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發商業
批發商業
所謂批發商業就是指向再銷售者,產業和事業用戶銷售商品和服務的商業。所謂再銷售者是指二次及其以下的批發。批發商業商和零售商;所謂產業用戶是指從事生產和服務提供的營利性組織,即第一,二,三次產業的企業用戶;所謂事業用戶是指不以再銷售為目的,而是為了業務或事業上的需要購買設備和材料的非營利性組織。概括地說,批發商業是相對於零售而言的面向大批量購買者的開展經營活動的一種商業形態。
現階段的批發體系即批發商業的主體構成主要有:生產企業的直供批發,代理商批發,經銷商批發,第三方物流企業批發,配送中心的供貨批發和批發市場批發等。在西方發達國家,批
發體系除了以上構成,還有專業批發公司(美國電器批發公司),分銷商(集中採購低值日用品),倉儲式會員制商場,貿易中心(展銷),網路批發(貿易),郵購批發商等。由此可見,批發商業和我們後面要介紹的批發市場是兩回事,批發市場只是批發商業體系的一種構成,是批發的一種載體而已。自從人類社會出現了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以後,隨著商品生產的發展,商品購銷量逐漸增大,流通範圍不斷擴展,生產者和生產者之間、生產者和零售商之間常常難以進行直接的商品交換,或者他們之間直接進行買賣不如由中間商業來作媒介對他們更為有利,由此而產生了專門向生產者直接購進商品,然後再轉賣給其他生產者或零售商的批發商業。批發商業的產生,使商業部門內部有了批發、零售之間的分工,有了一種不與消費者直接發生關係的商業。隨著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商品的生產和消費之間在時間、空間和集散上的矛盾不斷擴大,致使批發商業所組織的商品流通,往往要通過不是一道商業環節而是二道以上的商業環節才能完成。從而批發商業分為產地批發、銷地批發以及插在這兩類批發中間的中轉地或集散地批發。這是商業部門內部分工發展的結果,也是
批發商業產生於資本主義社會以前,當時主要從事販運貿易。到了資本主義社會,才出現真正廣泛的和高度發達的批發商業。它的存在和發展對於緩和資本主義社會的產銷矛盾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同時卻又加深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經濟危機往往最初是在批發商業和向批發商業提供貨幣資本的銀行中爆發起來。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批發商業的資本雄厚,在流通中居於中間要害地位,它比零售商業有強烈得多的投機性。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勝利的國家,為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和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在商業中首先集中力量戰勝批發商業資本,並把它改造成為社會主義商業。由於批發商業掌握著商品流通的命脈,是商品流通的樞紐,所以,社會主義國家一般都把批發商業掌握在自己手中,把它建成強大的、分工周密的體系,以保證國營商業在市場上發揮主導作用。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批發商業的主要任務是:通過購銷,大力促進和積極引導生產有計劃發展;通過地區間的購銷,促進地區間商品流通的擴展和密切地區間的經濟聯繫;通過對零售商業的供應,促進零售商業的發展,從而滿足人民群眾的消費需要;通過合理的商品儲存,支持生產,調節市場,維持正常商品流通,提高社會經濟效益。
隨著人世以來中國市場競爭的不斷規範,一部分生產企業和零售商的規模得到了擴大並介入批發業務,使生產企業或零售企業直接構建起了交易渠道,部分業態或業種出現直接銷售渠道或直接採購源頭貨,縮短了流通渠道,降低了流通成本。但是,面對中國大多數中小生產企業和零售業組織化程度低以及在多數產品短缺的地方,對批發商渠道依賴性依然很強。
1.批量交易與批量作價。批發交易一般要達到一定的交易規模才能進行,通常都有最低的交易量規定,零售交易沒有這一限制。因此,批發交易與零售交易相比,平均每筆交易量要大得多。批發交易量的規定是有其經濟意義的,那就是批發交易的價格往往與交易量成反比。即批發交易量大,批發成交價往往相對比較低。批發交易每筆成交量之所以能夠比較大,因為批發交易的對象是各類用戶,而不是廣泛而分散的最終消費者。
2.批發商業交易的商品仍停留在流通領域。由於批發交易的對象是各類用戶,尤其是商業用戶(或再消費者)和產業用戶,它們購買商品的目的不是為了供自己最終消費,而是為了供進一步轉賣或加工所用。因此,通過批發交易活動,商品還沒有最終進入消費領域,而主要仍停留在流通領域。這是它與零售交易的本質區別。
3.批發商業交易雙方購銷關係相對穩定。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批發交易的對象比較固定,變化較小。它們是些專門的經營者與使用者,不像零售交易的對象消費者那樣,購買的行為隨機性很大,感情型或衝動型購買占很大比例。因此,在批發交易中很容易使雙方的關係穩定下來。
4.批發商業交易範圍比較廣。這裡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其一,批發交易的對象來源比較廣,它有“商業用戶”、“產業用戶”與“業務用戶”3類採購者,而不像零售交易那樣,只有一類購買者即最終消費者。其二,批發交易機構數量比較少,不像零售網點那樣到處設點。這樣少量的批發機構往往意味著大範圍覆蓋的服務。
5.批發商業朝著專業化方向發展。縱觀世界各國批發交易的現狀,批發交易的專業化方向成為一大趨勢。究其原因,主要在於現代社會商品種類繁多,採購者的選擇性越來越明顯,為了適應和滿足各類用戶採購的需要,批發交易者必須備有充足的貨源,即經營產品項目比較多,花色、規格、型號等比較齊全,以便供挑選採購之用。因而,使得批發專門化日益明顯。
