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解的結果 展開
- 解姓
- 漢語漢字
- 數學上的“解”
- 由カスタマイZ團隊創作的歌曲
解
漢語漢字
解(拼音:jiě、jiè、xiè)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兩手解剖牛角,本義為分割、分解,后泛指剖開。由本義又引申為瓦解、分裂、融化、消散。又引申為排解、和解。又指脫落、解除、消除。要分解某物,最好能知悉規律,故有理解、懂得、註釋、解釋等義。以上諸義,“解”讀jiě。“解”又讀jiè ,是古代下級向上級行文報告。又指押送。“解”又讀xiè,義為物體相連接處。由分開又引申指鬆懈:此義後作“懈”。現代多用作姓氏。
解 |
字形演變流程圖 |
會意字。甲骨文上面左右部分表示一雙手,中間表示一隻牛,凸顯牛角。上半部分像兩手在割牛角或拔牛角的樣子,表示解剖、宰殺牛,“庖丁解牛”就使用了這一意義。西周金文形體與甲骨文形體一致,“角”已經與“牛”分離,部分字形將手形寫作“殳”。戰國“中山王鼎”金文已經將一隻手寫作“刀”。小篆基於甲骨文、金文形體,由角、刀、牛三個部件組成,形體結構更加簡潔明了。與金文的不同點在於“牛”移動到“刀”下。隸書形體結構與小篆一致,筆畫有所規整。隸書、楷書都從篆文演變而來。
“解”的本義是殺牛、分解牛。從《說文解字》的說解來看:“解,判也。從刀判牛角。一曰解膺,獸也。”“解”作分解、解剖講,是用刀來剖解牛。《莊子·養生主》上說:“庖丁為文惠君解牛。”庖丁用刀解剖牛身體的各個部位,即“庖丁解牛”。從牛的解剖,再擴大到人及其他事物,例如《離騷》說:“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是說即使我的身體被肢解了也不會改變我的意志。進一步引申表示分割、分裂的意思,例如“解體”,“解”即分裂。《國語·魯語上》說:“晉文公解曹地以分諸侯。”解作“分割”講。凡事物聯結聚集在一起,將其分開,都可用“解”,甚至包括抽象事物。例如“傳道授業解惑”,這裡的“解”是本義的引申,表示解決,將疑惑消除;又如“解鞋帶“,是解開、打開結紮在一起的鞋帶;“解凍”是將凍結在一起的水分子或者其他事物融化;“調解糾紛”是解決矛盾、爭議。疑惑解開之後就理解明白了,因此“解”又引申表示“知道、獲悉”,例如“理解”“了解”等。而為了讓人們更加明白和知曉,就需要給一些詞語、文章作說明,於是就有了“註解”“說解”等。
讀音 | 詞性 | 釋義 | 英譯 | 例句 | 例詞 |
---|---|---|---|---|---|
jiě | 動詞 | 用刀分割動物或人的肢體。 | dissect | 《莊子·養生主》:“庖丁為文惠君解牛。” 屈原《離騷》:“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 | |
分開;剖開;分裂。 | dissect; split; separate | 賈思勰《齊民要術·伐木》:“雖春夏不蠹,猶有剖析開解之害,又犯時令,非急無伐。” 《後漢書·仲長統傳》:“土崩互解,一朝而去。” 郭沫若《看了〈抗美援朝〉第二部》:“解木的大鋸是敵人的廢鋼甲。” | 解散;瓦解;分解;難解難分 | ||
〈文言〉渙散;離散。 | 《漢書·張耳陳余傳》:“今獨王陳,恐天下解也。” | ||||
融化;消散。 | smelt | 賈思勰《齊民要術·水稻》:“二月冰解。” | 溶解 | ||
