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東岸村的結果 展開

東岸村

廣東省湛江市麻章區太平鎮下轄村

東岸村,是湛江市麻章區太平鎮下轄的其中一條自然村落,位於市區35公里以南。於宋時建村,至今已歷近千年風雨。在法、日入侵廣州灣時期更是走在抗法、抗日戰爭的前頭,做為抗爭根據地聯絡村莊。屬於革命老區村莊,於2007年被選湛江市第二批特色文化村。

歷史沿革


程氏
東岸村,舊稱永保村。
據知最早是程氏祖浪齋公於北宋年間在此居住過,程氏族人在此居住時因不堪受海潮的侵襲和水蛭、大鱟的干擾,而遷至現址(麻章區湖光鎮程村)
湛氏
始祖湛紀春來自於福建莆田,遷居湛江太平東岸村,后移居南興鎮厚博村。居住本村的湛氏宗親有18代,80餘人。東岸村現存有“湛氏祖祠”(於2007年10月始建成)亦可作為雷州半島湛氏宗族起源的見證。
盧氏
據清代乾隆年《盧氏家譜》載:太始祖盧團公特授瓊州府儒學正堂,謚質直字敬齋;妣許氏,謚慈儉。傳至盧奎公官於閩而籍於閩,又至奎公之曾孫團公,為現東岸村肇基祖。後由六世祖嘉仁公創譜,經十四祖世煥文公、十五世祖盧彬公、十七世祖宣端公修譜,歷今二十五世代有餘,歷八百餘年。后因1966年"文化大革命"舊族譜被毀,世系范陽郡何支派已是失考。
茲謹示東岸團公、馬鞍囿公肇基宗祠,兄弟分支歷史古聯:團圓圃囿派宗支記昔時璧合珠聯齊開譜牒;高雷廉瓊綿氏族念今日桂馥蘭馨丕振家聲。
東岸村得名
在烽火連天的年代,盧族團公仕任海南島瓊州府儒學正堂,秩滿回籍,僅能遂良於雷州府遂溪縣,起初卜居於現遂溪縣嶺北鎮鷹乸嶺(嶺北鎮老虎嶺和筆架嶺之間)鷹乸嶺地處偏僻有爬蟲侵擾,常有走獸襲人,加上當地有流寇擾民,導致民不安生,生活艱維。不是一處安居樂業之地,團公便生移居之意但一直未能如願。后打聽到當時濱海之地永保村之程氏已經舉族遷徙別處,卻此處靠近海灣(有傳團公喜海)又有大片田地可耕種,又為一處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團公一聞大喜便拍案舉家遷往,即刻大興土木。寶地雖好亦有不足,即是濱海之地又沒擋潮水之地,每逢天文大潮難免不受其害(這也是原永保村程氏遷徙的原因)但團公相信人定勝天的道理,於是發動族人堵海築堤,工程浩大,幾經艱難終是築成岸堤。堤成之日還博得當府官和四鄰鄉民的讚譽,後為銘記這條東邊由族人們艱辛汗水和智慧的海堤,改永保村為東岸村。幾經周折也終是成東岸村之雛形,後人有曰:“東回斗柄鎮南極,岸望紫雲拱北辰”
舊時東岸村
清朝晚期,一個動蕩不安的時代來臨。中國處於半封建半殖民社會,各國列強都為分食中國而蠢蠢欲動。適逢動蕩的時局加上天災無情,社會處於極度恐慌的時候,人人自危!1899年腐敗的晚清政府在列強法國政治和武力壓迫下籤訂了《廣州灣租界條約》東岸村開始淪為法租區。加上東岸海堤年久失修,難免不受海潮侵襲,盧氏族同樣受著同當年程族一樣的遭遇。水蛭、鱟和海潮不斷侵擾著盧族村民,那時候東岸村大部分的田地每天都泡在海水裡,導致田地里鹽鹼含量較高,不能種殖農作物,村民只能將部分貧瘠的土地種植番薯,但就算是種活了收成也是甚微。
所以當時別村譏笑東岸村生活水平的真實寫照編有雷州歌一首:東岸盧宅九條巷,宅宅門門吃薯湯。眼妃挨壞嘴餓歪,生蟲番薯甜過糖。
於當時這首雷州歌在海康縣都有傳唱,附近十鄉八里都知道東岸村是窮得叮噹響的村子。連上門做媒的人,都是鮮有之事。
建國初,中央下達圍海墾田,開始恢復民生。東岸村村民積極響應加入築堤隊伍,有了耕田加上村民的辛勤耕種,日子也就慢慢好了起來。後來東岸村村民對外人唱道:東岸盧宅九條巷,稻妃地圍米地缸,三餐吃卑輩臘鴨,喝酒叫拳你村無。
東岸村是一個富有革命傳統的村莊,是麻章區首先點燃革命星星之火的抗日戰爭時期游擊根據地村莊之一。
民國32年(1943年)2月,日本侵略軍佔領廣州灣,曾建立極為短暫的日偽政權。2月21日,日、法簽訂《共同防禦廣州灣協議》,廣州灣被日本佔領。日本入侵湛江(舊稱廣州灣)期間,太平鎮周邊所有的村莊都沒能倖免。在此時,東岸村村民有許多人積極響應和追隨抗日大潮,同樣的也有些居民組織參加了游擊隊和入侵者抗戰到底。
1929年,黨盧保昌同志在東岸村組織遂溪農民革命軍太平聯絡站,在三帝廟先後召開鋤奸反特和減租減息會議,組織村民參加抗日戰爭。黃明德、陳質彬,周超群等革命前輩先後在東岸村活動過。現時,東岸村還有保留有抗戰時用的瞭望塔和炮樓。

