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呂內瓦爾德

德國的畫家

16世紀一位專擅祭壇畫的畫家格呂內瓦爾德,是德國文藝復興繪畫中最不可思議的畫家之一。說他不可思議,是指他的作品在德國畫風中屬於一種特殊現象。

簡介


格呂內瓦爾德早起畫像
格呂內瓦爾德早起畫像
格呂內瓦爾德一生的作品,現存的只有10幅油畫,大約35幅素描,而以他的幾幅大型的祭壇畫最具代表性。較著名的有《林丁加爾特祭壇畫》(作於1503年)、《蓋列爾祭壇畫的兩側》(約作於1509~1513年)、《伊森海姆多面摺疊祭壇畫》(約作於1512~1515年)。這裡要鑒賞的即是后一幅祭壇畫上的內外三幅之第一面一幅。我們先了解一下畫家的不可思議性:格呂內瓦爾德生在德國維爾茨堡,其生年在各種資料上眾說紛紜,因而只能大致劃定在1470~1475年間;而其卒年則較為一致,是1528年8月31日。

簡歷


聖安東尼的誘惑
聖安東尼的誘惑
德國畫家,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師。生於維爾茨堡,1528年束8月31日卒於哈雷。格呂內瓦爾德的藝術師承不詳,可能從萊茵河中游一帶的地方畫師習藝,但他也學習了文藝復興的新技怯,並精通建築與水利工程。約從1500年起工作於塞利根施塔特及阿沙芬堡,1509年起任美因玆大主教的宮廷畫師。德國宗教改革和農民戰爭期間,他因同情改革,於1526年被大主教解職,后遷居法蘭克福、哈雷等地,傳世之作不多,但現存代表作——伊森海姆祭壇畫(15l0~1515)是多幅的宏偉巨構,包括耶穌誕生、受刑、復活以及聖安東尼故事等6幅圖畫,皆屬精品。其他重要作品有《聖埃拉斯穆斯和聖莫里斯》(1520~1522)以及3幅比伊森海姆祭壇畫中基督受刑圖較小的同名圖畫(分藏於巴塞爾華盛頓卡爾斯魯厄三地)。

繪畫風格


格呂內瓦爾德用色絢麗奇幻,善於表現純樸激動的感情,是一位植根於民間藝術土壤又充分吸收了新技法的大師。他的伊森海姆祭壇畫被認為是德國文藝復興美術中獨放異彩的一大傑作。它採取德國中世紀祭壇畫常用的多層屏櫃形式,第一層(最外層)是一幅凸宇形的《基督受刑》(一名《十宇架上的基督》);沿此幅畫中軸打開,第2層中央為《聖母子與天使》,它佔據了原來的凸字形位置,在第一層的背面又畫了《受胎告知》和《基督復活》兩幅畫,分列兩邊,當把第2層畫從中軸打開時,它的背面又分別畫有表現聖安東尼的兩幅畫《誘惑》與《論道》;第三層中央則為木刻群像,是他人所作。這祭壇畫是為伊森海姆的聖安東尼修道院而作,它的三層6幅圖畫都充分體現了格呂內瓦爾德的藝術特色。例如《基督受刑》,以全身青紫、傷痕纍纍的形象表現十字架上受盡殘酷折磨的基督,既基於寫實也不惜誇張,令人感到無比悲憤,兩旁使徒們和聖母悲痛欲絕的神態更表現得淋漓盡致,在同類題材的畫幅中罕有其匹。《基督受刑》後面的《聖母子與天使》則充滿歡悅情趣和綺麗風光,與前者的悲苦形成強烈對照。格呂內瓦爾德這些宗教題材的圖畫,反映了當時德國民間宗教思想的活躍,並接近於平民群眾對基督敦義的新理解,因此它們不僅以其藝術特色引人注目,而且忠實反映了促成宗教改革的那個動蕩的時代環境。