〈文言〉大額的金錢兌散成小額的。 | 《水滸傳》第三八回:“李逵道:‘我有一錠大銀,解了十兩小銀使用了。’” | ||||
講和;勸說。 | 《墨子·號令》:“請有怨仇讎不相解者,召其人,明白為之解之。” 柳青《銅牆鐵壁》第十七章:“石得富要解他心上的恨。” | 排解;和解;勸解 | |||
免除;排除;消除。 | 《易·繫辭下》:“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葛洪《抱朴子·安貧》:“圖畫騏驥以代徒行之勞,遙指海水以解口焦之渴。” | 解除;解密;解藥;排解 | |||
〈文言〉禳除;向鬼神祈禱消災。 | 《淮南子·修務訓》:“是故禹之為水,以身解於陽盱之河。” | ||||
把扣、結等打開;脫去。 | untie;take off; loosen | 曹植《洛神賦》:“願誠素之先達兮,解玉佩以要之。” 《水滸傳》第十五回:“兩個來到泊岸邊,枯樁上纜的小船解了一隻。” | 解脫;解放;解囊相助;解鈴系鈴 | ||
〈文言〉脫落。 | 《逸周書·時訓》:“夏至之日,鹿角解。” 劉向《列女傳·楚老萊妻》:“鳥獸之解毛,可績而衣之。” | ||||
〈文言〉開;開放。 | open | 《文子·上德》:“雷之動也萬物啟,雨之潤也萬物解。” 《後漢書·任光李忠等傳贊》:“任邳識幾,嚴城解扉。” | |||
明白;理解。 | understand; know | 《莊子·天地》:“大惑者,終身不解。” 元好問《續小娘歌》:“唱得小娘相見曲,不解離鄉去國情。” | 不解;費解 | ||
對問題分析、註釋、講說。 | explain | 魯迅《准風月談·登龍術拾遺》:“登龍是可以當作乘龍解的。” 顏之推《顏氏家訓·音辭》:“高誘解《呂覽》、《淮南》。” | 解讀;解答;解釋;講解 | ||
演算。 | 魯迅《墳·科學史教篇》:“治幾何者,能以至簡之名理,會解定理之繁多。” | ||||
〈文言〉辯解;推辭的理由。 | 《漢書·灌夫傳》:“將軍乃肯幸臨況魏其侯,夫安敢以服為解!” | ||||
〈文言〉通徹;通達。 | 《淮南子·原道訓》:“是故一之理,施四海;一之解,際天地。” | ||||
〈文言〉休止;停止。 | 《竹書紀年》卷下:“﹝穆王﹞西征於青鳥所解。” 楊萬里《答朱侍講》:“伏以春事將中,苦雨未解。” | ||||
道教用語。修道者死後,魂魄脫離形骸而成仙。 | 《史記·封禪書》:“﹝燕人﹞為方仙道,形解銷化。” | 屍解 | |||
〈文言〉消遣;消磨。 | 王羲之《永興帖》:“吾疾故爾沉滯,憂悴解日。” | ||||
排泄。 | 周密《齊東野語·食牛報》:“昔年疾傷寒,旬余不解……今幸汗解矣。” 《警世通言·趙太祖千里送京娘》:“於路只推腹痛難忍,幾遍要解。” | ||||
文體名。其文以辨釋疑惑,解剝紛難為主,屬論辯類。 | 張華《博物志》卷四:“賢者著述曰傳、曰記、曰章句、曰解、曰論、曰讀。” | ||||
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取緩解之義。參看“解卦”。 | |||||
(又讀xiè)〈文言〉武術用語。指交手時解除對方的進攻。 | 無名氏《射柳捶丸》第三摺:“把鋼刀舉起,覷個明白。他可便難措手,忙架解。” | ||||
〈文言〉助動詞。能夠;會。 | can | 陶潛《九日閑居》詩:“酒能祛百慮,菊解制頹齡。” 李白《月下獨酌》詩之一:“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 |||
