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路神的結果 展開

路神

中國民間傳說神仙

路神是中國民間傳說的神仙,並有祭拜路神的相關民俗。是中國南方吳地地區民間的一位財神。

人物來源


元月初五,“路頭神”是吳地地區民間所信奉的一位財神。俗以此日做為他的生日,祭曬迎接,頗為壯觀。
“路頭”又稱“五路神”。據說元末有一何五路,為抵禦外寇而死,人們因此祀他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與作為財神的“路頭五路神”無涉。
或又以“五路神”實為“五聖神”,或曰“五通神”,在康熙年間湯斌毀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後,民間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為“路頭”而祀之。
一般以此“路頭”為古五祀中的“行神”,所謂五路乃東西南北中也;財貨無不憑路而行,故人們以行神為財神,謹加祭祀,冀求它引財入門,或出行獲利。
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此為“祖道”之俗;吳俗接路頭,祭祀的也是路神,而這路神變成財神,是因商業的發展,財貨流通的加劇。財貨往來於陸水之間,人們直觀地認為,路在冥冥之中主宰了財貨。
俗以為接路頭,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別靈驗,因此叫“搶路頭”。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搶路頭”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護者,人們便不再在赴旅時祭祀它了。
至於人們在元月初五祭拜路頭神,並以此日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與初五之“五”牽連之故。北方於此日祭“五窮”也是一樣。
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氣象,圖一年吉利,財源茂盛,東西南北中,財富五路並進。

