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純凈水的結果 展開

純凈水

不含有雜質或細菌的水

純凈水指的是不含雜質的H₂O,簡稱凈水或純水,是純潔、乾淨,不含有雜質或細菌的水,如有機污染物、無機鹽、任何添加劑和各類雜質,是以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的水為原水。通過電滲析器法、離子交換器法、反滲透法、蒸餾法及其他適當的加工方法製得而成,密封於容器內,且不含任何添加物,無色透明,可直接飲用。

市場上出售的太空水,蒸餾水均為純凈水。

簡介


純凈水
純凈水
所謂的純凈水就是將天然水經過多道工序處理、提純和凈化的水。經過多道工序后的純凈水除去了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同時除去了細菌,因此可以直接飲用。
水是維持生命的必需,一些健康專家建議至少八杯,但並無確切的規定,水的需求量因人而異,這取決於主體的條件下,適量的體育鍛煉,和對環境的溫度和濕度。人每天的水的來源包括飲用水、飲料、水和食物中的水。飲用水對礦質營養的攝入也不清楚。一般而言無機礦物進入地表水和地下水通過雨水徑流或通過地殼,使水中包括鈣,鋅,錳,磷,氟和鈉的化合物。從水產生的營養物質提供了一些節肢動物和沙漠動物的日常用水需求的一個重要部分,但只提供一小部分的人的必要的攝入量,因此並無科學依據不能長期飲用純凈水。但過度飲水也會導致水中毒(導致低鈉血症)。

包含範圍


純凈水,簡稱凈水或純水,是純潔、乾淨,不含有雜質或細菌的水(H2O),如有機污染物、無機鹽、任何添加劑和各類雜質,是以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的水為原水。市場上出售的太空水,蒸餾水均為純凈水。
在中國桶裝飲用水市場上,主要有純凈水、礦泉水、泉水和天然水、礦物質水等,由於礦泉水、泉水等受資源限制,而純凈水是利用符合國家生活飲用水標準的城市供水系統的水經過一定的生產流程進行生產,因此有效的避免了各類病菌入侵人體,能有效安全地給人體補充水分,具有很強的溶解度,因此與人體細胞親合力很強,有促進新陳代謝的作用。

主要功能


純凈水
純凈水
過濾純凈水的逆滲透膜去除了水中的細菌雜質,可以給身體補充所需要的水分,並在短時間內能夠幫助排泄人體內的毒素。
喝水主要是為了補水,並不是為了補充微量元素。人體攝取的礦物質及微量元素主要來源於蔬菜、水果、米飯、肉類等,而非從飲用水中獲得。
膳食是人體攝入營養元素的主要途徑,水的作用非常小。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鍾凱表示,“營養元素不是水一衝就沒了,人不是篩子,哪有那麼簡單。”,營養流失和自然條件、年齡、運動量、體質等都有關係,並不是喝水就能起決定作用的。
體內含有過多礦物質的水會給人體造成不必要的負擔,而且有的礦物質人體不一定能吸收,如果長期積聚體內,會直接影響人體健康。

飲用標準


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於1998年4月發布了GB173223-1998《瓶裝飲用純凈水》和GB17324-1998《瓶裝飲用純凈水衛生標準》。在這兩個標準中,共設有感觀指標4項、理化指標4項、衛生指標11項。

感觀指標

感觀指標包括色度、濁度、臭味、肉眼可見物。這幾個指標是純凈水質量控制中最基本的指標,其制定的標準值參照了飲用水(即自來水)的標準,而大多廠家生產純凈水的水源是自來水,又經過粗濾、精濾和去離子凈化的流程,因此,一般純凈水都能達到國家標準所要求的數值。