量詞 | 回;次。 | 馬致遠《集賢賓·思情》套曲:“聽夜雨無情,哨紗窗緊慢有三千解。” | |||
名詞 | 代數方程中未知數的值。 | solution | 求解;無解 | ||
〈文言〉樂曲、詩歌或文章的章節。 | 崔豹《古今注·音樂》:“李延年因胡曲,更進新聲二十八解。” 溫庭筠《西州曲》:“一彈三四解,掩抑似含情。” | ||||
古代文體之一,旨在辯論解說。 | 張華《博物志·卷六·文籍考》:“賢者著述曰傳、曰記、曰章句、曰解、曰論、曰讀。” | 《進學解》 | |||
(又讀xiè)武術的套數。 | 《封神演義》第三三回:“﹝黃天祿﹞在馬上賣一個名解,喚做‘丹鳳入崑崙’,一槍正刺中余化左腿。” | 解數 | |||
jiè | 動詞 | 古代下級向上級行文報告。 | 《宋書·禮志二》:“有司奏:‘雲杜國解稱國子檀和之所生親王,求除太夫人。’” | ||
唐宋時,凡舉進士者,皆由州縣地方推薦發送入京,稱為“解”。 | 《新唐書·令狐滈傳》:“滈未嘗舉進士,而妄言已解,使天下謂無解及第,不已罔乎?” | 解元 | |||
〈文言〉押送犯人或或財物到某處。 | 沈俶《諧史》:“一日所屬,解一賊至,謂此即‘我來也’。” | 解送 | |||
〈文言〉典押;押當。 | mortgage | 高明《琵琶記·張公遇使》:“虧他媳婦相看待,把衣服和釵梳都解。” | |||
〈文言〉租賃;租用。 | 《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三:“六老只得東挪西湊,尋了幾件衣飾之類,往典鋪中解了幾十兩銀子。” | ||||
〈文言〉交付。 | 葉聖陶《多收了三五斗》:“逃荒去,債也賴了,會錢也不用解了,好計策,我們一塊兒去!” | ||||
名詞 | 〈文言〉指被押送的錢糧。 | 葉適《運使王公墓誌銘》:“為部內損積逋,減月解。” | |||
〈文言〉代稱解差。 | 周亮工《書影》卷八:“至德州,見道旁有捕賊勾當與州解相噪。” | ||||
xiè | 名詞 | 〈文言〉事物相連接的地方。 | 《周禮·考工記·弓人》:“今夫茭解中有變焉,故挍。” 《漢書·賈誼傳》:“屠牛坦一朝解十二牛,而芒刃不頓者,所排擊剝割,皆眾理解也。” | ||
舊時指雜技表演的各種技藝,特指騎在馬上表演的技藝。 | 跑馬賣解 | ||||
〈文言〉官署,官吏辦事的地方,後來寫作“廨”。 | 左思《吳都賦》:“屯營櫛比,解署棋布。” | ||||
〈文言〉通“蟹”。螃蟹。 | 《呂氏春秋·恃君》:“非濱之東,夷穢之鄉,大解、陵魚。” | ||||
〈文言〉通“澥”。伸入陸地的海灣。 | 《漢書·揚雄傳下》:“譬若江湖之雀,勃解之鳥。” | ||||
〈文言〉通“獬”。獬豸。 |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弄解豸。” | ||||
古地名。春秋周畿內地。在今河南省洛陽附近。 | 《左傳·昭公二十二年》:“王師軍於泛,於解。” | ||||
姓氏用字,參看“解姓”。 | |||||
動詞 | 〈文言〉懈怠,後來寫作“懈”。 | relax | 《詩經·魯頌·閟宮》:“春秋匪解,享祀不忒。” 《史記·留侯世家》:“不從必危,不如因其解擊之。” | ||
〈文言〉通“邂”。 | 胡少汲《與劉邦直詩》:“夢魂南北昧平生,解逅相逢意已傾。” |
解、釋
