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樂行

太平天國運動北方戰場的主力

張徠樂行(1810年~1863年),字洛行,乳名香兒,別名老樂,安徽渦陽人,出身於清末豪紳地主家庭,后成為清末中原地區農民起義軍首領,被封為捻軍盟主。

咸豐二年(1852年)冬,作為十八股捻首之一,在安徽亳州雉河集起義抗清,張樂行被推舉為盟主,史稱“十八鋪聚義”。

同治二年(1864年)清廷誘降,張樂行頑強抵抗,因叛徒出賣,在西陽集被俘,隨後被凌遲處死,時年53歲。

人物生平


年少有志

張樂行
張樂行
嘉慶十五年(1810年),張樂行出生於地主家庭。
道光初年,張樂行開糟坊、糧行、賭局,又結黨販運私鹽做“鹽趟主”。在販運私鹽時,常與官府發生矛盾,遂集眾成捻,進行自衛,並支持農民抗糧、抗差、吃大戶的鬥爭。皖北民風強悍,其俗尚武,“刀劍以喜”、“聚眾打降”為習俗,為了出人頭地,於是形成了一夥一鋪一捻,張樂行也深受影響。·
道光十七年(1837年),張樂行率領捻眾行俠仗義,清除地方惡霸侯永清。
道光三十年(1850年),張樂行在渦陽張老家與宋姓豪紳械鬥,后被告至官府,與官府對峙。

揭竿而起

咸豐元年(1851年),張樂行率領亳州一帶捻軍首次聚眾起義。
咸豐二年(1852年),張樂行聯合白旗首領龔得樹聚眾萬餘人圍攻河南永城,劫獄救囚,聲勢漸大。同年十一月,與永城、亳州一帶馮金標、張鳳山等十八股捻首在雉河集歃血為盟,被推為盟主,樹黃旗起義,史稱“十八鋪聚義”,成為初期捻軍最高首領。
咸豐三年(1853年),太平軍連克武漢三鎮,威脅蘇皖,清軍忙於鎮壓太平軍便派清兵部侍郎周天爵誘降張樂行,未果。
咸豐四年(1854年)張樂行與龔得樹、蘇天福再舉義旗,控制淮北廣大地區。
咸豐五年(1855年)春,張樂行與安徽、河南捻軍聯合和勢力範圍遍及蘇、魯、豫、皖四省。

捻軍會盟

咸豐五年(1855年)四月,清政府派兵部給事中袁甲三再次招安張樂行,再次遭拒。次年正月,永城、亳州及附近州縣各捻會盟於雉河集,張樂行被推為首領,稱“大漢明命王”,建黃、白、紅、黑、藍五旗軍制,各路捻軍俱聽調遣,併兼領黃旗。發布告示和《行軍條例》,使捻軍有了統一的組織和領導,捻軍於此正式起義。
咸豐六年(1856年)二月,兵部給事中袁甲三進攻亳州,攻破白龍王廟、燕家小樓、直至雉河集,蘇天福被擒,張樂行倖免。七月,張樂行與清軍交戰與澮河,清軍將領任仲勉戰死。七月十六日,張樂行攻克淮河上游重鎮三河尖(今河南省固始縣三河尖鎮)。旋迴軍北上,於八月月二十四日奪回雉河集。張樂行再次佔領豐縣,蒙城、亳州捻軍首領匯聚歸德,準備攻打周口,進而緊逼開封。

聽封沃王

咸豐七年(1857年)春,張樂行率軍攻打光州、固始佔領洪河兩岸。太平軍陳玉成、李秀成部會師於霍丘、六安交界處,接受太平天國領導,受封為“征北主將”。從此,捻軍一律蓄髮,改換太平天國旗幟。同年十月月十三日,退至六安。
咸豐八年(1858年)五月下旬,張樂行率兵北上,經正陽關、峽石口,佔領懷遠、臨淮和鳳陽府縣兩城,控制淮河南北的交通,斷絕清淮北鹽運。十月,張樂行與廬州太平軍南下,配合陳玉成、李秀成指揮的三河之役,大敗湘軍,殺死清軍浙江布政使李續賓。
咸豐九年(1859年)春,張樂行、龔得樹再次攻打歸德受阻,分兩路退至商水之南和商水之西。張樂行進軍西華,在舞陽將清軍將領聯恩圍殺。同年夏,派白旗首領龔得樹領兵渡淮河,聯合太平天國廬州守軍吳如孝部攻克懷遠,自此兩軍佔領地區聯為一片。十一月,南退定遠。
咸豐十年(1860年),張樂行率主力三萬餘人出征蘇北敵後,佔領清江浦(今淮陰),被太平天國封為沃王,定尹家溝為“首都”,雉河集為“陪都”。
咸豐十徠一年(1861年),張樂行屯居渦河以北,率領五旗進發菏澤,察哈爾總管伊什旺布陣亡,僧格林沁敗走唐家口。十月,張樂行與奏王苗沛霖聯絡汝寧正陽等地義軍,攻打河南。

