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國家科技攻關計劃

“十五”國家科技攻關計劃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精神,適應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形勢和新要求,進一步明確“十五”期間國家科技攻關計劃的定位、目標和任務,根據《國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科技教育發展專項規劃(科技發展規劃)》的總體部署,科技部制定了《“十五”國家科技攻關計劃實施綱要》。實施綱要確定“十五”攻關計劃的宗旨是:堅持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從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需求出發,以促進產業技術升級和解決社會公益性重大技術問題為主攻方向,通過重大關鍵共性技術的突破、引進技術的創新、高新技術的應用,為產業結構調整、社會可持續發展及人民生活質量提高提供技術支撐

宗旨與目標


“十五”攻關計劃的總體目標是:針對當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急需解決的重大科技問題,集中攻克一批對產業技術升級、產業結構調整有重大帶動作用,對社會可持續發展有顯著促進作用的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為工農業生產提供一批先進適用的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和新裝備,並加快高新技術成果的應用和產業化,提高重點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和人民的生活質量。通過“十五”攻關計劃的實施,培養一支精幹的高水平科技攻關隊伍,建立一批具有國際地位的技術創新基地。
“十五”攻關計劃的具體目標是:
(一)重點攻克一批對促進農業技術進步、增加農民收入具有顯著推動作用的重大關鍵技術,到2005年使我國農業科技總體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縮短5年,部分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二)重點攻克一批對產業升級帶動性大、覆蓋面廣、關聯度高的關鍵技術及其配套集成技術,到2005年使我國信息產業、裝備製造業、基礎工業等若干重點產業領域的整體技術和裝備水平力爭接近或達到發達國家20世紀90年代中期水平,部分大中型企業或企業集團的整體技術水平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提高重點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三)重點攻克與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以及國家安全密切相關的重大關鍵技術,使我國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與國家安全保障能力有明顯提高,使人民生活質量有明顯改善。
(四)通過實施攻關計劃,促進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培養一支精幹的科技攻關隊伍,建立一批具有國際地位的技術創新基地。

主要內容


“十五”攻關計劃由重大項目、重點項目和引導項目三部分內容組成,同時實施關聯行動。“十五”攻關計劃強調國家目標與市場需求的結合,緊緊圍繞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所提出的重大問題和關鍵技術,集中攻克,力求突破,同時攻關項目強調與市場的結合,項目選擇和關鍵技術的突破必須緊緊結合市場的需求。在項目的安排上要求突出重點,減少項目數,加大每個項目的投入力度,並設立重大專項,使重點工作在經費和實施上都能得到有效的保證。
按照這些原則,“十五”攻關計劃前兩年(2001年和2002年)在信息、自動化、材料、能源、交通、農業、資源環境、生物醫藥、社會事業等領域批複啟動了87個項目,其中重大項目29項,重點項目58項,批複的國撥經費29億元;批複引導項目126項,批複的國撥經費1.9億元。“十五”攻關計劃按以下7方面的重點任務安排項目。
(一)農業
以農產品深度加工為切入點,在主要農作物優質高效生產、畜禽規模化養殖、防沙治沙、動植物重大病蟲害防治、農業生物資源高效利用、生態農業等重點方面,攻克一批農業持續發展急需的關鍵技術和產品,提高農業產前、產中、產後的技術水平,優化農業結構,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及農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
1.農產品深加工技術與設備的研究與開發
針對現階段我國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的現狀,以及我國農產品加工存在的問題,重點開展大宗糧油產品(玉米、大豆、稻米、小麥、雙低油菜、馬鈴薯)、果蔬(蘋果柑桔、特色果品、凈菜)、畜產品(肉、奶)、林產品(五倍子、松香松節油)等主要農產品的深加工技術、工藝與設備、標準體系和全質量控制體系等方面的研究開發,以加速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帶動產業的技術升級,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2.主要農作物優質高效生產技術的研究與示範