獲得榮譽


2007年10月,東岸村成為湛江市第二批101個“特色文化村”之一。
2011年3月,東岸村民俗關公磨刀節被湛江市人民政府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2年2月,東岸村民俗關公磨刀節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自然資源


東岸村臨近通明海,有大片海灘和紅樹林等海產生物的自然生長環境。盛產對蝦、牡蠣、泥蚶沙蟲青蟹跳魚、章魚等幾十多種海產品。近年,村中大力發展白鯧魚和生蚝漁排養殖。

自然災害


1954年8月29日,百年一遇的第13號強颱風在湛江與吳川之間沿海地區登陸,風力12級以上。陣風最大每秒50米,颶風掀起暴潮,潮位高達6米,浪高2—3米以上,雷州半島東海岸堤圍幾乎全部潰決。沿海農村、城鎮七成以上房屋被破壞,潮水和洪水淹沒農田104.11萬畝,死亡722人,其中太平的陳漁、肖漁9名漁民因沉船死亡。郊區農業生產受到嚴重破壞,損失慘重。
1967年11月,第12號颱風在湛江市郊區登陸,陣風12級,又逢海潮暴漲,因防禦不及時,損失嚴重。
1968年9月9日,第11號強颱風在湛江市郊區和海康縣之間登陸。風力12級,半徑40公里,移速每小時30公里,整個過程持續2小時,破壞性相當大,275人死亡,61人失蹤,600多人受傷,財產損失上億元。
1970年10月16日,雷州半島受第13號強颱風襲擊,風力大,範圍廣,颱風中心附近風力11級。伴隨暴雨大潮。湛江郊區損失嚴重。
1980年7月22日,8007號颱風喬伊(Joe)在廣東徐聞沿海登陸,恰遇天文大潮期,出現超大海潮,衝垮了東岸村和呂宅村相通的海堤,海浪席捲而來衝進了村莊,瞬間吞噬了村裡所有的農田,海水一路奔襲至元武宮(宋古廟)跟前。
1986年9月5日,颱風韋恩生命的第21天上午穿過了海南島與雷州半島間的瓊州海峽,強度受地形破壞而迅速減弱。雖然風力有所減小,但隨之夾帶的浪潮也不是東岸村那又矮又小的海堤所能阻擋的。
1996年9月9日,9615號颱風莎莉(Sally)在湛江吳川市吳陽鎮沿海登陸!海堤潰決,魚塘、蝦塘、水田、農田完全被淹沒,聯成一片分不清是海還是陸地。農作物沒有一棵是直立的。人心惶惶之時,謠言四起。深夜時分,有人散布地震謠言。村民如同驚弓之鳥,不管夜深和停電,匆匆收拾行囊拖家帶口,一大家人都慌張地往空曠地區逃難。村民擔驚受怕等待幾個小時后才敢回家去。
上世紀90年代初,東岸村海面上出現了一次自然奇觀——龍吸水
