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3條詞條名為張鋒的結果 展開
-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華人科學家
- 福建省龍岩市新羅區委副書記、區長
- 開封市尉氏縣委書記
- 蒲城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 河北省商務廳黨組書記、廳長
- 鎮原縣書法家協會主席
- 土地資源收儲投資有限公司副董事長
- 山東省墾利縣委常委、組織部長
- 湖南省紀委第三紀檢監察室正處長級副主任
- 新鄉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 南京大學環境學院教授
- 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黨委書記
- 河北省邢台市人大農村經濟工作委員會主任
- 銅川市印台區人民政府副區長
- 江西省十三屆人大五次會議副秘書長
- 東營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
- 深圳海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
- 研究員、陝西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 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
- 東楚市機關事務管理局監察室主任
-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教授
- 上海東方證券資產管理有限公司首席投資官、總經理
- 復旦大學教授
- 河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
- 衛生計生委規劃與信息司副司長
- 寧夏自治區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
- 採氣一廠副總工程師、生產技術科科長
- 山東師範大學教授法學博士
- 貴州奧斯科爾科技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 青海省平安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
- 濟南市政協原副秘書長
- 中國科普研究所研究人員
- 財稅專家
- 湖北衛視銀色新資訊主播
- 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編審
- 烏素圖實驗林場場長
- 西安污水處理公司第四污水處理廠污脫班班長
- 濟南市長清救人烈士
- 甘肅農業大學副教授
- 國家人口計劃生育委員會直屬機關團委書記
- 天津體育學院講師
- 執業醫師
- 山東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
- 軍旅書法家
- 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
- 西安翻譯學院黨委書記
- 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 賀州學院設計學院副院長、副教授
- 昌黎縣政府副縣長
- 吳忠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培訓就業科科長
- 西安交通大學教授
- 寧波大學教授
- 律師
張鋒
鎮原縣書法家協會主席
張鋒,一九六三年四月生於甘肅鎮原,多年潛心書法藝術的學習、研究及創作,先後得李鐸、張傳凱、劉文華、翟萬益、洪厚甜等先生教授。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甘肅省書協楷書專業委員會委員,慶陽市書法家協會理事,鎮原縣書法家協會主席。
張鋒,一九六三年四月生於甘肅鎮原,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甘肅省書協楷書專業委員會委員,鎮原縣書法家協會主席。
張鋒先後得李鐸、張傳凱、劉文華、翟萬益、洪厚甜等先生教授,致力於魏碑及各種書體的臨摹與創作,追求雄渾質樸自然靈動的藝術風格。
其一