針對當前我國農產品生產所面臨的一系列實際問題,在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通過有關技術的組裝、集成和進一步研究,解決 8種主要農作物(水稻、小麥、玉米、棉花、大豆、雙低油菜、花生、馬鈴薯等)優質高效生產中的重大關鍵技術,建立區域化、專業化、標準化優質高效生產技術體系,為我國糧食安全提供可行的技術保障,為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
3.奶業重大關鍵技術研究與產業化技術集成示範
針對制約奶業發展的共性關鍵瓶頸技術奶牛良種繁育技術、奶牛日糧飼餵技術、奶牛飼草和飼料作物青貯技術及草產品加工技術、奶牛場重大疫病檢疫技術和疫病防治技術、奶製品加工、質量和安全控制、檢測技術等)開展攻關,研究並建立適合不同地區奶業發展的現代化生產技術體系,構建我國奶業科技創新體系與產業化生產模式,以提升我國奶業科技的整體創新能力,增強我國奶產品國際競爭力。
4.農業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關鍵技術研究、開發與示範
主要包括:
(1)工廠化農業關鍵技術
溫室技術、適合工廠化生產的專用果蔬品種和專用技術、病蟲害控制和防治技術等的研究與示範。
(2)農業機械化關鍵技術
水稻高速種植技術和聯合收穫技術、牧草種子收穫與產後處理技術、高效施藥技術、林木種子營養膜精量播種技術等的研究與開發。
(3)水產集約化及健康養殖技術
工廠化養魚關鍵技術及設施;深水抗風浪網箱養殖技術與設施、淡水生態養殖技術和海水健康養殖技術;水產優良品種選育及品種繁育技術、漁用高效飼料開發技術等的研究與開發。
(4)農業信息化技術:農業信息網路平台、農業信息資源、農業生產、經營、管理信息化等關鍵技術的研究與推廣應用。
5.畜禽規模化優質高效養殖關鍵技術研究與產業化示範
圍繞畜禽(肉豬、肉牛、毛用羊、肉羊、蛋雞、肉雞、水禽等)高效高產、產品安全、資源開發、環境保護等重大技術難點,集中優勢力量進行攻關研究,並把這些技術突破和成果組裝集成,在規模化養殖與產業化示範中推廣應用,以帶動我國畜牧業產業化技術水平的升級,解決我國畜牧業發展中的技術瓶頸,縮短我國畜牧業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提高我國畜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為促進畜牧業“十五”戰略目標的實現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
6.農林業生物資源高效利用與產業化技術研究
主要包括:
(1)種質資源創新利用與新品種選育及產業化示範
水稻、麥類、玉米、高粱、粟類、棉花、麻類、豆類、油料、糖料、薯類、蔬菜、果、茶、桑等和重要林木種質資源的創新與利用研究;庫存種質資源安全保存與預警關鍵技術研究;主要農作物新品種選育及產業化示範。
(2)優質林木果樹育種及高效利用技術研究
針對我國木材總量的供需矛盾、木材的結構性短缺和提高果品質量、單位面積產量、增加加工與設施栽培品種等技術問題,從良種選育、定向集約經營和高效加工利用三個技術環節入手,開展系統研究,以建立用材林(針、闊葉用材樹種、楊樹、泡桐等)、果樹(核桃、板栗和仁果類、柑果類、核果類、漿果類果樹)定向培育及高效利用技術支撐體系,實現用材林和果樹的優質高產和高效利用,為我國的林果業工程建設提供一批良種和優化綜合配套栽培技術,為國家速生豐產林工程和退耕還林工程的順利實施以及林果業的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3)特產資源高效利用與產業化技術研究
對我國特產植物(桑、茶、麻、特種植物膠、辛香植物、特種林產等)、動物(、蜂、水貂馬鹿梅花鹿等)資源高效利用的研究,發展特種經濟動植物產業,以優化和調整我國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促進我國農業的持續發展和增強我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
(4)竹藤資源培育及高效利用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
7.防沙治沙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
針對我國北方主要風沙地區不同類型的沙漠化土地和生態環境工程建設的需要,研究、開發和集成實用、有效的防沙治沙技術,並在不同類型區進行試驗、示範和推廣運用,對控制與年俱增的風沙災害,對西部地區依靠科技開展大範圍的生態環境建設具有重大的意義。
8.生態農業技術體系和林業生態工程構造技術研究與示範
(1)生態農業技術體系研究與示範
無公害果(蘋果、葡萄)、蔬、農作物(水稻、小麥、玉米等)生產關鍵技術、無公害農藥技術、農藥污染控制技術、氮肥污染控制技術、高效有機肥和緩施複合肥產業化技術、有害物質快速檢測技術、區域生態農業技術規範與保障技術、林業生態網路體系等的研究與開發。
(2)林業生態工程構建技術研究與示範
通過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區水土保持型植被建設技術、水源涵養型植被建設技術、困難立地造林技術、石質山地植被恢復與複合經營技術、退化天然林恢復重建技術、天然林保育和生態採伐更新技術、天然林區森林火災預防與管理技術、自然保護區管理技術等林業生態工程構建技術研究與示範,為我國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退耕還林還草,恢復和重建生態環境,以及保護野生動植物和建設自然保護區等提供技術支撐。
9.區域持續高效農業綜合技術研究與示範
