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近山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原副部長、中將

王近山(1915.10.29—1978.5.10),湖北省紅安縣高橋鎮程河村許家灣人。1930年6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革命生涯中,歷任紅軍師長、八路軍旅長、野戰軍兵團副司令員、志願軍兵團副司令員等職,參加了鄂豫皖蘇區反“圍剿”、川陝蘇區反“圍攻”、紅四方面軍長征、神頭嶺戰鬥、響堂鋪戰鬥、晉東南反“九路圍攻”、上黨戰役邯鄲戰役定陶戰役襄樊戰役進軍大別山淮海戰役渡江戰役西南戰役、抗美援朝戰爭第五次戰役上甘嶺戰役等。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1978年5月10日在南京病逝,享年63歲。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1915年(民國四年)10月29日,王近山生於湖北黃安縣(今紅安)桃花區(今高橋鎮)程河村許家灣 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很小就沒了母親,8歲起給人放牛,13歲給地主當長工。

土地革命

王近山
王近山
曾任紅4軍第10師排長、連長、營長、團長、副師長,紅31軍第93師師長。參加了鄂豫皖蘇區反“圍剿”、川陝蘇區反“圍攻”和紅四方面軍長征徠。歷次作戰身先士卒,捨生忘死,驍勇頑強,曾被人們送以雅號——“王瘋子”。
1930年(民國十九年)6月,不満15歲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任紅一軍第一師第三團第五連戰士。同年9月調第三團機槍連當通訊員,同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只有15歲的王近山在和一個大個子國民黨兵搏鬥中,打紅了眼,他身受重傷后,用刀砍、用牙咬,最後抱住大個子國民黨兵一起滾下懸崖,國民黨兵當場身亡,王近山倖免於難,只是頭部被一個圓錐狀的石頭戳了個洞。從此,戰友們都叫他“王瘋子”。
1931年(民國二十年)2月,任紅四軍第十師第三十團機槍連班長、排長。
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秋,紅四方面軍迎擊四川軍閥劉湘的“六路圍攻”,身為紅28團團長的王近山提刀挎槍衝鋒在一線。在防禦戰中,28團幾乎拼光了,團長王近山仍然屹立在戰鬥最前沿的紅旗下。次年夏,紅軍轉入反攻,28團孤軍追亡逐北,誤入有名的“哈兒師長”范紹曾部重重包圍中,王近山渾身是膽,提刀躍馬,率領全團左右斬殺。最後,范紹曾部整整一個旅被王近山一個殘缺不全的包了餃子。
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4月,紅四方面軍又在江油和川軍展開惡戰,一股敵軍突然突破紅4軍防守陣地,向紅軍陣地縱深發展。軍長許世友連忙投入作為預備隊的28團發起反衝鋒。王近山接到命令后,當即帶領人馬扛著大旗、端著刺刀向敵人衝去。彈雨中,王近山胸部中彈,當即陷入昏迷狀態,被抬下陣地,部隊士氣受到影響。總指揮徐向前見狀,提著手槍沖了上去,邊沖邊高聲呼喊著愛將的名字:“王近山!王近山!”王近山很快被主帥的呼聲喚醒,當發現自己不在紅旗身邊,當即命令戰士把他抬回紅旗下,重新指揮戰鬥,直到頭部被一顆子彈擊中,昏倒在徐向前身邊。
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王近山到紅軍大學學習。1936年秋北上,10月到達甘肅會寧會師。指揮所部參加山城堡戰役

抗日戰爭

新華日報報道黃土嶺斃阿部規秀
新華日報報道黃土嶺斃阿部規秀
抗日戰爭爆發后,任八路軍第129師772團副團長、769團團長、385旅副政治委員、386旅旅長。參加了神頭嶺戰鬥、響堂鋪戰鬥和晉東南反“九路圍攻”。
王近山和韓岫岩的紅娘陳錫聯(右)
王近山和韓岫岩的紅娘陳錫聯(右)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10月中下旬,劉伯承命陳賡以一部兵力在山西娘子關地區的七亘村設伏,打擊日軍。時任一二九師七二二團副團長的王近山領命帶5個連的兵力埋伏在七亘村及甲南峪一帶。部隊距日軍必經的大道最近僅10多米,卻未暴露任何痕迹。作戰中,王近山部乾淨利落地伏擊殲滅了日軍二十師團輜重部隊300餘人,王近山部僅傷亡10餘人,繳獲的戰利品足足搬了一天一夜。兩天以後,王近山又遵照劉伯承的部署,一反兵家“戰勝不復”的常規。再度在同一地點附近設伏,再殲日軍100餘名。 3天之內,王近山進行了兩次疊伏擊,殲滅了日軍400多人,繳獲了大量的武器彈藥及裝備。英國一位軍事學家將這次戰役列為世界十大經典戰術之一。
1943年(民國三十二年),兼任太岳軍區第二分區司令員,同年10月奉命率1個團趕赴延安,途經山西臨汾東北韓略村時,主動捕捉戰機對日軍實施伏擊,一舉殲滅日軍華北方面軍“戰地觀戰團”服部直臣少將旅團長、6名大佐聯隊長及以下軍官120餘人,對配合太岳抗日根據地軍民粉碎日軍秋季大“掃蕩”起了重要作用。
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春,調任八路軍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新編第四旅旅長、陝甘寧晉綏聯防軍關中警備區司令部副司令員。后入中共中央黨校學習。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4月至6月,作為晉冀魯豫代表團成員出席中共七大。同年11月至1946年7月任晉冀魯豫軍區第六縱隊副司令員。