應該承認,甘肅書法這幾年發展很快,湧現出一大批新人,不僅為自己、為家鄉增了光,也為甘肅、為書壇添了彩。作為一個生長於講究“不掛對聯不過年”的隴東鎮原,自己起步較晚、語不驚人亦名不見經傳的六零后書法家,張鋒以自己的作品“說話”,能在短短几年中頻頻躋身國展,乃至榮獲中國最高級別的書法“蘭亭獎”,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關注,產生對他的研究興趣。
張鋒
張鋒並非書壇名流,我原來和他並不熟悉,只知其名(他是甘肅書壇一位歷經千辛萬苦后獲得成功的書家),不久前才偶然相識。
張鋒的學書之路和別人沒有兩樣,經過閑聊方知,他自1996年踏進書法之門起,努力發揚踔厲精神,在《張猛龍碑》《張玄墓誌》《元氏墓誌》等北魏碑版上艱苦跋涉,又旋習顏、趙、蘇、黃、米、蔡、王鐸、傅山、鄭板橋及秦漢隸書,從中廣泛汲取營養。新世紀初參加中國書協在西安、定西、北京舉辦的培訓班學習,當面聆聽名師的點化后,使他茅塞頓開,逐步懂得了不少書法之理。他說,洪厚甜先生曾給我上課,認為學習書法就是學習理念,必須注重駕馭毛筆和用毛筆表現兩個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書法的核心是線條的質量,其次是線條所擔負的角色和線與線的空間關係處理,即具有陽剛特點的直線和具有陰柔特點的曲線這兩種線條互相交融、轉換和變化。實際上,任何一個書家只是完成了一個起、行、收的過程。他認為,學習書法,除了花功夫摩碑臨帖外,關鍵在於一個“悟”字,必須學到能像高僧念佛那樣產生“真覺”,每一筆、每一畫、每一字都要做到“成竹在胸”,這樣,才有可能寫出比較理想的作品。
書法,和音樂、舞蹈、戲曲、繪畫等藝術一樣,“藝在靈府,不在手目”。感讀張鋒的書法,我以為有三個特點:一是雅凈,二是清新,三是文氣。雅凈者,雅緻乾淨。用筆豐富自然,乾淨利落,不拖泥帶水,筆意質樸率意而又優雅閑適,布局隨機生髮,空間上盡量處理好整體與局部的關係,試圖表達出自己的書法意趣。清新者,清朗新穎。張鋒的書法無疑是從傳統中來,承傳有根而師古不泥,書法似古而非古,且把目光凝聚於當下的審美範疇,努力體現時代審美意識。劉熙載《藝概》說“觀人於書,莫如觀其行草”,他的書法,以行草書和楷書主陣,水平亦當言最好,其他書體次之。趙孟頫說“書法隨時變遷,用筆千古不易”,張鋒深諳其意,在用筆上中、側兼用,藉以達到機巧和諧之效,試圖在既增加用筆豐富性的同時又提升線條質量。他的用筆偶見絞裹翻轉,但能及時“搶險”“救災”,迅改筆勢,線條具有了彈性和韌性,顯得峻峭清朗而又新穎,亦體證了東方哲學中的玄辨精神。他的楷書無疑是以北碑為基底,糅裹顏、柳筆韻,含納自然意趣,宛如雨後池荷,讀去往往有一股清氣迎面襲來。文氣者,即具有耘聲朗朗的書卷氣,尤其是行草書,字裡行間顯露出一種幽然疏朗的“士子文心”,宛如潺潺流水,激蕩跳躍,頗有節奏……
靜寂春夜,燈下翻覽、比較、研讀張鋒的書法作品,想象他十多年墨海耕耘併發乎於心在紙上唱詠的情景,我偶生詩意,吟成一首《解讀張鋒書法感興》,權在此擠佔兩行,聊贈與他,並為之共勉:
倚窗庭樹寂無聲,握筆吟禪滿壁驚。
墨海悉耕循有道,真覺盪紙啟清風。
書法是一門讓人愛之深、放不下、難去舍而又深不可測、渺茫無際的藝術,自古至今,沒有一個人能做到至善至美,無懈可擊。如是言之,我們不能說張鋒就是一個非常卓越的書法家;但,我由衷地期待他成為一個非常卓越的書法家。依我的管見,他的作品畢竟還存在一些缺憾和不足,如行草書中一些線條的用筆力度不強,特別是個別捺畫的寫法,筆鋒的運行似乎目標不很明確,飄搖不定且線條有見羸弱;個別長垂的寫法,因行筆過快,導致線條幹癟,薄如竹片,且沾俗氣未脫之嫌。依我見,書法講究厚度,但,並非寫得粗壯、濃黑就有厚度。厚度是指取法的高古,吸收的廣泛,涵有公認的先賢、大師的用筆法度和書法審美的旨趣。對此,不知廣大書友們作何解?書法發展幾千年,倘若從歷史角度來看,大多書家在五十歲左右正是創作黃金期,張鋒尚未到知天命的年齡,我們相信,他一定會努力去彌補自己存在的缺憾和不足,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書法之路,進而獲得更大的成功。
——辛卯年二月初六凌晨於半翰齋燈秋子
其二
張鋒先生書法作品集重印之際,囑我寫點文字,我毫不猶豫就應承下來。等靜下心來提筆書寫時,卻裹足不敢前行,不知說什麼為好。
與張鋒先生相識緣於2003年他與劉金玉、李全德、苟會峰等書友舉辦“四季風”書法聯展,當時應邀為他們撰寫書展前言。書展獲得成功,我撰寫的前言因“畫像逼真”得到大家的認同和稱讚。
張鋒
