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愛蓮
中國當代舞蹈藝術先驅者
戴愛蓮(1916-2006年),生於西印度群島的特立尼達,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當代舞蹈藝術先驅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舞蹈藝術家、舞蹈教育家、中國舞蹈家協會名譽主席。被譽為“中國舞蹈之母”。
1930年,她赴英國倫敦學習舞蹈,曾先後師從著名舞蹈家安東·道林、魯道夫·拉班等,後來又投奔現代舞大師瑪麗·魏格曼。1939年回國,主要舞目有《思鄉曲》、《賣》、《拾穗女》等。解放后,戴愛蓮出任第一任國家舞蹈團團長;第一任全國舞協主席;第一任北京舞蹈學校校長;第一任中央芭蕾舞團團長等。
2006年2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年輕時的戴愛蓮
1921年,開始學習舞蹈和鋼琴, 7年之後鋼琴水平已通過中級考試。
1926年進入當地舞蹈學校學習芭蕾。
1930年,她赴英國倫敦,先後師從著名舞蹈家安東·道林((Anton Dolin)、魯道夫·拉班(Rudolf Laban)等,後來又投奔現代舞大師瑪麗·魏格曼(Mary Wigman),在倫敦魏格曼劇團學舞期間因大膽提出現代舞和芭蕾在技巧上應互相借鑒、互為補充見解而被開除。後來,因為家境敗落,半工半讀求學,常常在倫敦藝術家沙龍表演舞蹈,或到電影製片廠和劇場當臨時演員。她的《波斯廣場的賣花女》和《楊貴妃》、《傘舞》等作品,就是在這樣情況下創作的。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之後,戴愛蓮在倫敦多次參加中國運動委員會為宋慶齡領導的保衛中國同盟籌集抗日資金舉辦義演,自編自演《警醒》、《前進》等舞蹈,歌頌中國人民抗戰精神。
1939年,其以優異的成績獲得著名的尤斯-萊德舞蹈學校獎學金。在學校,其學習了著名舞蹈理論家R.von拉班有關情感表現方法及舞台表演技術方面的理論與舞譜等,這對其後來的舞蹈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她回到祖國。
1940年春宋慶齡在香港會見她。
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她取道澳門到桂林。隨即參加支援抗戰募捐演出活動,創作以抗日救國為題材的舞蹈《游擊隊的故事》、《賣》、《空襲》、《東江》和《思鄉曲》等,對宣傳抗日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時也推動中國舞蹈事業的發展。她還從事各民族民間舞蹈的採集和整理、演出和研究工作。戴愛蓮以瑤族同胞喜慶時擊鼓歌舞為素材,創作《瑤人之鼓》;根據“啞背瘋”改編了舞蹈《老背少》。
戴愛蓮老年
1946年與育才學校師生一起在重慶舉行了盛大的邊疆音樂舞蹈大會。這一次演出的影響很大,不僅使中國各民族的民間舞蹈登上現代舞台,而且掀起一個民間舞蹈的普及運動。同年秋,戴愛蓮和葉淺予赴美國講學,向美國人民介紹中國的民間舞蹈。
1947年回國后,戴愛蓮主持了私立上海樂舞學校的工作。
1948年在國立師範學院與北平國立藝術學院任教。戴愛蓮為中國新舞蹈藝術的開創人之一,為新舞蹈事業培養一批專業人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戴愛蓮先後擔任華北大學三部舞蹈隊隊長和中央戲劇學院舞蹈團團長、中央歌舞團團長及北京舞蹈學校校長等職。在此期間她與其他同志合作創作了大歌舞《人民勝利萬歲》及大秧歌《祖國建設》(1949)、舞劇《和平鴿》(1950)等大型節目。
戴愛蓮根據陝北民間舞蹈形式“荷花燈”創作的《荷花舞》深受群眾歡迎,並在1953年世界青年學生和平與友誼聯歡節中獲獎。
1954年主持新中國的第一個舞蹈學校——北京舞蹈學校的教學工作。在她的領導下,一批又一批舞蹈人才,源源不斷地成為中國舞壇上的生力軍。