理化指標

純凈水
純凈水
理化指標中較重要的是電導率和高錳酸鉀消耗量。電導率是純凈水的特徵性指標,反映的是純凈水的純凈程度以及生產工藝的控制好壞。由於生活飲用水不經過去離子純化的過程,因此是不考察此項指標的。而對於純凈水來說“純凈”是其最基本的要求,金屬元素和微生物過高,都會導致電導率偏高。所以,電導率越小的水越純凈。
高錳酸鉀消耗量是指1L水中還原性物質在一定條件下被高錳酸鉀氧化時所消耗的氧毫克數,它考察的主要是水中有機物尤其是氯化物的含量。GB17323-1998《瓶裝飲用純凈水》中規定,飲用純凈水中高錳酸鉀消耗量(以O2計)不得超過1.0mg/L。如果高錳酸鉀消耗量偏高,有可能水中有微生物超標,也可能是一些廠家為防止微生物超標而增加消毒劑ClO2的量,從而產生一些新的有機鹵代物,在這種情況下,一般遊離氯也會超標。
國標衛生指標中還有一項重要指標為亞硝酸鹽含量。亞硝酸鹽主要來源於水源附近土壤中的硝酸鹽,鹽鹼地、大量施用硝酸鹽肥料以及缺鉬的土壤中硝酸鹽含量更高。在國標中規定亞硝酸鹽不得超過0.002mg/L。

微生物指標

微生物指標在國標中規定了菌落總數、大腸菌群、致病菌和黴菌、酵母菌4項。從近幾年對純凈水檢測的情況看,微生物指標是比較容易超標的指標之一。這是由於微生物污染體現在純凈水在生產加工、運輸和銷售過程等各個環節上。在生產加工中,工人不注意個人衛生,回收瓶的清洗、消毒不嚴格,甚至一些廠家為降低成本,回收瓶蓋再次使用,由於回收瓶蓋的變形,造成瓶口不密封都有可能引起微生物污染。微生物的超標反映出水的污染程度。其中大腸桿菌達到一定指標,會引起人體腹瀉。致病菌包括沙門氏菌志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乙型鏈球菌。沙門氏菌、志賀氏菌污染的水會引起急性腸道傳染病,出現腹瀉發熱等癥狀;金黃色葡萄球菌產生的腸毒素會引起人體中毒,出現急性胃腸道癥狀,甚至危及生命;乙型鏈球菌則是造成人體化膿性炎症的主要病原菌;黴菌和酵母菌普遍分佈於自然界,在食物中生長的黴菌在繁殖過程中吸取了食品的營養成分使食品的營養價值降低,並且散發異味,影響食品的感官,尤其是黴菌生長的過程中產生的毒素會引起人體慢性中毒,嚴重者會導致癌症。

金屬指標

金屬元素指標在標準中規定了鉛、砷、銅的含量,鉛、砷要求不得超過0.1mg/L,其主要來源於受人類活動所影響的環境,包括土壤、河流的污染等等。鉛、砷為有毒有害元素,鉛可由呼吸道或消化道進入人體並蓄積在人體內,當血液中含鉛量為0.6~0.8mg/L時就會損害內臟,而砷的化合物會引起中毒,因此,它們的含量應該越小越好,而銅在標準中規定不得超過1.0mg/L,雖然銅不是有害元素,但也不是多多益善的物質,對於純凈水來說,更是衡量其純凈程度的標誌之一。

有機物指標

有機物指標在國標中主要體現為三氯甲烷(氯仿)和四氯化碳含量的規定。由於桶裝純凈水的質量問題主要集中在微生物檢測超標上,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不少廠家不是從生產工藝、質量管理入手,而是僅僅通的量來試圖解決純凈水的微生物污染問題,常用的消毒劑多為含氯消毒劑如二氧化氯等。桶裝純凈水由於加氯消毒可產生一些新的有機鹵代物,主要成分是三氯甲烷(氯仿)和四氯化碳及少量的一氯甲烷、一溴二氯甲烷、二溴一氯甲烷以及溴仿等,統稱為鹵代烷。經檢測,經過加氯消毒的飲用水、自來水中鹵代烷含量一般高於水源水。其中以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含量較高,對人體存在一定危害,如果長期飲用氯仿和四氯化碳超標的純凈水,嚴重時會導致肝中毒甚至癌變。為了保護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在國標GB17324-1998中明確規定:飲用純凈水中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的含量分別不得超過0.02mg/L、0.001mg/L。

