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疏
漢語辭彙
扶疏,漢語辭彙。拼音:fú shū,釋義:1、枝葉茂盛,高低疏密有致;2、某物呈飄散狀。
在《呂氏春秋》《淮南子》等古書中出現過。后也多用於形容人的精神品質,多見於《世說新語》,如道“劉真長“標雲柯而不扶疏”。”(雲柯與扶疏相對,為凌雲的頂枝)
花葉扶疏,上下錯落著,共有五叢;或散或密,都玲瓏有致。葉嫩綠色,彷彿掐得出水似的;在月光中 掩映著,微微有淺深之別。
亦作“扶疎”。
1、枝葉繁茂分披貌。
《呂氏春秋·任地》:“樹肥無使扶疏,樹墝不欲專生而族居。肥而扶疏則多粃,墝而專居則多死。”
《呂氏春秋·士容論·辯土》:“在肥沃的土地上種植,不要種得過稀而使莊稼瘋長;在貧瘠的土地上種植,不要種得過密而使莊稼擠在一起。土地肥沃莊稼又長勢過旺,秕子就會結得多,土地貧瘠莊稼又擠在一起,禾苗就會死得多。”
宋 姜夔 《虞美人·詠牡丹》詞:“玉盤搖動半厓花。花樹扶疏,一半白雲遮。”
明 劉基 《梅頌》:“扶踈蕭森清以直兮,玄冰沍寒不撓其節兮。”
2.迴旋貌;飄散貌。
《文選·嵇康》:“忽飄搖以輕邁,乍留聯而扶疏。”李善 註:“言扶疏四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