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頓渡鎮

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轄鎮

上頓渡鎮,隸屬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地處臨川區中部偏西,東與崇崗鎮接壤,南與河埠鄉為鄰,西與溫泉鎮毗鄰,北與撫北鎮城西街道相連。轄區面積69.6平方千米,下轄13個社區、22個行政村。2018年末,上頓渡鎮轄區有戶籍人口12.8萬人。

上頓渡鎮是臨川區委所在地,臨川區的政治、文化中心。公路、鐵路交通便利,福銀高速公路、撫八線一級公路交匯穿境而過。

2018年末,上頓渡鎮轄區有工業企業143家,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8家。

歷史沿革


建置沿革
上頓渡鎮地形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屬五區龍津鎮;1958年,成立上頓渡公社;1960年,上頓渡公社析出河西公社、山頭公社,上頓渡公社改為上頓渡鎮公社;1968年,河西公社、山頭公社、上頓渡鎮公社合併為上頓渡公社;1979年,分出章舍公社、河西公社,上頓渡公社改為上頓渡鎮;2001年11月,河西鄉、河東鄉併入上頓渡鎮。

鎮名來源

鎮名來源一
上頓渡,位於宜黃河下游東岸,是一座荒野渡口發展起來的新興城鎮,迄今約有一千年的歷史。一千年前的宜黃河,流入今上頓渡境地,分成兩條溪流。所經,上頓渡始建時,原名頓溪,意在溪岸頓居之意。時過約六百年,頓溪改名為上頓渡。可是上頓渡上游卻有個下津渡,為何上下顛倒呢?相傳這裡有段譚綸隨皇帝游宜黃河的故事。譚綸是明代宜黃人,歷任倭戰爭中屢建奇勛。他的才華引起了皇上注意:窮山僻壤的宜黃縣、竟出了這樣了不起的人。由此決定去觀賞一下宜黃風光。譚綸一聽心裡不由發急,皇上出遊,不知增加沿途百姓多少負擔,家鄉百姓極為貧苦,如何負擔得起?但是,聖旨是不可違抗的。譚綸無奈只得同意隨同乘船前往。船入宜黃河,河邊越來越窄,加之逆水而上,行船十分艱難,皇上深感精疲力倦,每到一處休息,只是問個地名。無興觀賞沿岸風光。一天黃昏,船到臨川兩邊境的下津渡,眼看就要進入宜黃境地了,前面的河道更難行駛,過灘上陂,都要強使當地百多名強壯村民拉縴駁船。譚綸心想:這樣下去,家鄉百姓怎樣負擔得了?於是,待晚上皇上入睡后,譚綸登岸來到下津渡對村民們作了一番布置,接著又命船夫掉轉船頭,快速行駛,遊船順水而下,一夜功夫又回到了上頓渡。剛近黎明時,船夫們又急忙掉轉船頭,皇上一覺醒來,又問及船到何處,譚綸心想,下津渡已向皇上稟告過了,於是說:“此地名稱一頓渡。”
鎮名來源二
清同治版《臨川縣誌》:“龍津、土名上頓渡。居縣治(撫州)西南十五里,路通閩廣荊楚,又為附近諸郡縣四達之沖。商賈輻輳,行旅絡繹,為縣西一巨鎮”。最早只有江、李、堯、黃4個小村莊。明朝中期至清朝初期,陸續遷入楊、羅、傅、皮、金、余、馮,毛等姓人。此地宜黃河邊有一渡口,岸上開茶、酒,飯店。明嘉靖熹宗時,兵部尚書譚綸與左都御史鄒元標出京南巡經此。兩人上岸喝酒。酒酣,鄒元標問譚綸:“此為何地?”譚綸乃宜黃人,離此不遠,此地確實無名可稱,一時答不出來。突然,譚綸想到正在渡口邊進上頓餐,隨口答道:“上頓渡嘛”。以後,人們便稱此為上頓渡。后風水先生云:上頓渡脈氣頗佳,宜黃河是龍脈,上有龍尾(龍骨渡),下有龍口(羅坊對岸火焰山岩洞)。神龍吐津,此為龍津。據此說法,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上頓渡建一學館。取名“龍津鄉學”,正式使用龍津名稱。(上頓渡鎮志)