製備工藝


純凈水可通過電滲析器法、離子交換器法、反滲透法、蒸餾法及其他適當的加工方法製得而成,密封於容器內,且不含任何添加物,無色透明,可直接飲用。
純凈水的工藝嚴苛,特別是反滲透技術是當今最先進、最節能有效的膜分離技術。最初用於海水淡化,其孔徑非常微小,僅為10-10,它能分離溶液中離子範圍和分子量幾百的有機物,去除水中的溶解的鹽類、膠體、微生物、有機物等,從而獲得純凈的、安全的水。
反滲透技術是將原水經過精細過濾器、顆粒活性碳過濾器、活性碳過濾器等,再通過泵加壓,利用孔徑為1/10000μm(相當於大腸桿菌大小的1/6000,病毒的1/300)的反滲透膜(RO膜),使較高濃度的水變為低濃度水,同時將工業污染物、重金屬、細菌、病毒等大量混入水中的雜質全部隔離,從而達到飲用規定的理化指標及衛生標準。反滲透設備應用膜分離技術,能有效地去除水中的帶電離子、無機物、膠體微粒、細菌及有機物質等。
一般情況下純凈水在生產過程中,源水只有50%-75%被利用,也就是說,1公斤自來水或地下水大約只能生產出0.4公斤左右的純凈水,而剩下的0.6公斤左右的水不能當作飲用水,只能另作他用。
在中國,純水器的出水水質衛生要求應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1998年頒布《反滲透飲水處理裝置衛生安全與功能評價規定》中的要求。
純水器對陰離子合成洗滌劑、氯仿、硝酸鹽、氨氮、亞硝酸鹽氮及細菌指標凈化效果較好,特別是反滲透型(RO),除鹽率高,可除去對人體健康有害或潛在的危害物質。但在純水過程中對人體必需微量元素如:Cu、Fe、Zn、F或宏量元素S、P、Ca、Mg、Na、K也被除去,且純水率越高,各種有益於人體健康成分損失越大。

鑒別方法


純凈水與純水的主要區別是:
從學術角度講,純水又名高純水,是指化學純度極高的水,其主要應用在生物、化學化工、冶金、宇航、電力等領域,但其對水質純度要求相當高,所以一般應用最普遍的還是電子工業。例如電力系統所用的純水,要求各雜質含量低達到“微克/升”級。
在純水的製作中,水質標準所規定的各項指標應該根據電子(微電子)元器件(或材料)的生產工藝而定(如普遍認為造成電路性能破壞的顆粒物質的尺寸為其線寬的1/5-1/10),但由於微電子技術的複雜性和影響產品質量的因素繁多,至今尚無一份由工藝試驗得到的適用於某種電路生產的完整的水質標準。電子級水標準也在不斷地修訂,而且高純水分析領域的許多突破和發展,新的儀器和新分析方法的不斷應用都為制水工藝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在高純水的國家標準為:GB1146.1-89至GB1146.11-89[168],目前我國高純水的標準將電子級水分為五個級別:Ⅰ級、Ⅱ級、Ⅲ級、Ⅳ級和Ⅴ級,該標準是參照ASTM電子級標準而制定的。
高純水的水質標準中所規定的各項指標的主要依據有:1.微電子工藝對水質的要求;2.制水工藝的水平;3.檢測技術的現狀。
高純水的生產過程中,水中的陰、陽離子可用電滲析法、反滲透法及離子交換樹脂技術等去除
水中的顆粒一般可用超過濾、膜過濾等技術去除
水中的細菌,目前國內多採用加藥或紫外燈照射或臭氧殺菌的方法去除
水中的TOC則一般用活性炭、反滲透處理。
在高純水應用的領域中,水的純度直接關係到器件的性能、可靠性、閾值電壓,導致低擊穿,產生缺陷,還影響材料的少子壽命,因此高純水要求具有相當高的純度和精度。
高純水不能作為飲用水的原因主要是,天然水中溶解的氣體主要有O2、CO2、SO2和少量的CH4、氡氣、氯氣等,在高純水的生產過程中,還必須去除這類的氣體。為了有效的去除雜質,在生產高純水的過程中,加入了一些化學殺菌劑,如甲醛、雙氧水、次氯酸鈉等。
純凈水是指不含有礦物質以及任何雜質的水,一般我們可以將自來水通過粗濾、精濾、反滲透、消毒等一系列的處理之後獲得純凈水。其中反滲透是利用孔隙直徑與水分子的直徑相當的半透膜對水進行加壓過濾處理,加壓使得水分子通過,而直徑大於水分子的物質,則無法通過半透膜的孔隙。