針對我國各典型生態區間產銷結構、產品品種結構等結構性矛盾突出的關鍵問題,開展區域持續高效農業綜合技術研究與示範,重點在我國幾大典型生態區(黃淮海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北方旱區、南方紅壤帶、東南丘陵區、西南高原區、黃土高原區)和華南、華東、華北三大經濟區進行技術綜合集成、共性技術攻關和示範模式建設,以推進東、中、西部地區農業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促進區域農林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
10.農林重大病蟲害和農業氣象災害的預警和控制技術研究
針對我國農作物、林木重大病蟲災害和農業氣象災害頻繁發生的現狀,以我國主要農作物(水稻、小麥、玉米、棉花、大豆和蔬菜等)和林木的暴發流行性病、蟲、草、鼠害、乾旱、冷害等災害為對象,重點研究災害預警和關鍵控制技術,以增強我國對農業生物災害和氣象災害突發成災的可預見性,全面提高我國防禦農林災害的整體技術水平,保障農林業健康、持續發展。
11.糧食儲藏及檢測關鍵技術研究與設備開發
針對我國糧食收購環節中的主要問題,研究開發環保型無公害儲糧關鍵技術(糧食儲備配套技術、低溫儲糧技術、氣調儲糧技術等)、工藝與裝備,以及糧食收購環節快速檢測技術及儀器設備。逐步構建我國生態儲糧體系和完善糧食質量檢測體系,以適應我國加入WTO的需要,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提供技術支撐。
(二)基礎產業及支柱產業
以製造業為突破口,加強基礎產業及支柱產業關鍵共性技術開發,加快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在傳統產業中的應用。重點攻克數控、工業過程自動化等關鍵共性技術,大幅度提升產業技術水平。加強應用技術的工程化研究,開發清潔能源、智能交通、紡織品后整理等技術及裝備,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及成套設備的技術含量和國產化水平。
1.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在我國製造業中的應用
主要包括:
(1)製造業信息化關鍵技術攻關及應用工程
以“九五”期間開展的CAD/CIMS應用示範工程的工作為基礎,在全國範圍內重點推廣應用以CAD為代表的單元技術和以CIMS為代表的集成技術,從關鍵技術攻關、推廣應用、技術服務等多方面建設我國製造業信息化的發展體系與環境,以促進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製造業,加強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實現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和我國製造業跨越式發展。
(2)精密製造與數控關鍵技術研究和應用示範
針對我國發展現狀,進行汽車複雜零部件製造、智能化複雜模具製造等精密製造和高性能數控機床開發關鍵技術(開放式數控系統、全數字交流伺服驅動系統、主軸交流伺服控制系統、直線電機系統、高速加工工具系統等)的攻關,開發一批國內急需的精密製造裝備與高性能數控機床產品,以提高我國國產裝備的技術水平和競爭能力。
(3)工業過程式控制制技術開發與應用
將電子信息等技術與傳統產業相結合,根據我國流程工業自動化水平的現狀和技術特點,以新一代工業過程先進控制系統的綜合集成為突破口,研究過程工業的先進控制技術,為企業提供完整的綜合自動化解決方案,以提高我國相關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促進我國軟體產業的發展。
(4)先進位造基礎件技術研究、開發與應用
選擇市場前景良好、核心技術先進並具備競爭力的感測器、電液比例集成控制系統、數字液壓缸及純水液壓等元器件,進行工程化和產業化研究開發,解決其瓶頸工藝及關鍵技術,以滿足國內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促進我國基礎元器件產品的升級換代。
(5)瀋陽市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裝備製造業示範工程
用高新技術改造瀋陽傳統裝備製造業,進行相關的關鍵技術攻關和應用示範,以進一步提高瀋陽市裝備製造產業的整體素質和水平,推進瀋陽裝備製造基地的建設,促進老工業基地的振興。同時,通過技術示範和輻射,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帶動我國裝備製造業的整體水平和競爭力的提高。
2.能源研究開發與示範
主要包括:
(1)燃煤污染控制技術和設備
以燃煤污染控制與治理為突破口,實施清潔能源行動,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燃煤污染控制技術(循環、硫化床脫硫技術和化學法脫硫技術)和設備,並在若干城市進行示範,以治理我國城市環境污染,促進城市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節能建築與太陽能系統集成技術開發與示範
採用高新技術,集成開發建築節能技術及太陽能產品和技術,把太陽能應用技術與建築相結合,進行節能建築研究和示範,以改變我國建築能耗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可再生能源產業化開發
發揮我國可再生能源特色優勢,充分利用我國可再生能源風力發電、生物質能利用和太陽能光發電等技術基礎,加速可再生能源產業化發展的步伐,改善我國能源結構和實施西部開發戰略。
3.科學儀器研製與開發
面向農業、食品、醫藥、衛生、環境等領域科研和經濟建設中的重點需求,重點攻克我國在光譜、色譜、磁共振、電化學分析測試儀器及軟體支撐系統研發中的關鍵、共性技術,解決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以提升我國科學儀器發展的技術水平,增強科研自我裝備能力,為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4.適應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新材料、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研究開發
