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卜藏多爾濟
羅卜藏多爾濟
羅卜藏多爾濟,阿拉善旗第三代旗王,出生於1734年(雍正十二年),謚號博格達諾顏(聖佛之意)。羅卜藏多爾濟擔任阿拉善旗札薩克達44年之久,一生軍功顯赫,政績卓著,封爵最高,對阿拉善旗歷史發展的進程影響深遠。阿拉善旗王室姻親皆以羅王為榮,取其名首音改稱“羅”姓。
阿拉善旗第二代旗王阿寶生子四人,長子袞佈於乾隆二年先父早逝,兩年之後阿寶又卒,按清朝世襲罔替制度,次子羅布藏多爾濟成為合法繼承人,於1739年(乾隆四年)承襲扎薩克多羅貝勒職。即位之初因年幼,客居北京,不能理政,由阿拉善旗協理章京索諾木達喜輔政。10多年的京居生活,羅布藏多爾濟受到了良好的宮廷教育,成長為一個文武兼備的貴族青年。清廷為羈縻蒙古貴族,採取“北不斷親”政策,1750年(乾隆十五年),羅布藏多爾濟在北京完婚,娶清朝皇室格格娥掌郡主為妻,詔封多羅貝勒、多羅額駙。
十八世紀中期,在中國歷史上為多事之秋。衛拉特蒙古准葛爾部達瓦齊汗,為爭奪草場,擴充政治勢力,發動兼并鄰部的戰爭。1753年,達瓦齊洗劫了住牧額爾齊斯河到齋桑湖一帶的杜爾伯特部,次年打敗輝特部首領阿睦爾撒納,阿睦爾撒納和杜爾伯特部三車凌款附清廷。1755年,羅布藏多爾濟臨危受命,從京城回到阿拉善旗,親理旗政。羅王回旗執政,是清廷穩定西套局勢,並利用西套和碩特力量平定達瓦齊內亂的重大舉措。
1755年春季,清廷兵分兩路進軍伊犁,平息達瓦齊內亂。由於達瓦齊昏庸殘暴,東搶西奪,在衛拉特各部不得人心,很快兵敗被俘。但是參加平亂的阿睦爾撒納藉機擴充本部勢力,要挾清廷,一心想做衛拉特蒙古四部總台吉。阿睦爾撒納在稱霸四衛拉特的野心敗露之後,公然於1755年8月—1756年間,在新疆塔爾巴哈台和伊犁起兵,與清廷抗衡。1756年2月,清廷兵分兩路平息戰亂,阿拉善旗參戰。羅布藏多爾濟令阿拉善旗二等台吉達瓦車凌帶兵參戰,在新疆博羅齊遭遇伏擊,阿拉善兵將奮勇作戰,達瓦車凌戰死。乾隆皇帝下詔優恤,祭嗣昭忠祠,紀念戰功。
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臘月十三日,羅王親自率領阿拉善旗章京、梅林、排生達、佐領、驍騎校、兵丁差役1000餘人,從阿拉善旗西南營盤水、三眼井進軍巴里坤參戰。阿拉善旗參戰部隊入疆后,分兵兩路追剿叛軍。當時,叛軍從博爾塔拉向阿卜特克逃竄。阿拉善官兵到達塔爾巴哈台後,在險要之處伏擊輝特部首領巴雅爾,巴雅爾逃脫。羅王帶兵緊追6天,在愛唐蘇地方遭遇哈薩克部阻擊。羅王身先士卒,阿拉善將士奮勇進擊,哈薩克部眾不能抵擋,乞降歸附,巴雅爾被擒。另一部阿拉善官兵在清將富德帶領下,追擊阿睦爾撒納到達哈爾賓梁、波羅推古等處,至俄羅斯邊境。阿睦爾撒納兵敗叛國,投靠沙皇俄國,客死他鄉。羅布藏多爾濟及其阿拉善官兵在平息阿睦爾撒納內亂中,出生入死,屢建戰功,因功晉爵多羅郡王,授參贊大臣。
1758年(乾隆二十三年),哈薩克部落西拉爾、布庫察罕繼阿睦爾撒納之後,又一次發動內亂,羅王奉命帶兵從軍平亂。在新疆落霍斯戰鬥中,與哈薩克人爭奪山崗,奮勇衝鋒,擒獲布庫察罕之兄阿都齊,進兵哈魯勒托羅海。這時,布庫察罕從庫克烏蘇向哈薩克駐地逃竄。清定邊將軍兆惠檄令羅王等屯兵阿勒、坦額默勒,在庫隴葵嶺殲滅喀喇沁宰桑恩克圖的部眾,活捉恩克圖,哈薩克部眾懼獻布庫察罕。跟隨副都統圖倫追擊哈薩克西拉爾的阿拉善官兵風餐露宿,歷盡艱險,途經卜薩克、馬納寺、薩爾七圖、伊犁、魯庫魯克、哈拉莫、安濟海等地,撤回巴里坤。
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新疆天山南路維吾爾貴族上層大和卓木(博羅尼都)、小和卓木(霍集占)借新疆動亂之機,亦發動反清內亂。阿拉善出征將士繼續赴南疆平息戰亂,1758年渡喀拉烏蘇河,在葉爾奇木擊潰和卓木的軍隊。同年正月,阿拉善官兵在富德節制下,參與呼爾滿戰役,這次戰役非常激烈,清軍遠行力乏,仍然頑強戰鬥,雙方激戰四夜五晝,清軍殺敵1000餘人,大和卓木中彈身亡,清軍獲得決定性勝利。