二字在“解開、散開”的意義上相同。但“解”本義是解散牛體,因此意義重點在於剖析。“釋”,《說文解字》訓“解也”,其重點在於解剖後放置、棄捨。二字的其他意義,如“解”的“官署”義,“釋”的“淘米”等義都不相同,決不相混。 [9]
【卷四】【角部】佳買切(jiě)
判也。從刀判牛角。一曰解?,獸也。
判也。從刀判牛角。
段註:會意。佳買切。又戶賣切。十六部。
一曰解?,
段註:疊韻字。
獸也。
段註:見?部。按《大玄》、《論衡》觟䚦。解?字之假借也。四字皆在十六部。
胡買切,上蟹匣 ‖解聲支部(xiè)
解,曉也。又解廌,仁獸,似牛,一角。亦姓,自唐叔虞食邑於解,今解縣也。晉有解狐、解楊,出雁門。又虜複姓,《魏書》有解批氏。又佳買、古賣二切。
佳買切,上蟹見 ‖解聲支部(jiě)
解,講也。說也。脫也。散也。佳買切。三。
古隘切,去卦見 ‖解聲支部(jiè)
解,除也。
胡懈切,去卦匣 ‖解聲支部(xiè)
解,曲解。亦縣名,在蒲州。又古賣、古買、胡買三切。
【酉集上】【角字部】解 ·康熙筆畫:13 ·部外筆畫:6
《唐韻》《正韻》佳買切。《集韻》《韻會》舉嶰切,並皆上聲。《說文》:判也。從刀判牛角。《莊子·養生主》:庖丁解牛。《左傳·宣四年》:宰夫解黿。《前漢·陳湯傳》:支解人民。註:謂解?其四支也。
又《博雅》:散也。《玉篇》:緩也。《易·解卦》註:解,難之散也。正義:解有兩音,一古買反,謂解難之初。一諧買反,謂既解之後。故《序卦》云:解者,緩也。險難解釋,物情舒緩,故為解也。《前漢·張耳陳餘傳》:今獨王陳,恐天下解也。註:謂離散其心也。
又《玉篇》:釋也。《儀禮·大射禮》解綱註:解,猶釋也。《文心雕龍》:百官詢事,則有關刺解諜。解者,釋也。解釋結滯,徵事以對也。
又《廣韻》:脫也。《禮·曲禮》:解屨不敢當階。
又《博雅》:說也。《史記·封禪書》:船交海中,皆以風為解。註:皆自解說,遇風不至也。
又《廣韻》:講也。一曰釋詁也。《禮經解疏》:解者,分析之名。
又樂曲解。《古今樂錄》:傖歌以一句為一解,中國以一章為一解。王僧䖍啟云:古曰章,今曰解。解有多少,當是先詩而後聲也。
又《字彙補》:削也。《魯語》:晉文公解曹地,以分諸侯。
又止也。《前漢·五行志》:歸獄不解,茲謂追非。
又開也。《後漢·耿純傳》贊:嚴城解扉。
又達也。《莊子·秋水篇》:無南無北,奭然四解。
又解構,猶閑構也。《後漢·隗囂傳》:勿用傍人解構之言。
又猶會合煩辱也。《淮南子·俶真訓》:孰肯解構人間之事,以物煩其性命乎。
又道家有屍解術。《史記·封禪書》:為方仙道,形解銷化。《集解》:屍解也。《問奇集》:《金壺字考》改音假,非。
又梵言目帝羅,此雲解脫。荊溪凈名記,若正用功,解可作古買切。功成日,解應作戶買切。強分二音,亦非。
又解解,戟多之貌。揚子《太玄經》:次七:何戟解解遘。
又《集韻》《韻會》下買切。《正韻》胡買切,並音蟹。義同。
又《增韻》:物自解散也。孔安國《尚書序》:逃難解散。註:解音蟹。
又《廣韻》:曉也。《禮·學記》:相說以解。註:解物為解,自解釋為解,是相證而曉解也。《魏志·賈詡傳》:太祖與韓遂、馬超戰渭南,問計於詡。對曰:離之而已。太祖曰:解。註:謂曉悟也。
又《博雅》:跡也。《爾雅·釋獸》:?,其跡解。註:其跡名解。
又地名。《左傳·昭二十二年》:王師軍於解。註:洛陽西南有大解、小解。
又《史記·甘茂傳》:今公與楚解口地。索隱:秦地名。正義:解口,猶開口也。
又州縣名。《一統志》:春秋為晉之解梁城,戰國屬魏,漢為解縣,屬河東郡,五代漢始置解州,治解縣,元屬平陽路,明因之。
又姓。《廣韻》:自唐叔虞食邑於解,后因氏。
又複姓。《姓苑》:北魏有解枇氏,后改為解氏。
