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紡織企業管理的結果 展開
- 企業管理類別
- 東華大學出版社出版圖書
紡織企業管理
企業管理類別
紡織企業為實現生產、經營的各項目標,需合理地組織人員、設備、原材料、資金、技術和信息,對採購、生產、直到銷售的全過程進行計劃、決策、組織、指揮、控制和協調,紡織企業管理就在於實行這一切職能。紡織企業管理是隨著大工業化紡織的興起,在18~19世紀逐步形成的;其後,又隨著紡織工業的工藝技術、經營規模、管理理論、管理手段的發展而不斷發展。
紡織企業管理具有現代加工工業(製造業)企業管理的各種共同特徵:企業內部高度集中的指揮系統;高度發展的分工和協作;技術工作和經濟工作的緊密結合;管理組織的多層次;產品的品種、質量受到高度的重視。同時,紡織企業管理也具有許多本身的特點。
棉紡廠的傳統工序有清棉、梳棉、並條、粗紗、細紗、絡筒、併線、拈線等。毛紡廠的工序則更多一些。這一特點決定紡織企業需要高度重視前後工序生產作業的連續、均衡、協調;需要及時檢測、掌握半制品和成品的質量。
大中型棉紡織廠的織造車間少則有幾百台、多則有1000~2000台織機;紡紗車間少則有近百台、多則有200~300台細紗機。這一特點決定了紡織企業設備維修和技術改造的任務非常繁重。
許多紡織企業生產過程中的手工操作比重很大。一個紡織廠通常有幾百至幾千名職工。這一特點決定了紡織企業操作管理的重要地位和人事、勞動、工資和生活福利工作的繁重性。
紡織企業一般都採取每天2~3班作業制。這個特點給紡織廠的日常生產管理帶來一系列的問題:輪班管理、夜班生產和交接班等。
原料在毛、麻、絲紡織企業的成本中所佔比重較高,少則在50%以上,高的在80%以上。這一特點決定了原料採購、儲運、配用和工藝設計在紡織企業中的主要地位。
紡織品的市場流行期短。這一特點決定了紡織企業需要高度重視市場調研和產品設計。
紡織企業管理就其內容、職能、目標、方法而言,在世界各國具有許多共性,但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又各有不同的特性。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紡織企業管理屬於社會主義類型。其指導原則、制度和方法是在批判繼承紡織企業傳統管理方法的基礎上,在社會主義時期的長期實踐中,經過不斷探索、總結和創造逐步形成的。建國初期全國已有幾百個紡織廠,基本上採用歐美、日本紡織企業的一套管理方法。在社會主義時期經過篩選,批判地吸收了其中有益的東西:重視生產與經營的結合;重視經濟效益;講求效率,用人較少,等等。在1950~1952年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和1953~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中國紡織工業廣泛學習蘇聯經驗。經過篩選,沿用下來的企業管理經驗主要是:健全的職能科室和車間、輪班、生產小組管理;計劃管理的一整套做法;以責任製為基礎的管理制度;用編製作業計劃和加強生產調度的辦法,搞好生產的均衡、協調;開展社會主義勞動競賽和合理化建議活動;強調勞動保護和安全生產,等等。中國紡織企業在長期實踐中,經過繼承和借鑒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點。
管理民主化