2002年12月20日,一陣颶風夾帶著冰雹來襲湛江市麻章、雷州、遂溪廉江的村莊均有受災。東岸村也在其中,東岸村的農田受災嚴重,所有的農作物不是凍死就是被砸爛,有村民在田裡發現了30多斤重冰塊。其次民居受災情況較輕,只有十幾戶人家的屋頂被砸穿(由於是屋頂是鋪的瀝青紙),沒有一人受傷。
東岸村與“海鷗”
東岸村與“海鷗”
2014年第15號颱風“海鷗”已於9月16日12時45分,在廣東湛江徐聞縣南山鎮五里村沿海地區二次登陸,登陸時中心最大風力13級。在大風的肆虐下東岸村水庫水面上浪一波接著一波不斷沖刷海堤,由於2005年海堤加固時只有另一面澆築了水泥。局時海堤潰決,東岸村內的田野頓時變成一遍汪洋!給東岸村的養殖業和種植業帶來了非常嚴重的損失。
2015年第22號颱風“彩虹”(強颱風級)的中心已於10月4日下午2點10分前後在廣東省湛江市坡頭區沿海登陸。“彩虹”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15級(50米/秒),中心最低氣壓為940百帕。距離颱風海鷗過去剛滿一年,東岸村還沒回復元氣。颱風彩虹給東岸村帶來的災難和損失更是嚴重,不但村裡的農作物收到了摧殘損失巨大;東岸村魚排養殖戶的魚排無一倖免,所幸的是人沒事,養殖戶的魚排被颱風撕爛吹飛,有的連殘骸都找不回來。留下的只是滿滿海堤的白色泡沫,四處散落。許多村民的瓦房頂都被掀開,有的老房子甚至都被吹倒,都只能看著殘骸嘆氣。而然彩虹帶來的災難不止如此,十來天的停電停水才是村民們難熬的日子。無良的商家對於大到發電機小到一根蠟燭都開始漲價,一天一個價。

社會


防海潮工程

建國初期,在南下部隊的幫助下,湛江沿海許多村莊都修築了海堤。剛修建的海堤非常的矮小,又沒經夯實,根本就抵禦不了大的風浪。1969年代時,東岸村響應圍海墾田出動了全村的村民對海堤全面加高加固。在當時,只要村裡滿15歲的都要加入其中。經幾度的加高加固和維護,東岸村海堤才有現在的規模,從而抵禦了海潮和颱風保護了村民生命和財產的安全。圍海墾田不僅保護了村裡幾畝農田,也有了現在的3000多畝良田。
東岸村海堤
東岸村海堤
太平鎮海堤加固是眾多水利防災減災工程中一個普通的項目。它從2005年開始,歷經6年時間,最終得以完工。加固后的太平海堤加高了2.5米,並加註了鋼筋混凝土保護原有的紅土海堤。這條水泥海堤的建設,有效地保護了圍內14個村委會數萬人的生命。
2003年,麻章區湖光鎮、太平鎮營造紅樹林6912畝,改善沿海生態環境和自然災害防禦能力。

