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光郵票雜誌
新光郵票雜誌
書名:《新光郵票雜誌》文獻選編
作者:張包子俊等編
其他作者:
ISBN號:
價格: 260.00元
發行地:北京
出版社:中國集郵出版社
出版時間:1985.10
頁數:187頁
開本:19cm
裝幀形式:
.
1939年4月會刊第7卷第1期在上海恢復出版,刊名《新光》,第2期起改名《新光郵票雜誌》,為24開書本式月刊,本卷共8期7冊,第2期起張賡伯主編5月20日在一家春西菜社舉行擴大聚餐會,作會務報告,為正式召開會員大會的預演5月31日為救濟難胞,承辦古今柬帖展覽會的郵票展覽,首次公開展出解放區郵票(至6月9日)5月取消分和通訊處名義,在原址及福州、成都、漢口、西安、美洲、南洋等11個地方設代理處7月8日在孫君毅寓所召開郵學座談會7月25日在陳復祥寓所召開年度會員大會,會後舉行郵票拍賣等集郵活動8月27日理事會推舉張包子俊為會長,張承惠為理事長。設立總務、出版、拍賣、審查、交際各部及監察會10月24日設立基金保管委員會會員數為422人
張包子俊(1902-1994)中國集郵家、集郵活動家、郵商。原籍安徽歙縣,安居杭州,畢業於浙江法政專科學校。1925年冬,在杭州發起籌組新光郵票會。1928-1945年先後任該會副會
《新光郵票雜誌》第七卷第二期
張包子俊
長、會長、主席理事,並數度擔任該會會刊主編。抗日戰爭爆發后,張包子俊為維持新光郵票會的組織活動,1938年2月將該會從杭州遷至上海,從而保證了該會的繼續發展,成為40年代有重要影響的集郵社團之一。張包子俊9歲開始集郵。中國郵票是他收集研究的重點,發表的主要文章有《光復紀念票樣票談》、《新疆郵傳志》、《集郵不必信從變體》、《國寶之選擇》等。抗戰期間,大量藏品被日寇燒毀。 1982年,發起成立杭州集郵協會,被推選為會長。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成立后,連任副會長,同時擔任浙江省集郵協會名譽會長。其組編的《“文革”郵資封片》郵集,在1983年中華全國郵展中獲榮譽獎。1985年,率中國集郵代表團訪問印度。1990年主持編輯出版《新光郵刊薈萃》。1994年6月13日19點50 分,中華郵壇的一顆巨星隕落,為中國集郵事業做出重大貢獻的張包子俊在杭州逝世。張包子俊先生是我國1925年冬在杭州成立的“新光郵票研究會”的主要負責人之一,生前曾任全國集郵聯副會長,我認識張包子俊先生,那還是20多年前的往事。張包子俊晚年為推動中國集郵活動的發展,不顧高齡,經常奔走在工礦、機關、學校、漁港、鄉村的集郵組織中,為集郵愛好者進行集郵講學活動。他十分關心青少年和殘疾人的身心健康,並多次參加他們舉辦的集郵活動。1933年12月,在重病中將其珍藏的部分郵票委託家人捐獻給浙江省集郵協會。
1982年,我在縣城百貨公司華僑專櫃工作,我的主要任務是為廣大歸國僑民和僑屬提供緊俏商品的供應。那時候商品緊缺,像名煙、名酒、名牌自行車等都要憑外匯券、僑匯券購買,不象發革開放后的今天這麼應有盡有,我們的貨源都是江蘇駐滬辦事處提供。因此我經常去上海出差進貨。我是一個集郵愛好者,每逢去上海,我都抽空到上海郵市或郵局看一看。有次出差的時候,這天,上海南京路一家郵局內,人員涌動,我迎面遇到一位老人問郵局營業員有沒有猴年生肖郵票賣,營業員告訴他:“已經脫售了。”這位老人面容祥和,聽到營業員說生肖猴票已脫銷的話后,面露難色,我想老人也集郵,就對他講:“您老也集郵?”他告訴我是受朋友之託來幫助購買的。這時,和老人起來的中年人對我介紹道:“他是張包子俊先生,是一位老集郵家。朋友委託他購買T46猴年生肖方連票,他不好拒絕,只好到郵局來看一看。”我聽后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集郵家,按理說他應該到哪裡都有熟人,能買到緊俏郵品才對呀,為什麼卻沒買到呢?我想他一定是個正直之人,不願走“後門”,才到市場上尋找的!了解到他的高尚品質,我很感動。隨即,我從包里取出自已的集郵冊,裡面是我從家裡帶出來準備送給上海的一位親友的T46生肖四方連。我用央子夾出來遞到張包老先生的手中說:“送給您。”張包老先生再三推讓,堅決不收。我再三遞讓,他終於收下了,並遞給我錢,我又堅決不收,他這才住手。就這樣,我們成了集郵的忘年交。張包子俊先生曾寄給我一枚普通郵資片(見圖),該片是“上海市虹口區職工郵協”、“上海市職工郵協封片戳研究會”為紀念集郵家王松麟先生逝世一周年在1991年9月13日製作,從該片中完全可以看出張包子俊老先生對老朋友的懷念。該片由張包老在1991年9月18日從上海加貼“上海民居”、面值20分票郵寄給我。我們探討的郵票發行問題,他在該片中回信中談及了。通過該片,我們可以印證到當前郵票市場的狀況,現在回頭看一下真是回味無窮。隨著時代的推移,人們的審美要求和情趣也大不相同。現在有人說我當年把“猴票”四方連送給張包老是獃子行為,我就說“生不帶來,死不帶走,郵品早晚是別人的,只有郵識是自己的”。集郵不就是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增加友誼的橋樑嗎?