又《說文》:解廌,獸也。《史記·司馬相如傳》:弄解豸。註:解豸,似鹿,一角,一名神羊。古者決訟,令觸不直者。唐御史法冠,一名解廌冠,取其能觸邪也。《晉書·輿服志》:作獬豸。王充《論衡》作觟?。
又與嶰通。嶰谷,谷名。《前漢·律曆志》:取竹之解谷。孟康曰:解,脫也。一說崑崙之北谷名也。
又與澥通。《前漢·揚雄傳》:江湖之雀,勃解之鳥。
又與蟹同。《呂覽·恃君篇》:大解、陵魚,大人之居。《山海經》作大蟹。
又《唐韻》屍賣切。《集韻》《韻會》下解切,並蟹去聲。亦判也,散也,曉也,獸也,地名也。
又《玉篇》:接中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為弓,茭解中有變焉,故挍。註:茭,弓檠也。茭解,謂接中也。
又支節也。《前漢·賈誼傳》:所排擊剝割,皆眾理解也。《師古注》:解,支節也。
又與懈同。《詩·大雅》:不解於位。註:解,怠惰也。《禮·月令》:民氣解惰。
又與邂同。《正字通》:解后,即邂逅,言彼此不期而遇也。《六書正譌》:別作邂,非。
又《廣韻》古隘切。《集韻》《韻會》居隘切。《正韻》居拜切,並皆去聲。《類篇》:除也。一曰聞上也。《韻會》:發也。《唐制》:進士由鄕鄉而貢曰解額。
又《國史補》:外府不試而貢者,謂之拔解。《宋史·選舉志》:天下之士,屏處山林,令監司守臣解送。
又《職官志》:入額人一任實滿四年,與解發赴銓。《正字通》:凡官司解報、杻解,皆此音。《韻會》讀若懈,非。
又與廨同。《玉篇》:署也。《商子·墾令篇》:高其解舍。左思《吳都賦》:解署棊布。註:言非一也。
又《集韻》口賣切,楷去聲。解垢,詭曲之辭。《莊子·胠篋篇》:解垢同異。音義:又音楷。
又葉舉履切,音幾。《古詩》: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以膠投漆中,誰能別離此。
又葉居縊切,音記。《楚辭·九章》:愁鬱郁之無快兮,居戚戚而不解。心鞿羈而不開兮,氣繚轉而自締。
又葉訖力切,音棘。《詩·魯頌》:春秋匪解,享祀不忒。皇皇后帝,皇祖后稷。
又葉舉下切,嘉上聲。僧皎然《題毗沙天王像》:憶昔胡兵圍未解,感得此神天之下。
《俗書正誤》:解從刀、牛。俗從羊作觧,非。廨字原從廠作。
【筆順】①ノ(撇)②㇇(橫撇)③丿(撇)④㇆(橫折鉤)⑤一(橫)⑥一(橫)⑦丨(豎)⑧㇆(橫折鉤)⑨ノ(撇)⑩ノ(撇)⑪一(橫)⑫一(橫)⑬丨(豎)
【規範提示】①“角”,框內是“キ”不是“土”。②右旁是上“刀”下“牛”。
【寫法】❶左右旁寬窄大致相當,頂部“角”高,底部“牛”低。❷“角”,“”居左上格;“用”,㇆(橫折鉤)的豎鉤段在豎中線左側,框內上橫在橫中線。❸右旁“刀”居右上格;㇆(橫折鉤)的橫段與左旁㇇(橫撇)的橫段持平;“牛”的首橫在橫中線。
時代 | 聲韻系統名稱 | 韻部 | 聲母 | 韻母 |
---|---|---|---|---|
先秦 | 高本漢系統 | k | ĕɡ | |
王力系統 | 支 | k | e | |
董同龢系統 | 佳 | k | eɡ | |
周法高系統 | 支 | k | reɣ | |
李方桂系統 | 佳 | k | rigx | |
東漢 | 支 | |||
隋唐 | 擬音/高本漢系統 | k | ai | |
擬音/王力系統 | k | ai | ||
擬音/董同龢系統 | k | æi | ||
擬音/周法高系統 | k | æi | ||
擬音/李方桂系統 | k | aï |
字頭 | 小韻 | 韻攝 | 聲調 | 韻目 | 聲母 | 韻系 | 開合 | 等第 | 清濁 | 反切 | 擬音 | |
