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物理學

大學物理學一共有兩冊,共有5篇15章。本書為下冊,內容包括:機械振動、機械波、波動光學、狹義相對論基礎、量子物理基礎等,並附有部分練習題答案。

圖書信息1


作者:徐紅霞 陳光龍 張修麗 汪麗莉 劉燁
ISBN:9787302329886
定價:32元
印次:1-1
裝幀:平裝
印刷日期:2013-8-2

圖書簡介:


本教材是按照國家教指委《非物理類理工學科大學物理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和“卓越計劃”要求而編寫。教材內容按照工科優秀物理教材的體系,上冊分為力學、熱學電磁學三篇,下冊分為波動與波動光學和近代物理學基礎兩篇。為了滿足卓越計劃的要求,本教材力求具有工程應用特色,儘力平衡物理理論的學習和技術應用介紹間的矛盾。在每一部分,增加了若干個物理工程的實際應用;教材中第一次出現的物理概念和物理定律都註明其英語名稱;教材中增添了節前思考模塊和節后討論模塊,習題中增添了部分開放性習題。
本教材用於“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理工科各專業的“大學物理”課程教材,同樣可用於普通高等學校的理工科各專業的“大學物理”教材。對於愛好高等物理的讀者,本書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前言


物理學研究物質世界的基本結構、基本相互作用和最普遍的運動規律,是一切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的基礎。以物理學為基礎的大學物理課程,是高等學校理工科各專業學生一門重要的通識性必修基礎課。該課程所講授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是構成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每個科學工作者和工程技術人員以及管理人員所應必備的。
物理學是一門古老的、基礎的學科,它的發展經歷了很長的一段歷史。無論是從古代物理學發展到經典物理學,還是再發展到現代物理學,物理學的每一個發展、每一次革命都對人類的文明和科技進步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從歷史上看,物理學對世界三次大的技術革命都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17—18世紀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是建立在牛頓力學熱力學發展的基礎上,其標誌是以蒸汽機為代表的一系列機械的產生和應用。19世紀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是建立在電磁理論發展的基礎上,其標誌是發電機電動機無線電通信設備的出現和應用。20世紀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是建立在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發展的基礎上,其標誌是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一系列新學科、新材料、新能源、新技術的興起和發展。因此,物理學是科技人才素質教育的基礎。物理學為科學技術提供科學原理,能夠指導技術路線的選擇和技術方案的改進,有助於培養技術人員的科學品格和創新能力。物理學的學習能使技術人員的眼光遠、層次高且後勁足。全世界工科大學無一例外將物理作為重要的基礎課。
為了讓物理走近大眾,讓世界擁抱物理,聯合國第58次會議通過了2005年為“國際物理年”的決議,這是目前唯一以學科命名的年份,表明物理學科對社會發展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充分認可。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簡稱“卓越計劃”),是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項目,也是促進我國由工程教育大國邁向工程教育強國的重大舉措。該計劃就是要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為國家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戰略服務。
由於“卓越計劃”剛剛開始實施,相關的優秀教材比較少。而且,各個學校的“卓越計劃”專業也不盡相同。現有的國內優秀新教材很多,但在結合工程實際方面做得還不是很好;結合工程技術多的教材大都是高職院校編寫的,技術應用較多,但物理理論介紹較少。所以,本書力求具有我校專業特色和工程應用特色,儘力平衡物理理論的學習和技術應用介紹間的矛盾。
本書的編寫依據有兩個:一是滿足非物理類理工學科大學物理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二是根據我校“卓越計劃”專業特點和“卓越計劃”要求。在每一部分,增加了若干個物理工程的實際應用,主要是物理原理的典型應用、最新發展以及與我校“卓越計劃”專業相關的應用。為了和國際物理教育接軌,本書中第一次出現的物理概念和物理定律都註明其英文名稱。研究性教學是“卓越計劃”推崇的教學方式,在本書中的體現是增添了節前思考模塊和節后討論模塊,同時在習題中增添了部分開放性習題。
本書由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物理教學部的“卓越計劃”教學團隊的教師編寫完成。參與編寫的教師有:徐紅霞負責力學篇(第1~4章);邵輝麗負責熱學篇(第5、6章);任莉負責電學(第7、8章);季濤和王順治負責磁學(第9、10章);張修麗負責振動與波(第11、12章);陳光龍負責光學(第13章);劉燁負責狹義相對論基礎(第14章);汪麗莉負責量子物理基礎(第15章)。全書由徐紅霞負責策劃和統稿,衛邦達老師在退休之後發揮餘熱,對全書進行了審閱和校對。我們被衛老師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和治學嚴謹的作風深深感動並由衷地欽佩。
在本書的選編過程中我們參考和借鑒了許多國內外的相關教材,在此向所有給予我們啟迪、提供素材的作者們表示謝意。
鑒於編者水平有限,書中難免有錯誤和不妥之處,歡迎廣大讀者提出寶貴意見。
編者
201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