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五,不顧父母

出自《孟子》的《離婁章句下》

《不孝有五,不顧父母》出自《孟子》的《離婁章句下》。提倡孝敬父母,強調贍養父母,人人有責,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作品原文


不孝有五,不顧父母
孟子曰:“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①,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養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②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③,四不孝也;好勇斗很④,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作品譯文


孟子說:“通常認為不孝的情況有五種:四肢懶惰,不管贍養父母,這是第一種;酗酒聚賭,不管贍養父母,這是第二種;貪吝錢財,只顧老婆孩子,不管贍養父母,這是第三種;放縱聲色享樂,使父母感到羞辱,這是第四種;逞勇好鬥,連累父母,這是第五種。”

作品註釋


①四支:即四肢。
②從:同“縱”。
③戮:羞辱。
④很:同“狠”

作品讀解


這五種不孝與“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三種不孝又有所不同,加起來,不就是“不孝有八”了嗎?
對於我們今天的人來說,這五種不孝的情況都仍然程度不同地存在著,但其中最為典型,最切中時弊的恐怕是第三種了:
好財貨,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
新聞媒介報道也罷,漫畫諷刺也罷,街談巷議也罷,這一類事情的確是見得很多了。
養下不養上。下是“小皇帝”,上是“老長工”。
這些人怎麼就沒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也會老啊,而“小皇帝”又會有他們自己的“小皇帝”。
自己不就成為“老長工”了嗎?
如此惡性循環,豈不悲哉!
可見,提倡孝敬父母,強調贍養父母,人人有責,到今天不僅沒有過時,反而還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作品出處


《不孝有五,不顧父母》出自《孟子》的《離婁章句下》。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再傳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周遊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孟子》有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南宋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作者簡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戰國時期魯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邏輯嚴密,尖銳機智,代表著傳統散文寫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即“人之初,性本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