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清軍平定葉爾羌、喀什葛爾等地,小和卓木逃入巴克達山內,被部將捉殺,屍體送還清廷。至此,新疆天山南北戰亂平息,清朝完全控制了新疆地區。阿拉善旗輔國公袞楚克,系和羅理之孫,帶兵參戰,作戰甚力,因功晉爵鎮國公。驍騎校唐五塔、委署官喀濟克爾以及數十名兵丁,都獲得不同等級的獎賞。
1759年,羅王大力支持清軍作戰,貢納駱駝200峰、羊5000隻,以備軍需。
平息新疆內亂歷時四年,結束了天山南北地區的動蕩局面,維護了多民族國家的和平與統一。以羅王為首的阿拉善官兵,歷盡艱難險阻,作戰百次之多,英勇戰鬥,不怕犧牲,為捍衛祖國統一,打擊離心勢力,作出了傑出的貢獻。阿拉善官兵驍雄善戰,屢為軍鋒,清廷對作戰有功的阿拉善官兵恩寵尤渥,參戰的31名台吉、官員俱賞孔雀翎頂戴,巴圖魯(英雄侍衛)名號;有功的士兵分賞一、二、三等功牌。為激勵士氣表彰功績,乾隆在北京紫光閣設宴款待平疆有功將士。1765年(乾隆三十年),羅布藏多爾濟多羅郡王因平疆戰功而晉爵和碩親王,賞元狐裘及黃轡,榮獲清廷的最高封爵。1782年,乾隆又下詔,將羅王的“和碩親王”爵位定為世代承襲,併兼管額濟納舊土爾扈特旗務,享受了清朝對外藩蒙古王公的最高封賜和榮譽。
阿拉善旗地域遼闊,總面積16萬平方公里以上,居內蒙古地區旗域面積之首。境內礦產資源豐富,尤以湖鹽儲量為最。境內食鹽從西漢時開始開採。清初,阿拉善旗各大鹽池由當地蒙民自行採運,就近換取糧食和日用品,無定額課稅。1736年(乾隆元年),山西巡撫石麟議准蒙鹽入口行銷,從此阿拉善旗湖鹽合法販入內地。
乾隆時期,我國社會經濟長足發展,成為清朝的鼎盛時期。由於國家的空前統一,內地經濟的繁榮,推動了邊疆地區經濟的巨大發展。羅布藏多爾濟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開河渠、修堤堰,開採礦產,發展經濟。在羅王的努力下,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十月初七,理藩院來文內開准戶部咨稱:阿拉善鹽系蒙古民人自運,售往包頭、磴口、歸化,轉運內地價值平減。阿拉善鹽每年運鹽1100萬斤,售價制錢每斤2文,全年計收鹽款2200萬文。1780 年(乾隆四十五年),因為蒙鹽暢銷內地,侵越潞鹽銷岸,開始禁運銷售。1782年,山西巡撫和羅王在托克托城會面,為解決蒙民生計,議開鹽禁,允許邊民納稅販賣。阿拉善鹽的開採和運銷首先解決了蒙民的生計,也增加了旗府的財政收入。
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因甘肅民人私挖阿拉善旗敖倫布拉格蘇木哈布圖哈拉山金礦,第二年,阿拉善親王羅布藏多爾濟委派協理章京,協同清廷委派的地方官辦理採礦事宜。1773—1776年,由陝甘總督督辦、阿拉善親王會辦、新疆經費局出資,招商經營,僱用甘肅等地民夫,開採敖倫布拉格哈布圖哈拉山、筍布爾蘇木哈拉沙爾扎的則格特木敦和可可胡業圖三個礦點。每年農曆三月初一開採,秋季九月十五停采,年僱用民夫2000—800人之間。三年累計開採金砂2146兩,阿拉善旗王府按1/3比例分成,得金砂805兩,剩餘部分支付開採經費外,全部上繳清廷國庫。按每市斤16兩計算,805兩摺合25公斤黃金,是阿拉善王府一筆不小的收入。之後,由於金苗漸弱不敷開採,民夫勞動條件惡劣,發生集體逃亡事件,金礦禁采。1782年,甘肅鎮番、永昌縣居民800多人私自進入阿拉善旗境內採金,旗府按清律制止了私挖金礦之風。