主要包括:
(1)納米材料技術及應用開發
(2)新農藥創新研究與產業化關鍵技術開發
(3)稀土應用工程
(4)光纖預製棒產業化技術開發
(5)油田化學品產業化開發及應用示範
(6)鎂合金開發應用及產業化
(7)清潔汽車材料及油品技術開發
(8)新型高性能混凝土及其耐久性的研究
(9)合成氣及天然氣直接轉化新技術
(10)酯交換法聚碳酸酯連續化生產裝置工程放大技術及光碟盤基成型技術與裝備開發
(11)大型乙烯工程關鍵技術開發
(12)離子束應用技術研究
(13)紡織印染后整理新技術
(14)特殊鋼生產工藝與裝備引進技術消化吸收
(15)工業節水及膜法海水淡化技術開發
(16)核技術在工業無損檢測、農業育種、醫療診治等方面的應用及產業化
5.農用裝備技術開發與應用
(1)精準農業機械裝備技術開發及應用
在“九五”攻關成果的基礎上,繼續進行農業裝備(施肥播種機、聯合收割機、噴灌系統等)自動化控制系統研究和相關設備產品的開發。
(2)散糧儲運裝備技術與應用
圍繞國家儲備糧庫建設中的散糧流通關鍵技術與設備需求,進一步系統性地攻克國家儲備糧庫配套技術升級的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
6.交通運輸關鍵技術開發與應用
(1)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開發和示範工程
針對中國實際,開展智能交通系統( ITS)的關鍵技術、關鍵產品開發和應用示範。
(2)鐵路運輸信息化的研究
以鐵路運輸的信息採集、控制、管理與應用為重點,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實現鐵路運輸信息化。
(3)高附加值船舶關鍵技術的研究
研究超巴拿馬集裝箱船、大型液化天然氣船、海上油田浮式生產儲油船和大型重載滾裝船關鍵技術。
(三)信息等高新技術及其產業
以金融信息化為重點,加快信息等高新技術及其產業的發展,為國民經濟信息化提供技術支撐。重點發展計算機網路、電子商務、信息安全、網路教育等信息領域關鍵技術及相關產品的開發和應用,促進我國軟體產業的發展,提高信息技術的自主開發能力及應用水平。
1.金融信息化關鍵技術開發及應用示範
將具備智能交換和增值服務的多種計算機為主的金融信息系統連在一起,創造金融經營、管理、服務的新模式,以提高我國金融業的競爭能力,應對我國加入WTO的現實需要,推進我國國民經濟信息化進程。
2.網路教育關鍵技術及示範工程
開發新一代網路教育所需的關鍵技術、系統集成支撐平台、支撐軟體和相關係統,組織實施網路教育重點應用示範工程,支持開展多種教學模式和管理策略以及多種接入方式的網路教育活動,提出網路教育發展戰略,制定網路教育標準和規範。
3.國家信息安全應用示範工程
從信息安全的基礎設施建設、核心技術研究、技術標準規範和產業化推動等多方面入手,重點支持信息安全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的研究開發,並通過典型應用示範,使自主知識產權的信息安全技術及產品實現國產化、標準化和應用化,以有效推動我國信息安全產業的快速發展,為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進程提供安全保障。
4.電子政務系統關鍵技術的研究開發與應用
(1)電子政務試點示範工程
中國電子政務發展研究;中國電子政務空間輔助決策示範工程;電子政務共性關鍵技術研究;電子政務試點示範工程的建設。
(2)科技電子政務系統關鍵技術及應用系統的研究和開發
建成完善的科技電子政務應用系統;為科技部門戶網站提供數據介面;研究建立統一的安全平台;研究建立科技電子政務輔助安全支撐平台;建成互動式多媒體系統;制定一系列完善的電子政務運行、管理和技術規範。
5.電子商務與現代物流技術研究、開發及示範工程
針對我國的某些重點行業或區域,以電子商務、現代物流與企業信息化系統集成為切入點,組織實施電子商務與現代物流關鍵技術的研究開發及應用示範,以奠定我國電子商務和現代物流普及應用和發展的技術基礎,推動我國市場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產業結構調整,實現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和跨越式發展。
6.城市規劃建設、管理與服務的數字化工程
建設適合我國城市規劃、建設與管理工作的數字化應用系統,並進行應用示範,推動城市規劃、建設與管理部門和相關企業的信息化建設,以提高我國城市管理的現代化水平,推動數字城市的發展,並帶動相關信息產品和產業的發展。
7.40Gb/s SDH(STM-256)光纖通信設備與系統
40Gb/s SDH(STM-256)光纖通信設備與系統是光傳輸網的發展方向,也是光通信技術實力的標誌之一,通過該技術的突破,進一步縮小我國在光通信技術領域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發展我國民族光通信產業,提高我國通信運營和設備製造企業的技術水平和競爭力。
8.高性能對地觀測微小衛星技術與應用研究
引進、消化、吸收國際上先進的微小衛星技術,形成一顆實用的對地觀測微小衛星及相關的運行與推廣應用體系,以促進我國微小衛星技術研究與開發能力的提高,進一步推動我國遙感數據服務與應用的產業化發展,滿足國內對空間遙感數據日益增長的需求。
(四)環境保護和資源合理利用
以環境保護和資源合理利用為重點,攻克對控制城市環境污染有重大作用的關鍵技術,推進水資源合理利用與區域生態整治技術開發與示範,加強大型油氣田、緊缺戰略固體礦產資源勘探及開發技術研究,建立減災防災技術保障體系,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
