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火

中醫術語

心火(heart fire)在中醫學指人體的內熱。心火具有溫煦推動的作用,既能夠推動血液在脈管中正常的運行,當心火過亢時,則會出現口舌生瘡,口苦,口臭,心悸,失眠多夢心與小腸相表裡,心火過亢。中醫有心在地為火之說。

基本解釋


1.指內心激動、憤怒等反應激烈的情緒。
2.中醫學指人體的內熱。常表現為五心煩熱﹑咽干﹑口燥﹑口舌生瘡等症。中醫有心在地為火之說故稱。
3.星名。即心宿。

詳細解釋


唐·白居易《感春》詩:“憂喜皆心火,榮枯是眼塵。”
《兒女英雄傳》第四十回:“﹝長姐兒﹞登時心火上攻,急了個紅頭漲臉。”
葉紫《豐收》八:“他舉著血紅的眼睛,望了這一群人,心火一把一把地往上冒。”
2.中醫學指人體的內熱。
常表現為五心煩熱、咽干、口燥、口舌生瘡等症。中醫有心在地為火之說,故稱“心火”。
南朝·齊·褚澄《褚氏遺書·平脈》:“女子尺脈常強,心火盛也。”
宋·蘇轍《龍川略志》卷二:“三焦分佈人體中,有上中下之異,方人心湛寂,慾念不起,則精氣散在三焦,榮華百骸;及其慾念一起,心火熾然,翕撮三焦精氣,入命門之府,輸寫而去,故號此府為三焦耳。”
明·謝肇淛《五雜俎·人部一》:“思慮多則心火上炎,火炎則腎水下涸,心腎不交,人理絕矣。”
3.星名。即心宿。《晉書·孫惠傳》:“夫心火傾移,喪亂可必。”

中醫名詞


①生理學名詞。心的代稱。心在五行屬火,故稱。
②病證名。心熱火旺的病變。有虛火、實火之分。
③推拿部位名。見心經條。
主要表現
心火就會心悸失眠、心煩
心火:分虛實兩種,虛火表現為低熱、盜汗、心煩、口乾等;實火表現為反覆口腔潰瘍、口乾、小便短赤、心煩易怒等。
降火食方
吃蓮子湯去心火
食療法:蓮子30克(不去蓮心),梔子15克(用紗布包紮),加冰糖適量,水煎,吃蓮子喝湯。
西洋參中的皂甙可以有效增強中樞神經,達到靜心凝神、消除疲勞、增強記憶力等作用,可適用於失眠、煩躁、記憶力衰退及老年痴獃等癥狀。西洋參作為補氣甘、微苦,涼。歸心、肺、腎經補氣養陰,清熱生津。用於氣虛陰虧,內熱,咳喘痰血,虛熱煩倦,消渴,口燥咽干。西洋參有抗疲勞、抗氧化、抗應激、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凝固性的作用,另外,對糖尿病患者還有調節血糖的作用。

病因


● 心火多因六淫傳里化火、或情志郁極火自內發、或過食辛辣之品、或溫補過度,導致陽熱內盛,形成內火上炎的證候。

檢查


● 心火分為實火和虛火,是患者的自覺癥狀表現,是五臟功能失調的臨床表現,一般通過輔助檢查較少有器質性病變。但是某些疾病累及心臟則可表現出心火的癥狀。例如抑鬱症日久,肝鬱化火累及於心,虛勞症,腎虛水火不濟等。“實火(熱)”引起的發熱可以是全身性的,也可以是局部性的。全身性的發熱,往往表現為體溫的升高。局部發熱,如胃脘部的燒灼感,心窩部的烘熱感,頭面部的烘熱感,小便時尿道的熱燙感,大便時肛門的灼熱感,等等,它是過多的熱量聚集在某一臟腑內所引起。實火(熱)在臨床上除了發熱外,還往往兼有各種新陳代謝過於旺盛的癥狀,如面紅目赤、心悸心煩、口渴、喜歡喝冷的東西、大便乾結、小便黃赤、多食易飢、脾氣暴躁、消瘦等。

鑒別診斷


● 心火有實熱虛熱之分。
● 1.實熱
● 癥狀有面紅耳赤,心悸心煩,失眠,口渴,喜冷飲,大便乾結,小便黃赤,多食易飢,脾氣暴躁,消瘦,口舌生瘡,舌紅,寸脈弦滑有力等。實熱就是陽氣過旺,入肝陽上亢,心火熾盛。
● 2.虛熱
● 癥狀有低熱,手足心發燙,心煩失眠,口乾目澀,咽乾咽痛,兩頰潮紅等往往是心臟陰血不足,心失所養的臨床表現。

治療原則


● 實證,清心降火,方用導赤散加味;虛症,滋陰血,退虛熱,方用天王補心丹加味。
心火
心火