解放戰爭

王近山司令員在萬山觀察
王近山司令員在萬山觀察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8月起,任太岳縱隊副司令員,晉冀魯豫野戰軍第6縱隊司令員。率部先後參加了上黨戰役邯鄲戰役定陶戰役進軍大別山、淮海戰役等。
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9月,定陶戰役大楊湖之戰,是劉鄧大軍出兵太行山後第一場惡仗。劉鄧大軍兵去隴海時,遭遇國軍大兵壓境。六縱隊司令員王近山拍案而起,立下軍令狀:“我們6縱堅決打!打得剩下一個旅我當旅長!剩一個團我當團長!剩一個連我當連長!全縱打光,我們對得起黨,對得起哺育我們的太行山父老鄉親!”為爭奪大楊湖,6縱成連成營甚至成團犧牲,仍然攻勢不減,最終摧垮了國軍精銳趙錫田整3師的戰鬥意志。此役一舉消滅國軍主力59團。中國共產黨軍隊各部隊圍攻,整3師被消滅,國軍全線崩潰,蔣介石在懊惱之餘將鄭州綏靖公署主任劉峙撤了職。
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6月,在襄樊戰役中,根據戰場實際巧妙部署兵力,指揮所部打破歷史上兵家攻取襄陽必先奪佔南山的慣例,大膽採用“撇山攻城,猛虎掏心”戰術,集中主力攻克琵琶山、真武山,直搗西門,攻城部隊“刀劈三關”英勇奮戰,不到兩天即攻入城內,全殲守軍2萬餘人,俘國民黨第15綏靖區中將司令官康澤和中將副司令官郭勛琪。此役,配合了淮海戰役第一階段圍殲黃百韜兵團的作戰,成為全國五路大捷之一。朱德曾稱此戰為“小型模範戰役”,第6縱隊也由此享有“最善攻堅”之譽。劉伯承在戰後講評中說:“在襄陽攻城中,王近山指揮的6縱起主導作用。”
1949年,任第二野戰軍第3兵團副司令員兼第12軍軍長、政治委員,率部參加了渡江戰役西南戰役等。

新中國成立以後

王近山
王近山
1949年10月至12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 三兵團副司令員、第十二軍軍長兼政治委員,軍黨委書記、重慶市軍管會委員。同年12月至1950年1月,兼任重慶警備司令部司令員、政治委員。
1950年,任川東軍區司令員,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軍政大學川東分校校長。
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兵團副司令員,參加了第五次戰役上甘嶺戰役,曾兩次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級獨立自由勳章。
1952年秋冬,朝鮮戰爭,聯合國軍第八集團軍司令、美國四星上將范弗里特發動了強大的“金化攻勢”,投入大量火力兵力,每天都向秦基偉率領的十五軍的防區上甘嶺高地傾瀉幾十萬發炮彈和成百上千噸炸彈,十五軍在給對方以大量殺傷的同時自己也傷亡慘重,打到第七天,十五軍第四十五師幾乎打光了。危急時刻,王近山命令正在換防去後方休整的李德生的十二軍兩個師四個團返回前線,投入戰鬥,配屬秦基偉指揮,再增調一個喀秋莎炮團,堅守無名高地43天。這場戰役,由兩個連陣地的爭奪,發展成了戰爭史上罕見的戰役規模的持續激戰,聯合國軍投入兵力達6萬餘人,最終以損失2.5萬餘人、損失飛機270多架、大口徑火炮60餘門、坦克14輛的慘敗告終。上甘嶺戰役的勝利震驚世界,後來被拍攝成了一部電影《上甘嶺》。
1953年回國后,任山東軍區副司令員、代司令員,北京軍區副司令員,公安部副部長,南京軍區副參謀長、軍區顧問。
1978年5月10日,王近山因病於南京逝世。

