國文化、科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紫金山作為有貢獻於中國歷史發展的名山而列入史冊。
紫金山書院舊址
紫金山書院 在紫金山小寨處的北部山腰。山頂上還有“紫金山書院”石碑一塊。書院有十幾間房屋和數十丈長的圍牆遺跡,還有一眼小井,彷彿是這裡700多年前輝煌盛況的見證者。據考:紫金山書院始建於元代。有大門、書房、操場、宿舍、讀書台,后又建觀象台共6部分。
元朝名臣劉秉忠(河北邢州即今邢台人)、元朝名臣張文謙(邢台沙河人)、元朝數學家、歷史學家王恂(河北唐縣人)、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天文學家、歷學家、數學家、水利專家郭守敬(河北邢台人)、元朝名士張易(太原臨州人)等先後在紫金山書院讀書、研討。史稱紫金山五傑,其中以劉秉忠為首,其學問淵博精深,貫通釋、儒、道,郭守敬在科技方面成就最高。
劉秉忠(1216——1274)字仲晦,初名劉侃,號藏春,釋名子聰。此人自幼“生而風骨秀異,志氣英爽不羈”。於書“無所不讀,無不精通”。尤擅長天文、地理、律歷、算學。十七歲做邢州節度使府令史,因不甘“汩沒為刀筆吏”,隱居山中,“與全真道者居”1238年被天寧寺禪師招為僧,逐學兼儒、釋、道三家。1239年由海雲禪師推薦,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召見,秉忠“應對稱旨,通論天下事,如指諸掌”。深得忽必烈的賞識,被留在藩邸,在其後的三十餘年,跟隨忽必烈南征北戰打江山,出謀劃策統天下,為元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成為一代開國功臣,是大元王朝的設計者,榮寵之高,有元一代漢人之最。
郭守敬,字若思,1231年生。自幼勤奮好學,《元史·郭守敬傳》說郭“生有異操,不為嬉戲事”。十七八歲時,從學劉秉忠。他在數學、天文、曆法、水利諸多方面都有很高造詣。編成《授時歷》,一年周期與現行公曆相同,但比現行公曆早確立300年。《授時歷》實際使用長達364年。郭守敬注重實地測繪與觀察,一生製作測繪儀器近20件,並主持進行了史無前例的“四海測繪”活動,在各地創建了27個天文觀察點,紫金觀象台為其中之一。他積累了大量天文數據,除《授時歷》外,還完成了數學,天文,曆法等14部著作,計105卷。
郭守敬已成為國際公認的科學家。1981年國際天文學會在北京召開,隆重紀念郭守敬誕辰750周年,國際天文組織將美國在月球上發現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郭守敬山”,把太陽系國際編號為2012的小行星命名為“郭守敬星”。
張文謙(1217——1283)字仲謙,邢州沙河人。“幼聰敏,讀書善記誦,洞究術數,精於義理之學,為人剛明簡重”。和劉秉忠年相若,同研習,志相投。1247年由劉秉忠推薦進入忽必烈幕府,任中書左丞、大司農卿等官職,對幫助忽必烈恢復農業生產和社會經濟貢獻頗大,成為了輔佐忽必烈推行“漢法”、建立元朝、統一中國的首席謀臣。
張易(?——1282)字仲一,太原交城人,為學駁雜,洞究術數,不僅學兼儒、佛、道三家,而卻於天文地理,陰陽五行、律歷等無不精通。1247年由劉秉忠推薦進入忽必烈幕府,任中書右丞、樞密副使等職,是元初政治舞台上的風雲人物,成為元朝一代為數不多的政治地位顯赫的漢人之一。