行政區劃


截至2020年6月,上頓渡鎮下轄13個社區及22個行政村:羅家巷社區、橋東路社區、針巷口社區、洲下社區、外河街社區、玉茗路社區、城關社區、城東社區、楊林社區、章舍社區、安澤社區、才都社區、河西社區、林源村、石鼓村、山頭村、城上村、笠上村、東殿村、西鄧村、上肖村、王家村、堯家村、丁家村、河西街村、楊家村、樂家村、周家村、塘灣村、東梁村、西廨村、呂坊村、倉下村、梁憲村、曾家村。
名稱電話區號
羅家巷社區0794
橋東路社區0794
針巷口社區0794
洲下社區0794
外河街社區0794
玉茗路社區0794
城關社區0794
城東社區0794
楊林社區0794
章舍社區0794
安澤社區0794
才都社區0794
河西社區0794
林源村0794
石鼓村0794
山頭村0794
城上村0794
笠上村0794
東殿村0794
西鄧村0794
上肖村0794
王家村0794
堯家村0794
丁家村0794
河西街村0794
楊家村0794
樂家村0794
周家村0794
塘灣村0794
東梁村0794
西廨村0794
呂坊村0794
倉下村0794
梁憲村0794
曾家村0794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上頓渡鎮地處臨川區中部偏西,東與崇崗鎮接壤,南與河埠鄉為鄰,西與溫泉鎮毗鄰,北與撫北鎮、城西街道相連。轄區東西最大距離14.1千米,南北最大距離5千米,總面積69.6平方千米。
上頓渡鎮
上頓渡鎮

地形地貌

上頓渡鎮地勢西高東低,屬贛撫中遊河谷階地與丘陵區,地形略呈橢圓形,南北長,東西窄,境內水溪縱橫交錯。

氣候特徵

上頓渡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多年平均氣溫17.8℃,1月平均氣溫5.4℃,7月平均氣溫為29.5℃;無霜期275天左右,11月下甸初霜,3月初終霜,期間有冰雪天氣;年平均降水量1703.7毫米,多集中於4—6月。

水文

上頓渡鎮境內最大的河流為宜黃水,從南向北流入撫河,境內長6千米,流域面積13平方千米。

人口民族


2011年末,上頓渡鎮轄區總人口12.47萬人,其中城鎮非農業人口7.09萬人,農業人口6.35萬人。總人口中,男性6.48萬人,佔52%;女性5.98萬人,佔48%;14歲以下2.82萬人,佔22.6%;15—64歲9.05萬人,佔72.6%;65歲以上5950人,佔0.48%。2011年,上頓渡鎮人口出生率12.15‰,人口死亡率6.06‰,人口自然增長率6.09‰。
2017年末,上頓渡鎮轄區有常住人口14.87萬人。
2018年末,上頓渡鎮轄區有戶籍人口12.8萬人。

經濟


綜述

2016年,上頓渡鎮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3670萬元,同比增長10%;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6億元,同比增長14%;完成財政稅收1.11億元(其中國稅完成1592萬元,地稅完成7218萬元,財政完成2362萬元)。
2017年末,上頓渡鎮境內有企業259家,企業從業人數3776人。

農業

2011年,上頓渡鎮有耕地面積2941畝,生產糧食2.61萬噸;蔬菜種植面積170畝,產量413噸。

工業

2017年末,上頓渡鎮境內有工業企業141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家。
2018年末,上頓渡鎮境內有工業企業143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家。

商貿

2011年末,上頓渡鎮有商業網點1289個,職工3045人。2011年,上頓渡鎮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4.2億元,比2010年增長10%。
2018年末,上頓渡鎮境內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有18家。

社會


教育

2011年末,上頓渡鎮境內有幼兒園6個、保育院1所,在園幼兒3645人,專任教師176人;有完全中學2所,在校學生4094人,專任教師223人;鎮辦初中1所,完全小學2所,村辦小學23所,在校學生5585人,專任教師370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