因此與張鋒先生有了較為頻繁的往來。我閑暇無聊時,去找他討茶喝,看他揮毫創作,也順手牽羊要一幅換酒喝。他也書寫一些我不揣淺陋隨意寫下的文字。我寫下的文字因為張鋒先生的書法表現,像柳樹木樁萌發了新枝,有了生命的活力。
2011年張鋒先生舉辦個人書法作品展時,囑我撰寫展覽序言,我即興寫出《書法心意》的題目,並像用老石碾子碾米一樣推碾出如下內容:
字乃心畫。執筆寫意,心暢字美。
啟功先生曾在給林散之《江上詩存》的序中寫道;“老人之詩,胸羅子史,眼寓山川,是曾讀萬卷書,而行萬里路者,發於筆下,浩浩然,隨意所之。無雕章琢句之心,有得心應手之樂。”於書亦然。觀古今書法大家之神品逸品,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無不隨手所如。
今鎮原張鋒君,在潛夫故里傳統文化熏陶哺乳之下,潛心書藝,薄積厚發,以碑帖築基,臨池不輟,與時俱進,兼收並蓄,書藝漸進。有志弘揚“書法之鄉”的良好風尚,時赴西安、北京等古今文化名城拜師學藝,深得名師教誨,喜獲大家指點,學知不足,心摹手追,用功彌勤。觸類旁通,眼界大開,書藝精進。習悟日久,儒風雅韻自現,蒼渾靈潤相濟,使墨用筆同樂,得張黑女之法,有魏晉風度,剛中見柔,骨韻並妙。心懷春意,筆下搖曳。輔以人文情懷,灑脫清新,翰墨飄香。
張鋒書法,真草隸篆行,各有面目,並呈吉祥。寫心寫意,化古為新。尚意抒情,風格清雅。
有言,“隸宗秦漢,楷法晉唐。”卻說,書法是寫心表意之藝術。因此,欲更上層樓,至於化境,成就書法之大業,使作品傳之久長,真正成為無言之詩、無行之舞、無圖之畫、無聲之樂,就要書法心意,操持當代草聖林散之所言之境界:“寫到靈魂最深處,不知有我更無人。”
以管錐之見,強而為之,是為序。
2012年張鋒先生在中國書法之鄉鎮原,被大家推選為書法家協會主席,與同道一起為傳承和繁榮書法藝術奉獻著聰明才智。
今說這些閑話,或許離張鋒先生囑我為文的初衷相去甚遠,但細觀中國書法史,那些最好的書法作品,都是寫了一些平常細微的話語,有的甚至是書寫的藥方。
一句話,還是真情實在。書寫自我,自有面目。
——2013.6.22凌晨2時申萬倉
其三
當辛卯年的迎春鑼鼓還未遠去,元宵節的煙花還未散盡,張鋒就已開始自己的書法展籌備和作品集的編輯事宜了。作為交往多年的師友,我在表示關注和熱心支持的同時,受聘為文亦是義不容辭的!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在商海打拚多年的張鋒,曾尊父命鄭重地拜我為師學習書法,同時,進入了鎮原的書法圈,與我保持了二十多年的師友深情。最初的十年,他為了生活而忙碌著,工作著,但他一刻也沒有放棄他的書法情結。他把臨帖練字作為業餘生活的全部,並經常和鄭墨泉、陳波等鎮原書壇的青年才俊親密往來、筆會交流,長期地耳濡目染、鞭策鼓舞,堅定了他刻苦學習的信念,奠定了他成為一個職業書法家的情感基礎。
2003年,張鋒與劉金玉等三位志同道合的書友,在鎮原縣城舉辦了“四季風”書法聯展,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評,給他的書法創作注入了激情和活力。之後,進入不惑之年,生活軌道已趨平穩的張鋒,奔蘭州、赴西安,上銀川、下廣州,並幾度進京,拜名師、觀國展,立志要在書法上弄出點響聲。通過對國展的觀摩,張鋒找到了對書法創作的形式感覺和主攻方向;通過名家教授和中國書協培訓中心的培訓,他提高了書法臨摹與創作的技能。他以近乎痴迷地執著和毅力,頑強地臨摹和創作,取得了令同道中人和社會各界矚目的成就。他技法嫻熟豐富、點划靈動多變的魏體楷書,先後入展“九屆全國書法篆刻展”、“中國書法蘭亭展”及“一、二屆西部書法篆刻展”等大型展覽。如今,行年不及半百的張鋒,正全身心地投入到書法藝術的學習和創作中,執著、充實地過著職業書法家的生活。繁忙的民俗應酬及作品的市場化運作,保證了他豐潤的經濟收入;專業化的作品創作及少兒書法培訓,搭建了他體現人生價值的理想平台。已然功成名就,成為一邑之書法名流的張鋒,不自滿、不驕傲,仍然刻苦地學習著。他深知博大精深的中國書法藝術是書法家生命軌跡與閱歷學養的綜合體現;他深深地認識到,純熟精到的書寫技藝並不是衡量書法家的唯一標準,而每個青史留名的書法大家都是滿腹經綸、學富五車,甚至集詩人、學者、史家於一身的鴻儒,他們書寫的是豐富的個人修養與情感的抒發,而不是純技藝的展示。所以,他開始再進北京,入洪厚甜書法導師工作室繼續學習,從篆書、隸書等多門書體學起,在三千多年的中國書法史中汲取營養;在唐詩宋詞、古代漢語和中外美術史中獲取知識,充實著他的學識和修養。張鋒從此不可小視。祝願張鋒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書藝日臻完善,並取得更大成就!
