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峪
平安峪
平安峪,位於冶原鎮遲家莊以西5公里。共810戶左右,3200人,人口為全縣第二大村莊,素有”小上海“之稱。耕地千餘畝,主產小麥、玉米、花椒、山楂、香椿、蘋果。林業發展較快村內山地松柏覆蓋率較高。礦產有青石、觀賞石等。青石產量達全縣之首。
平 安 峪 村位於臨朐縣城西南18.5公里、冶源鎮政府駐地西5公里處,土山東南麓。北鄰福山坡、石灣崖兩村,東與栗溝村毗連,南隔嵩山水庫東乾渠與赤良峪村相望。村落南高北低,呈圓形。遲(家莊子)平(安峪)公路直達村內,李(家莊子)豹(伏嶺)公路自村東經過,交通便利。
清末設集市,農曆二、七逢集。
明至清宣統二年(1910)屬臨朐縣禮讓鄉朱陽社;宣統二年至1929年屬冶源區朱陽社;1930年屬第四區平安鎮;1944年屬紙坊區;1952年屬第二(冶源)區平安鄉;1958年2月撤區並鄉屬冶源鄉,9月屬冶源人民公社;1984年社改鄉(鎮)后屬冶源鎮。
有耕地2547畝。土壤為褐土和淋溶褐土。1949年建國前,糧食作物有小麥、穀子、玉米、高粱及小雜糧,20世紀六七十年代,玉米、地瓜面積增加,現主要種植小麥和玉米。1973年,嵩山水庫東乾渠通水后,可自流灌溉糧田1850畝,畝增小麥120公斤。1974年,建揚水站2處,擴大水澆面積300餘畝。1983~2007年,先後打機井4眼,建水囤4座,埋設地下管道5000米,糧食產量穩步提高。現小麥、玉米畝產分別達500公斤和600公斤。
明、清時期,即植桑養蠶,1949年前,無論平地、山地,俱有粗大桑樹。1922年,劉某的南裕絲廠,有繅絲車70台,年購繭2.3萬公斤;劉相賢的恆裕太絲廠,有繅絲車40台,年購繭1.35萬公斤,兩家均為縣內較大絲廠。新中國建立初,全村年養蠶仍達300餘張。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因繭價不穩,土地調整頻繁等原因,桑樹殺伐殆盡。
黃煙亦為本村傳統產業,因土地適宜黃煙生長,所產煙葉質優價高,一度為主要經濟來源。1987年至1991年,年種煙均在千畝以上,1989年,達到1350畝,收入169萬元。2006年,由濰坊市煙草公司投資,到村租地660畝,建設黃煙生態村。
1987年,栽植蘋果400畝。1993年,產蘋果百萬公斤,有46戶收入過萬元。
養殖業,原以傳統畜禽豬、羊、雞為主,多為分散飼養。1999年,規模飼養興起。現有肉鴨養殖戶160家,養鴨大棚200個;養豬戶35家,常年存欄生豬1500頭;養羊戶20家;蛋雞養殖戶5家。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二三產業興起。現有民營企業9家,主要產品有消毒劑、硬質合金和瓶蓋。村人王興玉在臨朐縣城創辦的山東兆冠葯業公司,職工180人,註冊資金800萬元,固定資產3000萬元,年銷售額3000多萬元,所產消毒劑、塑料添加劑,銷往北京、上海、南京等市。在2003年抗擊非典期間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分別捐贈價值156萬元和33萬元的消毒藥品。公司被評為濰坊市抗擊非典先進單位和抗震救災先進單位,王興玉被授予濰坊市明星企業家、先進企業家稱號。村有超市、連鎖店6家,飯店2家,小菜、炸雞店2家,饅頭、火燒鋪5家,理髮店5家,建築隊8支,運輸戶25家。常年在外務工人員550多人。
平安峪過去是有名缺水村,全村只有村東1眼吃水井,遇旱年,有4個月到鄰村取水吃,水貴如油。1983年,在臨朐縣水利局幫扶下,打220米深水井1眼,修水囤2個,埋設主管道740米,村設3個供水點,初步解決吃水難問題。2002年,全村用上自來水。
1981年,全村通電,現有變壓器8台,容量460千伏安,50%的戶用上電冰箱、洗衣機,空調、電腦進入家庭。
1984年,始行新村規劃建設,1987年基本完成。2004年,硬化東西主街,長500米。2008年,硬化東西大街2條,南北大街3條,全長5000米,安裝路燈32盞,方便了村民生產和生活。
1946年,有踩高蹺、打花棍等文娛活動。新中國建立后,先後排演過歌劇《白毛女》、《紅色娘子軍》,呂劇《王定保借當》、《牆頭記》和京劇《沙家浜》等劇目。1964年,自編自演的歌劇《逛東山》,獲臨朐縣地方戲匯演一等獎。2009年,設社區文化中心,成立文藝宣傳隊、腰鼓隊和秧歌隊,村民文化生活更為豐富多彩。