主要成就


(1)土地革命時期,王近山率部參加了鄂豫皖蘇區反“圍剿”、川陝蘇區反“圍攻”和紅四方面軍長征。
1934年夏,紅軍轉入反攻,王近山率28團孤軍追亡逐北,誤入有名的“哈兒師長”范紹曾部重重包圍中。王近山提刀躍馬,率領全團左右斬殺,全殲范紹曾部整整一個。 1936年秋北上,10月到達甘肅會寧,指揮所部參加山城堡戰役。
(2)抗日戰爭時期,王近山率部參加了神頭嶺戰鬥、響堂鋪戰鬥和晉東南反“九路圍攻”,對配合太岳抗日根據地軍民粉碎日軍秋季大“掃蕩”起了重要作用。
1937年10月中下旬,任八路軍129師722團副團長的王近山帶5個連的兵力埋伏在七亘村及甲南峪一帶,乾淨利落地伏擊殲滅了日軍二十師團輜重部隊300餘人,王近山部僅傷亡10餘人,繳獲的戰利品足足搬了一天一夜。兩天以後,王近山再度在同一地點附近設伏,再殲日軍100餘名。 3天之內,王近山進行了兩次疊伏擊,殲滅了日軍400多人,繳獲了大量的武器彈藥及裝備。英國一位軍事學家將這次戰役列為世界十大經典戰術之一。
1943年,王近山兼任太岳軍區第二分區司令員,同年10月奉命率1個團趕赴延安,途經山西臨汾東北韓略村時,主動捕捉戰機對日軍實施伏擊,一舉殲滅日軍華北方面軍“戰地觀戰團”服部直臣少將旅團長、6名大佐聯隊長及以下軍官120餘人,對配合太岳抗日根據地軍民粉碎日軍秋季大“掃蕩”起了重要作用。
(3)解放戰爭時期,王近山任太岳縱隊副司令員、晉冀魯豫野戰軍第6縱隊司令員,率部先後參加了上黨戰役、邯鄲戰役、定陶戰役、襄樊戰役、進軍大別山、淮海戰役、渡江戰役、西南戰役等。
1946年9月,劉鄧大軍兵去隴海時,在定陶大楊湖遭遇國軍大兵壓境。六縱隊司令員王近山拍案而起,立下軍令狀,一舉全殲國軍主力59團。中國共產黨軍隊各部隊圍攻,國軍整3師被消滅,師長趙錫田被活捉,國軍全線崩潰。
1948年6月,在襄樊戰役中,王近山指揮所部大膽採用“撇山攻城,猛虎掏心”戰術,集中主力攻克琵琶山、真武山,直搗西門,攻城部隊“刀劈三關”英勇奮戰,不到兩天即攻入城內,全殲守軍2萬餘人,俘國民黨第15綏靖區中將司令官康澤和中將副司令官郭勛琪,配合了淮海戰役第一階段圍殲黃百韜兵團的作戰,成為全國五路大捷之一。朱德曾稱此戰為“小型模範戰役”,第6縱隊也由此享有“最善攻堅”之譽。
(4)抗美援朝戰爭,王近山率部參加了第五次戰役和上甘嶺戰役,兩次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級獨立自由勳章。
1951年,王近山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兵團副司令員,參加抗美援朝戰爭。1952年秋冬,聯合國軍投入大量火力兵力,向秦基偉率領的十五軍的防區上甘嶺高地傾瀉幾十萬發炮彈和成百上千噸炸彈,十五軍傷亡慘重,打到第七天,十五軍第四十五師幾乎打光了。危急時刻,王近山命令正在換防去後方休整的李德生的十二軍兩個師四個團返回前線,投入戰鬥,配屬秦基偉指揮,再增調一個喀秋莎炮團,堅守無名高地43天。聯合國軍投入兵力達6萬餘人,最終以損失2.5萬餘人、損失飛機270多架、大口徑火炮60餘門、坦克14輛的慘敗告終。上甘嶺戰役的勝利震驚世界,後來被拍攝成了一部電影《上甘嶺》。

家庭成員


子女:王少峰、王岩、王媛媛、王珍珍
親屬成員
親屬成員

所獲榮譽


1951年至1953年,王近山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兩次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級獨立自由勳章。
1955年,王近山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是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

後世紀念


著作
《百戰將星 王近山》
後世紀念
後世紀念
《“戰神”王近山》
《開國戰將》
《驍勇善戰 戰功卓著——懷念王近山同志》
《一代戰將—— 回憶王近山(本書序言)》
鄧小平題寫了書名——“一代戰將”。
《王近山:亮劍人生》
《司令爸爸司機爸爸》
影視
電視劇《亮劍》中的李雲龍原型就是王近山。 “最具有此精神的人物:李雲龍。面對強大的對手,明知不敵,也要毅然亮劍,即使倒下,也要成為一座山,一道嶺!這是何等的凜然,何等的決絕,何等的快意,何等的氣魄!”這是一代驍將王近山給世人留下的一筆寶貴精神財富。
活動
視頻:《別樣的李雲龍——王近山誕辰100周年》
《鐵血丹心 戰將情懷——紀念王近山將軍誕辰一百周年》
紀念開國將軍王近山誕辰100周年
故里
王近山將軍故居 位於湖北省紅安縣高橋鎮程河村許家灣,佔地500餘平米。2015年10月11日,修繕一新的王近山將軍故居不但是一塊革命傳統教育基地,也是一個紅色旅遊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