話路神


路神[中國民間傳說的神仙]
路神[中國民間傳說的神仙]
正本清源話路神
——正月初五是“何路神”生日陳天趣
春節俗稱“過年”,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也是最典型的一個古老的傳統民俗節日。節日喜慶氣氛濃烈,前後要持續一個月。整個春節從陰曆十二月二十三送灶神開始,到正月十五鬧元宵結束,前前後後會出現多個高潮。然而,蘇州地區鞭炮放得最多的並不是大年夜,而是正月初五。從初四夜裡到初五凌晨,整夜的炮仗年年要勝過大年夜,鞭炮聲一家比一家放得響。
誤將路神當財神
正月初五一大早人們都搶先打開大門,敲鑼打鼓,燃放鞭炮。信奉趙公明的,求趙公明保佑;信奉關帝的,求關帝保佑。但誰也搞不清到底是何路財神生日,整夜的煙花爆竹“砰砰啪啪”,鬧了一陣,真正有幾人能曉得正月初五接的是哪一個路神!?
有人說是接財神的……可財神有好多,有正財神和邪財神;有武財神和文財神。武財神還有趙公明、關公;文財神還有范蠡、比乾等等。總不會那麼多的財神都是在同一天出生吧!那麼到底是何路神生日?大多數人都不知道。這出與“財”、“富”有關的民俗鬧劇,一般人不知從何年開始,反正大家稀里糊塗,熱熱鬧鬧。
關於財神,筆者查了相關史料,文武財神中趙公明生日是陰曆七月廿二;關公的生日是陰曆五月十三;招財童子的生日是陰曆正月二十;財主娘娘的生日是陰曆五月廿三。是范蠡?還是利市仙官、招財童子、劉海蟾?還是金元六(七)總管?還是邪財神四面佛、金星財帛星君?都不是。
那麼,正月初五是何路財神生日?答案是——路神生日。妙處就在這裡!因路神姓何,故稱何路神。關於路神,民間的說法有很多版本。吳地民間有這樣一個傳說: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倭寇侵擾吳地,民間紛紛組織義軍抗敵。其中何五路最為勇敢,是抗倭英雄。他帶領義軍,奮勇抗敵,最後為保衛家園而英勇戰死。人們為紀念這位英雄,就立像供祀,但因何五路系普通百姓,沒有功名,按照封建社會的規定,百姓是不能放在正廳里的,故放不進正廟。再說財神有文財神,武財神,何五路是沒有官銜的草民,因此就不能進財神殿,只能偏居一隅,在大門旁邊設立路頭堂祭祀,所以被稱為偏財神。偏財神當然非正財神,就好似警察與協警。然而,百姓包括商家不這麼想,認為:文人信奉文財神,武人信奉武財神,我們這些皆非文非武的,供奉這位偏財神反而是正道。後來一些文武官員見大多數人皆信奉路神,也跟著信奉起來。
吳地的風俗演變
正月初五從五更開始,人們就敲鑼放爆仗接路頭,以爭先得到利市。所謂“利市”包含三重含義:一是指做買賣時得到的利潤;二是指吉利和運氣;三是指喜慶或節日的喜錢如壓歲錢等。所以後來越提越早,擔心遲了“路神”被別人接去。再後來人們乾脆在正月初四晚上就把路頭接來供起。有人寫詩描述這一景象:“五日財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時酬;提防別處迎神早,隔夜匆匆搶路頭。”
到了近代,一到新年,老百姓,尤其是商人,還把利市仙官圖貼到門上,並配以招財童子,對聯曰:“招財童子至”,“利市仙官來”,隱喻財源廣進、吉祥如意。路神接到,路通,路通當然招財童子、利市仙官也就都來哉。怪不得許多人將正月初五誤認為是財神生日。在民間所供財神中,不管是趙公元帥,還是賜福天官,身邊總要配以利市仙官,因此有人猜測利市仙官就是五路神。故正月初五時,把利市仙官圖貼在店堂或門上。有關利市仙官的來歷,在《封神演義》中有記載:利市仙官本名姚少司,是大財神趙公明的徒弟,后被姜子牙封為迎祥納福之神。人們在路神生日時信奉他,是因為路通財也通,財通當然利市仙官到;同時人們希望得利市財神保佑生活幸福美滿,萬事如意。故不能張冠李戴的將利市仙官誤認為是五路神,而初五那天把招財童子圖貼到牆上、門上也是這個道理。另外還有“文財神”財帛星君,恰好是五個神,故許多人將財帛星君誤認為五路神。財帛星君臉白髮長,手捧一個寶盆,"招財進寶"四字由此而來。一般人家初五那天必懸掛此圖於正廳,路神那裡一通,當然要祈求“增福財神”了。
