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題雍丘崔明府丹灶的結果 展開

題雍丘崔明府丹灶

題雍丘崔明府丹灶

《題雍丘崔明府丹灶》是唐代詩人李白七言絕句,是《全唐詩》的第183卷第28首。

作品賞析


“美人為政本忘機,服藥求仙事不違。”借服藥求仙喻已,暗寓有德能的人不會有違心意。
“葉縣已泥丹灶畢,瀛洲當伴赤松歸。”陳述詩人丹灶已泥好、結伴赤松仙人回歸的景緻,流露出與眾不同的情趣。
“先師有訣神將助,大聖無心火自飛。”描繪一幅山神助葯成丹、爐火自飛飄逸的幻美仙境,宛如“若有道者登居之,則山神助福”一般。
“九轉但能生羽翼,雙鳧忽去定何依。”刻劃出李白超凡脫俗的想像力,也借雙鳧的典故,暗寓從政與成仙並非不可調和的。
前四句前解,煉丹的爐火不必一定確有其事,即使真的沒有,也沒有需要說清楚,留給與詩人一般的有德能的人,寄託內心處的雄心,悠然自得,閑情自樂。雖說這樣,成仙還需要考慮天時、地利、人和、是否妥當,方相適應。正如深山閑院,是地利;晚年絕欲,是人和;長夏涼風,是天時;卻病攝心,是妥當。除了這四個因素之外,就不要妄意成仙了,甚至如崔,現為雍丘,而署安丹灶,這真是老大不方便啊。看詩人這四句詩意,全是滿肚不悅的情愫,也隱隱流露出詩人壯志未酬、懷才不遇的不甘之情。
一二句,說從政久早已忘機,與仙理冥合,合乎情理;三四句,說現今從事煉丹,一定能夠超凡脫俗而離去,反之便是服藥求仙不是為政之道,雍州公廨不是燒丹的地方。而其詞令乃更委婉,這不是其他詩人所能醒悟的。
后四句后解,只為要問他“但”字、“何”字,言崔信慕既篤,功夫轉深,神必將助,火必自飛,理之自然,固不必說。但不知既生羽翼,乃欲何去?雍州蒼生,又如之何?真是教他撟舌抵齒,無法應對,妙絕妙絕。
解讀此詩,始知全集中有無數神仙丹藥之妙語,皆是當日雄心寄託。所謂世上絕頂聰明男子,則如先生者是也。

創作背景


此詩是李白天寶四載(745)游梁宋期間所作。此時李白對道教興趣正濃,故詩中表現了對服藥求仙的嚮往。同時,詩人還認為從政與成仙並非不可調和,表現了與眾不同的情趣。

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自言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漢飛將軍李廣後裔,西涼武昭王李暠之後,與李唐皇室同宗。
李白曾經在天寶元年(742年)供奉翰林,后因得罪高力士而離開宮中。天寶十一年(752年),李白北上途中游廣平郡邯鄲、臨洺、清漳等地。十月,抵幽州。初有立功邊疆思想,在邊地習騎射。后發現安祿山野心,登黃金台痛哭。不久即離幽州南下。安史之亂爆發時,李白游華山,南下回宣城,後上廬山至德元年(756年),李白被三次邀請,下山赴尋陽入永王李璘幕僚。永王觸怒唐肅宗被殺后,李白也獲罪入獄。幸得郭子儀力保,方得免死,改為流徙夜郎(今貴州關嶺縣一帶),在途經巫山時遇赦。李白遇赦后在江南一帶漂泊,於寶應元年(762年)病逝於寓所,終年61歲,葬當塗龍山。元和十二年(817年),宣歙觀察使范傳正根據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遺願,將其墓遷至當塗青山。
李白有“詩仙”、“詩俠”、“酒仙”、“謫仙人”等稱呼,活躍於盛唐,為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杜甫合稱“李杜”,被賀知章驚呼為“天上謫仙”、“李謫仙”。
李白的作品想象豐富,浪漫奔放,意境獨特,才華洋溢,在詩歌的藝術成就被認為是中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巔峰。其詩作在全唐詩收錄於卷161至卷185,有《李太白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