鎬地村
鎬地村
2002年,全村180戶,540人,有隋、孫、李、劉、王、沈、崔、張、楊、董、陳、修、邵、毛、繆、周、邢、高、於、馬、鞠、黃、林等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較多的是隋姓。
1954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3萬元。197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3萬元。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535萬元,人均純收入2487元。2002年,農村經濟總收入567.7萬元,第一、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為66.3%、27.2%、6.5%。人均純收入3060元。
1942年本村解放。
1947年9月24日國民黨軍隊的飛機投彈數枚,炸死村民4人,驢1頭。
1955年建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56年成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66年組織本村村民,整修水澆田約6.7公頃。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第一產業開始於1955年,糧食畝產90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410公斤,總產33萬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由於乾旱,糧食畝產263公斤。2000年,糧食畝產480公斤,總產50萬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463公斤,總產26.4萬公斤。 1957年,在黨支部的領導下,栽植了大國光、小國光、紅金星蘋果。1984年,又組織村民栽植紅富士、喬納金、北斗等蘋果;果園面積達到2.67公頃,產量4萬公斤,收入8.8萬元。2002年,第一產業收入376.1萬元,其中農業收入207.5萬元,林業收入3.5萬元,畜牧業收入99.5萬元,漁業收入0.6萬元,其它收入65萬元。
第二產業建國前,本村沒有工業。改革開放后,建起了麵粉廠、油坊、塑料桶加工廠、副食品加工廠、電氣焊維修等,常年從業人員30餘人,收入20餘萬元。2002年,第二產業從業人員80人,收入154.5萬元,其中工業收入135萬元,建築業收入19.5萬元。
第三產業改革開放后,先後辦起了商店、理髮店和個體運輸等,從業人員達12人,收入近10萬元。2002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30人,收入37.1萬元,其中運輸業收入19.6萬元,服務業收入5萬元,商飲業收入12.5萬元。
文教科技1942年,成立鎬地小學。1970年,修建新校舍15間,兒童入學率達100%。1998年,全民出資建中心小學。2002年,本村幼兒園被海陽市評為一類幼兒園。自建國至2002年,本村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50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本村共有126戶,有38戶要飯的,8人靠扛長工維持生活,常年人均糧食50公斤左右,依靠糠菜為主過日子。建國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6年,全村人均糧食180公斤。1975年,人均糧食250公斤,全村收入9.3萬元。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5000元,有拖拉機138輛,三輪車5輛,摩托車80輛,電話150部,彩電180台,電冰箱50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破爛不堪,村民住的都是破草房。1978年,村黨支部統一規劃建立新房區。1992年,整修了村內街道。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20平方米。
集體福利1987年以來,隨著集體經濟的不斷發展,村民福利逐步提高。村集體為每戶補貼200元,安裝上閉路電視。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1年,陳起由北城陽村王鑒溪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1942年成立黨支部,孫宗銘、隋長松先後任黨支部書記,領導村民鬥地主,打惡霸,分田地。1949年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15名。2002年,全村有黨員31名。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隋長松、隋順湖、隋敬修、張欣。1987年起,隋富全任黨支部書記。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設村公所,孫宗銘任村長。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改為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改為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楊桂欣、王林高、張忠吉、隋敬修、隋玉春、隋富全、隋慶江。2002年4月起,王國強任主任。
孫壽通、隋玉修、劉禮、陳加謀、張玉堂、孫學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