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78條詞條名為張文的結果 展開

張文

原廣東省人民政府副省長

張文(1887年-1960年),原名張芹元,字香池,廣東梅縣三鄉小都村人。先後畢業於韓山師範學校、雲南講武堂、保定軍官學校。解放前曾任同盟會保定支部軍事部長、廣東北伐軍總司令部參謀長、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總指揮部中將參謀長、北路軍總指揮部參謀長代行總指揮、第四戰區司令長官部中將顧問、第四戰區干訓團教育長、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常委兼組織部長、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常委等職。 

新中國成立后,曾任全國政協委員、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政治法律委員會委員、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民盟中央委員兼廣東省主任委員、廣東省政協副主席、廣東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等職。 

個人履歷


1908年考入陸軍速成學校,后又考入保定陸軍速成學堂, 並任同盟會保定支部軍事部長。
1911年任廣東北伐軍總司令部參謀長(少將銜)。
1926年任國民革命軍總部參議,第八路軍總指揮部中將參謀長。
1927年底任北路軍總指揮部參謀長代行總指揮,統率粵桂軍北征。
1932年參與運籌一二八上海抗戰。
1933年任福建人民革命政府參謀團參謀長,桂林行營高級參議。
1939年任第四戰區司令長官部中將顧問。
1940年任第四戰區干訓團教育長,惠陽游擊指揮所參謀長。
1944年任粵閩邊區游擊總指揮部參謀長, 軍事參議院中將參議。
1946年2月,任民盟廣東省支部主任委員。
1946年春任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常委兼組織部長。
1948年1月,當選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常委兼團結委員。
1949年6月,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第一次全體會議。9月,出席全國政協第一次會議併當選全國政協委員。
1949年10月後,歷任廣東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廣東省政協副主席、廣東省民盟主任委員等職。
1960年11月30日在廣州逝世。 

人物生平


張文,出生於農耕家庭。父鏡清,在鄉務農。張文10歲始讀私塾。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隨秀才張丹九去豐順縣半工半讀,后考入潮州韓山師範,畢業后回丙村介文學校任教。時清廷興辦新軍,張文棄教從戎,先當哨官,后選入廣東講武堂學習。不久,以優異成績考人保定軍官學校深造。在軍校時,任同盟會保定支部軍事部長,與劉光合著《軍事學》一書,頗具軍事參考價值。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后,張文與同學李濟深秘密離校南下投效粵軍總司令姚雨平,張文被委任為總司令部參謀長。固鎮一役,北伐軍迫使袁世凱言和,清帝退位,此役顯露了張文的軍事才能。廣東北伐軍縮編時,張文調陸軍大學繼續深造,畢業後任陸軍編輯處副處長。
1926年回南方,任國民革命軍總部參事。旋任李濟深第八路軍總指揮部副參謀長。
1927年蔣介石背叛革命,張文與李濟深一起成立北路軍總指揮部,張文任參謀長,統率粵桂軍討蔣。
1929年李濟深被蔣軟禁,張文興師營救未果。不久,攜眷往香港。
1933年11月,十九路軍將領陳銘樞、蔣光鼐與李濟深在福建組織福建人民政府,進行反蔣抗日,張文出任福建人民政府參謀團參謀長。“閩變”失敗后,復往香港,參與組織“中華民族革命同盟”,任設計委員。
1937年,張文與李濟深由廣西赴南京,參與推動團結抗日事業。后又回南方,先後任第四、第七戰區顧問,粵閩邊區游擊總部參謀長,積極從事抗日民主運動。之後,任桂林行營參議。在桂林與文化名人何香凝田漢、歐陽予倩等過從甚密,經常商談國事,直到湘桂大撤退前夕,才回梅縣。
張文回梅后,與中共梅縣中心縣委取得聯繫,積極從事革命民主運動和協助組織武裝鬥爭。在家鄉他敢於抵制封建習俗,支持婚姻自主,戀愛自由,寡婦再婚,反對買賣婚姻;帶頭破除迷信,摧毀神壇社廟;倡立三鄉民間經濟實體一三鄉行,穩定山貨、土產價格,維護農民利益。其鄉居題額□“安思”;門聯為:“功名安足為奇,說什麼三將四校五大學;工作思適以用,倒不如採茶拗蕨種蕃薯。”此聯反映了張文當年的思想情懷,鄉里一時傳為佳話。
1944年10月,中國民主同盟廣東省代表大會在梅縣城東潮塘召開,成立中國民主同盟東南幹部會議,張文任副主任。
抗戰勝利后,張文到香港,任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常委和中國民主同盟廣東省支部負責人。
1949年6月,出席全國政協籌備會,9月參加全國政協第一次全體委員會議,併當選為常委。會議期間參加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草案整理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張文歷任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中國民主同盟廣東省委主委、廣東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廣東省政協第一屆、第二屆副主席。
1960年病逝於廣州,終年82歲。遺體安葬於廣州銀河革命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