偏財神中還有一位“五顯財神”。五顯財神信仰流行於江西德興婪源一帶,因兄弟五人封號首字皆為“顯”,故稱“五顯財神”。他們生前劫富濟貧,死後仍懲惡揚善,保佑窮苦百姓。如今北京安定門外仍有五顯財神廟,但人們將五顯財神誤認為是五路神也是一個錯誤。甚至許多人還誤認為正月初五的五路神是趙公明、關公等五位財神的統稱,就更是毫無根據了。
其實在吳地,特別是在農村,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大都知道正月初五是"路頭菩薩生日"。家家戶戶都想將路頭菩薩接到家中,為他祝壽,好好地對他孝敬一番;如果能由此而巴結上路神,路一通,什麼都通了,那這一年就一定會財源滾滾。外地人見吳地人風調雨順日子好過,便都來問蘇州人:“接的是何路財神”?蘇州人皆回答:“接的是何路財神!”一字不差,僅僅是語氣問題。因吳儂軟語,蘇州話比較柔軟,外鄉人聽上去難解。但外鄉人知道蘇州人不說謊話,蘇州人皆如此回答必有其道理,故根據字面分析認為是財神生日。難怪大多數人張冠李戴,吃的是路頭酒,接的卻是財神爺。路神的作為和功績被漠視,而人們謝的敬的卻是財神爺。
其實這裡面包含著蘇州人這種既怕露富,又怕路頭菩薩給外鄉人搶走的心態。這樣既不說謊語,又非常體面的作了回答。這種特色還表現在蘇州人接路神時從來不貼路神像。貼了不就等於都告訴大家了嗎?因此,供路頭菩薩時蘇州人掛的是各式的財神像,這樣一來意喻著路通財也通,二來也是為了讓大家搞不清,怕路頭菩薩給別人搶走。不然就不叫“搶路頭”了。
從前蘇州人接路頭菩薩,供台上列密棗、桂元等乾果,面前陳酒盅五隻,筷子五雙,以敬東南西北中。素供有“五干”(南北貨)、“五濕”(豆製品),中間放三牲(生豬頭、鯉魚、雄雞),外加四碗四碟小菜,另備一隻水盆準備放鯉魚,鯉魚必選其極活潑者。“鯉魚”諧音“利余”,稱為“元寶魚”。鯉魚用紅線縛住魚鰭,祭時有人從外走街串巷送上門來,叫做“送元寶”,祭後放生。祭品有不用豬頭而改用羊頭的,“羊”和吳語中“銀洋鈿”的“洋”諧音。商店凡秤、斗、缸、瓮等各種用具皆貼上有“日進斗金”、“黃金萬兩”等連體字的紅斗方,招牌上結綵、貼紅紙、插金花,有的供桌上放算盤帳本,掛金銀紙元寶,放上一封銅錢或銀元,點一對紅燭,焚檀香,門口掛兩盞紅燈籠,燃放炮仗,向路頭菩薩膜拜。有的供桌上還放一把刀,刀上灑一些鹽,吳語諧音為“現到手”,意喻錢“現到手”。
傳說何五路上任到天庭報到,玉皇大帝根據“何五路”其名奉其為路神,掌管天下東、南、西、北、中五條路。當時眾神皆笑道:“天下之路還用管嗎?天下之人,無路不創、不開、不走,誰聽你?”這時觀音菩薩來到說:“人有心,有心者,心中有路(何五路)才有路,心中沒路(何五路),走投無路。”每時每刻有多少人因心中無路要上吊、投河……福路、祿路、壽路、喜路、財路,連著福緣、祿緣、壽緣、喜緣、財緣,不通行嗎?從此,何五路掌管起天下東、南、西、北、中五條路。所謂五路,當時東西南北中
其實路神也就是行神,吳地所祀的五祀中之行神。清李玉《人獸關·園中掘藏》:“[丑尋介]路頭菩薩,那裡去了?”亦簡稱“路頭”。《何典》第三回:“明日還要把小炒肉燒燒路頭。”早前為了過往行人商客中途間歇,建起了最早的“行神”廟(也稱路頭菩薩廟)。在那裡行人敬神許願,祈求平安。由此看來路神的來歷要比財神早的多。
清人姚富君說:“五路神俗稱財神,其實即五祀門行中之神,出門五路皆得財也。”意為出門有五路神保佑可以得好運,發大財。所以古書上說:“五路神,俗稱為財神,其實即……行神,出門五路皆得財也。”(《鑄鼎余聞》卷四),這倒似乎有點道理。我們都知道,“若要富,先築路”,如果無暢達的交通,或者路雖好而到處設卡建障,雁過拔毛,或者治安不佳,路途危險,商旅難行,那麼商品流通也就成了問題,經濟就無法搞活,富裕也只能是夢想。蘇州自古以來商業發達,商品流通十分頻繁,也許這就是蘇州人對此"路神"大有感應的道理。“路頭菩薩——得罪不起!”,他不但掌管著人們“財運”,還掌管著人們“官運、鴻運、命運”等生死大運的重大職責。故蘇州人乾脆將"路神"當作“幸運神”、“吉祥神”、“保護神”來看待了。