羅王執政時,為了鞏固統治地位,維持地方治安,建立了阿拉善親王兵馬隊。親王兵馬隊在定遠營設總兵營,大部分兵員駐守全旗各防卡,戰則集中行動,平時維持社會治安。羅王在政治軍事上加強統治地位的同時,將黃教作為柔服蒙古旗民的工具,加以提倡和保護。他在位期間,阿拉善旗的黃教寺廟紛紛落成。1739年(乾隆四年)至1779年(乾隆四十四年)40年間,是阿拉善旗黃教發展興盛時期,承慶寺、延福寺、昭華寺、巴丹吉林廟、沙日嘎廟、貴希廟、艾爾布蓋廟等8座寺廟相繼建成。清代至民國時期阿拉善旗建有主要寺廟21座,8座是在羅王時代建成的,佔全部寺廟的40%。另外,羅王對伊斯蘭教也不排斥。
羅王扶持和發展宗教,目的是為了加強統治地位,當宗教勢力的發展威脅到王公統治利益時,羅王也毫不手軟,堅決鎮壓。廣宗寺第一代喇嘛坦阿旺倫珠達吉在西藏學經歸來之後,想在阿拉善旗建立政教合一局面,被羅王發覺,下令將其從南寺逮捕,囚入死牢,1780年將其迫害至死。
眾多喇嘛寺廟的建立和發展,造成大批蒙古族青壯年牧民脫離生產,使社會勞動力造成極大的浪費。
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羅布藏多爾濟為慶賀晉封和碩親王,在定遠營舉辦全旗首屆烏日斯英耐爾盛會。烏日斯英耐爾,漢語意即王爺將仁愛和恩典賜給旗民的盛會。大會盛況空前,清廷大臣、公主親眷、台吉貴族、寺廟活佛、各旗代表、全旗各蘇木巴嘎民眾及前來觀光和經商賓客共一萬多人參加。烏日斯會場格外壯觀,場內彩旗飄揚,鼓樂喧天,萬頭攢動,群情激昂,熱鬧非凡。羅王在阿拉善旗首開烏日斯盛會先河,之後世代傳承,新中國成立后演變為“那達慕”大會。
羅王執政的40多年裡,處於對外經濟交往的需要,阿拉善旗與臨近的寧夏、甘肅、內外蒙古的易貨貿易和民間來往日益頻繁,定遠營成為內蒙古西部地區連接外蒙古和新疆的貿易交通要地。據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公文記載:張家口、歸化等地民人,可以免去繞道外蒙古之苦,由伊克昭盟鄂托克旗和阿拉善札薩克旗發給印票,商隊從定遠營行走出口,途經額濟納旗,沿路(絲綢北道)西行,直達新疆巴里坤、烏魯木齊和伊犁等地,北行可達外蒙古等地。經貿交流促進了草原集鎮的發展,定遠營城商號增多,資本擴大,手工業作坊也具相當規模,坐落在定遠營城內的祥泰隆發展成為我國西北地區最大的商號和錢莊之一。從明代已出現的農業也有了進一步發展。
1768年,乾隆皇帝將阿寶時代修建的原阿拉善王府,欽賜羅王世代居住,是為“阿拉善親王府”。阿拉善親王府位於北京地安門外什剎海后海南岸附近氈子衚衕七號,經過歷代的修建,形成了相當的建築規模,在北京小有名氣。在清代、民國時期,阿拉善親王府實際上是駐京的辦事機構,親王、家眷以及進京辦事官員經常下榻於此。
羅布藏多爾濟6歲繼位,21歲親理旗政,戎馬半生,1781年,在平息陝甘循化撒拉族民眾起義時即已染病,1783年(乾隆四十八年)農曆七月,羅布藏多爾濟因病在定遠營去世,享年虛50歲。當日旗王府即將哀訊上報寧夏道和清廷,乾隆皇帝親自處理羅王喪葬事宜,並在御制公文中對羅王作了較高評價:(羅布藏多爾濟親王)多年為朝廷效力,並在軍隊效力,現在突然去世,(朕)非常惋惜,感到十分悲痛。按清朝律例,特派御前行走、乾清門侍衛福爾金格前往阿拉善旗定遠營致祭,並賞給喪葬費1000兩白銀。
羅王雖然壯年早逝,但是一生卻盡享了封建帝王給予的高官厚祿和榮華富貴,作為一名封建王公制度的維護者,在以軍功和聯姻獲得清王朝最高爵位的同時,客觀上維護了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完整,推動了阿拉善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進步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