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華頂雲霧茶

天台華頂雲霧茶

天台雲霧茶,又名華頂雲霧、華頂茶,是採摘約在穀雨至立夏前後,標準為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的一種色澤綠潤的雲霧茶,產於浙江省的天台山諸峰,歷史上為浙江四大名茶之一,素有“佛天雨露,帝苑仙獎”的美譽。

茶品介紹


天台華頂雲霧茶
天台華頂雲霧茶
天台雲霧茶茶樹,大都種植於海拔800~900米山上。茶區氣候夏涼冬寒,常年平均氣溫為12.2℃,四季濃霧籠罩,冬季經常積雪,年降水量1900毫米,茶地終年保持濕潤。山地為砂質壤土,土層深厚肥沃。但由於天台山山高風大,夏涼冬寒,對茶的生長不是很有利。好在山間四季常有濃霧籠罩,可以彌補低溫風大的缺憾,加上天台寺僧與茶農,長年以來積累了豐富的生產經驗,常常利用有利地形,採取零星分散栽植的方法,使茶樹與其他佳木相繞相間,形成擋風、防寒的天然屏障,阻止了高山大風寒冷的威脅。由於山中氣溫較低,萌芽遲緩,通常於小滿后始行採摘一芽二葉初展。為保證該茶特色,一般只採春茶。原屬炒青綠茶,手工操作,現改為半炒半烘,以炒為主,仍以手工方法製作,經鮮葉攤放、高溫殺青、煽熱攤涼、輕加搓揉、初烘失水、煽熱攤涼、入鍋炒制、低溫烘焙、稍涼裝箱等若干道工序製成。成品緊細彎曲,芽葉壯實顯毫,色澤翠綠,湯色嫩黃清澈,香清而味帶甘甜,飲之口頰留芳,沁人心脾,且經泡耐飲,充分顯示了高山雲霧茶的天然特色,被列為綠茶中的珍品。據《天台山志》記載,東漢末年,“葛玄植茶之圃已上華頂”,如此說來,天台山的茶史可以上溯至漢代。隋唐以後,漸有名氣。唐代陸羽《茶經》中,也有天台茶的記載。明代萬曆年間,著名文人屠隆曾在天台山隱居,攻讀之餘,研究茶藝,著有《茶箋》一書。由此可見,近二千年來,天台山總是與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茶品歷史


天台山群山爭秀,巉峭多姿,是我國佛教天台宗的發源地。相傳三國時,吳國赤烏年間(238~251)已有僧人在此建寺,南朝陳太建七年(575)天台宗三祖、實際創始人智顗率弟子二十餘人,在天台山建草庵講經十年,形成自己獨具特色的思想體系,創立了天台宗,隋開皇十八年(598),晉王楊廣承智顗遺志,在山麓建寺,這便是著名的國清寺,成為了天台宗的根本道場。隋開皇二十年(600),楊廣被立為皇太子,仁壽四年(604)楊廣登基,稱為煬帝。相傳隋煬帝到江都遊玩時,天台山智藏和尚曾攜帶天台茶到江都為他治病。
天台山也是日本天台宗的祖庭。唐貞元二十年(804)曰僧最澄來華求法,在天台山從道邃和行滿學習天台宗法,歸國后創立了日本天台宗。他還攜回若干茶籽,種植在近江(滋賀縣)阪本村治上麓。現今的池上茶園,相傳就是最澄大師茶園的舊址。次年,日本弘法大師(宮海)再度入唐,又攜回大量茶籽,分種各地。其後,被譽為日本“茶祖”的榮西禪師(1142~1215),於南宋乾道四年(1168)來到中國,在浙江天台山、育王山學習佛教,研讀經書之餘,關注茶事。回國之後,榮西不僅種植茶樹,倡行茶道,而且還撰寫了《吃茶養生記》。在書中他寫道:“茶者,養生之仙藥也,延壽之妙術也。山谷生之,其地神靈也;人倫采之,其人長命也。天竺、唐土均貴重之。我朝日本曾酷愛矣,古今奇特之仙藥也。”日本天台僧眾至今常來天台山巡禮參拜祖庭。因而,天台山成了中日佛教聯繫的一條重要紐帶,天台雲霧也就隨之而名揚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