在入世五年來的市場競爭中,批發對商品流通功能與作用的趨勢越加明顯,主要表現為:
一是對商品合理流通的集散功能和商品需求信息的傳遞功能不可替代,幾乎所有的批發企業都將信息傳遞作為企業生存發展的關鍵要素,因批發業擁有的對促進上游生產環節產品結構的有效調整和下游零售業經營品種結構調整的功能與作用是其他任何環節所不能替代的;
二是對中小零售商提供低成本、齊全商品和配送服務的支持作用不可替代;
三是對生產、現代物流或配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吸納就業等相關產業發展的帶動作用不可替代。
以中小批發企業最活躍的場所――商品交易市場為例來看:首先,規模較大的商品交易市場以其較多品種、較低流通成本、較高流通效率,應合廣大中小企業和個體、私營企業經營活動的需要,深受中小批發企業的歡迎,像以小商品聞名的義烏,到2005年,在義烏商品交易市場從事批發交易的人員超過50萬人,帶動義烏市小商品製造業2萬多家,帶動義烏周邊地區小商品製造企業4萬多家,帶動產業就業100餘萬人,不僅體現出有集散功能的商品交易市場與小商品製造企業互動,也充分體現了流通帶動產業等經濟發展的活力。
其次,有集散功能的大型商品交易市場以其擁有的產業集群效應,承擔著市場信息反饋、價格發現、商品展示、採購配送、技術研發、國內外貿易等諸多功能,已成為中國獨具特色的新型流通組織形式。
再次,商品交易市場與產業集群互動發展,不僅帶動了市場經濟中各種現代經營方式和多樣化的流通組織的發展,而且結合中國轉軌時期的經濟結構特點和發展要求,培養了一大批批發商業職業經理人和懂市場經濟運行的專業管理人才,這些人正積極實踐和探索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特徵的新型流通方式,同時,正在為樹立民族產業品牌創造條件。
儘管批發商業對經濟發展的作用不能替代,但在發展的過程中也不是沒有問題。目前,批發商業在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2、批發交易運營管理方面,對現代營銷技術應用滯后,缺乏現代批發商業運營管理的專業人才,缺少統一的產業鏈規劃布局;
3、批發商業在流通經濟中的社會地位和功能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甚至誤認為所有的批發環節都是導致流通成本上升的主要因素,進而出現重零售、輕批發的現象。
批發商業作為流通部門內部分工深化的產物,在商品流通中的地位舉足輕重。然而,改革開放以來,由於國有批發商業萎縮,非國有批發商業組織化程度低、經營不規範,嚴重削弱批發商業“大批量、低成本”的經濟優勢和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造成流通不暢,資金周轉緩慢,流通費用上升,流通效率低下的局面,從而降低了國民經濟的整體運行質量和效益。因此,應積極借鑒和探索創新批發商業新的發展模式,實現從傳統批發商業向現代批發商業的轉變,以適應大生產、大市場、大流通的需要。
批發業經過改革后的重組,已形成國有批發企業和非國有批發企業、商業批發商和製造批發商、批發機構和小商品批發市場並存的多元化新格局,從而在根本上扭轉了商品批發渠道單一化的局面,實現了當初“搞活流通”的改革初衷。但是,由於中國尚處於新體制形成的初期,傳統的批發業對於新體制的建立尚未完全適應,整個批發體系仍處於轉變之中,由此帶來一系列新的問題。
批零分工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批發商的存在可以減少交易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改善供求關係,調節市場供求,在商品流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事實上,只要存在以分工為基礎的社會化大生產,只要在大量生產大量消費之間存在著各種結構性矛盾,批發商就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並且市場經濟越發展,這種必要性也就越突出。中國目前專職批發商數量的減少和在批發業中的比重下降,並不意味著專職批發商的過剩。
與市場經濟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批發業的密度和分佈還處於一個較低的水平。據統計,中國的每千家零售店擁有批發店的數目遠遠低於美、日、英、法等發達國家,每10平方公里擁有批發店數雖高於人口密度大大小於中國的美國,但遠低於日本,還不到日本的五分之一。因此,與社會發展的需要相比,中國的批發商不是多餘,而是不足。問題是現代市場經濟需要的是現代批發業,而中國的批發商大多還未完成現代化的轉變,由此造成批發商過剩的假象。這種局面如不改變,必將成為商品流通進一步發展的障礙,影響到整個經濟的發展。
批發貿易本身就是指商品的批量銷售,因此要求批發企業必須達到一定的規模,實行規模經營。但是由於批發經營主體的多元化,使得市場被重新分割,原有的專職批發商規模縮小,而大量分散的、兼營的、販運式的批發經營也難以形成規模。除了進出口貿易與生產資料批發交易中有小部分規模較大的批發商以外,各類批發市場中基本沒有大批發商。
批發商業
現代化的專職批發商的缺乏,必然導致大量非專職批發交易的發生,而多頭分散的批發經營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無法通過批發交易的集約化實現流通費用的節約,造成流通效率的低下,流通費用的增加,具有很大的不經濟性。按理說,生產企業自銷和零售企業直接向生產企業進貨,其目的就是為了要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費用,但事實上,生產企業為此往往需設置自己的銷售機構,而零售企業也必須設置自己的採購機構,從而使批發機構重複設置,不僅沒有減少流通環節,反而卻呈增加的趨勢,反映出中國批發體系的功能不全和效率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