1.中國油氣資源發展關鍵技術研究
我國石油天然氣資源潛力很大,緊緊圍繞油氣地質、勘探開發和油氣田地面工程發展的關鍵技術進行研究開發,為我國“西氣東輸”工程的資源保障、老油田持續發展及後備儲量接替提供技術支撐,以提高我國油氣工業的競爭能力和技術水平,促進我國清潔能源利用,確保油氣工業的可持續發展。
2.大型緊缺金屬礦產資源基地綜合勘查與高效開發技術研究
針對重要金屬礦產資源(銅、金、鉛鋅、銀、鈾、鉀等)勘查、深凹露天礦山和地下礦山開採、複雜難處理礦(鉭鈮鎢礦、鋁土礦、鈦鐵礦等)選礦、新冶鍊技術(礦漿電解成套技術、銅鋅砷複雜硫化銅礦加壓浸出技術等)和深加工的共性關鍵技術進行科技攻關,以促進我國金屬礦產資源合理利用,增強礦產品市場競爭能力和確保金屬礦產工業的可持續發展。
3.水安全保障技術研究
我國是一個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國家。進行水資源合理配置與調控、人工增雨、水體面源污染控制、海水資源利用和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等方面的技術攻關和工程示範,初步形成我國水安全保障技術體系,以改善我國水環境質量,緩解水資源短缺,促進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
4.滷水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研究
我國鹽湖和滷水中蘊藏有十分豐富的鉀、鎂、鋰等資源,進行鹵水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研究,促進我國西部鹽湖資源的綜合利用,建立西部特色資源產業,促進西部大開發;建立海洋化工高新技術產業,促進海洋產業結構調整和海洋化工產業技術升級。
5.三峽庫區生態環境安全及生態經濟系統重建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
三峽庫區是我國極為重要的敏感生態經濟區,進行三峽庫區生態環境安全及生態經濟系統重建關鍵技術研究,可改善三峽庫區生態環境,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及科學安置庫區移民等。
6.中國西部重點生態脆弱區綜合治理技術與示範
我國是世界上生態環境比較脆弱的國家之一,特別是我國西部地區,由於自然條件惡劣以及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導致了該地區生態平衡嚴重失調,成為我國乃至世界上少有的生態環境極為脆弱、極為惡化、極為敏感的區域之一。開展中國西部重點脆弱生態區綜合治理技術與示範研究,為生態環境工程建設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撐,保護西部地區生態環境。
建立中國可持續發展信息共享系統,解決信息資源共享運行機制、標準和相關技術,形成面向政府決策、社會公眾和科學研究的可持續發展綜合決策支持體系,以促進我國可持續發展信息資源的共享和有效利用。
8.全球環境變化對策與支撐技術研究
面對全球環境變化對人類社會日益嚴重的威脅及應對全球環境變化可能對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的巨大影響,系統評估和認識全球環境變化的歷史、事實和機制,預測和評估全球環境變化的影響,以及評估全球環境國際條約和履約活動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影響,對於制定國家相關的內政和外交政策,實現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9.海洋環境預報及減災技術研究
我國擁有300多萬平方公里管轄海域,沿海地區經濟發達,然而風暴潮、海浪和赤潮等海洋災害極為嚴重,對海上作業和沿海地區帶來極大損失,2000年我國海洋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達120億元。因此,開展海洋環境預報及減災技術研究,進一步提高我國海洋預報業務化能力和水平,從而形成集觀測、傳輸、處理、分析預報和分發等組成的業務化預報與服務系統,對於我國海洋防災減災、經濟發展及國防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
10.中國氣象數值預報技術創新研究
從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對氣象預報的迫切需求出發,研究開發我國新一代氣象業務數值預報系統,不斷提高氣象預報水平和質量,對於我國防災減災、促進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及國防建設均有重要的意義。
11.強地震短期預測及救災技術研究
我國是世界上地震多發、地震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防震減災工作十分繁重。緊緊圍繞地震監測預報、震災預防和緊急救援三大防震減災工作重點,組織進行強地震短期預測及救災技術研究,以提高我國強地震觀測和短期預測的能力和水平,提高我國災害應急和救助的實際能力,保護人民生命安全、維護社會穩定。
(五)醫藥及相關產業
以中醫藥現代化為突破口,攻克中醫藥產業的關鍵技術,確保我國中醫藥產業的國際領先地位。加強創新藥物的研製與開發,研究重大疾病的綜合防治技術及關鍵器械,積極發展生物醫學工程,帶動醫藥及相關產業的發展。
1.創新藥物的研製與開發
(1)創新藥物和中藥現代化
大力開展創新藥物及中藥現代化的關鍵技術研究與開發,加強新葯研究開發能力,建立我國化學葯、生物技術葯和中藥的技術創新體系,以大幅提高我國新葯研究和開發綜合實力,開創我國新葯研製工作的新局面,加快中藥現代化、國際化進程,並為入世后我國醫藥產業的戰略性調整提供科技支撐和保障。
(2)中醫藥現代化與產業化開發