1953年,村民首次在村內看電影。放映日白天,村民就四處“搬”親戚,當晚,鄰近10餘村的村民湧來觀看,有的步行5公里。放映點設在村東河灘,演出戰鬥故事片《智取華山》。
1931年,村設小學,后因戰亂停辦。1950年,復設小學。1968年,設聯辦初中,1999年併入冶源初級中學。2001年,在東山新建小學。有幼兒園1所。
新中國建立以來,村中子弟升入本、專科院校者220人,其中,碩士、在讀碩士20人,在讀博士1人。
清末,設中藥鋪。1951年,有中西醫診所1處。1968年,實行合作醫療,設衛生所,有赤腳醫生5人。現有衛生室2處,醫務人員6名,村民全部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有46人參加八路軍、解放軍,僅1948年,一次就參軍28人。董建禎,1938年參加八路軍,曾任解放軍某部副團長。1946年,在四平戰役中,被炸掉一隻胳膊,仍奮勇殺敵,后因失血過多,由通信員庄宿良背下戰場,送進吉林醫院。傷愈后,同庄宿良(沂水人,后落戶村中)複員回平安峪,任村黨支部書記多年。1976年4月,因傷口惡化,在臨朐縣人民醫院逝世,被批准為革命烈士。為國捐軀的英烈還有董竹亭、王學武、王瑞福、董建利、程安平、馬榮桂、孫國衛、李興照、倪峰。
董致和之妻孫氏,20世紀30年代加入中國共產黨。為壯大黨的組織,親自培養並介紹自己的丈夫董致和及董致德、董建成入黨。她不顧個人安危,長期奔走於臨朐、紙坊、楊善、冶源等地,為八路軍和區中隊送信、送飯、收集情報,為革命事業做出貢獻。
李星斗,抗日戰爭時期參加八路軍,正師職幹部。
劉魁吉,1949年南下幹部,曾任浙江省湖州市副市長,已故。
1949年建國后,村較有影響的人物有:劉洪清,曾任解放軍某師政委、濰坊軍分區政委,已退休。董守魁,現任中共青海省委辦公廳機要局副局長。董明偉,任職於國務院國資委。董志勇,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教授。劉樹勇,中央財經大學傳媒學院教授。程秀軍,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山東政報》編輯室副主任。程永霞(女),供職于山東省統計局。孫振永,濰坊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獸醫師。倪承波,東營勝利油田高級工程師。董守禎,曾任中共上林鎮黨委書記。劉振星,奎文區水利局長。孫榕生,現任廣大集團駐福建首席代表,2007年、2008年,先後為平安峪小學捐贈圖書、電腦等物品,價值21萬元。董桂勝,濰坊工程職業學院教授,經濟系主任。王兆友,臨朐第六中學副校長,中學高級教師。王興亮,曾任縣疾控中心副主任,副主任醫師。倪開遠,五井醫院院長助理,副主任醫師,縣政協委員。
村四面環山,有老山、南山、土山、豬山、邊崮山、和尚帽子(山)、釘子崮等。邊崮山鴿子洞,深不見底。豬山的“豬鼻子”,鼻孔穿兩峪。和尚洞、銀龍洞、簸箕峪、雞脯子嶺,各有一個美麗動聽的故事。
老山,位於村東南1公里處,海拔390米。相傳有一金蠶,在土山吐絲,到此山做繭,當地人稱做繭為“蠶老了”,故稱該山為老山。清乾隆初年,山頂修建大聖、蠶姑、送子娘娘、藥王石大夫廟宇。清末,為避匪患,附近村民在老山頂築有圍牆。2006年,周邊群眾自動出工捐款,重修上述廟宇。香火日,善男信女紛至沓來,燒香敬神。
村東北角,原有三官廟,建造年代不詳。廟宇坐北朝南,東有蠶姑廟,佔地約2.4畝。院內有古柏數株,石碑十多幢。“文化大革命”中,廟拆除。
1928年,為防土匪劫掠,村人合力繞村建起圍牆。圍牆由石塊和三合土(石灰、砂子、土)築成,底寬1米,頂寬半米,高約2.5米,設4門。當年土匪劉黑七來搶劫被阻,村人安然無恙。
漫步在平安峪村的東西大街上,但見各種店鋪林立,人來人往。每逢農曆二七,附近十里八鄉的村民們就是在這裡進行趕集交易的。這裡不僅僅是這山裡的農產品走出大山的地方,更是廣大村民們走出大山連接外界的窗口。遲平路和李豹路在這裡交匯,每天數班公交車從這裡發車。這裡不光連接著山外的世界,更是平安峪人夢想啟航的地方。多少年來,無數的平安峪村的遊子們就是從這裡懷揣著夢想出發、走向成功、走向輝煌的。
獨立書 | 平安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