教育醫療

東岸小學
東岸小學
東岸小學,原名培基小學。創辦於一九四一年,培基小學首位校長陳同德(陳兆榮),教師周超群(兩人均是中共遂溪縣南區委員,革命烈士)在戰火連年的年代,培基小學一度成為革命志士開展抗日革命鬥爭活動的陣地。建校以來,東岸小學一直秉持: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為創校立教之根本!
建國以來,成為培育祖國未來人才的搖籃。但是,校區仍是在培基小學舊址(盧氏宗祠和文定公祠)所建校區十分簡陋,后雖有擴建和加固仍很不足,且大部已是危房十分危險。
2004年響應麻章區老區促進會和教育部門對老區教育事業的改造和發展,由區政府撥款30萬元。開始規劃新校區,在於舊校區體育場上興建新的教學大樓作為新校區,總佔地達25畝。新的教學大樓共四層,有16間教室共1500平方。第一層四間教室,其中3間作為幼兒班,分小、中、大班,另外一間教室作為體育室;第二層4間教室,左邊2間教室分為一年級和二年級各一間,右邊2間教室分為教學儀器室;第三層4間教室是三年級至六年級;第四層作為學校老師辦公用。另有圖書室一間供學生借記,逢星期三、五開放。新校區於2004年12月動工,2005年4月正式投入使用。
新校區有基礎場地設施:400M跑道、足球場、籃球場、乒乓球桌等。學校共有教職人員18名,校衛一名,全校有學生300多名。
另有私立幼稚園一家,常年招生20餘人。
東岸村有東岸中藥鋪和廣平醫療站(原有東岸村醫療站)各一間,常年為村民提供基本的醫療保障。