王恂(1234——1281)字敬浦,中山唐縣人。六歲就學,性穎悟,十三歲學九數,輒造其極。王恂從小也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其父王良、其母劉氏當時是他極佳的啟蒙老師。1247年劉秉忠回邢奔父喪的路上,見王恂這位神童,自然大喜過望,認為是可造之材,於是攜帶王恂到邢州進一步培養,其後推薦進入忽必烈幕府,任太子伴讀、太史令等職,後來在天文、曆法和數學上的造詣、天資大約更勝郭守敬一籌。
位於邢台紫金山書院舊址前的紫金山五傑雕塑
邢台紫金學院的劉秉忠、張文謙、郭守敬、張易、王恂等被近代史學家稱為“紫金山學派”,也稱“邢州學派”,因其學識淵博、文武兼備、大略雄才。成為元世祖忽必烈重要謀士和開國大臣。為元朝的統一和建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一、為元世祖忽必烈統一全國設定進軍路線圖
劉秉忠、張文謙自入忽必烈幕府,每當召見垂詢,談及天下形勢。二人無不從歷史高度縱論得失,世祖聽后每每稱讚。行軍打仗都邀於同行,對其言聽計從。蒙古軍隊進攻南宋兩淮與荊襄地區時。因淮水與長江阻隔,加上南宋軍隊布防嚴密,抵抗頑強。幾次進攻都不能得手,而且損失嚴重。此時劉、張二人向忽必烈建議:暫棄淮湘,繞道吐番(今西藏),攻取大理,南北合兵,統一全國的進軍路線,被忽必烈採納。1253年十月發兵進攻大理。十二月份攻佔大理國首都羊苴咩城,並降服四川、雲南不少部落,使南宋後方動搖,並斷其避走西南的可能。為元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紀曉嵐書評這一歷史事件說:“大理據宋之西,而為元人所得,此為滅宋之張本,亦為化行南國之根基。”
二、減少民族殺戮
蒙古多為騎兵,作戰勇敢,但喜殺戮、善搶掠。戰爭只要遭到抵抗或受到損失,便屠城滅族。鐵蹄過處,血流成河,屍橫遍野。對中原地區造成極大破壞。邢州士大夫集團輔佐忽必烈,空閑時,常跟其講愛國憐民的故事。灌輸“廣施仁政,達濟眾人”,方可為天下主“的道理。進攻大理國時,忽必烈派玉律術三人前去議和,結果被大理國宰相高祥所殺”大理國首都羊苴咩城被攻破,蒙古將領要求屠城,為玉律術等報仇。忽必烈出於憤怒,已經同意,一場大的民族屠殺迫在眉睫。張文謙、劉秉忠、姚樞聞訊,連夜進諫曰:“殺死玉律術罪在高祥,而不在百姓。我們不能隨便屠殺這裡的人民。我們興兵是在義取天下,如果濫殺無辜,我們得到的是一座空城,對我們有何用處。忽必烈採納了張文謙、劉秉忠、姚樞的意見,下令禁止殺伐。使大理免遭屠城之禍,數萬計民眾得以保全。
有一次夜宴,姚樞給忽必烈講了北宋大將曹彬進攻南唐,不殺一人,而“市不易肆”的故事,張文謙、劉秉忠也趁機進言說:“王者之師,有徵無戰。當一視同仁,不可嗜殺。”忽必烈說道:“曹彬能做到,我們也能做到”。並與劉、張、姚等說咱們君臣信守諾言。進入南宋地界,傳令各路將領,不能枉殺無辜,不能焚燒房屋,所獲戰俘百姓一律放還,違者軍法從事。在收取南宋各戰役中,一改大肆殺掠風氣。收到好的效果。張文謙、劉秉忠等人利用自己的智慧和謀略最大的限度減少民族的殺戮,減輕了戰爭的流血犧牲。
三、協助忽必烈取得汗位