科技

2011年末,上頓渡鎮有各類科技人才580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120人,經營管理人才45人,技能人才60人,農村實用人才345人。

醫療衛生

2011年末,上頓渡鎮轄區有區級人民醫院1所,中醫醫院1所,村衛生所44所,各類醫療衛生機構45個,專業衛生人員282人。
2011年,上頓渡鎮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138/10萬,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80.4%,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90.4%,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5.98萬人,參合率100%;孕產婦死亡率為零,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嬰兒死亡率、新生兒死亡率分別為7.9‰、5.1‰、2.8‰。

社會保障

2011年,上頓渡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26戶,人數223人,支出51.24萬元,比2010年增長10%,月人均200元,比2010年增長12%;城市醫療救助22人次,共支出26.2萬元。
2011年,上頓渡鎮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552戶,人數2220人,比2010年增長10%,月人均90元,比2010年增長20%;農村五保集中供養63人,支出15.12萬元,比2010年增長20%;農村五保分散供養160人,支出24.96萬元,比2010年增長20%;農村醫療救助318人次,支出281.5萬元。

城鎮建設

2017年末,上頓渡鎮城鎮建成區面積達7.86萬公頃。

交通


上頓渡鎮境內有京福高速公路、撫八線一級公路交匯穿境而過。
2011年,上頓渡鎮客運總量50萬人次,貨運總量800萬噸。

代表人物


王約(1487—1544年),字資博,明代河東章舍村(今屬上頓渡鎮)人,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進士。任溫州平陽縣知縣。破除“嫁女必厚費,葬必壘石為高冢”的舊風俗,毀淫祠六十餘所,以建社學。擢御史,出巡蘇、松,再按湖廣。風裁甚著,墨吏望風遙去。轉雲南副使。母死,以哀毀得疾卒,年五十七。
周孔教(1548—1613年),字明行,號懷魯,明代臨川河東鄉(今屬上頓渡鎮)人。周孔教聰明穎異,才思敏捷,賦詩作文,時有佳句。隆慶四年(1570年)中舉,萬曆八年(1580年)進士及第,歷任福建省福清縣知縣,浙江省臨海縣知縣,浙江道御史,河北、河南巡按直隸學政,太僕寺少卿,以右僉都御史巡撫應天等職,累官至總督河道右副都御史。
許泳祺(1877—1959年),又名進賢,字濟芸,上頓渡人。宣統元年(1909年)考中清朝末次拔貢,受誥封,其師助銀200元宴客慶賀,遂聞名於當地。當時清廷已搖搖欲墜,未赴京求官而在家經商心得長女婿資助,先後經營硝磺局、糧食加工和銷售等。當北伐時,送次子參加革命軍往南聲,並舉家到上海暫住。兩年後返鄉經商,先後在上頓渡建房多棟,捐資參與多項公益事業,如連接外河街與河西街之浮橋,收養棄嬰定時發放撫養費之育嬰局等。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興辦培基小學,以緩解當時兒童入學困難。抗戰時,受戰事影響,所營商業相繼倒閉收縮。解放后,家產全被沒收,但查無劣跡而未判處。1959年9月病逝於上頓渡。
傅再希(1899—1984年),又名傅晉賢,臨川上頓渡人。民國五年(1916年)畢業於省立臨川第七中學,因家貧無力升學,遂於李圃孫處學醫。學滿之後,懸壺濟世。民國十五年(1926年)投身北伐,轉戰蘇浙。民國十六年(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受黨派遣回到臨川從事黨的地下工作。民國十七年(1928年)因黨組織受到破壞,被迫潛隱福建,與黨失去聯繫,化名行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撫州市中醫院副院長,江西中醫學院教授,主任中醫師,基礎教研室主任,江西中醫學會常務理事,全國中醫學會理事。臨川縣第一屆人大常委會副主席,撫州市第一、二屆政協副主席,江西省第一、二、三屆人大代表,江西省第一至第五屆政協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