路神、財神,一個都不能少
流傳民間最有影響力的財神應該是趙公明,據說早在殷商時代已修道成仙。姜子牙輔佐周武王伐紂,他跑下終南山管閑事,站在商紂一邊對抗義師,不幸陣亡,一道遊魂被敕封為專管迎福納祥的真神,麾下有招寶天尊、納珍天尊、招財使者、利市仙官四員小神供其使喚調遣。沾光於這套招財進寶的班底,趙公元帥便成了盼望發財者崇仰祀奉的對象。因其性懶而散淡,並且正月初五又不是他生日,故那天他不一定去往哪裡。雖然有人打聽到這位尊神生日是農曆七月廿二日,但他們在軋初五“接路頭”鬧猛的同時,不忘悄悄備辦盛祭,指望他從後門溜進來享用。從前,常能看到一些商家食肆在鋪麵店堂里置有或大或小的“財神龕”,平日香燭高低明滅,忽於此日悄悄地擺上了四菜一湯,路通財也通了,路神到了財神也來了,接好路神,也不忘屆時再接一下財神。
但據說,財神爺是有錢人家供奉的,沒錢的人供奉是不會顯靈的。民間流傳有“財神菩薩休妻”的故事:從前,財神廟財神趙公明身邊總有一位端莊美麗的財神娘娘陪伴。後來這位善良的女菩薩突然不知去向,原來她被財神爺給休掉了。財神爺為什麼要休妻呢?這要從一個乞丐說起。有個討飯的叫化子窮得無路可走,討飯路過一座古廟。進廟后,他什麼菩薩都不拜,單摸到財神爺像前,倒頭便拜,口裡祈求財神爺賜財。趙公元帥見是一個叫化子,心想連香燭都捨不得點,還來求財?天下那麼多窮叫化子,我能接濟得過來嗎?可乞丐心中想的正相反,他認為財神總會救濟窮人的,富人不愁吃穿,求財何用?便不住地拜。這時,財神娘娘動了惻隱之心,想推醒打瞌睡的財神夫君,勸他發善心給這叫化子一點施捨。可財神爺不理睬,打了兩個哈欠又閉上了眼睛。雖然是財神娘娘,可財權在夫君手上,夫君不點頭,怎麼好將錢賜給叫化子呢?娘娘無奈只得取下自己的耳環,扔給了叫化子。乞丐突然感到神龕上擲下一物,一見是一副金耳環,知道是財神所賜,急忙磕頭,連呼“叩謝財神菩薩”。財神爺睜眼一看,發覺娘娘竟將自己當年送她的定情物送給了窮叫化子,氣得大發雷霆,將財神娘娘趕下了佛龕。自此以後,數百年來就再也沒有一個窮人是拜了財神而發財的。
想發財的人有那麼多,可人們皆吃不透是哪位財神的生日。於是便有人主動出頭,平衡供需矛盾,由此導致出一幅新的風俗畫——“送財神”,每逢初五,貧民乞丐三五結夥,戴起面具,扮成各種財神班底,號稱“送財神”,也叫“跳財神”。主人例須當場送上錢幣酬謝,否則便在你家門口或店鋪前鬧個不停,徒惹圍觀者哂笑,倒不如破費一點,快把這班“活財神”送走完事。窮光蛋扮活財神,搶財神變送財神,這出充滿諷刺意味的街頭鬧劇,倒也稀里糊塗的為現代迎財神風俗增添了不少格外的情趣。除了結夥跳的“送財神”外,取而代之的還有單獨行動的“跳財神”——不聲不響走到門前,拿張背面有不幹膠的紅紙財神像往門板上一貼,便隨即伸手討錢,正見得時進俗易、推陳出新。
幾百年來,請路神的風俗從未停止,路神保佑著吳地百姓順利、通亨、富裕、平安。沿傳至今的吳地“接路神”風俗在不斷的傳播中演變發展著,傳遍了神州大地,但均誤演變發展為接財神的風俗,有趣的是,就是路神的原生態發源地吳地,倒反過來效仿起外地不接路神接財神的風俗了。這樣一來,筆者怕假如真的路神來了,暫不說文武財神沒有接到,反而“路神”也跑了。有趣的是聽說韓國竟然有人一直在效仿吃路頭面“搶路頭”的風俗。
據說現今在無錫,除了正月初五的正式請路頭以外,發展至後來只要家裡有事,都會請路頭。吵架道歉、大病初癒、意外發財、離亂團圓要請路頭,乃至傻瓜做聰明事、笨蛋考出好成績都要請路頭。
雖然大多數人張冠李戴,吃的是路頭酒,接的卻是財神爺,路神的作為和功績被漠視,而人們謝的敬的卻是財神爺,但路頭菩薩不會計較因為沒有財神的封號而未得到人們名正言順的對待。雖然人們一味的為了求財、求富而盲目的在他的生日之際只迎財神,但他承擔著幫助人們通往福、祿、壽、財、喜各道各路的職責,永遠不會放棄對人們的賜福。這種追求信奉路神、財神的吉祥文化,千萬不要用迷信二字來概念。失去了這些,也就失去了中國民俗真味。而筆者今日調查考證、正本清源話路神,目的正是為了讓大家了解原生態的“何五路”,為傳揚吉祥文化添一趣聞。
(作者為蘇州古建園林(傳統文化應用)研究中心主任)

