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杜甫草堂的結果 展開

杜甫草堂

四川省成都市主要景觀之一

杜甫草堂,是中國唐代大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區青華路38號。杜甫先後在此居住近四年,創作詩歌240餘首。唐末詩人韋莊尋得草堂遺址,重結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歷代都有修葺擴建。

杜甫草堂佔地面積近300畝,仍完整保留著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和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修葺擴建時的建築格局,照壁、正門、大廨、詩史堂、柴門、工部祠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兩旁配以對稱的迴廊與其它附屬建築。草堂內珍藏有各類資料3萬餘冊,1955年成立杜甫紀念館,1985年更名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

1961年3月4日,杜甫草堂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建築


杜甫草堂,是中國唐代大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居所。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冬天,杜甫為避“安史之亂”,攜家帶口由隴右(今甘肅省南部)入蜀輾轉來到成都。
唐肅宗乾元三年(760年)春,杜甫在友人的幫助下,在成都西郊風景如畫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
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春,茅屋落成,稱“成都草堂”。他的詩“萬里橋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滄浪”(《狂夫》)中提到的便是成都草堂。他在這裡先後居住了將近四年,因曾被授“檢校工部員外郎”之銜,而又被稱做檢校工部。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嚴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攜家帶口告別成都,兩年後經三峽流落荊、湘等地。
杜甫離開成都后,草堂便傾毀不存。
唐大曆年間(766年11月-779年12月),草堂的大部分被時任四川節度使崔寧的小妾(浣花夫人)任氏族據為私宅。
五代前蜀時,詩人韋莊尋得草堂遺址,重結茅屋,意在“思其人而成其處”,使之得以保存。
宋代又重建,並繪杜甫像於壁間,始成祠宇。
此後草堂屢興屢廢,其中最大的兩次重修,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和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規模和布局。
明末,張獻忠農民起義軍入川,草堂毀於兵火。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慶朝均對成都草堂進行了重建和修繕。
清光緒十二年(1866年),為紀念唐代成都冀國夫人,在花徑紅牆的中部修建浣花祠。
民國後期,地方軍閥混戰,草堂成為軍隊馬廄和傷病者醫療的病院,這段時期對杜甫草堂的破壞很大,祠宇門窗、亭台水榭均被拆毀,所懸掛楹聯匾額損失殆盡,多被官兵取下當柴禾燒了;工部祠內的杜甫塑像遭到風吹雨淋,不得已,草堂寺的僧人給雕像戴上斗笠。
1952年,杜甫草堂又經全面整修后,正式對外開放。
1955年,杜甫草堂成立杜甫紀念館。
1958年3月7日,毛澤東在參加成都會議的閑暇時間,參觀了杜甫草堂。
1959年,由時任成都市主管文化的副市長李劼人主持杜甫草堂的大規模修建。
1997年2月,政府又拔出專款,借鑒川西民居的特點,重建了杜甫的茅屋。
1999年,建成“杜詩書法木刻廊”,陳列著百餘件杜詩書法木刻作品。
2001年底,在草堂內發掘出唐代生活遺址和一批唐代文物。
2002年,原草堂寺大雄寶殿大雅堂正式開放。
2005年,重建“萬佛樓”,復原了歷史文化名城成都“東有崇麗閣,西有萬佛樓”之風貌。
杜甫草堂[甘肅隴南成縣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甘肅隴南成縣杜甫草堂]

建築特色


結構

杜甫草堂總面積近300畝,按功能區分為:文物景點遊覽區(草堂舊址)、園林景點遊覽區(梅園)和服務區(草堂寺)。草堂舊址內,照壁、正門、大廨、詩史堂、柴門、工部祠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兩旁配以對稱的迴廊與其它附屬建築,其間有流水縈迴,小橋勾連,竹樹掩映,顯得既莊嚴肅穆、古樸典雅而又幽深靜謐、秀麗清朗。工部祠東側有一座“少陵草堂”碑亭。
工部祠後有依據杜詩描寫和明代格局借鑒川西民居的特點恢復重建的“茅屋景區”,重現了詩人故居的田園風貌,營造出濃厚的詩意氛圍;杜甫草堂還有一處位於紅牆夾道、修竹掩映的由碎瓷鑲嵌、古雅別緻的“草堂”影壁。在盆景園內有1999年建成的“杜詩書法木刻廊”,陳列著百餘件杜詩書法木刻作品,是從館藏數千件歷代名人手書杜詩真跡中挑選出,用楠木鐫刻而成,頗具觀賞價值,其詩歌、書法、用材、工藝有“四絕”之稱。重建的萬佛樓矗立於草堂東面楠木林中,復原了歷史文化名城成都“東有崇麗閣,西有萬佛樓”之風貌。位於原梵安寺古建築群第三重大雄寶殿的“大雅堂”內,陳列著迄今為止國內最大面積(64平方米)的大型彩釉鑲嵌磨漆壁畫和12尊歷代著名詩人雕塑,形象地展示了杜甫生平和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史;館內的基本陳列是《詩聖著千秋》。
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

特點

杜甫草堂在宋元明清歷代都有修葺擴建,已演變成一處集紀念祠堂格局和詩人舊居風貌為一體,建築古樸典雅、園林清幽秀麗的著名文化聖地。草堂完整保留著清代嘉慶重建時的格局,是獨特的“混合式”中國古典園林。