針對中醫藥研究和產業化現狀,進行中藥生產共性關鍵技術示範研究,優質高效中藥品種的臨床研究、瀕危中藥材(冬蟲夏草肉蓯蓉新疆紫草等)繁育研究、中藥飲片炮製規範化研究,建立重大難治疾病中醫藥臨床診斷、療效評價標準,建設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和種植基地、GCP、GLP、規範化藥理實驗室等,以發揮我國傳統中醫藥產業的優勢,儘快提高我國中醫藥的現代化水平,提高中藥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促使中藥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鞏固和提高中醫藥的國際地位。
2.重大疾病的綜合防治技術及關鍵器械的研究開發
(1)老年疾病預警與防治研究
建立糖尿病、老年人下呼吸道感染預警、干預系統;提出帕金森病早期診斷指標;建立原發性骨質疏鬆症、前列腺增生症規範化防治方案;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Ⅱ型糖尿病、老年前列腺增生症、原發性骨質疏鬆症的醫療後果評價系統。
(2)心腦肺血管疾病及惡性腫瘤防治研究
開發能檢出冠心病、腦卒中的危險度評估技術及干預方案;研究和總結出提高人群高血壓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的有效措施;找出吸煙者 COPD更敏感的標識物,提出新的更科學的早期診斷標準;研究制定胃癌、鼻咽癌等惡性腫瘤的優化篩檢方案和實施戰略;篩選、研究和開發食管癌、肺癌早期診治技術與方法;優化預測、判斷肝癌、乳腺癌複發、轉移的標誌物;乙肝疫苗免疫接種預防肝癌的研究。
(3)環境與健康關鍵技術研究
室內空氣重點污染物健康危害評價技術和控制技術研究;室內燃煤空氣污染控制技術研究;塵肺高危人群健康監護、診斷技術和危害控制技術研究;環境污染危害公眾健康的研究;有機磷農藥及其混劑急性中毒診治的關鍵技術和遠期健康影響的研究。
(4)重大傳染病和常見病防治研究
對重大傳染病(艾滋病、結核病、乙型肝炎、萊姆病、吸血蟲病、瘧疾等)和一批內、外、婦、兒、口腔、耳鼻喉和精神科等常見病、多發病臨床診治的關鍵技術和方法進行研究和開發。
(5)醫療器械關鍵技術研究及重大產品開發
開展醫療器械關鍵技術(寬頻帶超聲換能器技術、數字化波束形成器技術、無創人體逐拍動脈血壓測量技術、基於腦電信號的腦機介面技術、無創人體血糖濃度檢測技術等)研究及重大產品(數字化彩色成像系統、開放式永磁磁共振成像系統、多層螺旋CT、低劑量直接數字化醫用X射線機、高能醫用電子直線加速器、氣動左心輔助循環裝置、血管內介入導管、心臟介入治療器械、新一代呼吸機、電子內窺鏡及生物醫用材料等)開發,以促進我國醫療器械產業的發展,提高國產品的技術創新能力、市場競爭力和佔有率,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
3.生物技術研究開發與應用
(1)功能基因組和生物晶元
建立和完善功能基因組及生物晶元研究的技術平台,使我國功能基因組及生物晶元研究的整體水平進入世界先進行列;獲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功能基因和生物晶元產品,並在功能基因及生物晶元研究與開發方面形成我國的優勢和特色;為形成以基因自主知識產權為基礎的我國“基因產業”和生物晶元新興產業奠定基礎,為進一步提高我國生物技術研究開發及產業的國際競爭能力提供源頭技術和創新產品。
(2)發酵工程關鍵技術研究與重大產品開發
開展生物化工原料與新材料、氨基酸生產新技術新工藝、新型酶製劑與重要酶製劑、寡糖新產品、新型食品及飼料添加劑、重大抗生素生產新技術新工藝、微生物農藥發酵新技術新工藝、發酵工程共性技術等的研究開發,發揮我國豐富的生物資源優勢,提高發酵工程的技術水平,促進食品加工、生物化工、生物醫藥等相關行業的產品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
(3)生物資源與生物安全技術研究開發
進行生物資源和生物安全關鍵技術的研究開發,建立我國自己的生物種質資源保存評價技術和生物安全監測技術,並將它們應用於生物種質資源的開發利用和轉基因植物及其產品的監測,以發揮我國豐富的生物資源優勢,促進我國生物產業的發展,保證我國的生態安全,維護人民身體健康。
(4)國家遺傳工程小鼠資源庫的建立
小鼠遺傳資源庫是功能基因組學的核心及基礎,充分利用現代生物學技術,建立和完善遺傳工程小鼠技術平台,為相關學科的發展提供資源、技術、人員培訓等社會化服務,實現資源共享,同時合理保護和開發我國的實驗動物資源,促進我國生物醫藥科技的發展。
4.計劃生育與優生優育關鍵技術的研究
“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針對避孕節育、優生優育和生殖保健領域的需求,開展避孕和抗早孕藥物及新技術、絕育技術、嬰兒畸形和疾病病因及產前診斷、監測、篩查和預防技術等關鍵技術的開發與推廣應用,為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我國出生人口素質、增進群眾生殖健康提供技術保障。
(六)促進社會事業發展
以促進社會事業發展為目標,根據當前工業生產安全和人民群眾對人居環境、文化教育、社會保障等生活質量方面的要求,加強重大社會公益性技術的研究,開發先進、適用的技術和產品,進一步改善人民的生活質量和條件。加強技術標準和計量檢測手段的研究,促進我國技術標準體系的建立。
1.人居環境和食品安全關鍵技術研究開發與應用
(1)食品安全關鍵技術研究
針對當前我國加強食品安全管理的形勢以及適應我國加入WTO的迫切需要,進行食品安全的關鍵技術攻關,研究開發當前急需的食源性危害檢測、監測、控制及評價技術等,建立我國食品安全保障體系,以保護消費者的健康和權益,促進食品進出口貿易,提高我國農產品和食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2)居住區與小城鎮建設關鍵技術研究