內容包括:職工代表大會制度;民主選舉車間主任、輪班工長和生產組長;在解決生產、經營、技術等重大問題時,廣泛實行幹部、技術人員、工人三結合;生產小組設“五大員”管理考勤、核算、質量、安全和生活。生產小組“五大員”制度最早就是在紡織系統開始創立的。
思想政治工作
中國紡織企業重視在職工中進行思想政治工作,在企業中配備適當數量的政治工作人員。經常化的思想政治工作包括:在職工中深入進行主人翁思想和以廠為家的教育;評選先進、模範人物並給予表揚、獎勵;對於涉及職工利益的重大改革先做深入細緻的宣傳教育工作;關心職工及其家庭的生活問題。納入計劃軌道
企業編製年度、季度、月度以至每周的生產計劃,用以控制產量、質量、品種。企業的計劃指標有三種類型:指令性指標、指導性指標和分析性指標。指令性、指導性指標由主管機關定期下達,作為衡量企業生產、經營、管理水平的主要依據。分析性指標由企業根據經營管理的需要自行制定。自50年代起,國家考核紡織企業的指令性指標一直是:產量、品種、質量、消耗、勞動生產率、成本、資金、利潤等八項。80年代起改為產量、品種、質量、利潤等四項,其餘四項改為指導性指標。
基礎性技術管理工作
中國紡織企業高度重視基礎性的技術管理工作,尤其是設備維修、操作法和工藝管理,這三項工作常被稱為“三基工作”。早在50年代,中國紡織工業部門總結先進工人的成功經驗,推廣郝建秀細紗工作法、五一織布工作法、五三保全工作法等科學的操作法;以後又先後總結和制訂棉、毛、麻、絲紡織廠各個主要工序、工種的操作法。在設備管理方面,實行紡、織、染各類設備的周期性預防檢修,以及從大修理、小修理到日常保養、揩車的一整套嚴密制度。在工藝管理方面也有許多發展,例如強調對“工藝上車”的檢查和“先鋒試驗”(小批量試生產)制度等。
紡織企業的組織和管理機構 企業組織形式 紡織企業根據企業規模、生產工藝、產品結構、經營條件、機械化自動化水平、職工隊伍文化、技術素質等因素,可有不同的組織形式:①紡織染整全能廠:毛紡織、絹紡織工業通常採用這種組織形式。棉紡織工業僅少數廠採用。②紡織全能廠:棉紡織工業多採取這種組織形式。③織染廠(織造與染整的聯合):棉紡織行業生產漂布、色布、毛巾、被單等最終產品的企業和絲織行業的許多工廠,常採取這種組織形式。④單紡廠:棉紡織、毛紡織工業的部分企業,尤其是生產針織毛巾等專用紗的工廠,多採取這種組織形式。繅絲工廠也屬於這種類型。⑤單織廠:棉紡織工業生產色織布和坯布的工廠,較多採取這種組織形式。⑥獨立染整廠:棉織物和綢緞的印染加工,通常採取這種組織形式。⑦針織-服裝廠:生產針織內衣、外衣的棉針織、毛針織、化纖針織工廠,通常採取這種組織形式。這一類針織企業一般都是染紗、針織、服裝加工三大工序的聯合體。
基本生產單位的設置
各國紡織公司或總廠通常有兩種不同的管理方法:公司一級管經營,工廠一級單純管生產;或是公司和工廠兩級核算都是經營實體。至於紡織工廠內部,大中型紡織廠通常設置車間作為基本生產單位,形成四個管理層次:厂部-車間-輪班-生產小組。小型工廠,則一般只設厂部-生產小組兩個管理層次。
車間的設置有兩種不同的方式:①工藝原則。例如大中型棉紡織廠按工藝設置清花、前紡、后紡、準備、織造、整理等車間。其中又可分為單工序車間和多工序車間;按工藝設置車間的優點是生產、技術管理專門化;缺點是大型廠按這個原則設置車間,往往使后紡車間和織造車間顯得過於龐大,不便管理。②產品原則。例如按細號(高支)紗、中粗號(支)紗設置紡紗車間;按織物種類設置織造車間等。優點是前後工序目標一致,便於協調,有利於經營;缺點是不利於管理幹部和技術幹部的專業化。
職能科室