主要景觀


成都杜甫草堂正門匾額的“草堂”二字是清代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親王愛新覺羅·允禮所書寫。詩史堂是杜甫草堂紀念性祠宇的中心建築。詩史堂正中是雕塑家劉開渠所塑的杜甫像,堂內陳列有歷代名人題寫的楹聯、匾額。工部祠內供奉有杜甫畫像,並有有曾經居蜀地詩人黃庭堅陸遊陪祀。工部祠東側是“少陵草堂”碑亭,象徵著杜甫的茅屋,“少陵”本為地名,漢宣帝墓稱“杜陵”,宣帝皇后墓因規模小於帝陵所以稱:“少陵”。杜甫曾在這裡住過較長時間,在詩中曾自稱“杜陵野老”、“少陵野客”,也就稱他為“杜少陵”。
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

草堂大廨

草堂大廨是一座通堂式敞廳,廳堂兩壁懸掛有一幅長聯:“異代不同時,問如此江山,龍蜷虎卧幾詩客;先生亦流寓,有長留天地,月白風清一草堂。”原為清代顧復初撰書,惜早已不存,如今的所見墨跡為解放後由著名書法家邵章補寫。

詩史堂

詩史堂是中軸線上的第三重建築,也是主體建築。杜甫留下的1400多首詩歌,真實而生動地展現了“安史之亂”前後唐代社會生活畫卷,反映了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杜甫被後世尊為“詩聖”,他的詩歌被稱為“詩史”,“詩史堂”也因此得名。大廳的正中陳列著一尊由中國著名雕塑家劉開渠先生以寫實的手法來刻畫的杜甫塑像。

工部祠

因杜甫曾作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工郎,故稱杜工部,祠由此得名。祠堂一屋三楹,封山亮柱,高台石階,花窗格門。祠內有明、清兩代石刻杜甫像,其中明萬曆三十年(1602年)石刻杜甫半身像是草堂遺存最早的石刻像。清代將黃庭堅、陸遊配祀於杜甫像兩側,故又稱三賢堂。堂中有“荒江結屋公千古,異代升堂宋兩賢”的聯語。壁間還嵌有清乾隆、嘉慶年間石刻“少陵草堂圖”,刻工精細,解放后即是據此圖恢復草堂舊貌。

少陵草堂碑亭

少陵碑亭是杜甫草堂代表性的建築之一,它是一座以茅草作頂的亭子,內樹有一石碑,鐫刻“少陵草堂”四個大字,是果親王允禮所書。雍正十二年(1734年)果親王送達賴進藏,經過成都,特拜謁草堂,留下此手跡。。

花徑

花徑,是連接杜甫草堂紀念建築群與原草堂寺的一條紅牆夾道小徑,花徑盡頭是“草堂影壁”,清末四川勸業道道尹周善培用青花碎瓷鑲嵌的“草堂”二字於此,數度毀損又幾經修復。1958年毛主席視察草堂時,曾對著這兩個字久久凝視。作為草堂標誌之一,來往遊人多在這裡攝影留念。

梅園

梅園,位於草堂的西北角,佔地數十畝,原是一處私家花園,也是建國后劃歸草堂管理的。過詩史堂折而向西,經水檻,穿月洞門,便是梅園。站在月洞門外,可見一座四層磚塔聳立湖畔,一座曲橋橫跨湖上,塔名“一覽亭”。取杜甫《望岳》詩"一覽眾山小"的句意。

大雅堂

大雅堂原是草堂寺的大雄寶殿,因北宋文學家黃庭堅的《大雅堂記》而名,門上匾額“大雅堂”三個字是集的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的字。大雅堂內陳列著迄今為止國內最大面積的大型彩釉鑲嵌磨漆壁畫和12尊歷代著名詩人雕塑,形象地展示了杜甫生平和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史。

浣花祠

又名冀國夫人祠。從草堂的詩史堂北往東行,在花徑紅牆的中部有一門樓,為一廳兩廂獨院。正廳塑冀國夫人和兩仕女像。據傳,杜甫離成都后,冀國公崔寧將杜甫舊居的一部分闢為別墅讓其妻冀國夫人(又稱浣花夫人)居住,后冀國夫人舍宅為寺。冀國夫人死後,寺中立專祠並繪像紀念她。祠幾經變化,到明末已不存。直到清光緒年間,才建造成如今所見的浣花祠。

茅屋

杜甫草堂依據杜詩描寫和明代格局恢復重建了“茅屋景區”,重現了詩人故居的田園風貌,營造出濃厚的詩意氛圍。

唐代遺址

唐代遺址陳列館位於草堂東北面。是在草堂內發掘出的唐代生活遺址和唐代文物,它豐富了杜甫草堂的歷史文化內涵,印證了杜甫當年對居住環境及生活情景的描寫,澄清了古今草堂寺位置之爭,增加杜甫草堂的歷史厚重感。

萬佛樓

萬佛樓在草堂東面楠木林中,它復原了歷史文化名城成都“東有崇麗閣,西有萬佛樓”之風貌。是杜甫草堂新的標誌性建築。

旅遊信息


地址
杜甫草堂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區青華路38號,成都市外西草堂路浣花溪畔。
地址
杜甫草堂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區青華路38號,成都市外西草堂路浣花溪畔。
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