主要問題


常喝純凈水並不會使體液變酸
原因是體液pH值受外界影響較小,純凈水是指採用過濾、加熱、蒸餾等方式純化的水,不含添加物,可直接飲用。根據純化方式,純凈水分不同種類,比如,以過濾反滲透方式處理的是過濾水,加熱蒸餾處理的是蒸餾水。經反滲透處理的過濾水中含有人體所需的少量微量元素,經高溫處理過的蒸餾水則基本不再含有。純凈水並不是不含任何微量元素,只是通過處理以後,鈣、鎂、鉀、鈉等人體必需的礦物元素顯著減少。
人體體液的正常pH值在7.35—7.45之間,儘管機體在不斷產生和攝取酸鹼類物質,但是體液pH值並不發生明顯變化。這是因為一方面人體體液是一個緩衝體系,pH值受外界影響較小;另一方面,肺和腎的調節作用會減輕pH值的顯著變化。長期飲用純凈水並不會導致體液越來越酸。
密封瓶裝水會老化
此說法無充分證據,但專家建議少喝儲存時間過久的水桶裝水是否會對人體產生不利影響,關鍵看其密封性如何,在水的保質期內飲用應該沒有問題。瓶裝水不含有機物,不存在老化問題。只要桶裝水包裝符合國家質量標準,就不會有問題。
瓶裝水久置,不會改變水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水分子不是鏈狀結構,而是三原子分子。由於氫鍵的作用,水分子會以一定的規律排列。差不多每個水分子和大約4個其他水分子相連。這種過程是一種動態平衡,在一般狀況下,溫度越低作用越強,溫度較高時作用消失,水分子散開來汽化了。因此水分子鏈會影響健康純屬無稽之談。
非食品包裝塑料瓶含有塑化劑等,即使合格的塑料瓶也會在高溫后出現塑料高分子材料的降解,產生小分子有機物,在熱水中溶解,長期飲用有害健康。因此最好不喝這樣的水。
瓶裝飲用水不需要添加防腐劑
正規水廠出產的礦泉水和純凈水中一般不含防腐物質。國家標準方法(GB8537—2008)對飲用礦泉水的感官性狀、多重離子含量指標、化學性污染物含量指標和微生物學指標有規定,並未對水中防腐劑含量做出規定。
瓶裝水沒有必要添加防腐劑,在盛水容器密封的情況下,外界的空氣和微生物不可能進入容器內部。水開封的情況下,空氣和微生物都與水發生接觸,利於細菌微生物的生長。因此,在開封的情況下,純凈水和礦泉水的保質期在15天左右。
礦泉水、純凈水從理論上說不允許添加防腐劑。對於離子全部去掉的純凈水,放幾天應該不會變質,因為水裡只含有氫和氧,它們都保持穩定狀態的話,不會發生質變。不過,桶裝或瓶裝的純凈水存在打開后水質變壞的風險。瓶裝水打開后,人用嘴唇含著塑料瓶口飲用,唾液會留在塑料瓶口,時間長了唾液會滋生細菌,進而讓水質變壞。實際上,很多飲料都添加防腐劑,只要按標準添加就沒事。
喝鹼性水和酸性水都一樣
因為正常人體液本身就呈弱鹼性,pH值就在7.4左右。在日常生活中,人的體液具有很強的中和緩衝功能,他自己就能夠維持酸鹼度的平衡,所以無論你攝入的食物是酸性還是鹼性,人體的pH值是基本不變的,根本不存在所謂的“酸性體質”。水喝到胃裡的,胃的環境是本身酸性的,pH為2-3,胃液是一種酸性較強的緩衝溶液。不管喝什麼水,喝到胃裡后,pH值都會改變為酸性。
所以,所謂“只有喝鹼性水好,喝弱酸性水有害”的說法是沒有科學依據的,是誤導宣傳。飲用水只要符合國家的衛生標準,不管呈弱酸還是弱鹼性,都可放心飲用。