各國的紡織企業差別很大。如日本的許多紡織工廠採取職能制的做法:設紡紗工務課、織造工務課等,直接管理有關生產車間。蘇聯和中國的許多紡織廠採取區域管理制與職能制相結合,而以區域管理為主的做法:設前紡、后紡、準備、織造等車間。這兩種管理體制各有優缺點:前者管理效率較高,用人很省,但工作往往失之粗略;後者有利於貫徹指揮一元化的原則,管理工作能夠做得更為深、細,但管理效率相對較低、用人較多。
企業生產管理指的是對企業生產活動的計劃、組織和控制。紡織企業的生產管理包括生產準備過程、基本生產過程和輔助生產過程的管理。
生產準備過程管理
基本環節是:對生產進度和產品數量、品種的計劃;產品設計和工藝設計;原材料、設備、勞動力、資金的安排和調度。棉紡廠和毛紡廠尤其要注意棉花、羊毛的調度和搭配。染整工廠則要特別注意產品花形設計和染化料準備。
基本生產過程管理
基本要求是:①保持生產過程的連續性,避免停機損失。這個要求對於染整企業和繅絲企業尤為主要。②保持生產過程的協調。關鍵是解決好前後工序設備配置和工程能力的協調問題。紡織企業的前紡生產能力應略大於後紡。針織印染等生產最終產品的企業,則宜把后道工序的設備(如印花機等)稍留有餘裕。這樣,在原料、產品、設備、技術、質量要求發生變化時,仍能保持生產過程的比例協調關係。③保持生產的均衡性,主要是編製好日曆進度作業計劃,加強生產調度,做好半制品管理。在棉紡廠,從棉卷、生條、熟條到粗紗供應,都要求均衡。
此外,車間、輪班、生產小組的正常生產秩序,工藝設計的“上車”和“先鋒試驗”,機器設備的預防性檢修和日常保養,運轉操作工人操作規程和安全生產,勞動保護條例的貫徹執行,車間通風和溫濕度管理,半制品、成品的檢驗和次品責任分析,原始記錄和核算工作等,也都屬於基本過程管理的內容。
輔助生產過程管理
主要包括:紡紗設備的皮輥、皮圈的製做和維護保養;織造設備的梭子、皮結、綜框、綜絲的整修;提花織物紋版的製備;印染設備印花滾筒、印花圓網的製備和管理;針織設備的織針整修等。
紡織企業的技術管理
紡織企業的技術管理內容十分廣泛,主要包括:各種紡織新、老產品的設計試製和管理;工藝的制定和貫徹;工藝裝備的設計、製造和管理;各道工序紡織機械的安裝和維修;質量管理和質量檢驗;計量檢定;技術情報;科學研究、技術革新等方面的組織工作。其中,關鍵是工藝管理、設備管理、操作管理、原料管理、空調管理等五項。
社會主義紡織企業的技術管理工作遵循以下三個主要原則:①貫徹執行國家的技術政策;②尊重科學,一切經過試驗;③貫徹群眾路線,加強集中領導。
設備管理
紡織企業的主機、輔機和儀錶,統稱為紡織設備。設備管理有兩種形態:一是設備的物質運動形態,包括從設備的選購、進廠驗收、安裝、調試、使用、維修、革新、改造等;一是設備的資金運用形態,包括設備的最初投資,維修費用支出,折舊、更新、改造資金的籌集、積累、支出等。但通常所說的設備管理,是指對設備物質運動形態的管理。紡織設備的維修制度通常分為:大修理(大平車),一般是幾年進行一次。把機器設備的全部或大部拆卸,徹底清潔,全面檢修,使機器恢復原有性能;小修理(小平車),一般是幾個月進行一次。把機器設備的部分部件拆卸整修,使機器的主要機構、主要部件恢復原有性能。日常檢修(保養)分部分檢修、專項檢修和輪班運轉時的檢修。此外,尚有按周期進行的揩車、加油等。紡織企業中一般有1/4~1/3的生產人員從事設備保全保養和有關的機修工作,企業資金的80%與設備有關。
工藝管理