文化


古迹文物

番鬼托梁:獨有的抗法文化
番鬼托梁
番鬼托梁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法國殖民主義者強租我廣州灣(湛江),在廣州灣統治47年時間中,雷州半島
人民深受其害。廣大群眾不甘受殖民者的欺凌,有時亦採取某些“小動作”來對法國警察進行有限度的報復,如諷罵、刁難等等。後來,有位愛國建築行業的設計者倡造,乘民間宮廟、會館等建築或修葺之機,讓木匠在屋門前檐的木支架結構中設計幾個“番鬼”當作木墊,人們領會了木俑的意思,稱它為“番鬼托梁”(有的地方稱為“洋人托梁”)。工匠們通過精雕的木俑來發泄心中的憤恨,以幽默、諷刺的手法刻畫侵略者的醜惡形象,寓意他們被木樑壓住,永世不準翻身,以滅其威風。此類木俑高約45厘米,身系紅帶或藍、綠帶,以法國國防軍(俗稱紅帶兵)、法國警備部隊(藍帶兵)、法國警察(綠帶兵)為模特。國家一級文物番鬼托梁木雕木俑的姿勢各種各樣,如紅帶兵雕成單膝跪、左手撐、高帽、側頭、捲髮、似哭似笑;藍帶兵則一腿跪,另一腿盤曲,左手托梁,長褲,表情痛苦。有的還表明木俑的軍階。有的還另外雕刻了兇惡的貔貅或獅子與他們一起托梁受罪。據有關史料記載:紅帶兵是1899年11月法國從越南調派來的,其中法國人有150名,越南人200名。職銜級別俗稱為:四划(團級)、三划(正營級)、二劃(副營)、一劃(正連)、百長(排)、七長(班)、五長,他們穿的是尼龍制服,上衣袖子處縫有黑色金邊的布條,令人看上去就知道是幾劃官。紅帶兵的褲子很短,褲腳蓋到膝蓋處。戴頭盔,每逢舉行大慶節日時(如七月十四日法國國慶節),人人還有一條紅布從右肩臂橫掛到左腰,因而得名”紅帶兵“;藍帶兵則是法國統治者為了“以華制華”而建立的。當時,法國殖民者看到這些表情痛苦的木俑,心裡很不是滋味,但也無可奈何。“番鬼托梁”木俑的造型以法國侵略者為原型。各地廟祠的“番鬼托梁”又回然不同,各有特色,突出歷史背景和具體內容,成為典型奇特之民俗事像。
陳喬森墨寶
陳喬森墨寶
東岸村的三帝廟(宋代廟宇)。當年法兵征田畝稅,遭到村民不滿進行反抗抵。在1915年修葺時,該村木匠能手盧成誥等人便將法國侵略者製成木俑左手托梁,右手拿著一串銅錢,形象清晰、突顯。寓意藉助中國關公神的力量鎮懾他們,讓洋鬼子永遠不得翻身;服服貼貼地跪在那裡托著木橫樑,做奴才,因藝術特色較強於湛江地區較為突出。更有清代學者、雷州才子陳喬森為恩師盧伯登題寫的牌匾“天開文運”和三元宮廟門前的題書楹聯:“元恩深雨露德彌天地,武義壯山河忠貫古今。”
神奇的千年八卦古井
據《麻章區文史》、《程氏族譜》等資料記載:八卦古井原系程村始祖程浪齋(任雷州府知軍事職)北宋年間居住東岸村時所挖掘的,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
5.1.1泉眼直通湖光岩?
東岸村的老人說,村裡有個祖傳的神奇的傳說,八卦古井有泉眼直通湖光岩,因而井水特別清甜,久不幹涸,飲用者會變得精神飽滿.並列舉了一些證據,說得有鼻有眼。事實,程村在此居住時就出現了“三代四進士”的科舉榮耀,為後人敬仰。而原籍東岸村的著名劇作家盧凌日、小說家盧子生皆曾在此井汲水飲用,真有點令人費解。
5.1.2雷州半島最淺的飲水古井
此井直徑1.5米,深只有2.3米,現該井保留完好,水質清澈,仍為附近村民的飲用水井。湛江市博物館專家考證后認為:此井是到目前為止發現的雷州半島最淺的飲水古井。
東岸村八卦古井見證了程、盧兩族(村)繁衍發展的過程,對雷州半島歷史沿革起了證史和補史的作用。程村和東岸村的移居變異,反映了宋元時期雷州半島人口遷徙的一個側面,為研究古代雷州半島地區的社會狀況和村落文化提供了詳實、確鑿可參考的史料和佐證。
東岸村更是有著許多文物古迹:儺舞面具、古牌匾、古石碑、古雕刻、古樑柱、石狗(近二十個)、古炮樓、千年土地石廟等等。