英勇就義

同治元年(1862年),張樂行常召集其他捻軍首領議事,山東捻軍會於保安山、龍山,開封等地會與小奈集、大寺集,周口等地多會於十河,張信溜,接近亳州捻軍的發源地。同年正月,捻軍兩萬餘人由江北豐縣進攻金鄉、魚台。同年二月,張樂行率領長槍隊西進,聲勢浩大。僧格林沁率馬隊至河南杞縣許崗與其交戰,雙方援軍皆至,激戰數日,捻軍長槍隊首領董志信投降,使得捻軍腹背受敵。
同治二年(1862年)正月,張樂行拒不投降,與孫丑、劉大、劉二、楊二等會與鹿邑準備西撤徐州,途中遭遇宿州知州英翰埋伏,又撤回雉河集。
同年二月,清軍進攻尹家溝,此時的西洋寨捻首李勤邦已叛變投敵,他表面上殷勤接待張樂行父子,暗中卻派人密報給宿州知州英翰,翌日黎明,英翰率團練和藍旗叛捻突襲,將張樂行父子逮捕,送往僧格林沁大營,隨後張樂行及其子張憙被凌遲處死,張樂行時年五十三歲。

主要成就


軍事

張樂行是捻軍前期首領,后歸太平天國麾下,被封為征北主將,因出征蘇北敵後成功佔領清江浦被封為沃王。他整頓軍制,嚴明軍紀增強了捻軍戰鬥力,他們在到達的地方,打擊富豪,保護窮人,貧苦大眾,紛紛響應,反清的隊伍迅速擴大。魯蘇豫皖的捻軍首領也紛紛走向聯合。張樂行所帶領的捻軍抗擊了中原地區的清軍,同時在三河鎮大捷、大戰湘軍中對太平天國軍隊起到協同作戰的作用,使捻軍成為了太平軍的友軍。張樂行帶領的捻軍所從事的長期鬥爭,極大地動搖了清朝政府的封建統治,也打擊了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勢力,成為以太平天國為中心的中國近代第一次革命高潮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家族成員


張慰祖
燕氏
長兄張問行早年夭折
張敏行早期捻軍將領
馬氏
續弦杜金蟬曾極力反對張樂行向清政府招安,主張與清政府抗爭到底,隨張樂行轉戰南北,是張樂行的得力助手。同治二年(1864年),於張樂行、張憙父子就義后不久被捕就義。
張憙同治二年(1864年),與其父張樂行共赴刑場,英年早逝。

人物評價


總體評價

張樂行是“傑出的農民革命領袖”、“反封建的戰士”,他為了中國農民的革命事業,付出了寶貴的生命,張樂行的一生是反抗的一生,鬥爭的一生,革命的一生。

歷代評價

僧格林沁:捻首張洛行,聚匪黨無數。此外大小頭目,人數不少。官兵往剿,業經飽掠而歸。故出巢一次,即增添人數無算。
勝保:時捻匪肆擾皖、豫間,以張洛行為最強。
郭豫明:在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激烈變動形勢的推動下,張樂行走出家門,參加捻軍起義的行列,在沒有擔任盟主以前,他“持兩端”,有反覆,經過鬥爭實踐的嚴酷錘鍊逐步趨向革命;自當上盟主以後,仍有缺點錯誤,可是他堅持革命隊伍的聯合,反抗清朝的黑暗統治,符合當時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大方向;最後為叛徒出賣,犧牲於敵人的屠刀之下。雖然,張樂行比不上同時代的洪秀全、馮雲山諸人,但他為近代中國人民革命事業作出過自己的貢獻,是一位應該肯定的歷史人物。所以,既不宜將他看成“偉大的”、“傑出的”英雄,也不能把他斥為遺臭萬年的“叛徒”。

後世紀念


故居

張樂行故居
張樂行故居
張樂行故居位於安徽省亳州市渦陽縣張老家村,嘉慶十五年(1810年)誕生於此,張樂行故居屬清式四合院,松柏掩映,有合瓦瓦房16間,其中前排堂層5間,后客廳5間,東西廂房各3間。張樂行故居現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就義處

張樂行就義處
張樂行就義處
張樂行就義處位於安徽省亳州市渦陽縣大周營村前,存有清將僧格林沁軍營上馬石、水井等遺跡。現為渦陽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