忽必烈為王時,受命總制漠南漢地。邢州是其重要屬地。在劉秉忠、張文謙分別推薦下,郭守敬(邢台縣人)、張易、王恂(唐縣)、馬享(南和縣人)趙秉溫(邢台縣人)等邢州士人效力於忽必烈,受到信任和重用。1259年7月,憲宗蒙哥在攻打南宋合州釣魚台城時,重炮死於營中。朝中諸大臣:阿蘭答爾、渾都海、脫火思、脫里赤等謀立阿里不哥為汗王。在漠南、漠北調兵,緊逼開平。消息傳來。忽必烈當時感到不知所措。張文謙說:“坐視觀望,死路一條,不如先發制人”。忽必烈接受了張的建議。一方面迎接蒙哥靈車,一方面與南宋丞相賈似道簽訂和約,並率兵星夜北上。蒙哥靈車到蒙古境地。朝中大臣不得不來迎接。此時,親忽必烈的王公大臣趁機勸進,忽必烈稱汗即位。定都開平府(元上都)。阿里不哥知道忽必烈即汗位,派心腹到六盤山,青台、成都等地用重金收買軍政要員。約以共同舉事推翻忽必烈。忽必烈依靠劉秉忠、張文謙等漢族大臣支持,派遣使臣到各路宣撫聖旨,漢將劉里馬、汪惟正、張易、馬享領命分別進剿。馬享殺叛將劉太平等,總帥汪良臣督軍殺阿蘭答爾、渾都海等,最後阿里不哥兵敗昔木土,並率殘部投降。一場汗位爭奪戰以忽必烈取得全勝而結束。
四、邢州復治全國示範
古時邢州,地處京畿,為元時交通之要道。朝廷派達勛臣八答、啟昔禮食邑邢台。派到各縣的達魯花赤(地方長官),到任后,不思治理,只知橫徵暴斂,百姓不堪負擔,紛紛遠走他鄉。邢州由金朝的八萬多戶,銳減為六七百戶。據沙河縣誌記載:“達剌罕部所派各縣的達魯花赤及武牟,日夜騷擾,百姓駭散,千里蕭條,十室九空,城中百餘戶以土塞門,從地道出入”。新任縣令呂城到任后非常氣憤,與進士馬德謙不遠萬里來到忽必烈所在的和林城,具狀奏於本部。文謙聞知馬上奏明忽必烈,要求派能幹大臣治理。經張文謙推薦,忽必烈派近侍脫兀脫及正定太守張耕為邢州安撫使,洺水人劉肅為副史。三人到邢台,齊心協力,採取革除弊政,懲治貪暴官員,減輕賦稅等措施。時日不長,流亡人口全部回歸。戶籍增至十倍。出現復治局面。元世祖下詔,將邢台升為順德府。並下令全國學習效仿。爾後,河南、陝西等地也得到治理,出現穩定繁榮局面。元史中曰:“由是世祖益重儒士,任之以政,皆自文謙發之。”
五、確定國家機構建立綱紀法典
一建國,採納劉秉忠意見定國號為“元”,命劉秉忠為參領中書省,同知樞密院事,負責籌建國家機關,建立綱紀法典。劉秉忠、張文謙採用祖宗舊典,參以古制中適宜元朝穩定和發展的內容建立了新的綱紀法典。《元史。劉秉忠》傳中寫道:“頒章服,舉朝儀,給俸祿,定官制。皆自秉忠發之,為一代成憲。”為加強對全國的統治,忽必烈採納劉秉忠、張文謙建議,下詔設定了中書省、樞密院、御史台、宣撫司等衙門具體管理國家事務。並廣納賢士、招朝中舊臣,山中隱士紛紛出來做官,朝中風氣煥然一新。中書省成立,太子領中書省,王文統為平章政事。張文謙為左丞。建立綱紀、講明利弊,以安國便民為務,天下有太平之望。
六、設計建造元上都元大都
元代都城共二處,即元上都(開平)、元大都(今北京),都是由劉秉忠親自勘察設計和督建。元上都初名開平府,是忽必烈繼承汗位以前,於憲宗元年(1256年),命劉秉忠率人在封地建造的,歷時三年才完成。這是在蒙古地區統一規劃建造的,設計獨特,布局嚴整。區劃分明,功能齊全,第一座城市。至元元年(1264年),元世祖又命劉秉忠在金中都設計建造新的都城。元滅金后,中都城遭到很大的破壞。劉秉忠自領命建大都以來,帶領屬下,走遍金中都地區的山山水水和中都的大街小巷,嘔心瀝血、匠心獨運,經歷十年而建成。元大都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座按照設計、整體規劃而建造的都城。是十三世紀到十四世紀世界最宏偉壯麗的城市之一。其規劃布局嚴整,建築技術精湛,藝術水平高超,世所罕見。元大都的建設張文謙、張易、王恂提了好多建議,特別到後期郭守敬對全城的水系的規劃治理,使元大都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北京有今日氣勢,邢州學派功不可沒。
七、勸事農桑 恢復生產