包含四個方面:①日常生產的常規工藝設計:包括原料搭配、工藝道數、工藝參數、半制品和成品質量的掌握範圍等。②日常生產中工藝的嚴格執行和調整,包括試、化驗工作,工藝變更的審批,工藝“上車”的檢查,“先鋒試驗”制度,工藝責任和工藝紀律等。③新產品開發的工藝設計,包括採用新原料、改變織物組織結構、進行深度加工和提高加工精度等。④結合設備改革的工藝設計,包括傳統紡織染設備的縮短工藝道數、提高工藝性能,以及突破傳統工藝模式的新型紡織染工藝的研究和實驗等。
操作管理
紡織企業運轉操作工人一般占職工總數的60~70%。工人的操作技術和操作態度對於產量、質量和原料消耗都有很大影響。紡織企業操作管理的基本環節是:操作規程的制訂和執行;操作方法的總結和提高;對運轉工人的技術培訓等。
原料管理
包括原料檢驗,制訂配棉、配毛方案等。
空調管理
包括溫濕度調節,採暖通風、濾塵除塵等。
紡織企業在經營上需要解決的問題是:①產品的適銷對路和競爭能力。②市場策略。從企業的實際條件和市場狀況出發作出判斷:或是以大路貨、物美價廉取勝,或是以產品高檔、名貴取勝,或是以產品設計和品種翻改、緊跟市場流行趨勢取勝。③紡織原料資源的穩定性、適用性和成本。尤其是棉花、羊毛,在保證基本質量要求的前提下,纖維長度、等級應與產品檔次相適應。④用於新產品、新技術開發和老廠技術改造的追加投資的使用方向。⑤各項技術政策在經濟上的可行性和經濟效益比較。⑥原料、機物料庫存以及企業自有流動資金的適度問題。特別是紡織原料的儲存量不足,會影響生產調度,過多則會增加銀行利息負擔。⑦各種勞動:工資政策的經濟效果比較。尤其是紡織女工的有效工齡年限問題,需要結合國情作出適當決策。⑧經濟核算的體制。各國紡織業通常有兩種處理方法。一種是:由公司(總廠)統一進行經濟核算,工廠(工場)只負責管理生產。這適合於所屬工廠不多、工廠規模不大的公司。另一種是:公司內部實行公司、工廠兩級核算。這適合於所屬工廠很多、工廠規模較大的公司。
紡織企業的經營有一系列的考核指標。在計劃經濟的條件下,主要有:
①產量指標:企業在計劃期間內生產的符合國家規定、以實物(有時也用貨幣)反映的紡織產品(不包括廢品)的數量。
②品種指標:在計劃期間內生產的各種不同規格、型號、花色的全部紡織產品的品種,或主要紡織產品的品種。考核紡織企業的品種指標大體有四種內容:按品種個數計算完成率;按完成總產量計劃的品種計算完成率;指定性品種指標;上級管理部門下達的新品種試製任務。
③質量指標:主要內容是產品性能合格率、正品率、廢品率、品種抽查合格率等。紡織產品有內在質量標準和外觀質量標準。內在質量標準是指產品的物理性能和化學性能,如棉紗的品質指標、支數偏差、重量不勻等;外觀質量是指產品表面的光潔、色澤、棉結雜質、條幹和美觀程度。
④利潤指標:紡織產品銷售收入減去成本和應納稅金的差額,是反映紡織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一個綜合性指標。
⑤勞動生產率指標:反映生產過程中的勞動效率,通常是指單位時間(年、季、月、日、小時)內所生產的物質產品數量,或生產產品的價值(元)和勞動量消耗的對比。在紡織企業中有三種指標:全員勞動生產率指標,反映一定時期內紡織企業平均每一職工創造的產品價值,以貨幣形式表示;實物勞動生產率指標正指標,反映一定時期內每個工人生產某種產品的數量;實物勞動生產率逆指標,反映生產一定數量的標準實物產量所需勞動量,如紡1噸紗或織1萬米布需要的人工。
⑥成本指標:紡織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為生產產品、銷售產品所耗用的原材料、工資、固定資產折舊和其他以貨幣形式表現的費用。指標內容有單位製品的成本、千元產值成本、可比產品成本降低率、每一設備複雜係數大修成本等。
