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贈二首

唐代李商隱的七言絕句

《代贈二首》是唐代詩人李商隱創作的七言絕句組詩作品。此詩是代友人贈所思之作,兩首全以對面寫來擬想所思女子日暮愁思情景。第一首所寫是黃昏時女主人公遠望的百無聊賴,並寫俯視樓下庭院所見景物,更增離愁;第二首則寫女主人公晨間登樓時的無限愁情。這兩首詩景與情、物與人融為一體,“比”與“興”融為一體,精心結構而又毫無造作,是這兩首詩的成功之處。兩首詩意境優美,含蘊無窮。

作品賞析


第一首寫的是黃昏的離愁。以一女子的口吻,寫她不能與情人相會的愁緒。詩中所寫的時間是春日的黃昏。詩人用以景托情的手法,從詩的主人公所見到的缺月芭蕉丁香等景物中,襯托出她的內心感情。
一、二兩句,“樓上黃昏”就點明了時間、地點。接下“慾望休”三字則維妙逼肖地描摹出女子的行動:她舉步走到樓頭,想去望望遠處,卻又凄然而止。這裡,不僅使讀者看到了女子的姿態,而且也透露出她那無奈作罷的神情。她想去望她的情人,但又慾望還休,此詩的“玉梯橫絕”,是說玉梯橫斷,無由得上,喻指情人被阻隔,無法相會。此連上句,是說女子渴望見到情人,因此想去眺望;但又驀然想到他必定來不了,只得止步。慾望還休,把女子複雜矛盾的心理活動和孤寂無聊的失望情態,寫得巧妙逼真。“月如鉤”一本作“月中鉤”,意同。它不僅烘託了環境的寂寞與凄清,還有象徵意義:月兒的缺而不圓,就像是一對情人的不得會合。
三、四句仍然通過寫景來進一步揭示女子的內心感情。第二句缺月如鉤是女子抬頭所見遠處天上之景;這兩句則是女子低頭所見近處地上景色。高下遠近,錯落有致。這裡的芭蕉,是蕉心還未展開的芭蕉,這裡的丁香,也不是花瓣盛展的丁香,而是緘結不開的花蕾。它們共同對著黃昏時清冷的春風,哀愁無邊。這既是女子眼前實景的真實描繪,同時又是借物寫人,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女子自己,隱喻二人異地同心,都在為不得與對方相會而愁苦。物之愁,興起、加深了人之愁,是“興”;物之愁,亦即人之愁,又是“比”。芭蕉丁香既是詩人的精心安排,同時又是即目所見,隨手拈來,顯得格外自然。
第二首則寫女主人公晨間登樓時的無限愁情。第一句是化用古代樂府詩句,此句未寫人,但已有人在內,人們可以想到女主人公迎著日出正憑樓愁立,第二句具體寫離愁別恨滿懷的女主人公悲愁地唱著怨歌,兩句情景如畫,人物神情鮮活可見。
三、四二句也是名句,著眼於寫女主人公的愁眉不展。形容女主人公的眉毛如同青山,本是以青山形狀比喻眉的形狀,以狀愁眉不展鬱結難解之態,並非女主人公有意為之。但詩人寫成女主人公有意而為,即有意用青黛描眉作青山狀,下句又由青山生髮反跌出新意,就使詩意曲折婉轉,意味深長。這位離人即使把眉畫成青山也難容下幾多愁緒。愁眉鬱結難開變成了青山般的眉也容不下愁,這種新巧的比況就把抽象的無盡的愁情離緒具象化鮮活化,堪稱巧思。青山掃掃的巧思,也不是生硬造作。而全是出之自然,由高樓遠望,立即可見到青山,這青山之形酷似女主人公之眉,詩人涉筆成趣,經過巧妙聯想遂融鑄出此詠愁的名句。
景與情、物與人融為一體,“比”與“興”融為一體,精心結構而又毫無造作,是這兩首詩的成功之處。特別是“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兩句,意境很美,含蘊無窮,歷來為人所稱道,《詩話類編》就把第一首特別標舉出來,深受讚賞。

創作背景


代贈是指代人寫作贈人之詩,也可能是詩人故意這樣標題,並非真有代擬對象,因這類詩多寫相思之情。這兩首詩未編年,具體創作年代已不詳。

作品評價


宋·楊萬里誠齋詩話》:五七字絕句,最少而最難工,雖作者亦難得四句全好者。晚唐人與介甫最工於此。如李義山……“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明·許學夷《詩源辨體》:商隱七絕如《代贈》雲“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全篇較古律艷情尤麗。
清·沈厚塽《李義山詩集輯評》引紀昀:情致自佳,艷體之不傷雅者。
近代·俞陛雲《詩境淺說續編》:前二句“樓上”、“玉梯”之意,與李白之“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玉梯空佇立,望斷歸飛翼”詞意相似,乃述望遠之愁懷。后二句即借物寫愁:丁香之結未舒,蕉葉之心不展,春風縱好,難破愁痕,物猶如此,人何以堪!可謂善怨矣。

作者簡介


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溪(谿)生,又號樊南生,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焦作沁陽),出生於鄭州滎陽(今河南鄭州滎陽市),晚唐著名詩人。
李商隱和杜牧合稱“小李杜”,又與李賀李白合稱“三李”,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
唐文宗開成二年(837年)李商隱登進士第,曾任秘書省校書郎、弘農尉等職。
唐宣宗大中末年(約858年)李商隱在鄭州病故,葬於故鄉滎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