---|---|---|---|---|---|---|---|---|---|---|---|---|
廣韻 | 解 | 蟹 | 蟹 | 上聲 | 十二蟹 | 匣 | 佳 | 開口呼 | 二 | 全濁 | 胡買切 | ɣæi |
解 | 蟹 | 上聲 | 十二蟹 | 見 | 佳 | 開口呼 | 二 | 全清 | 佳買切 | kæi | ||
懈 | 蟹 | 去聲 | 十五卦 | 見 | 佳 | 開口呼 | 二 | 全清 | 古隘切/古賣切 | kæi | ||
邂 | 蟹 | 去聲 | 十五卦 | 匣 | 佳 | 開口呼 | 二 | 全濁 | 胡懈切 | ɣæi | ||
集韻 | 蟹 | 上聲 | 蟹 | 匣 | 開口呼 | 二 | 全濁 | 下買切 | ɣɪæi | |||
蟹 | 上聲 | 蟹 | 見 | 開口呼 | 二 | 全清 | 舉蟹切 | kɪæi | ||||
蟹 | 去聲 | 卦 | 見 | 開口呼 | 二 | 全清 | 居隘切 | kɪæi | ||||
蟹 | 去聲 | 卦 | 匣 | 開口呼 | 二 | 全濁 | 下解切 | ɣɪæi | ||||
蟹 | 去聲 | 卦 | 溪 | 開口呼 | 二 | 次清 | 口賣切 | kʰɪæi | ||||
韻略 | 上聲 | 蟹 | 胡買切 | |||||||||
上聲 | 蟹 | 佳買切 | ||||||||||
去聲 | 卦 | 居隘切 | ||||||||||
去聲 | 卦 | 下懈切 | ||||||||||
增韻 | 上聲 | 蟹 | 胡買切 | |||||||||
上聲 | 蟹 | 佳買切 | ||||||||||
去聲 | 卦 | 居隘切 | ||||||||||
去聲 | 卦 | 下懈切 | ||||||||||
中原音韻 | 解 | 上聲 | 皆來 | 見 | 齊齒呼 | 全清 | kiai | |||||
懈 | 去聲 | 皆來 | 曉 | 齊齒呼 | 全清 | xiai | ||||||
戒 | 去聲 | 皆來 | 見 | 齊齒呼 | 全清 | kiai | ||||||
中州音韻 | 上聲 | 皆來 | 葉皆上聲 | |||||||||
去聲 | 皆來 | 居拜切 | ||||||||||
洪武正韻 | 解 | 上聲 | 六解 | 見 | 皆 | 全清 | 佳買切 | kiai | ||||
蟹 | 上聲 | 六解 | 匣 | 皆 | 全濁 | 胡買切 | ɣiai | |||||
戒 | 去聲 | 六泰 | 見 | 皆 | 全清 | 居拜切 | kiai | |||||
械 | 去聲 | 六泰 | 匣 | 皆 | 全濁 | 下戒切 | ɣiai |
◎ 贛語:grai3 解手;grai4 解得去
◎ 客家話:[寶安腔] gai3 | gai5 [沙頭角腔] gai3 [梅縣腔] ke.3 giai3 giai5 [台灣四縣腔] gai3 kiai3 kie3 gai5 kiai5 kie5 [客英字典] gai3 ge3 gai5 kiai3 [海陸腔] gai3 kie3 gai6 kie6 [陸豐腔] gai5 gai3 [東莞腔] gai3 [客語拼音字彙] gai3 gai4 giai3 giai4 gie3 gie4
◎ 粵語:gaai2 gaai3 haai6
◎ 潮州話:goi2 goi3 <姓>hai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