⑦資金指標:國家撥給紡織企業的流動資金和固定資金。流動資金是紡織企業在生產和流通過程中用以購買原材料、包裝材料、支付職工工資佔用的周轉資金。流動資金又可分為儲備資金、生產資金、成品資金、貨幣資金和結算資金等。固定資金包括基本折舊基金和大修理基金兩個方面。基本折舊基金主要用於重置固定資產,供紡織企業用於老廠改造、擴建等。大修理基金主要用於固定資產的大修理。
⑧消耗指標:紡織企業在製造單位產品過程中所耗用的主要原料、主要材料、燃料、電力、勞動力和工具的數量,一般稱做單耗。消耗指標一般由上級主管機關根據過去全行業生產情況和各個企業現有條件規定。在紡織企業中主要有四個方面:統扯(分支)單位產量用棉量,以公斤/噸或公斤/件表示;統扯千米(或千米2)布用紗量,以公斤/千米或公斤/千米2表示;單位產品耗用的燃料和動力;單位產品用料量。
40年代以來,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和經營管理的複雜化,隨著一些邊緣學科,特別是技術-經濟、工程技術-工程管理等學科的發展,各國紡織企業在管理中應用了一系列現代管理理論、方法和手段。
計劃、決策、協調
①運籌學:將生產、經營的種種“問題”的因果關係化作數量函數關係,利用數學模型檢查各種可變因素對“作業”的影響,從而作出科學的定量分析,找出最佳方案。紡織企業應用運籌學的領域有:市場預測;生產計劃,設備管理,運輸問題,庫存問題,成本管理,銷貨管理。例如應用線性規劃尋求最優配棉方案,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②系統工程和系統分析:把紡織企業的生產、經營作為一個“系統”來研究,統籌考慮人員、資金、物資、設備、工藝技術和生產任務、市場信息等因素,從而能動地求得在諸因素相互制約下整個企業生產、經營的最佳方案。
③目標管理:企業從上到下確定一個時期環環相扣的工作目標,並由個人自願確定目標,以此調動每一個環節的積極性。紡織企業以此來協調車間與科室、運轉與保全、前工序與后工序、技術部門與經營部門的力量,調動各個車間、輪班、小組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④決策論:採用“決策樹”的統計分析和邏輯論證的方法,從多種經營方案中選出風險最小、利益最大的方案。適用於紡織企業的調整產品結構和安排技術改造。
⑤經濟預測:運用邏輯和統計的方法,根據抽樣或選樣調查中所得到的資料,對今後一個時期的市場需求進行預測。
⑥網路計劃(統籌方法):用直觀的網路圖,把一項建設工程或一個經濟任務劃分為許多詳細而具體的作業(階段),把它們連成網路,從中找出關鍵路線(最長的作業路線)。然後,檢查整個網路圖,評審各項作業的進度安排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浪費之處。最後,通過圖上作業,調整機動力量,調配人力、物力和設備,縮短作業時間最長的“關鍵路線”,得出最優的計劃方案。紡織企業在技術改造、新產品研製和小批量產品的生產安排方面常採用這種方法。
⑦價值工程:從經濟效益出發,對產品質量標準、產品設計、工藝設計、原材料使用等一切構成產品“功能”的因素,逐項進行分析、審議,捨去不必要的部分。力求用最低費用保證必要的功能。這種方法在紡織企業中適用於產品設計和成本管理等環節。
生產、經營過程式控制制
在實踐中已應用的有:作業計劃,全面質量管理,設備綜合工程,產品管理,存儲管理等。