1955年她創作的中國舞壇上第一個展現唐代敦煌藝術舞蹈珍品雙人舞《飛天》獲得世界青年學生和平與友誼聯歡節上獲獎。
2001年11月,為由中國文聯、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歷史博物館)等單位舉辦的“中華魂《中國風光畫集·台灣卷》海峽兩岸萬人簽名百家寄語徵集活動”題詞寄語。戴愛蓮親筆為於成松《中國風光畫集·台灣卷》的題詞“願民族統一的夢想早日成真。
戴愛蓮與葉淺予
由於希望自己有幸福的家庭生活,戴愛蓮在排演《和平鴿》時與同事丁寧徠合作融洽,並認為在工作中能相互合作,生活也會幸福。於是1956年和丁寧結婚了,但不久也離婚了。
舞蹈名 | 題材 | 創作時間 | 備註 |
波斯廣場的賣花女 | 舞蹈劇 | 早年,具體不詳 | |
楊貴妃 | 舞蹈劇 | 早年,具體不詳 | |
傘舞 | 舞蹈劇 | 早年,具體不詳 | |
警醒 | 抗戰 | 1937年 | |
前進 | 抗戰 | 1937年 | 自編自演 |
游擊隊的故事 | 抗戰 | 1941年 | 創作 |
賣 | 抗戰 | 1941年 | 創作 |
空襲 | 抗戰 | 1941年 | 創作 |
東江 | 抗戰 | 1941年 | 創作 |
思鄉曲 | 抗戰 | 1941年 | 創作 |
瑤人之鼓 | 抗戰 | 1941年 | 創作 |
哭泣的垂柳 | 抗戰 | 1941年 | 創作 |
老背少 | 1941年 | 根據“啞背瘋”改編了舞蹈 | |
朱大嫂送雞蛋 | 1945年 | 創作 | |
春遊 | 藏族舞蹈 | 1945年 | 創作 |
甘孜古舞 | 藏族舞蹈 | 1945年 | 創作 |
倮倮情歌 | 彝族舞蹈 | 1945年 | 創作 |
苗家月 | 苗族舞蹈 | 1945年 | 創作 |
青春舞曲 | 彝族舞蹈 | 1945年 | 創作 |
馬車夫之歌 | 維吾爾族舞蹈 | 1945年 | 創作 |
人平易近勝利萬歲 | 年夜歌舞 | 1949年 | 合作創作 |
祖國培植 | 年夜秧歌 | 1949年 | 合作創作 |
和平鴿 | 舞劇 | 1949年 | 合作創作 |
荷花舞 | 群舞 | 1953年 | 隴東、陝北的平易近間舞《荷花燈》再創作 |
飛天 | 敦煌壁畫、借鑒京角逐的長綢舞 | 1955年 | 雙人舞 |
1953年,《荷花舞》在柏林世界青年聯歡會參賽並獲獎。
1955年,《飛天》在華沙世界青年聯歡節參賽並獲獎。
1994年,《荷花舞》與《飛天》被確認為“二十世紀中國舞蹈經典作品”。
戴愛蓮
1996年,香港演藝學院授予八十高齡的戴愛蓮“高級院士”稱號。
2002年,文化部授予她首屆國家“造型表演藝術創作研究成就獎”。
005年的12月26日,戴愛蓮舉起拳頭站在黨旗下進行了宣誓。葉明明說:“當天,協和醫院特意準備了一間大的休息室和一面鮮紅的黨旗,在文化部部長孫家正、中央芭蕾舞團團長趙汝蘅以及中芭黨委的主持下,戴先生終於成為一名光榮的中國共產黨黨員。”
2006年2月9日,因病醫治無效於在北京逝世,享年為90歲。2月17日上午10時戴愛蓮遺體送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第一告別室舉行。
戴愛蓮,這位出生在英國殖民地、遊學歐洲多年的舞蹈家,在抗戰時期飛回了祖國母親的懷抱,在重慶一所學校里教授舞蹈,人們都喊她“戴先生”。平日生活里並不顯得耀眼,她個頭矮小,因為在南美長大皮膚黝黑,一雙單眼皮的眼睛笑起來如彎月,誰也想不到就是這樣一名不起眼的黃皮膚女子,能夠最早衝破種種阻力、在英國殖民地與白人孩子一起學習芭蕾舞,並獲得西方舞蹈界權威專家的欣賞。她不僅是個追求美的藝術家,祖國有難的時候,她積極參加由宋慶齡領導的“保衛中國同盟”組織的活動,並且以《游擊隊的故事》、《東江》、《思想曲》、《拾穗女》等一系列發人深省的舞蹈來揭露侵略、鼓勵民眾。她是中國舞壇的宗師,被譽為“中國的鄧肯”。(網易新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