——辛卯春正月十八於俯仰堂苟益謙
其四
我和張鋒先生於上世紀九十年代結緣於書法。2007年4月入中國書協書法培訓中心西安短期培訓班,同為洪厚甜老師的學員;同年又在中國書協教育委員會甘肅定西培訓基地短訓班受教於林岫、白煦、齊作聲、翟萬益等老師。是年,張鋒的作品入展首屆中國西部書法展,時隔三個月後又入展九屆全國展。2008年,張鋒又被評為中國書協書法培訓中心年度教學成果榮譽獎。對於他如何走上書法之路,我一直是伴隨者,且了如指掌。
張鋒先生,1963年出生於隴東黃土高塬茹水之濱的鎮原縣。既非書香門第,又非顯貴之家,只是一個小縣造紙廠的普通職工。其學書經歷和他的書作一樣,既簡單又純樸。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因苦於過年要低三下四的求人寫春聯,他毅然立志學練毛筆字,以能給自家和親鄰過年寫春聯為志向,在對書法藝術概念百分之百的茫然狀態下,隨便胡寫亂划,繼而在當地上輩書家的指點下,臨寫歐陽詢及柳公權等唐楷法帖。稍有興趣後於1996年開始臨寫北魏《張猛龍碑》,后又臨寫了張玄墓誌、元氏墓誌、米芾的行書等,逐漸對書法產生興趣、喜歡、熱愛。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臨池不輟。
真正引領張鋒走上書法藝術道路的是本世紀初中國書協書法培
訓中心的專業化、系統化培訓。在此期間,他多次赴京聆聽劉文華、洪厚甜、翟萬益等老師的教誨,才漸入佳境而“得之於心應之於手”。劉文華老師讓他換腦子,轉觀念,糾正以前盲目、散亂、無序地學習狀態。使他明白了“遍地挖坑,不如就地打井”的道理,開始專攻《張猛龍碑》,直至多次入省展;洪厚甜老師讓他醒悟:“學習書法要注重兩個能力的培養和提高,一是駕馭毛筆的能力;二是用毛筆表現的能力。書法的核心是線條的質量,其次才是線條所擔負的角色和線與線的空間關係處理。實際就是兩種線條,即具有陽剛特點曲線條和具有陰柔特點的直線條互相交融、轉換和變化。”。翟萬益老師多次指出,讓他“不要勤勤懇懇地重複錯誤,要分析、動腦子,知錯糾錯”。在老師的指導下,他的書法線條因此由原來的單薄、浮滑變為絞裹、渾厚、凝重而富於變化。在空間處理上能夠比較和諧地處理局部與整體的關係。他的書法作品具有豐富的用筆技巧,在創作過程中具有隨機生髮的結體形式並富有變化的自然風貌,個性特徵鮮明。
概括張鋒學書有三個階段:一是起初以寫春聯為志向,即1987年至上世紀末徘徊了十多年;二是為人生而學習書法,在名師的導引下,漸入佳境,書法成了他人生的主要部分;三是張鋒把蘭亭入展作為新的學習起點,定位在為書法而人生的志向,決定2010年報名入中國書協書法培訓中心導師工作室學習,把書法作為人生的最終志向去奮鬥,難能可貴。然而,書法之路越走越艱難,我們期待著……
最後,我還是想用老師的話作結束語:“書法是生命的力、旋轉、節奏、秩序、理性的高度凝聚和高度醇化。”;“書法,用生命去感悟……”、“風吹過,書法在裡面”。
——張維新
揭開篆書的神秘面紗
夜深人靜時,泡壺熱茶,臨案而坐,面對些許小的成績我越發困惑,習書的快樂和痛苦便在心裡翻騰起來,使我竟然不能平靜。
進入洪厚甜導師工作室后,老師的首堂課是篆書,講了篆書的出現,完成及興盛和臻於完美這一過程及篆書出現的生命社會及歷史原因,把遠古先民對大自然的敬畏和認知講的深刻入微,使人茅塞洞開。象形字的出現,發展,簡陋的刻劃工具及隨意的刻劃環境,使甲骨文具備了無意識的,樸素的,原始的自然美學特點。