①作業計劃:這是泰羅制發明以來早已普遍應用的控制生產日程的有效方法。紡織企業的工序多,生產連續性強,前後工序相互影響大,在生產管理中採用“作業計劃”尤為合適。
②全面質量管理(T.Q.C.):組織全體職工參加設計試製過程、加工製造過程、輔助生產過程和銷售過程四個階段的質量管理,並通過計劃-實行-檢查-處理(PDCA)循環和主次分析圖(排列圖)、因果分析圖(魚刺圖)、質量分布圖(直方圖)、管理圖等直觀統計手段,把企業的產品質量以至全面工作質量一步步推向標準化。各國紡織企業已廣泛應用這個現代管理方法。
③設備綜合工程:這種方法把機器設備的技術管理和經濟管理結合起來,並把設備管理範圍發展到設備的整個壽命周期,吸引會員參加設備管理。它以機器設備的整個壽命周期費用作為設備管理的重要指標,力求壽命周期費用的優化,使設備創造最大價值。紡織企業是多機台生產作業,應用這一管理方法很有意義。
④產品管理:通過分析“產品生命周期”,及時調整企業的產品系列和品種構成,安排新產品開發,制訂市場經營策略。這個管理方法在紡織企業有普遍應用的價值。
⑤存儲管理:研究採購原材料的時間和數量的關係,確定“經濟批量”:在確保生產需要的前提下,分析企業每年原材料庫存的儲備費用(利息、保險費、倉儲費等)和歷次採購費用的相互削長關係,從中找出一個最優方案。按這一方案確定的每批原材料採購量,能使總費用最低,在經濟上最為合理。同時,採用“ABC分析法”把各種原材料、器材、機件,按照價格、數量和在生產中的重要性分為A、B、C三類,採取不同的訂貨方式和存儲定額,以達到經濟合理。
管理全面合理化
工業工程研究由人、原材料、機械設備等組成的統一“系統”的設計、改善和設置。其分析方法的特點是:將研究對象分解為一個個最基本的單元,對每個單元進行科學分析,以取得總體的改善。在分析一個問題時,反覆用六個問題進行判斷。這六個問題是為什麼、做什麼、在什麼地方做、在什麼時候做、由什麼人來做和怎樣做。工業工程的管理方法在紡織企業中主要應用於研究改善生產程序、勞動組織、工廠布置、作業條件、工人操作方法、職務安排、工資獎勵制度。
行為科學的應用
行為科學從社會學、心理學的角度研究企業中人與人的關係,工作中的協調,生產環境中的心理氣氛,研究以最適當、有效的方式方法,從物質上、感情上激勵職工;吸收職工參與企業管理,通過工作內容的再設計勞動組織的調整,解決勞動單調乏味的問題。行為科學在國外紡織企業中得到應用。社會主義紡織企業有可能批判地吸收其中合理的成分。
電子計算機的應用
在紡織企業管理中應用電子計算機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①用電子計算機處理各個業務部門的單純業務性工作,如財務、會計、統計、人事工資等方面的計算。其目的是為了減少辦事人員,降低管理費用,提高工作效率。②對紡織企業的預測和決策起輔助作用。③構成具有多種管理功能的管理信息系統,進而發展成為信息網路系統。中國有些紡織企業已在一些車間建立了電子計算機監視系統,如布機運行狀況監測、粗紗細紗斷頭監測、並條梳棉機監測、漿紗機監測等,用以精確而及時地提供產量、停台、斷經、斷緯、次數、時間等原始數據,同時它還有系統自動診斷的功用。有的紡織企業已將電子計算機應用於成本管理、存儲管理、計劃管理、設備管理、絲綢紋版製作、生產控制和配棉,以及藉助電子計算機合理地解決工人擋車負擔面問題、確定最經濟的車速問題、卷裝尺寸大小的問題。在紡織企業管理中採用的系統分析、經濟-技術數學模型、線性規劃等方法,也都有賴於電子計算機來運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