著眼於我國居住區與小城鎮建設的難點、熱點問題,致力於提高我國居住區與小城鎮建設的科技支撐能力,重點攻克一批關鍵技術,全面提高我國居住區與小城鎮建設整體科技水平,以實施積極的城鎮化發展戰略、保證人居環境可持續發展。
2.社會安全和工業生產安全關鍵技術研究開發與應用
(1)防範、打擊重大刑事犯罪和計算機犯罪關鍵技術和偵查技術研究
刑事犯罪一直是我國社會治安中的主要問題,近年來又呈現出流竄、智能、惡性等新特點,給防範和偵破工作增加了難度。隨著經濟和科技的發展,利用計算機進行犯罪的案件也與日俱增,給國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甚至直接威脅國家安全。圍繞防範、打擊重大刑事犯罪和計算機犯罪的關鍵技術和偵查技術進行攻關研究,以改善社會治安的綜合環境,保障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維護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健康發展。
(2)重大工業事故與大城市火災防範及應急技術研究
針對嚴重威脅我國城市與工業安全的重大危險源和突發事故隱患,進行城市安全規劃、風險評價、性能設計、重大工業事故控制等關鍵技術攻關研究,以改變我國城市與工業安全技術相對落後的狀況,遏制群死群傷等重大惡性事故發生,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的穩定。
3.社會可持續發展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
(1)農村與社會發展科技戰略與公益型科技機構體制創新研究
科技是推動農村發展與社會發展的有效途徑。分析我國農村發展與社會發展所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積極探索農村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制定我國農村和社會協調發展的科技戰略,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的巨大作用。
進行公益性科研機構體制創新研究,為公益性科研機構的改革提供正確的政策、法規保證,以順利推進公益性科研機構的改革。
(2)農村與社會發展資源管理與信息共享系統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
從農村與社會發展戰略和科技管理需求出發,建立便於政府管理部門決策參考、數字化辦公、科研部門技術成果轉化跟蹤、社會和市場需求調查分析、確立新的研發方向、社會公眾能及時便利地獲取有效的實用信息的農村與社會發展資源管理與信息共享的完整體系,將對我國農村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目標決策和調控管理,以及技術支撐和成果普及等起到積極的作用。
(3)區域可持續發展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
區域可持續發展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之一。通過開展以可持續發展實驗示範區為核心的區域可持續發展重點領域關鍵技術的研究與示範,以加強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決策的科學基礎,帶動地方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和能力建設。
(4)重要技術標準研究
應對 WTO,進行重要技術標準研究,為我國技術標準的發展提供方向性的指導,為構建新型國家技術標準體系奠定基礎,為建立我國合理的技術性貿易措施提供技術支持,以大幅提高我國技術標準整體水平,促進重大科技成果的商品化、產業化、國際化,提升我國重點產業的綜合競爭力。
(5)奧運科技專項
為將2008年北京奧運會辦成一屆科技含量最高的體育盛會,使北京奧運會成為展示中國高新技術和創新實力的窗口和舞台,並以科技助奧運為契機,提高我國科技創新能力和科技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促進我國高科技的跨越式發展,設立了“奧運科技專項”,針對成功舉辦北京奧運必須解決的若干焦點問題和瓶頸問題,在環境、交通、數字奧運、運動科研和科普等方面進行技術攻關與示範,為北京創造一個清潔、優美、安全、便捷的奧運環境,為成功舉辦奧運會提供必要的技術保障和智力支撐。主要任務包括:重點圍繞北京環境、交通等奧運熱點問題,集成已有科技成果,積極開展試點示範,建設一批示範工程,提升北京城市現代化水平;發展數字奧運技術,使數字奧運集中體現中國高新技術的發展水平;加強運動科研,從解決運動訓練實踐中的難點和關鍵點出發,集成應用先進、科學的訓練方法,全面提高我國運動員的科學訓練水平和運動競技水平。
4.文物保護技術與中華文明探源研究
針對我國文物保護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應用現代科學技術,進行文物病害檢測及防治的關鍵技術攻關,有利於國家科學制定文物保護的中長期規劃,並為文物保護提供技術支撐。
同時,進行中華文明探源的預研究,集中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專家聯合攻關,將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全面實施打下堅實基礎,並將把中國古代文明的研究向前推進一步。
(七)促進西部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建設協調發展