姓名問題


(Grunewald)這個姓名,是17世紀一個傳記作家根據錯誤的來源杜撰出來的。他的真正姓名,據畫家自己作品上的簽名M.G.n.以及16世紀遺留下的有關文件證實,應為馬西斯·哥特哈德(Mathis Gothardt)。其次是他的生平資料很少,僅憑一些片斷史料,得悉他先後在 阿薩凡堡、美因河的法蘭克福、曼澤等地工作過。大約在1509年升任為宮廷畫師,后又受聘為美因茲大主教亞爾伯特的宮廷畫家。1526年,因他和農民起義有某種瓜葛,或者至少有同情革命的傾向,被解除職務。1528年8月死於哈雷。人們在他的遺物中發現了一些路德教派的小冊子和文件。雖然這位畫家對社會與政治如此激進,可是在他的繪畫里並未得到足夠的反映。有些畫面所出現的形象極富幻想性,有的甚至是一種病態的形象。

伊森海姆三葉式祭壇畫


上的形象就有上述特點。在這幅祭壇畫上,他一共完成了:《耶穌磔刑》、《耶穌復活》、《受胎告知》等幾個宗教性場面。我們這裡欣賞的這幅《耶穌磔刑》,展現了一幕凄凄慘慘,陰森可怖的耶穌受難的悲劇場面。耶穌遍體鮮血淋漓,手指與腳趾都似乎在抽搐,他的臉孔由於臨死前的痛苦而變了形,這一幕慘不忍睹的耶穌受難景象,好像真實記錄古羅馬的大屠殺。可是右邊的施洗約翰卻一手拿著攤開的、上載著神的啟示的書,另一手指著耶穌,在他的嘴邊還寫上一行文字,表示在說話:“他(指耶穌)要脹大,而我(指約翰自己)將縮小。”這使人十分費解。而且形象大小懸殊,又頗有圖解味道。左邊是馬利亞約瑟,地上跪著的是抹大拉,她們發狂似地在痛哭著,一種病態的衝動被畫家刻畫得神情畢現。這裡充滿著善良人物的悲痛欲絕與苦難遭遇者的死亡恐怖。如果把這些人物看作是格呂內瓦爾德對他所處的時代的悲劇的集中寫照,那倒是不以為過的。總之,這裡所更多強調的是一種強烈的激情,是對殘害生靈的憤怒控訴。格呂內瓦爾德在色彩處理上也與德國其他畫家不同,他喜歡採用強烈的對比色,追求暗中的閃光,有點象中世紀色彩玻璃畫。畫上的鮮血,以及站著的約翰服裝上的紅顏色,在虛幻而神秘的光色對比中,顯得十分觸目,給人以一種驚恐感。從形象與色彩的誇張性處理上,我們感到畫家似乎在力圖以最有效的藝術感染力來加深觀眾的視覺印象,以激起觀眾對時局的聯想。這一點是十分明顯的,因為這幅《耶穌磔刑》是祭壇三葉畫的中央部分,其餘的拼板上,都與這一幅真實的酷刑場面不同。這座祭壇畫,除上面中央一幅外,是由兩幅大拼板畫、六幅小拼板畫和一幅聖幛組成。聖幛是一件著色木雕(木雕是由斯特拉斯堡的雕塑家尼古拉烏·哈格納埃於1505年所作)。整個祭壇畫面積是:左翼232×75厘米,中央269×307厘米,右翼232×76.5厘米。裳畫67×341厘米。此畫現藏法國科爾馬下林登美術館。

聖母升天


他從1509年起成為德國宮廷畫家,后被擢升為梅因斯大主教的藝術總監。1510年,他從法蘭克福一商人處接到訂貨,為丟勒所畫的祭壇畫《聖母升天》的兩個側面再畫四個使徒。在這四個使徒像上,他用裝飾性手法與高度的造型表現,取得了某種神采奕奕的效果,從而一舉成名。