奴隸社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青銅,金屬器皿上的鑄字成為真正的記載性文字,如大盂銘文,散氏盤銘文的書體出現理性,嚴整和莊重,帝王祭祀的神聖貴族豪奢的裝飾使金文就甲骨而言收斂了許多野蠻無緒和隨意。繁榮的奴隸社會使金文一時成為絕響。
秦統一中國后,建立了封建王朝,社會及政治制度的完善,中央集權的形成使文字呼喚一種新型的歷史風格。在注入了社會因素后,標準,規範,實用,嚴謹的篆書出現,同時出現了最早的書寫工具毛筆,使篆書具備了字型方正,上緊下松,筆劃粗細均勻,圓頭圓尾的特點,被後人稱為“玉筋”或秦小篆。
我認為任何篆書其筆劃形成的線條質感是多變的,或厚重、或粗獷、或輕靈、或柔韌、或拙劣,或剛強等,對諸書體的影響是深遠而不可替代的,做為習書者是需要作深刻理解的。甲骨的刀痕,金文的鑄意,小篆的骨法,無不可以注入隸楷行草等書體,無篆意而線不力不竣,不纏不綿,柔弱無骨,缺乏金石,過火過燥,不沉不穩,不清不涼,縱觀眾多後世大家書風無不通達篆意,直接先秦而流傳後世,如鄧石如,吳讓之,齊白石,吳昌碩等。我從篆書的線形里讀出了婉轉、流暢,彈性,陰柔,敦厚、遒勁,陽剛等線條特性。又從漢魏以來所有經典的各書體中讀出了中國書法實際就是陰陽兩種線【即小篆和大篆兩種線條】在互相交融、轉換、變化。產生矛盾而有解決矛盾,最後達到完美的對立和統一。
當我們理解了篆書起源,發展,完善的這一生命社會歷史過程后,就知道正本溯源。它作為諸書體的鼻祖對書法的重要性是無法估量的,習書者不可不慎之重之。
——張鋒辛卯春於靜心齋燈下
作品多次參加國家及省級大展並獲獎。
作品參加首屆“普洱茶鄉”書法藝術節全國書法展、首屆西部書法篆刻展、全國第九屆書法篆刻展、第三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甘肅書法晉京展、2008年中國書協書法培訓中心教學成果展(榮譽獎)、甘肅省第二屆書壇新人新作展、第二、三屆甘肅書法“張芝獎”、新中國成立五十周年甘肅書法篆刻展、甘肅第四、五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展。
具體入展、獲獎情況:
首屆“普洱茶鄉”書法藝術節全國書法展(中國書協主辦)
首屆西部書法篆刻展(中國書協主辦)
全國第九屆書法篆刻展(中國書協主辦)
第三屆中國書法“蘭亭獎”(中國書協主辦)甘肅書法晉京展(中國書協主辦)
2008年中國書協書法培訓中心教學成果展(榮譽獎)
甘肅省第二屆書壇新人新作展
第二、三屆甘肅書法“張芝獎”
新中國成立五十周年甘肅書法篆刻展
甘肅書法首屆、二屆臨貼展(二屆獲獎)甘肅第四、五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展(五屆獲獎)
杜甫隴右詩意書畫展獲書法優秀獎
2011年5月,“傳承經典張鋒書法作品展”在鎮原開展,本次展出的90多幅書法作品,是張鋒先生歷時三年創作的精品力作,是他整體水平和實力的一次充分展示,為廣大書法愛好者提供了一個學習和交流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