圍繞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針對西部地區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特色優勢資源和特色產業開發及西部科技信息能力建設等進行聯合攻關,促進西部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建設協調發展。
根據國家“十五”西部開發科技規劃和各地西部開發科技規劃的總體設計,為切實加強區域科技創新能力,為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重建和產業結構調整等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推動西部特色產業和高新技校產業的快速發展,促進西部地區經濟和社會持續協調發展,“十五”國家科技攻關計劃設立“西部開發科技行動”重大項目,其主要任務:一是優化、重組或新建一批研究開發、工程化示範、專業孵化器等科技創新基地;二是在西部典型生態區域,開發、集成和示範一批生態環境建設和特色資源增值轉化關鍵技術;三是加快西部地區高新技術及其產業發展,構建西部重點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新格局,推進一批科技中介服務體系的建設;四是實施西部地區多層次、覆蓋面廣的科技人才培訓工程,建設一支高素質的科技人才隊伍;五是大力開展東西部技術合作與對接示範,初步建立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東西部合作的良性機制,加快西部地區人才和技術的集聚。
按照該重大項目的總體部署,至2002年已經安排了“西安集成電路設計測試平台技術開發”等115個課題,批複的國撥經費2.2億元。
在上述內容中,“農產品深加工技術與設備研究開發”等9項[序號為(一)1、3,(三)1、3、4(1),(五)1(1)、3(1),(六)1(1)、3(4)的項目]分別屬於2002年全面啟動實施的12個重大關鍵技術攻關與產業化示範科技專項,即“十五”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由攻關計劃按重大項目給予支持。

計劃管理


“十五”攻關計劃的管理在繼承的基礎上,按照“規範、滾動、簡化、透明”的原則,實行決策、實施、監督相分離的運行機制。為加強對攻關計劃的科學化、規範化管理,專門制定了《國家科技攻關計劃管理辦法》;為規範攻關項目的招投標工作,下發了《科技攻關項目評標委員會工作守則》,《評標專家保密協議承諾書》和《招投標投訴處理意見》,由此提高了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1.完善滾動機制,加強動態管理
採用滾動立項機制,項目執行周期一般不超過三年,不同實施年限的項目各佔一定比例。引入中介機構參與管理,加強對項目運行全過程的動態監督,根據國家需求、市場變化和執行情況,適時調整計劃內容、項目目標和經費配置。
2.減少管理層次,實行分類管理
減少管理環節與管理層次,每個項目只設項目和課題兩個管理層次。重大項目設立項目管理小組和專家諮詢組,統一規劃,總體設計,分項實施。重點項目根據不同項目的特點和需要,分別委託有關行業部門、有關地方或項目牽頭單位等負責管理。引導項目委託項目所在地方科技廳(科委)負責管理。
3.實行產學研結合,充分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
優先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與企業聯合承擔攻關項目,將企業參與項目的技術開發與產業化的程度作為立項的重要條件。對產業化、工程化程度高的重點項目,應由企業作為實施主體。
4.加大招投標的力度,增加管理的公開和透明
大力推行招投標制度,採取公開、公正、公平的競爭手段擇優選擇課題的承擔單位,優化科技資源配置,提高科技經費的使用效率。
5.強化知識產權管理,積極實施專利戰略
實施專利戰略,項目的立項強調必要的專利等知識產權的分析和評估,項目的實施強調具有自主創新的知識產權尤其是發明專利的獲取,鼓勵和支持取得的攻關成果及時申請國內外的專利,將知識產權的管理納入到攻關計劃管理工作的全過程。
6.逐步實行課題制
強化項目經費的預決算管理。選擇條件成熟的項目逐步實行課題制。

實施概況


截止2002年底,“十五”攻關計劃總共安排重大項目29項,重點項目58項,地方引導項目126項。項目計劃投資372.74億元,其中國家財政計劃投資30.9億元。
(一)重大項目
攻關計劃共安排重大項目29項,安排課題611個,項目覆蓋了信息、自動化、材料、能源、交通、資源、環境、農業、生物醫藥、社會發展等領域和西部開發科技行動專項。參加重大項目的單位共有3667家,人員總數達19818人,高級職稱人員佔47%。承擔重大項目的單位主要為企業佔55%和科研院所佔22%。
(二)重點項目
攻關計劃安排重點項目58項,課題483個。參加重點項目的單位共有2325家,人員總數達10409人,高級職稱人員佔56%。承擔重點項目的單位以科研院所為主,佔47%。
(三)引導項目
攻關計劃安排引導項目共126項。國家財政對引導項目計劃投資23.34億元,其中國家撥款1.9億元,自籌21.5億元。參加引導項目的單位共有303家,人員總數達2360人,高級職稱人員佔37%。承擔引導項目的單位企業佔67%。
(四)西部開發科技行動
西部開發科技行動共設課題115個,計劃總投資35.7億元,其中國家撥款2.2億元。參加西部開發科技行動項目的單位共有515家,人員總數達2532人,高級職稱人員佔50%。承擔課題的單位企業佔33%和科研院所佔29%。
(五)奧運科技專項行動
奧運科技專項行動共設課題34個,總經費1.5億元,其中國家財政撥款5454萬元。
據不完全統計,至2002年底,“十五”攻關計劃項目共發表論文2271篇;開發新材料、新產品、新裝置與新工藝546項,其它成果252項;取得專利162項(其中國外專利5項,國內專利95項,其它專利62項);培養博士416名,碩士 745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