風俗

五月十三日“關公磨刀節”
關公磨刀節
關公磨刀節
每年的農曆五月十三是“關公磨刀節”又稱“關公磨刀日”,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傳說宋真宗時,南海惡龍作怪,為害閩南。真宗求助於張天師,天師則派關羽降妖伏魔。關羽苦戰七天,降伏了妖魔。真宗感其神力,封為“義勇武安王”。後來民間多於是日舉辦關帝廟會,祈求關帝顯靈,逐魔消災,普降甘霖。關公為了記取此次教訓,遂於每年五月十三日親自在南天門外磨刀示威並降雨霖。每到農曆五月十三日,各地民眾都設壇祭拜關公,藉此紀念他的忠勇仁義來弘揚中華民族美德,並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但湛江麻章區太平鎮東岸村的“關公磨刀節”(亦稱“雨水神”節)更是歷史悠久且富有特色。每逢年例節慶,以磨刀祭奠儀式為主體,村民供奉二百多隻金豬祈福盛裝巡遊,酬神演戲,場面莊嚴喜慶,其“秉德承志,金玉滿堂”,更頗具嶺南民俗文化特色。如果在拜祭時巧遇下雨,便是吉兆,是“關公”在磨刀,磨刀水從南天門處降下凡間,雨越大越好,預示當年的光景必將風調雨順。東岸村關公磨刀節民俗已被列入湛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押災下海
押災下海,實質是一種民間的祈福活動,村民希望在新一年裡風調雨順,趨吉避凶。這一習
俗在該村已有數百年歷史。正月十五這一天,午後銅鑼嘡響,押災下海儀式開始。瞬時,鑼鼓喧天,炮竹不斷,八音嘹亮,彩旗飄揚,村民化妝組成龐大的遊行隊伍,浩浩蕩蕩繞村而行。各家各戶在門前的墻角放置象徵式的草人,迎接遊行隊伍到來。兩名穿著彩服的村民抬著竹篾扎的大紙船,挨家挨戶搜集草人,押入船中,再押送到海邊等待焚燒(在過去紙船是在海邊焚燒,近幾十年來則改為在鄉村郊外焚燒)。不過在焚燒紙船之前有一重頭戲,是元宵一天的高潮稱之“走轎”意之把一年中的妖魔鬼怪,不如意的事永遠地“趕”和鎮壓到海邊焚燒掉,讓村的人和事都平平安安,順順利利。
咬火犁和走火炭
走火炭
走火炭
“走火炭”民俗表演(也稱過火海),是雷州半島流傳已久的一種集祭神祈福習俗及娛樂於一體的民間活動。該項目2009年被湛江市列為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它源於先民對火的敬畏,對祖先崇拜,是原始宗教的一種祭神祛邪求安康習俗。具有驚險神秘、參與者眾、場面壯觀等特徵。雷州、遂溪、麻章、東海等地農村,每年的元宵都有此項活動,以雷州白沙鎮瑚村最出名。
東岸村該活動也是異常的熱鬧和精彩,東岸村此活動一直都是在三元宮(宋代廟宇)前的空地舉行。活動前舉行隆重的拜祭儀式,族老據師傅吩咐用公雞一隻,殺血灑火場,然後斬下雞頭,放入農用的一個鐵犁內,師傅也會在活動舉行的地方種下符咒(據師傅說是冰符,這樣的話就算是赤腳踩在火炭上也不會燒傷的)然後才擺放上木柴(木材是有要求的,一定要是當地說的一種叫“焦樹”的樹木)擺好木柴后,師傅還要做法,後用蒲草(引火的蒲草一定要紅繩來捆紮)引火。在木柴著火后就到了“吹火”(意為旺火)這時,師傅就會從廟裡請出兩尊神像叫上村裡的年輕小伙抬著這兩尊神像圍著木柴,四周群眾敲鑼打鼓,狂叫高喊。眾多青年,有的拚命打鑼打鼓;有的揮舞香火不停吶喊。待到木柴都熄火后,師傅頭身披紅袍,頭纏紅巾,率領眾弟子到村頭神龕上香,吹響牛角號出征。在眾人的簇擁下,師傅頭來到火場,全場一片歡騰。此時,火堆木料已燃盡,留下一地烏黑赤紅火炭,各弟子繞著火堆狂奔數圈作開場白,師傅頭則脫去紅袍,大搖大擺,走到火堆用工具從火炭中刨出燒得紅軟、冒著白煙的鐵犁頭,用手錘打,在眾目睽睽之下,熟練地用牙咬著犁頭,昂首闊步,繞場而行,面色無恙。待三把犁頭都取出后,族老就用火叉把火炭都攤平。接著師傅頭身披一床蒲草席,在火炭上靈巧地翻來滾去,旁人可聞到明顯的蒲草燒焦的味道。接著下來,村裡的男子(女子忌之)一個接一個,在火炭上來回小跑,將炭火踢開,踢得火花四濺,滿地硝煙,這就到了表演慶祝的高潮。
活動接近尾聲,一些村民涌到火場,鏟回一些冒著火星的炭灰。據說,這些炭灰倒入自家狗豬圈、後院或塘邊,可讓五穀豐登、富裕興旺;還有就是火炭下面還埋著師傅事先放下的三枚古銅錢,誰要是有緣能撿到,以後一定會生個大胖小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