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後望月

雨後望月

《雨後望月》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這首詩寫雨後夜月升起時的景觀,緊扣“望”字寫月升起時山海在月下變得光明燦爛,朦朧地透露出年輕詩人萌發的一種愛情。這首詩中作者採用了擬人與誇張的手法,使詩帶上了幻想的色彩,詩作字數不多而形象鮮明,對仗工整。

作品賞析


月光與霜華,是詩中常見的題材,這首《雨後望月》卻以這習見的題材表現了雨後江、胃、霜不尋常的美,使讀者看到了一幅瑰麗的畫卷。
從詩中可以看出詩人對雨後月夜美景的感受是鮮明的:雨停后,風吹雲霧散盡,打開窗戶看夜色,半邊明月剛從東方冉冉升起,夜深了,秋霜萬里鋪滿大地,長江如練向東橫流。月亮剛出時把山野照得雪白,月到中天時海水的中心也被照得明澈透亮。因為愛惜這似團扇一樣美麗的月亮,詩人一直對她詠詩讚誦到天將亮時,詩的首兩句寫月出的情況及月形,三至六句描繪月夜壯闊美麗的景色,從“半蟾生”“出時”“高后”可以看到月升的過程。字數不多而卻形象鮮明,對仗工整。這裡作者採用了擬人與誇張的手法,使詩帶上了幻想的色彩。隨著對霜天月夜之美景的觀察、發現、體會,詩人的感受在不斷地升華,終於在詩的末兩句,詩人以抑制不住的激情連連詠贊這美麗的月色至拂曉天明。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李白少年時在蜀中所作。從這首詩所展現的景象來看,大約寫於李白隱居匡山的十年間。而從尾聯所表現的思想感情看,似乎是詩人“有所思”而作,即朦朧地透露出年輕詩人萌發的一種愛情。

作品評價


宋·楊天惠:時太白齒方少,英氣溢發,諸為詩文甚多,微類《宮中行樂詞》體。今邑人所藏百篇,大抵皆格律也。雖頗體弱,然短羽褵徙,已有鳳雛態。(《文苑英華》)
清·王琦:晁公武《讀書志》曰:蜀本《太白集》附入左綿邑人所裒白隱處少年所作詩六十篇,尤為淺俗。今蜀本李集亦不可見,疑《文苑英華》所載五律數首或即是歟?(《李太白年譜》)

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自言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漢飛將軍李廣後裔,西涼武昭王李暠之後,與李唐皇室同宗。
李白曾經在天寶元年(742年)供奉翰林,后因得罪高力士而離開宮中。天寶十一年(752年),李白北上途中游廣平郡邯鄲、臨洺、清漳等地。十月,抵幽州。初有立功邊疆思想,在邊地習騎射。后發現安祿山野心,登黃金台痛哭。不久即離幽州南下。安史之亂爆發時,李白游華山,南下回宣城,後上廬山至德元年(756年),李白被三次邀請,下山赴尋陽入永王李璘幕僚。永王觸怒唐肅宗被殺后,李白也獲罪入獄。幸得郭子儀力保,方得免死,改為流徙夜郎(今貴州關嶺縣一帶),在途經巫山時遇赦。李白遇赦后在江南一帶漂泊,於寶應元年(762年)病逝於寓所,終年61歲,葬當塗龍山。元和十二年(817年),宣歙觀察使范傳正根據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遺願,將其墓遷至當塗青山。
李白有“詩仙”、“詩俠”、“酒仙”、“謫仙人”等稱呼,活躍於盛唐,為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杜甫合稱“李杜”,被賀知章驚呼為“天上謫仙”、“李謫仙”。
李白的作品想象豐富,浪漫奔放,意境獨特,才華洋溢,在詩歌的藝術成就被認為是中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巔峰。其詩作在全唐詩收錄於卷161至卷185,有《李太白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