影響因素


純凈水生產設備
純凈水生產設備
在我國,相關機構專門為此制定了一系列規定條文,並於1998年分別發布了GB17323-1998《瓶裝飲用純凈水》標準和GB17324-1998《瓶裝飲用純凈水衛生標準》。
純凈水受微生物污染的因素 純凈水受微生物污染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三種因素。
1、純凈水生產部門不重視食品衛生工作,儘管制訂了有關的操作規程和制度,但監督的力度不夠,在生產過程中,各項規程和制度沒有得到落實和實施,我們在調查中發現有的廠具有現代化的廠房、先進的國外生產機器和完善的空氣凈化以及消毒設備,但生產的純凈水有時檢驗結果菌落總數每毫升為零,有時檢出幾個甚至幾十個,通過深入調查發現檢出細菌的批號是停產兩天後又開始生產時不按規定嚴格消毒造成的。存在這樣的現象經常造成產品的質量不穩定。李紅等報道,水處理終端過濾器和灌裝工人手是瓶裝礦泉水生產過程中微生物的關鍵污染環節。在純凈水生產的流程中,各個環節都有可能污染微生物,關鍵取決於生產人員的衛生意識和各種操作規程的嚴格執行程度。
2、生產工藝不合理、設施不完善,也是造成微生物超標的主要因素之一。採用水源不同,生產不同類型的純凈水的工藝流程不同,一般原則是在達到純化的前提下,流程越簡單越好,流程越短越容易控制產品的衛生質量。純凈水的工藝流程基本為水源→過濾→純化處理→臭氧混合消毒→灌裝→檢驗→入庫。這種工藝的優點是灌裝純凈水中仍余留臭氧,如果從瓶或蓋和灌裝間的空氣中帶入少量的微生物也可達到殺滅的目的,保持產品無菌。我們曾了解到有些廠家設備不完善或在純凈水經過臭氧混合消毒后不直接灌裝,而是通過貯水罐停留一定時間后再灌裝,結果通過檢驗發現細菌的存在。許榮年等報道,水灌裝入瓶前停留0.5~2 h,臭氧大約過了2~8個衰期,水中臭氧濃度大為下降,即使處理水本身無菌,但在灌裝入瓶時無法殺死因包裝物或灌裝間空氣重新帶入的殘留細菌。從以上理論認為,這種工藝流程,瓶和蓋及灌裝間一定要保證無菌,否則產品中一定有微生物存在,但在實際工作中是很難做到的。
3、技術水平低、對各種設備的性能似懂非懂,也是導致微生物污染的又一因素。我們在現場調查中發現,某些廠家的技術人員對有效殺滅微生物的臭氧發生器和控制微生物的設施了解很膚淺,儘管安裝上目前認為純凈水消毒效果最好的臭氧發生器和空氣凈化設備,但不能應用其有效的性能或在生產中發揮其最有效的作用,產品中經常檢出微生物。採用臭氧處理純凈水的基本原理是臭氧與水混合,並使其最終在水中濃度達到0.5 mg/L以滿足殺菌要求,根據此參數,企業應根據生產時實際的用量來推算臭氧發生器的應產臭氧量。
4、另外,還必須考慮實際生產時設備的實際可操作產量,如長時間使用後設備性能下降,應適當調節,並通過有效的測定;臭氧與水混合是否完全,最終是否能達到殺菌要求的劑量以及能維持的時間等,是能否達到殺滅強度的最基本因素。空氣凈化設備也是一樣,一些廠家不能正確地使用和維修以保證凈化設備的正常運轉和最佳的凈化效果。總認為安裝上了空氣凈化設備,凈化的空氣就是無菌的,產品肯定會合格,也沒有定期檢測空氣凈化的程度,以上現象反映出技術人員的技術水平直接影響產品的衛生質量。