我在生活中也遇到過很多苦惱,但我通過欣賞我所收集的郵票和郵資封片戳以及閱讀集郵報刊,也找到了很多樂趣,減少了煩惱。郵友之間的交往,使我的朋友遍天下,我們國家的集郵事業也得到了大發展。集郵不分年齡老少,不分職位高低,它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催化劑。
新光郵票研究會,簡稱“新光郵票會”。1925年冬,由張包子俊、凌能夏、李弗如、鄭汝純等青年集郵者在杭州發起,1926年初正式成立。新光郵票會是舊中國民間自組三大集郵團體之一,延續時間、規模及活動內容均居首位。秉持“廣集同志,共研郵識,引導初進,籍倡斯風,俾收功錯之益,不涉營利之途”的建會宗旨,新光郵票會創辦伊始主要負責人張包子俊等即意識到出版會刊等集郵文獻的重要性,1926年1月16日便出版了第一份會刊《郵票新聲》(圖1)。初不過區區4頁,歷經《新光月刊》、《新光特刊》、《新光郵票錢幣雜誌》、
為民國時期我國著名的民間郵會組織---新光郵票會
為民國時期我國著名的民間郵會組織---新光郵票會
新光郵票研究會是我國本世紀20至40年代歷史最長,會員最多的集郵團體。以歷年入會人數統計,會員在5000人以上,會員遍及國內外。該會先後設立了華南、華北、上海、青島、昆明、臨榆、汕頭、寧波、嘉興、南京、漢口、蘇州等分會,還在比利時、美國、菲律賓設立了通迅處。新光郵票會的篷勃發展,得益於擁有一批熱心會務和郵刊工作的積極分子做骨幹。歷任的會長或理事長有柴冠群、凌能夏、阮景光、張包子俊、陳志川、鍾韻玉、張承惠、王紀澤、馬任全。舊中國的集郵團體都是由集郵愛好者自己組織起來的,經費和管理全部自己負責。會務和會刊亦是骨幹們業餘義務所為。如此辛苦和破費能持續20多年,並取得卓越成就,實為不易。
.
1939年4月,會刊第7卷第1期在上海恢復出版,刊名《新光》,第2期起改名《新光郵票雜誌》,為24開書本式月刊,本卷共8期7冊,第2期起張賡伯主編。
1926年1月16日,會刊《郵票新聲》創刊,為24開散頁式月刊,第1卷共12期,張包子俊主編。
1928年10月,第二種會刊《新光月刊》創刊,為16開散頁式月刊,第1卷共12期,張包子俊、錢叔安編輯;11月,
《郵票新聲》第3卷第1期出版,改為季刊,實際不定期,本卷共4期3冊,謝鄂常主編。
1948年11月1日,會刊第4卷第1期出版,改為16開,恢復為月刊,本卷共12期,張包子俊主編。抗日戰爭前《新光月刊》、《新光》合計4卷39期(最後3期刊名《新光郵票雜誌》)。
1947年5月,會刊第14卷第1期出版,改為書本式不定期刊,名為《新光郵票雜誌》,附英文欄,本卷共2期,嚴西嶠、鍾韻玉編輯。
1948年8月30日,會刊第15卷第4期出版,從此停刊。抗戰勝利后《新光郵票雜誌》合計2卷6期。
1948年8月30日,會刊第15卷第4期出版,從此停刊。抗戰勝利后《新光郵票雜誌》合計2卷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