接財神


中國民間傳說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所以過了年初一,接下來最重要的活動就是接財神一一一在財神生日到來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辦酒席,為財神賀辰。
關於財神,中國民間有諸多傳說:
說法一
宋朝蔡京富有,民間傳說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於正月初五,所以民間把他當作財神來祭把。后蔡京被貶,民間另換財神,當時宋朝的國姓為趙,玄字為“嵐”字的一個組成部分,便給財神起了一個趙玄壇的名字加以敬拜。
說法二
“財神”何許人也?根據《封神榜》所載,財神姓趙名公明。他原在峨眉山羅浮洞修道,因助紂攻打武王,死後被封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之神”,並統領“招寶天尊”、“納珍天尊”、“招財使者”、“利市仙官”四個部下。他們的職責都與財有關。道教供奉的財神,也是趙公明。根據道教傳說,趙公明本為終南山人,自秦時就隱居深山,精修至道,功成之後,玉皇大帝封他為"正一玄壇元帥",簡稱"趙玄壇"。舊時財神廟和各家各戶所供的財神,其尊容頗凶,烏面濃須,怒睜圓眼,頭戴鐵冠,一手執鋼鞭,一手捧元寶,身下還跨有黑虎,故又有“黑虎玄壇”之稱。傳說這位趙公元帥職掌除瘟翦虐,驅病禳災。凡有冤抑難伸,他會主持公道;人們買賣求財,他可以使之獲利。他原先的職分並不是專職的財神,但能使人獲利,別無他人可以代替,民間便把他看作財神了。過去,財神還有文武之分,崇文尚武的不同人家各有所司。崇文的人家供奉文財神,尚武的人家供奉武財神。文武之道雖不同,卻都各有財可發。
初五接財神,趙玄壇最受尊拜。許多商店、住宅都供奉他的木版印刷神像:玄壇面似鍋底,手執鋼鞭,身騎黑虎,極其威武。
除了趙玄壇被尊為“正財神”外,民間還有“偏財神”五顯財神、“文財神”財帛星君和“武財神”關聖帝君的說法。
“五顯財神”信仰流行於江西德興婪源一帶。兄弟五人封號首字皆為“顯”,故稱“五顯財神”。生前劫富濟貧,死後仍懲惡揚善,保佑窮苦百姓。北京安定門外有五顯財神廟。
“文財神”財帛星君,也稱“增福財神”,他的繪像經常與“福”、“祿”、“壽”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來為福、祿、壽、財、喜。財帛星君臉白髮長,手捧一個寶盆,“招財進寶”四字由此而來。一般人家春節必懸掛此圖於正廳,祈求財運、福運。
“武財神”關聖帝君即關羽關雲長。傳說關雲長管過兵馬站,長於算數,發明日清薄,而且講信用、重義氣,故為商家所崇祀,一般商家以關公為他們的守護神,關公同時被視為招財進寶的財神爺。

習俗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民俗一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按照舊的習慣要吃“水餃子”五日,北方叫“煮餑餑”。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沒有不吃的。從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戶都如是,就連待客也如此。婦女們也不再忌門,開始互相走訪拜年、道賀。新嫁女子在這一天歸寧。一說破五這一天不宜做事,否則年內遇事破敗。破五習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窮,迎財神,開市貿易。
祭財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財神。民間傳說,財神即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
清代顧祿《清嘉錄》云:“正月初五日,為路頭神誕辰。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爭先為利市,必早起迎之,謂之接路頭。”又說:“今之路頭,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謂五路,當是東西南北中耳。”上海舊曆年有搶路頭的習俗。正月初四子夜,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並鳴鑼擊鼓焚香禮拜,虔誠恭恭敬財神。初五日俗傳是財神誕辰,為爭利市,故先於初四接之,名曰“搶路頭”,又稱“接財神”。
五祀即祭戶神、灶神、土神、門神、行神,所謂“路頭”,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財神須供羊頭與鯉魚,供羊頭有“吉祥”之意,供鯉魚是圖“魚”與“余”諧音,圖個吉利。人們深信只要能夠得到財神顯靈,便可發財致富。
因此,每到過年,人們都在正月初五零時零分,打開大門和窗戶,燃香放爆竹,點煙花,向財神表示歡迎。接過財神,大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滿懷發財的希望,但願財神爺能把金銀財寶帶來家裡,在新的一年裡大發大富。
送窮
正月初五“送窮”,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這一天各家用紙造婦人,稱為“掃晴娘”,“五窮婦”,“五窮娘”,身背紙袋,將屋內穢土掃到袋內,送門外燃炮炸之。這一習俗又稱為“送窮土”,“送窮媳婦出門”。陝西韓城一帶,破五這一天忌出門,而且要將鮮肉放在鍋中炙烤,還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發聲,認為這樣可以崩除窮氣,求得財運。此外舊時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別飽,俗稱“填窮坑”。民間廣泛流行的送窮習俗,反映了我國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開市
正月初五,各商店開市,一大早就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迎接財神。清人顧鐵卿《清嘉錄》中引了一首蔡雲的竹枝詞,描繪了蘇州人初五迎財神的情形:"五日財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時酬;提防別處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頭"。"抱路頭"亦即"迎財神"。信奉關帝聖君的商家,在正月初五要為關公供上牲醴,鳴放爆竹,燒金紙膜拜,求關聖帝君保佑一年財運亨通。舊俗春節期間大小店鋪從大年初一起關門,而在正月初五開市。俗以正月初五為財神聖日,認為選擇這一天開市必將招財進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