污染防治


控制微生物污染的措施 純凈水是一種特殊的產品,一旦受到少數微生物污染,就可能超標,甚至出現絮狀沉澱等後果。因此,控制微生物污染是生產企業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以上分析表明,控制純凈水微生物污染的措施應該是綜合性的,不能過分強調某一方面,而忽視了其他方面,因為生產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受到污染,都會影響產品的質量。
1、加強自身衛生管理,強化食品衛生質量意識,指定一名領導負責衛生工作,設立專職衛生檢驗機構,加強對水源、包裝物、灌裝間空氣和產品檢測,制訂從水源管理、殺菌、灌裝、包裝到個人衛生各環節的衛生管理制度,並指定專人監督實施,加強食品衛生知識的培訓學習,重點掌握消毒方法和明確微生物容易污染關鍵環節。
2、根據水源的特點,合理、科學地設計生產流程,配備必要的水處理和生產設備,選擇符合水消毒的滅菌系統。我國礦泉水和純凈水多使用紫外線、超濾和臭氧作為除菌和消毒殺菌設施。但多年的經驗證明前兩種可靠性差,是造成產品不合格的主要因素,而採用臭氧殺菌被認為是目前最好的方法。
3、定期加強對生產全程的管道,容器和過濾器等有關設施的清理和消毒,做好瓶、蓋和灌裝間的消毒工作。據了解多數廠家的管道和包裝物的消毒採用二氧化氯(ClO2),該藥物具有很強的氧化和消毒作用,但要加強對消毒藥物的質量監控,保證其消毒效果。

技術指標


制定本標準是全國冷飲食品衛生標準協作組1993年在廣州會議上提出的。本標準規定了瓶裝飲用純凈水的衛生要求和檢驗方法,從而為食品衛生監督機構對瓶裝飲用純凈水的監督、檢測提供了統一的要求。
本標準包括範圍、引用標準、衛生要求、檢驗方法、附錄A電導率的測定、附錄B瓶裝飲用純凈水衛生導則等部分,每個部分又包括若干具體規定。
本標準規定的瓶裝飲用純凈水定義:瓶裝飲用純凈水,是指以符合生活飲用水水質標準的水為原料,通過電滲析法、離子交換法、反向滲透法、蒸餾法及其他適當的加工方法製得的,密封於容器中且不含任何添加物可直接飲用的水。

技術要求

4.1原料用水應符合GB 5749生活飲用水水質標準。
4.2感官指標應符合表1規定

檢驗方法

5.1感官、理化部分按GB 5750及附錄A有關項目檢驗。
5.2電導率的測定按附錄A(標準的附錄)執行。
5.3微生物部分按GB 4789有關規定執行
感官指標
項目指標
色度(度)≤ 5
渾濁度(度)≤ 1
嗅和味無異味、嗅味
肉眼觀察無肉眼可見雜質
理化指標
項目指標
PH值5-7
電導率(25±1℃);μs/cm ≤ 10
高錳酸鉀消耗量;mg/L ≤ 1
鉛(以P、b計);mg/L ≤ 0.01
砷(以As計);mg/L ≤ 0.01
銅(以Cu計);mg/L ≤ 1
*氰化物(以CN-計);mg/L ≤ 0.002
*揮發酚(以苯酚計)mg/L ≤ 0.002
遊離氯(以Cl-);mg/L ≤ 0.005
三氯甲烷;mg/L ≤ 0.02
四氯化碳;mg/L ≤ 0.001
亞硝酸鹽(以NO2計);mg/L ≤ 0.002
本准中引用而構成為本標準的條文。在標準出版時所示版本均為有效。所有標準都會被修改,使用本標準的各方應探討、使用下列標準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4789 食品衛生微生物學檢驗
GB 5749 生活飲用水水質標準
GB 5750 生活飲用水標準檢驗法
微生物指標
項目指標
菌落總數,個/ml ≤ 20
大腸菌群,MPN/100ml ≤ 3
致病菌(系指腸道致病菌和致病性球菌)不得檢出
酵母菌、黴菌,個/ml不得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