祭壇畫


打開后可以看到四個畫面:自左至右是:《聖母領報》、《耶穌降生》、《聖母子與天使》和《基督復活》。這一幅《基督復活》即是最右邊的一幅(它合攏時的外面,即主畫《耶穌磔刑》)。格呂內瓦爾德善於用色彩渲染風景。北歐的蒼翠山巒,蕭疏樹叢,常可在他的祭壇畫的每一畫面上出現。他很重視色彩的情感表現。但在農民運動高漲的年代里(尤其是畫家所生活的德國西南部,鬥爭更加尖銳),他那些宗教人物形象卻總帶著一種悲觀與神秘的彩色。死亡與痛苦、幻想與病態,成了他的形象基調。就這一幅《基督復活》(祭壇畫中央一畫約269×341厘米,兩翼畫為249×146厘米)的表現看,他採用虛幻的散射光作全畫的色調基礎,表現耶穌死後升天的神奇境界。聖經說,基督被釘死三日後從棺木里騰然升起。這裡棺蓋已經揭開,守衛的軍士昏昏然地東倒西歪。耶穌的白色屍衣正在脫落。一輪火紅的靈光,把耶穌的上半身照得通紅,耶穌已沐浴在這輪圓圓的光輪中,他舉起雙手向人宣告,他奉上帝之命復活了。舉起的兩隻手掌上,明顯地有著被釘十字架時流血的創口,它象徵耶穌為人類的惡行獻出了自己,並將重新賜福於人類。深褐色的背景襯托出發亮的紅色形象。色澤的透明度就象畫在玻璃上的哥特式油畫。這種畫法對後來德國浪漫主義畫派影響很大。此畫約作於1510~1515年間。

伊森海姆祭壇畫


壇畫
壇畫
在格呂內瓦爾德的所有祭壇畫中,伊森海姆祭壇畫是最具代表性的傑作之一。這裡的兩幅畫是祭壇畫疊攏時外展的左右兩幅畫(裡面中央一幅是《榮耀馬利亞》)。這兩幅內容都是關於聖安東尼的故事:右邊一塊拼板是《隱修士聖安東尼》 ,描繪聖安東尼遭妖怪與蜂鳥襲擊的怪誕景象,富有幻想成分。各種妖魔鬼怪被描摹得猙獰可怖,都向聖安東尼襲來。聖安東尼視若無睹,無動於衷。
《隱修士聖安東尼》 《伊森海姆祭壇畫》
《隱修士聖安東尼》 《伊森海姆祭壇畫》
基督教傳說,這位古代隱修士在尼羅河附近德巴意曠野里遭到種種神的考驗,以證明他對上帝的赤誠。背景上密密麻麻的植物,好像是一塊未開墾的處女林地。景物的描寫令人產生深刻的印象;左邊一塊拼板題為《聖保羅訪問聖安東尼》,描繪兩位聖者在一問一答。聖保羅向聖安東尼詢問他在底比斯如何戰勝惡魔的經過。兩個老人形象具有一定的肖像性,兩幅都作於1511~1515年間。兩幅畫現均藏於法國科爾馬下林登美術館。據有的史家考證,畫上的安東尼是按照伊森海姆祭壇的供養人義大利安東尼泰隱修院院長格維多·圭爾西的肖像來描繪的。右邊那個聖保羅形象,則是格呂內瓦爾德的自畫像。這幅畫的背景畫得富有詩意。顯示了畫家對描繪自然的天賦才能。為了神化這一環境,使它更顯壯美,畫家在兩個苦行僧的腳邊添上了一頭可愛的偏角鹿。

畫作來源


《隱修士聖安東尼》、《聖保羅訪問聖安東尼》(左幅約265×142厘米;右幅約265×139厘米)祭壇畫的出典取自瑞典聖布里基特神秘的《啟示錄》,畫家借這種題材,蓄意在構思帶有影射性的奇特形象,決不是為宗教傳說而勾畫形象。由於畫面構思太隱晦,被後人視為思想複雜,怪誕離奇的創作。所以他的畫在被人遺忘了達兩個世紀之久以後,至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竟被德國的表現主義繪畫重新給予極高的評價,說格呂內瓦爾德的作品是充滿著16世紀德國人民的痛苦與混亂,他的繪畫具有強烈的表現個性,它們無不尖銳地反映著那個動蕩不安的社會與時代的特徵。這一點是我們鑒賞中必然會認識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