連年戰爭,國內土地荒蕪,人口銳減,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國力積弱。劉秉忠幾次上疏曰:“今地廣民微,賦斂繁重,民不聊生,宜差勸農官一員,率天下百姓務農桑、營產業,實國之大益。”至元二年(1265年),張文謙任大司農卿。上任伊始,奏請在全國各道設勸農司,掌管農業事宜。親自或派員巡視各地,勸耕農桑。並鼓勵農民開拓土地,擴大耕地面積。為提高重視農業意識,命令在全國祭祀“先農”、“先蠶”活動。用畢生所學著成《農桑輯要》一書,指導百姓採用新的種植技術恢復農業生產。並率先在北方建立村社制度,廣栽樹術,普及養魚。在黃河中下游,推廣種植薴麻和木棉。在南方種桑養蠶織錦,對全國經濟的恢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元朝剛剛建國,朝中費用很大,平章政事王文統提出要增加賦稅,以保國家費用。文謙據理力爭說:“百姓足,君孰於不足!俟時和歲豐,取之未晚。”於是決定全國範圍內常規稅減十分之四,酒稅減十分之一。這一重大政策的實施,極大的減輕了廣大民眾的負擔。
國家初立,蒙古貴族一些人驕橫奢逸,霸佔農田,逼良民為奴,不少有勢力的大戶私蓄農奴達數千人。漢人受害首當其衝,致使不少人流離失所,苦不堪言。對此不合理的現象,朝廷引起爭議,但久議不決。張文謙決定以已未年為限(公元1235年),戶口帳沒有戶籍者仍為這些人所屬。有正式戶口的不能淪為家奴。這一政策隨之確定為法律,並得到貫徹落實,使無數百姓免受奴役之苦。
八、興修水利 廣利民生
為整治水利,引進懂水利的人才,張文謙向忽必烈推薦了郭守敬。忽必烈在上都接見了郭守敬。向其詢問了水利方面的問題。郭守敬根據平時所學及實際測量的情況,提出以修復從中都到通州的漕運河道以主要內容的六條建議,這些建議深得忽必烈的欣賞,認為是切實可行的。並說:“任事者如此,人不為素餐矣。”於是任命郭為都水監、工部郎中,主管水利事務。
1264年,郭守敬隨張文謙到西夏視察水利設施。見渠道由於兵亂,年久失修,損失嚴重,已經廢棄不用,影響西夏農業生產。在二人主持下,決心修復河渠,造福西夏。寧夏地區唐來、江延等大小80多條河渠得以修復。九萬多頃土地得以灌溉,為西北地區農業生產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郭守敬任水利長官期間,先後在劉秉忠、張文謙等人的支持下,完成“六大”水利工程;一是經郭守敬勘測設計修通原來的運河,還新開鑿了一條從元大都到通州的通惠河。這樣從江南到大都的水路運輸暢通無阻;二是引達活泉之水經順德府城分三渠到城東澆灌大片土地;三是疏浚舊泮河,將舊泮河引入滹沱河併入大運河,以通船運;四是從磁州東北引水入泮,流經滏陽河、邯鄲等地,即可灌溉又可分洪;五是引懷水、孟沁河余水和丹河余水匯合,可澆灌武涉縣二千畝土地;六是將黃河水從孟州引出一渠至溫縣,在流入大河可澆灌三千畝土地。另外郭守敬首次完成對黃河源流考察工作,最早使用“海拔高度”這個詞。這些水利工程完成,極大地改善了農業的條件,提升了元大都城市功能,使相關地區百姓受到澤被後世的實惠。
九、不懈鬥爭計除權臣阿哈馬
阿哈馬,如清朝之和坤。集財、政、軍大權於一身。其為人狡詐善辯,陽柔陰威,打著為國理財的幌子,搜刮民財、賣官鬻爵、廣結私黨、濫用刑法,欺君罔上,弄得全國上下民怨沸騰。有大臣如秦長卿等上書揭發其罪狀而被害死於獄中,因與其意見不同而受到迫害的官員不計其數,使朝中百官不寒而慄。劉秉忠、張文謙、張易為了國家的利益挺身而出與阿哈馬進行了堅決而不懈的鬥爭。(一)阿哈馬長期推行增加賦稅、言利害民的政策,劉秉忠曾上書指出:“這是殘民而自利”。張文謙也幾次上書要求,減免賦稅,藏富於民。反對私蓄奴隸、侵佔農田。(二)阿哈馬打著為國理財的幌子遇事想繞開中書省直接報於朝廷。張文謙說“為國理財可以,但不能專擅,遇事不讓中書省知道太沒道理,這些事難道都讓皇帝親自處理。”世祖聞之曰:“文謙所言是也”,肯定了文謙的意見。(三)阿哈馬為廣集私財實行收全國鐵器而由官方鑄成農器,然後以高於市價十幾倍價格賣於農民,並濫印鈔票,發往各省道的政策,引得物價飛漲,民不聊生。張文謙對著阿哈馬說這是“干政害民”。並在世祖面前庭辯,“極論罷之”。(四)公元1278年張文謙任御史中丞,阿哈馬怕御史台發現其不法行為,以經費緊張為名奏請撤消各道按察司,以便撤掉御史台下屬機構,架空御史台。張文謙據理力爭,終使各道按察司撤銷一年後又恢復。(五)東平路御史程思廉,雲中人。曾彈劾阿哈馬,被下獄,阿哈馬死黨巧言構陷欲置於其死地。由於本人處置得當,加上張文謙的暗中保護得以倖免,事後被張文謙提拔到河南、河北道任按察史。元史中說張文謙“為人剛明簡重,凡所陳於上,前莫非堯舜仁義之道,數忤權幸,而是非得失一不以經意”。
阿哈馬一意孤行,天怒人怨,張易、王著借太子還朝讓阿哈馬迎接這個機會,派兵若干集合東宮前。宣布阿哈馬罪狀后,王著用錘擊碎阿哈馬腦袋,並殺死死黨郝禎及隨從多人。世祖知道后大怒,殺死王著、高和尚並煮成肉醬,張易也慘遭殺害。阿哈馬死後,忽必烈從樞密副使孛羅口中得知阿哈馬種種不法罪行。又得到兩張阿哈馬用以詛咒人用的帶耳人皮,及用來謀反的圖畫。世祖大怒曰:“王著殺之(阿哈馬)誠是也。”下令發墓剖棺,戮屍於通玄門外,讓狗撕咬其肉。殺其子侄,沒收家產。嚴懲其死黨。阿哈馬入奸臣檔。張易為正朝綱,以身殉國,是邢州學派唯一一個有功而無傳的功臣。
十、創建《授時歷》
在古代,廣大農民從事農業活動往往是依曆書而行。元朝建立仍沿用《大明曆》。《大明曆》是南北朝祖沖之,根據當時觀察條件而創立的,距元已八百多年。漸漸的落後於實際天象。依據舊曆,不時出現有誤農時的現象。1276年,忽必烈命張文謙為昭文館大學士領太史院以總其事。《授時歷》在張文謙具體領導下由張易、郭守敬、王恂、許衡等配合開展編修工作。郭守敬為修歷工作順利進行,研創一種結構簡單,刻度精密簡儀。並在太院建造了一座新司天台,同時在全國範圍內進行大規模的天文測量。在全國各地設立二十七個觀測點。郭守敬、王恂等也親自到幾個重要點去觀察。各地的觀察點把得到的數據全部匯總到太史局。郭守敬根據大量的數據,在王恂幫助下精確計算,花了二年時間,《授時歷》問世。《授時歷》比舊曆法精確的多,他算出一年時間為365.2425天,同地球繞太陽一周時間只差26秒。比歐洲人確立格里曆(公曆)一年周期相同,但比格里曆早三百零二年。這不能不說是一項劃時代的成就。
紫金山書院
眾所周知的偉大天文學家,水利學家、儀器表製造家郭守敬,少年時就是在紫金山拜一代名相劉秉忠為師學藝的元朝時這裡有規模檔次較高的書院——紫金山書院就是郭守敬少年時讀書的地方,現遺址保存完好,被後人稱為古代的“清華大學”。不久前,聯合國天文組織特地將月球背面的一座環形山和太陽系一顆編號為2012的小行星均以郭守敬的名字命名。現在景區——安峽內沿途依次分佈排列著七個形狀各異、大小相似的水潭,形成幽峽北斗七星狀,人贈美名七星潭,就是按照當年郭守敬在紫金山研究天文時發現天上的七個星座而命名的。紫金山海拔平均在1300米以上,最高峰摩天嶺海拔1747.5米,這裡夏季平均氣溫比市區低9-12度,被專家們譽為“邢台清涼世界,太行香格里拉”,是人們登山、戲水、旅遊、度假、避暑、寫生的絕佳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